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常识归纳
中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看知识点一、基础知识1.语文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字义、词义、成语、诗词、修辞等。
2.文言文知识:古文选读、文言文基础语法等。
3.现代文知识:常见文体、修辞手法、主题思想等。
二、阅读理解1.阅读理解技巧:题目分析、文章理解、选项辨析等。
2.阅读素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三、作文基础1.作文写作技巧:立意、构思、段落写作、结尾技巧等。
2.作文类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
3.作文语言表达:丰富的词汇、恰当的句式、连词运用等。
四、语法知识1.名词:名词的分类、复数形式、所有格等。
2.动词:时态、语态、情态动词等。
3.形容词和副词:程度、比较等。
4.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等。
5.冠词:不定冠词、定冠词等。
6.介词:常见介词的使用、固定搭配等。
7.连词:并列连词、从属连词、状语从句引导词等。
五、修辞手法1.比喻:目的、方法、特点等。
2.拟人:特点、作用等。
3.夸张与夸饰:类比、对比等。
4.排比:特点、运用等。
5.反问与修辞疑问:区别、意义等。
6.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六、诗词鉴赏1.唐诗宋词:作者、背景、题材、艺术特点等。
七、古代文化知识1.文言文名篇:《孔子家语》、《论语》、《史记》等名篇的作者和内容。
2.文化常识:古代典籍、文化名人、古代科技发明等。
八、写作技巧1.默写与填词:常见词组、古诗名句等。
2.句型转换:句子结构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3.改错与辨析:常见语法错误和解析。
九、写作素材1.名言佳句:常见的名人名言和文学名句。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3.各类话题的素材:社会热点、人生哲理、家庭生活等。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汇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汇编(一)春秋时代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奉它为"经",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关雎》(首篇)与《蒹葭》选自此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之一。
3.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为《左传》。
《曹刿论战》选自此书。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4《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
(二)战国时代5. 韩非,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要作品《韩非子》,后人辑集而成的。
《郑人买履》选自此书。
6.列子,名御寇,道家前辈。
主要作品为《列子》,诸子哲理散文。
《两小儿辩日》和《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刻舟求剑》出于此书。
7.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由其弟子编辑。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诸子哲理散文。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此书。
(三)两汉8.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西汉刘向编定。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此书。
9.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
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
《陈涉世家》出于此书。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中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语文对于中考的影响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我们需要对语文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因此,本文将对中考语文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一、阅读理解篇1.阅读理解题型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主要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题型可以分为主旨理解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图表阅读题等。
2.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解决阅读难题的方法和技巧,包括预测、快速浏览、总结、重点标注、思考回答等。
3.阅读技能阅读技能是通过阅读学习和理解文章的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理解、段落理解、篇章理解等。
二、写作篇1.写作方式写作方式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每种写作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写作目的和方式。
2.写作要素写作要素主要包括题目、主题、结构、语言、逻辑、修辞等。
3.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包括各种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心理准备、构想、草稿、修改、细节处理等。
三、古诗文篇1.文言文基本知识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词汇以及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才能够学好中考语文。
2.诗词基本知识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的诗词曲、诗词基本造诣和背诵能力,以满足中考的考试需要。
3.名句积累名句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中考中也经常会出现。
学生需要掌握一些经典的名句,以便在考试中灵活运用。
四、语法篇1.词类与句型词类是汉语语法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句型则是由不同词类组成的句子形式,如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状语从句等等。
2.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是指在某个句子中扮演着不同角色的词或短语,如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等。
3.语法常识语法常识是指语法规则的基本常识,如虚实语、主宾语一致、主谓一致等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常识,以确保自己的语法正确无误。
五、常识考察篇1.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是中考语文考试中常出现的考点,如古代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详细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详细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它能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为中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以下是中考语文知识点的详细归纳:一、语文基础知识1. 汉字:包括汉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等,以及常见的易混淆字、多音字、形近字等。
2. 词语:掌握常用词语的意义、用法,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以及词语的褒贬色彩和语境使用。
3. 句子:理解句子成分,包括主谓宾、定状补等,以及复句的类型和使用。
二、文言文阅读1. 文言文词汇: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 句式结构:熟悉文言文中的句式结构,如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
3. 文言文翻译: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其含义,并能进行适当的语言转换。
三、现代文阅读1. 文学常识:了解文学作品的作者、背景、主题等基本文学知识。
2. 文本分析: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
3. 文本理解: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的深层含义。
四、写作技巧1. 记叙文写作: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结构,能够叙述事件、描写场景、刻画人物。
2. 议论文写作:学会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3. 说明文写作:能够清晰、准确地介绍事物、解释概念、阐述过程。
五、古诗词鉴赏1. 诗歌形式:了解不同诗歌形式的特点,如绝句、律诗、词、曲等。
2. 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意象等。
3. 诗歌鉴赏:能够鉴赏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六、名著阅读1. 名著概览:了解名著的基本内容、作者、创作背景等。
2. 人物分析:分析名著中的主要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等。
3. 主题思想:把握名著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中考语文知识点的详细归纳,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复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为中考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中考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完整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与文学常识归纳

中考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与文学常识归纳一、词语解释(一)《论语八则》1、习:温习、实践。
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3、朋:同门(师)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5、愠(yùn):恼怒。
6、君子: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7、罔(wǎng):通“惘”,迷惑。
8、殆(dài):疑惑。
