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1)(1)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4章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第1课时)(52张)

⑶将燃烧物降温到着火点
以下 (即:破坏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火
一 火
想一想
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春节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柴
垛失火,人们都是怎样去救火的? ⑴用水去扑灭,原理是降低柴垛周围的温度,使之低于 柴垛的着火点; ⑵也可以迅速的转移走未烧着的柴草,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讨论一下吧
拓展:火场自救法
(一、绳索自救法:家中有绳索的,可直接将其一端拴在门、窗档或重 物上沿另一端爬下。过程中,脚要成绞状夹紧绳子,双手交替往下爬, 并尽量采用手套、毛巾将手保护好。
二、匍匐前进法:由于火灾发生时烟气大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因此在逃 生过程中应尽量将身体贴近地面匍匐或弯腰前进。 三、毛巾捂鼻法:火灾烟气具有温度高、毒性大的特点,一旦吸入后很 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烫伤或中毒,因此疏散中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起 到降温及过滤的作用。 四、棉被护身法:用浸泡过的棉被或毛毯、棉大衣盖在身上,确定逃生 路线后用最快的速度钻过火场并冲到安全区域。 五、毛毯隔火法:将毛毯等织物钉或夹在门上,并不断往上浇水冷却, 以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侵入,从而达到抑制火势蔓延速度、增加逃生时 间的目的。
可改变。
探究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 实验一取小纸条和 小石块,分别用酒 精灯点燃,观察实 验现象。 实验二用透明的 玻璃杯罩住燃着 的小蜡烛,观察 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小纸条被点燃, 小石块不能被点 燃。 实验结论 小纸条易燃,小石块不 能燃烧,所以燃烧的条 件之一就是需要可燃物。
小蜡烛慢慢的熄灭
拓展:火场自救法
( 六、被单拧结法:把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或拧成麻花状,按绳 索逃生的方式沿外墙爬下。
七、跳楼求生法:火场切勿轻易跳楼!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住在低楼 层的居民可采取跳楼的方法进行逃生。但要选择较低的地面作为落脚点, 并将席梦思床垫、沙发垫、厚棉被等抛下做缓冲物。 八、管线下滑法:当建筑物外墙或阳台边上有落水管、电线杆、避雷针 引线等竖直管线时,可借助其下滑至地面,同时应注意一次下滑时人数 不宜过多,以防止逃生途中因管线损坏而致人坠落。 九、竹竿插地法:将结实的晾衣杆直接从阳台或窗台斜插到室外地面或 下一层平台,两头固定好以后顺杆滑下。 十、攀爬避火法:通过攀爬阳台、窗口的外沿及建筑周围的脚手架、雨 棚等突出物以躲避火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课后习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后习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课后习题含答案沪教版(全国)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2、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的松散一些,可使火焰更旺,其原理是()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D.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3、应用化学知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火灾.下面对图中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解释不正确的是()灭火实例灭火原理A 住宅失火时,消防队员用水灭火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 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或氧气C 炒菜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熄隔绝空气或氧气D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可燃物与燃烧物隔离A.A B.B C.C D.D4、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了某一化学反应,涉及的物质为甲、乙、丙、丁,如图为各物质在反应前和反应后某时刻的质量关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的值是31 B.甲、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可能为7:11 C.丁可能为单质D.反应中消耗甲和乙的质量比为7:45、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B.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C. 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17D.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17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A. 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 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气气D. 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既隔绝氧气又降低温度7、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主要原因是()A.水能灭火B.没有达到着火点C.纸不是可燃物D.没有与氧气接触8、如图所示是通过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
《燃烧与灭火(一)》教案

