昆明的雨-学案

合集下载

《昆明的雨》导学案带答案

《昆明的雨》导学案带答案
(4)文章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答:①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②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的描述,③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课型
新授
课时
课时
教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依据拼音写汉字。
八卦(guà) 避邪(xié)菌子(jūn) 黄焖鸡(mèn) 绿釉(yòu)篱笆(lí ba)鸡枞(cōng)炽红(chì) 密匝匝(zā) 深hè(褐) mù年(暮)鲜yú(腴)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避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当堂测试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避邪(xié)菌子(jūn) 黄焖鸡( mèn) 绿釉(ròu)
B.篱笆(lí ) 鸡枞(cōng)炽红(chì ) 密匝匝(zhā)
C.鲜腴(yú)苔痕(tái )暮年(mù) 深褐色(hè)
D.八卦(guà) 吆唤(huàn)缅甸(miǎn) 气闷(mēn)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1)作者给宁坤的画是否达到了他的要求?为什么?
答:达到了。多雨是昆明气候的一大特色,倒挂而能开花的仙人掌、青头菌与牛肝菌又正是昆明雨季的特有现象与特有产物。

昆明的雨预学案

昆明的雨预学案

《昆明的雨》预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笔下的昆明雨季的独特风情。

2. 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预习内容
1. 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查阅字典,了解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 浏览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

3. 思考以下问题:
(1)昆明雨季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哪些昆明的风土人情?
(3)作者通过这些风土人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课堂学习
1. 检查预习情况,纠正读音和解释生字词。

2.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3. 小组讨论,交流预习中的思考问题,互相补充和完善答案。

4. 展示与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全班交流讨论。

5. 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指导和补充。

四、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仿照课文中的语言风格,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家乡的雨季或风土人情。

3. 阅读其他写雨的文章,比较与《昆明的雨》的异同点。

部编人教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的《阅读16昆明的雨》学习教案9

部编人教语文初中八年级上册的《阅读16昆明的雨》学习教案9

16.昆明的雨老师寄语:自学提水平,合作生智慧,展现扬风范(总课时)成功目标1.感悟作者的感情。

2.品尝文章“平庸有味”语言特点。

成功自学(一)1.走近作者作品(从课下说明中画出有关作者的重要信息,熟读记忆)。

2.朗诵课文,读准字音(前后合作,注意字音)。

成功展现(一)(自学提水平,合作生智慧,展现扬风范)成功自学(二)1.在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在文中画出来)2.哪句话最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成功展现(二)(自学提水平,合作生智慧,展现扬风范)成功合作(一)1.选择你最喜爱的段落,组员互读。

2.作者只是思念雨吗?还有其他吗?请模仿示例,达成表格。

段落有关语句表现内容给他画一张画那张画是写实的。

雨里有画雨里有雨里有雨里有成功合作(二)小组合作,品尝文中语言(用标注的方式,画出最喜爱的两处或两段话,推行赏析(修辞、重点字、手法))。

成功展现(自学提水平,合作生智慧,展现扬风范)【我是朗诵者】我们组选择的语句是:【共品念书味】小组讲话人分享议论结果:成功检测暴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海洋上焚烧。

海洋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海洋里曲折游动,一晃就消逝了——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英勇的海燕,在大吼的海洋上,在闪电中间,傲慢地翱翔;这是成功的预知家——让暴风雨来得更剧烈些吧!(高尔基《海燕》节选 )1.相同写雨,资料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2.假如用“豪迈”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当属于哪一种?课后反省成功展现(自学提水平,合作生智慧,展现扬风范)。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昆明的雨》教案课题《昆明的雨》课型新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教案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2.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重点1.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2.体会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语言。

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学与导的设计目标序号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及方式)学习指导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对作者汪曾祺先生进行了了解,那老师呢,又在汪曾祺的《自得其乐》中找到了一些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加充分地去了解汪曾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目标1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昆明雨的感情的句子。

找出围绕这一情感都写了哪些景、物、人、事?(圈画并标注)2.思考: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而作者却写了这么多事物,是不是跑题了?1.引导学生找到“我想念昆明的雨”这个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目标2学习任务二:细读,品味雨季之美1.找出昆明雨季的特点的句子。

2.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明亮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说一说昆明的雨季为什么是“丰满的”。

(找关键句,关键词自己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1)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2)A这种东西也能吃?! B.这东西这么好吃?!(在这两句前面分别加一个语气词。

从“?!”入手,体会汪老表达的不同情感。

)4.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1.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分析句子2.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情感附着在特定词语上,注意语速和语调。

目标3学习任务三:悟情感1.读句子体会“昆明的雨季是使人动情的”这一特点。

2理解文章最后一段3再次齐读“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昆明的雨学案

昆明的雨学案
通过细节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了倒挂在昆明人家门头上的仙人掌,泛着绿意和湿气,在雨季里为它的主人祈福驱邪。
13.为什么“雨”引起了作者“淡淡的乡愁”?
14.本文主旨探究:
四、课堂小结