课题:燃烧与灭火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课内容是沪教版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本课设计是通过一明一暗两条的途径来启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理解燃烧的条件。
明线是通过讲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燃烧本质的理解更加科学,从而启发学生通过实验事实揭示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暗线是“课标”教育,在理解燃烧意义和条件的同时,感受火带给人类的文明,通过讨论灭火的方法加强学生消防安全的意识,渗透对生命的珍爱(更多是在第2课时中体现)。
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价值。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燃烧的定义,掌握燃烧的条件及其关系,初步学会简单的灭火方法和逃生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的定义的初步认识和修正,体验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断完善的过程。
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和对比实验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事物的两面性,初步感受通过认识物质的变化规律。
认识生命的重要性,体验“绿色化学”的内涵,形成消防安全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燃烧的定义,燃烧的条件及其关系的探究难点:体验“绿色化学”的内涵,感受生命价值,感悟学科价值。
四.教学过程五.教学反思与评价1.对教材作了重组和改编,从知火—起火—灭火,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重视思维训练,问题基本上是抛给学生去解决的。
3.重视控制变量的思想的培养。
4.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有拓展提升环节,燃烧概念教学拓展了,为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6.准备上有点怆促,上周四设计好的课,想找个班试一下时间,结果这几天重感冒,讲不了话,所以今天的课堂各上环节上时间安排有点不合理(有可能没有完成任务)7.没有用到热点图片新闻,视频引入,起到振憾学生的视觉,引起强烈的学习欲望。
温江区五中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第2课时 完全燃烧与

第4章第1节第2课时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爆炸建议用时:15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图标与燃烧、爆炸无关的是( )图21-K-12.2017·贺州俗话说“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下列对“火要空心”的目的理解正确的是( )A.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B.隔绝空气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移除木柴使火熄灭3.2017·铁岭现有:①石油气、②面粉粉尘、③氮气、④天然气、⑤一氧化碳,当这些物质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4.燃料燃烧不充分时,会导致的后果有( )①产生的热量减少②浪费资源③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④排放出大量的烟尘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③④二、填空题5.为了便于储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气体加压储存在钢瓶中。
(1)储存和运输氧气钢瓶时,严禁与易燃气体钢瓶混合存放,以防气体泄漏发生猛烈爆炸事故。
分析混合存放可能发生爆炸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氧气钢瓶时,若氧气钢瓶的瓶嘴上沾有油污,打开减压阀,高压氧气喷出后油污会自燃。
解释油污自燃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甲烷(CH4)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在5%~15%之间时,遇火源才会发生爆炸。
那么,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甲烷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爆炸,这说明可燃性气体燃烧的速率与可燃性气体与氧气的________有关。
沪教版(2012年秋)九年级化学第四章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 燃烧课件(第2课时)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第1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第2课时)
观察与思考:蜡烛的燃烧
1、在空气中点燃蜡烛 2、用一空烧杯罩住 火焰的上方 3、将燃烧的蜡烛伸入 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黄白色火焰,放热黑烟 较少 火焰渐小,黑烟增多
发出明亮的白光,无黑 烟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 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O2不足 慢 少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 (3)四者的关系如下: 剧烈氧化 (发光)
平静燃烧
无限空间 急速燃烧 热量积蓄
氧化反应 (放热)
有限空间爆炸
自燃(发光)
缓慢氧化
达到着火点
拓展:火场自救法
(一、绳索自救法:家中有绳索的,可直接将其一端拴在门、窗档或重 物上沿另一端爬下。过程中,脚要成绞状夹紧绳子,双手交替往下爬, 并尽量采用手套、毛巾将手保护好。
拓展:火场自救法
(六、被单拧结法:把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或拧成麻花状,按绳 索逃生的方式沿外墙爬下。
七、跳楼求生法:火场切勿轻易跳楼!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住在低 楼层的居民可采取跳楼的方法进行逃生。但要选择较低的地面作为落脚 点,并将席梦思床垫、沙发垫、厚棉被等抛下做缓冲物。 八、管线下滑法:当建筑物外墙或阳台边上有落水管、电线杆、避雷 针引线等竖直管线时,可借助其下滑至地面,同时应注意一次下滑时人 数不宜过多,以防止逃生途中因管线损坏而致人坠落。 九、竹竿插地法:将结实的晾衣杆直接从阳台或窗台斜插到室外地面 或下一层平台,两头固定好以后顺杆滑下。 十、攀爬避火法:通过攀爬阳台、窗口的外沿及建筑周围的脚手架、 雨棚等突出物以躲避火势。
新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笔记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