昆明的雨
汪曾祺
长————想念————口语
不气闷———喜爱————自然
明亮————感激————平淡
丰满————赞美————清新
主备人:主备时间:执教人:使用时间:
课题
昆明的雨
课型
新授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和作品,积累生字词,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过程与方法
品析细节描写和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情感,增强审美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语句。
参考答案
1.
xiéyú
yūn chì
yāo miǎn
2.
(1)鲜腴(2)柔和(3)旺盛
3. D
4. A
课后作业
导学案学评P73--75
教后反思
6.读文章第一段,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7.昆明的雨季给人什么感受?
阅读课文5--7段,思考:
8.文章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
9.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昆明的雨季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0.文章结尾再次说“我想念昆明的雨”有什么作用?
研读探究细节描写的作用
示例: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避邪的多是这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

《昆明的雨》学案2

《昆明的雨》学案2

《昆明的雨》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反复品读,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怀念。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头菌.()黄焖.鸡()草茎.()篱笆
..()()缅.桂花()绿釉.()密匝.匝()
4.解释词语。

连绵不断:
5.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课堂探究】
1.作者是如何组织文章的结构的?
2.雨,在汪曾祺笔下,好似一个人,他把雨写活了。

你是怎样理解的?请举例说明。

可以用“昆明的雨有……例如……”的格式回答。

3.选择课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内进行评选,然后推荐一人进行展示,师生进行点评,并选出优秀者。

4.品析自己选择的朗读的语段,说说汪曾祺散文有何特色?
【拓展练习】
学习本文写法,选取家乡的某一景色,写一篇作文,表达对家乡的感情。

不少于600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导学案定稿(集体教研)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昆明的雨》导学案定稿(集体教研)

《昆明的雨》学案班级姓名【课前活动】活动一:抄写下列词语2遍,并背诵乍zhà一看辟bì邪鲜腴yú篱lí笆ba 格调吆yāo喝he暮年情味苔痕密匝匝zā zā连绵不断张目结舌活动二:阅读以下资料以及《学习与评价》P80,了解汪曾祺其人资料一:我在昆明呆了七年。

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土。

少年羁旅,想走也走不开,其实不真的是留恋湖山,写诗不能不那样说罢了。

但是昆明的湖山是很可留恋的。

——汪曾祺资料二:“曾祺有过一次失恋,睡在房里两天两夜不起床。

房东王老伯吓坏了,以为曾祺失恋想不开了。

”后来是朱德熙卖了自己的一本物理书,换来一些钱,把汪曾祺请到小饭馆替他开解心愁。

汪曾祺喝了酒,浇了愁,没事了。

——《长相思:朱德熙其人》活动三:用心阅读文章,提出疑惑【课中活动】活动一:找寻几个字(词)默读课文及书后“阅读提示”,找出其中你认为对理解整篇课文课文最重要的几个字(词)。

活动二:追随一段足迹1.快速浏览全文,划出直接描写雨的句子。

2.思考:如果没有了雨昆明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以第一人称....按照下列句式在空白处写至少一句话:“我”无处不在,如果没有了“我”,倒挂的仙人掌就不会开花,昆明人家的屋檐就缺少了生机与情趣。

“我”无处不在,如果没有了“我”,()就不会/就缺少()。

活动三:品味一种“美”1.再读课文,用笔在课本空白处写写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昆明的雨”哪一种美?2.你觉得哪一处“美”是最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课后活动】1.抄写本文的生词2遍。

2.推荐阅读:汪曾祺《故乡的食物》《翠湖心影》《我的家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7 《昆明的雨》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7 《昆明的雨》学案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昆明的雨》学习案例一、项目概要1.项目名称:设计昆明城市明信片2.项目简介:本项目是基于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昆明的雨》所设计的一课时“微项目”学习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项目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项目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是散文单元的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把握散文特点并品味欣赏语言,感悟作者情思。

学生通过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散文文体特征,《昆明的雨》一文中,作者的情思也较易领悟,品味作者汪曾祺的语言特色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也是项目学习要达成的基本目标。

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明信片是人们日常习惯使用的一种通信方式,设计明信片既可以驱动学生回归文本,充分发掘课本资源,又可以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在了解明信片格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3. 项目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把握昆明雨季中相关景、物、事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文中展现出的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与怀念之情,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2)展示明信片设计构思,撰写美食推荐语,锻炼写作能力、朗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通过明信片设计掌握书信格式,并在图文转化的过程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驱动问题:昆明的雨季是5-10月,雨季长达半年之久,使得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成为昆明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经过昆明人民的不断努力,昆明成功入围“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滇池清、春城绿、昆明蓝让市民尽享生态红利。

为了进一步共享昆明生态文明发展成果,推进城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文旅融合发展,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了“昆明城市明信片创意设计大赛”,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优秀的昆明城市明信片创意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的雨》学案
〖课前预学〗
一、积累有关雨的诗词。

(至少5句,注明出处)
(1)(2)
(3)(4)
(5)
二、预习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注音、解释)
(1)乍()(2)辟邪()
(3)鲜腴()(4)篱笆()
(5)格调()(6)吆喝()
(7)暮年()(8)情味()
(9)苔痕()(10)密匝匝()
(11)连绵不断()
(12)张目结舌()
三、将你对作者的了解写在下面:本文是整个初中教材中第一篇汪曾祺的文章,同学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作者资料,了解相关信息(如: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语言特色等)。

(可列表格,也可用思维导图)
四、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制作思维导图展示你自学课文的收获。

(如:对标题的理解、文章内容、课文结构、文章主旨、情感等)
五、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和小组的成员一起研讨。

〖课中研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一)
找出文章中你认为“最有味道”的句子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

(温馨提示:阅读的关键在于细微之处的发现,可以从一个词、一句话、一种语调……甚至是一个标点,来咀嚼文字里的美好滋味。

)展示要求:(1)小组内选出一人或多人合作朗读相关的语句。

(2)小组内选出一名发言人分享讨论结果。

(3)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或质疑。

【我是朗读者】我们组选择的语句是:
(一人或多人合作朗读句子)【共品读书味】我们组认为这句话“最有味道”的地方在于:
(小组发言人分享讨论结果)小结:汪曾祺散文的语言风格
二、小组合作任务单(二)
【读者提问】汪老先生:《昆明的雨》读来的确很有味道,情感又深沉。

但这般的有味与深沉却仅通过一些微小的载体如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是否不太合适?选择那些大一些、更有名的景、物或事不是更好吗?
我们组的回复是:
三、读写结合:笔下绘乡雨
作者在第11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呢?请拿起笔用富有情味的语言,用热爱生活的态度写一写深圳的雨吧!(选材:花,果,建筑等等)80字左右。

〖课后练测〗
课下阅读汪曾祺的散文《翠湖心影》、《葡萄月令》、《我的家乡》、《胡同文化》、《故乡的食物》,进一步体会其风格。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想念,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的昆明雨季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想念,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小游戏:飞花令比拼,主题字是“雨”(限时3分钟)
2. 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二. 展示预学成果(5分钟)
三. 印象昆明:初读雨中景(5分钟)
1. 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概括其特点的话。

2. 昆明的雨给了作者太多美好的回忆,作者只是想念雨吗?还想到了哪些景、物、事或人呢?
四.感悟昆明:悟读雨中情(5分钟)
文中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感觉有点散,作者是怎样把这些“零散”的内容连缀成篇的?
汪老笔下小小的仙人掌,各色各味的菌子,红红的杨梅,香香的缅桂花,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那些景,都是满满的回忆,都是深深的想念。

看似杂乱的事物,其实他们都有着作者对昆明深深的喜爱之情,正是这种情感把这些散乱的事物连在了一起,一线串珠,形散而神不散
五.寻味昆明:品读雨中美(20分钟)
读完文章,我们发现汪曾祺的散文有美景、美食、美事,还有些许与众不同的“美味”,请听听名人对他的评价: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王安忆评汪曾祺散文
1. 此刻就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试着找出文章中你认为“最有味道”的句子圈点批注,并通过朗读加以品味。

(阅读的关键在于细微之处的发现,所以从一个词、一句话、一种语调……甚至是一个标点,来咀嚼文字里的美好滋味。

)(10分钟)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单(一)(示范批注)
2. 精赏下面的句子:
(1)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批注:巧用标点。

(白话质朴自然。


(2)还有一种菌子······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

原句: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改后: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批注:运用口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3)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硕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

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批注:用词精妙
3. 名篇欣赏:
1.“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2.“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席间,先夹取以敬客……”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4.品读了静谧恬淡的昆明的雨季,又读了汪曾祺不同散文中的名句,你觉得汪老的语言具有怎样的风格?
小结:这样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随处可见,平淡质朴、简洁有味、如话家常,这就是汪曾祺的散文风格!
5. 回复读者提问:(10分钟)完成小组合作任务单(二)
最近有读者通过微信提出了一个疑问,汪老先生:《昆明的雨》读来的确很有味道,情感又深沉。

但这般的有味与深沉却仅通过一些微小的载体如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是否不太合适?选择那些大一些、
更有名的景、物或事不是更好吗?我能不能解答一下呢?
不是,微小的载体更好。

这些平凡事物是我们生活中能经常接触的,是我们所能体会、感受到的。

用微小的事物来抒发更能体现作者深刻的情感与回忆。

微小的事物有时可能不会被人发现,但汪老先生发现了,体现出他是真的很喜欢昆明。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清·刘熙载
那么,雨之精神写不出,以什么写之?雨之精神写不出,以景、物、人、事写之!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念。

6.小结:曾祺的散文总有一种“凡人小事”之美情感的载体越小爱得越真切对昆明的雨对昆明的爱存在于一草一木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自然、家常与真情
四.媲美昆明:笔下绘乡雨(5分钟)
作者在第11段满怀深情地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

同学们,你是否也有这样“忘不了的情味”呢?请同学们用富有情味的语言,用热爱生活的态度记录一下深圳的雨吧!(选材:花,果,建筑等等)8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