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第1节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一、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影响化学反应的条件主要有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如燃烧、金属与酸反应、中和反应等。
部分反应需要吸热,如碳酸钙的高温分解等。
二、燃烧的条件(一)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
(二)燃烧的特点:发光、发热、化学反应(三)燃烧的条件:有可燃物、有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四)灭火的原理:1.撤离(或清除)可燃物——釜底抽薪,森林隔离带,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2.隔绝氧气(或空气)——灯帽盖灭酒精灯,油锅着火盖锅盖,湿抹布铺盖实验台燃着的酒精等。
3.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用水灭火,吹灭蜡烛等。
注意:凡是提及降低或提高着火点的灭火方法是错误的说法。
4.爆炸的条件:可燃物急速燃烧,在有限空间气体迅速膨胀。
(1)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是,有物理爆炸(气球爆炸、轮胎爆炸);也有化学爆炸(鞭炮爆炸、炸药爆炸、面粉爆炸等)。
(2)可燃性气体(CO、H2、CH4)点燃前应注意什么?答:要检验气体的纯度(即验纯),防止爆炸。
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一)碳完全与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 22CO O C 点燃(充足)+ 。
2.不完全燃烧:CO O C 2(22点燃不足)+。
3.不完全燃烧的缺点:燃烧速度慢、放热少,浪费燃料,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
(三)一氧化碳的性质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略小于空气、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222CO O CO 点燃+ 产生蓝色火焰。
(2)毒性:易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结合,降低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的能力,致使人缺氧。
(3)还原性:2323e 2e 3CO F O F CO ++高温。
四、防火与灭火(一)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野外篝火、蜂窝煤、木柴架空燃烧更旺等)。
九年级化学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知识点整合

认识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中的重要章节之一、本章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
以下是对该章节知识点的整合。
1.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的重组和重新排列,从而形成新的物质。
化学反应可由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
例如:2H2+O2→2H2O表示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
2.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数量守恒,即反应物中的原子数量等于生成物中的原子数量。
这个基本原理被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化学反应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摧毁,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3.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出现的量变化。
化学反应速率受到温度、浓度、表面积、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高温、高浓度、大表面积和适当的催化剂会加快反应速率。
4.化学平衡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存在的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保持恒定的状态被称为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可以用化学方程式和平衡常数来描述。
化学平衡的特点包括转化速度的变化、反应物浓度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平衡常数的大小。
5.反应热反应热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变化。
化学反应的放热或吸热性质是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键的能量差异来确定的。
放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的反应,吸热反应是指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的反应。
6.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性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用H++OH-→H2O表示。
7.胶体溶液胶体溶液是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的一种混合物。
胶体溶液由胶体和溶剂两部分组成,溶剂中的颗粒被分散均匀,但颗粒大小比溶解物要大。
胶体溶液的可见度随颗粒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8.毒理与环境保护化学变化相关的毒性物质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第4章理解化学变化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2.通过实验和讨论,总结灭火的方法;3.逐步建立安全用火的意识,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
【学习重点】燃烧发生的条件【学习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92-93,P96-98完成预习思考题:1.燃烧是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1);(2);(3)。
3.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温度,这个温度称为可燃物的着火点。
4.灭火的方法有三种:(1)。
(2)。
(3)。
【课堂导学】一、组内助学,小组展示二、精讲点拨活动一:烧不坏的手帕,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注意: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灭火时只需满足一个条件即可。
活动二: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只可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切不可降低着火点。
总结: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1.物质具有可燃物 1. 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2.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2. 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绝3.温度达到着火点 3. 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满足一个即可)【课堂检测】1.以下关于燃烧的表达准确的是()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B.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C.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也一定能燃烧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2.烧木柴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A.木柴是易燃物B.温度易达到着火点C.散热的速率快D.使木柴和空气充分接触3.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B.隔离空气C.隔离可燃物D.开辟运水的道路4.夜间发现液化石油气泄露时,应采取的紧急措施是()A.向室内喷水,溶解液化石油气,防止其燃烧B.开灯,仔细检查泄露源C.打开所有门窗通风,关闭气源阀门D.打报警,并请维修人员前来维修5.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接触空气面积大B.纸比煤的着火点高C.纸比煤的着火点低D.纸比煤的密度小6.鉴别空气、氧气和氮气应选用的方法是()A.点燃,观察气体是否可燃B.用燃着的木条C.用天平称量D.用澄清石灰水7.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A.火柴梗温度达不到着火点B.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D.火柴梗接触氧气少8.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9.以下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准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10.有些燃料的燃烧在产生能量的同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以下燃料中,被认为是最清洁燃料的是()A.煤B.石油C.乙醇D.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