9、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10、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懂;或智慧。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12、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13、为人谋而不忠乎:策划,考虑。
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真诚。
15、传不习乎:传授。
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担心。
(二)《小石潭记》1、篁(huáng)竹:丛生的竹子。
2、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
尤,格外。
3、坻(chí):水中高地。
4、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5、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6、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佁,一本作“怡”。
7、俶(chù)尔:忽然。
8、翕忽:迅速。
9、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10、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的样子。
12、隶:跟随。
(三)《陋室铭》1、德馨:指品德高尚。
馨,香气。
2、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
鸿:大。
3、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4、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5、案牍(dú):公文、文书。
(四)《爱莲说》1、蕃(fán):多。
2、淤泥:污泥。
3、濯(zhuó):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4、亵(xiè)玩:轻漫而随便地玩弄。
亵:轻慢。
5、隐逸(yi):指隐居的人。
这些人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6、鲜(xiǎn):少。
7、宜:应当。
(五)《三峡》《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河道水系的专著《水经》的注释,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结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学常识的基本概念:包括文学的定义、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文学创作的特点等。
2. 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了解不同的文学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以及相关的代表作品和作者;同时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及代表作品和作家。
3. 文学史和文学经典:了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如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并熟悉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
4. 文学名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了解文学名著的作者及其作品创作背景,如知道《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及他的生平和创作环境等。
5. 文学名句和典故:熟悉一些常用的文学名句和典故,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等。
6. 文学评论及文学理论:了解一些常见的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如写实主义、意识流、象征主义等,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意义。
以上是2024年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总结的大致内容,具体以当年的考试要求为准。
除了以上内容,还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参加课外阅读活动等方式来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文学常识。
第 1 页共 1 页。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2021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2021
一、语文文学常识
1.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论语》、《孟子》、《庄子》、《诗经》。
2. 中国古代五大诗歌体裁:诗、词、曲、文赋、乐府。
3. 中国古代四大小说:《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4. 中国古代五大戏曲: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昆曲。
5. 中国古代七言律诗:《静夜思》、《江雪》、《赤壁赋》、《望庐山瀑布》、《渔父》、《登鹳雀楼》、《滕王阁序》。
6. 中国古代五大名篇:《增广贤文》、《诗经》、《楚辞》、《论语》、《孟子》。
7. 中国古代七大古典故事:《白蛇传》、《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孔雀东南飞》、《红楼梦》、《聊斋志异》。
8. 中国古代八大抒情诗:《赤壁赋》、《望庐山瀑布》、《渔父》、《登鹳雀楼》、《滕王阁序》、《静夜思》、《江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初三必考语文知识点归纳初三学生在准备中考时,语文科目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文学常识等。
以下是一些初三必考的语文知识点归纳:一、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格律、韵律、对仗等。
-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意象等。
- 古诗词的背诵:掌握必背的古诗词,能够熟练背诵并理解其含义。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包括句式结构、虚词用法、古今异义词等。
- 文言文的翻译技巧:能够准确翻译文言文,理解其含义。
-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言文的主旨、作者观点和写作手法。
三、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的基本知识:包括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 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能够分析文章的主旨、作者观点、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 现代文的鉴赏:能够评价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四、作文写作- 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发展、转折、结尾等。
- 作文的写作技巧:包括选材、构思、表达、语言运用等。
- 作文的类型: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写作方法。
五、文学常识-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了解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 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文学运动的特点。
- 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包括作品的体裁、主题、风格等。
六、语言文字运用- 汉字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构造、笔画、笔顺等。
- 成语和谚语的运用:能够正确使用成语和谚语,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 语言的规范性:能够遵循语言的规范,避免语病。
七、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礼仪等。
- 外国文化常识: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特点和习俗。
八、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包括精读和泛读,能够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
- 名著的分析和鉴赏:能够分析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构造、主题思想等。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复习这些知识点,初三学生可以更好地准备中考语文科目,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应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常识归纳一、词性:1.实词: ①名词②动词③形容词④数词⑤量词⑥代词2.虚词: ①副词②介词③连词④助词⑤叹词⑥拟声词3.人称代词:①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咱、咱们、俺、俺们; ②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您;③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二、词语感情色彩: ①褒义词②贬义词③中性词三、表达方式:①记叙②描写③议论④抒情⑤说明四、写作方法(表现手法):1.铺垫 2.伏笔 3.照应 4.悬念 5.渲染 6.类比7.联想8.想像9.象征10.对比11. 衬托12.正衬13.反衬14.欲扬先抑(先抑后扬)15.开门见山16.托物言志17.借景抒情18.借古讽今19.借物喻人20.借物喻理21.借物抒情22.寓理于事23.寄情于事24.运用典故等。
五、语句在篇章结构上作用:1.点题2.过渡3.作铺垫4.统领全文5.引起下文6.承上启下7.埋下伏笔8.照应前文9.首尾呼应10.总括上文11.推动情节发展。
六、修辞手法:1.比喻 2.拟人 3.反复 4.夸张 5.排比 6.对偶7.对比8.设问9.反问10.引用11.借代12.反语13.双关14.讳饰15.互文16.通感17.呼告等。
七、描写方法:1.肖像(外貌)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6.正面描写7.侧面烘托8.场面描写9.细节描写10.环境描写八、描写角度: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味觉⑤触觉九、标点符号:1.点号:①顿号②逗号③分号④冒号⑤句号⑥问号⑦感叹号2.标号:①引号②括号③破折号④省略号⑤书名号⑥着重号⑦间隔⑧连接号⑨专名号3.引号的作用:①表引用②表特定称谓③特殊含义④表突出强调⑤表讽刺否定十、四大文章体裁:①记叙文②说明文③议论文④应用文十一、记叙文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记叙的顺序:①顺叙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十二、说明文1.说明文分类:(1)从说明对象分:①事物说明文②事理说明文;(2)从说明语言分:①平实说明文②生动说明文。
2.说明方法:(1)举例子(2)分类别(3)列数字(4)作比较(5)下定义(6)作诠释(7)打比方(8)画图表(9)摹状貌(10)引用说明法(名言、资料等)等。
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由内而外、从左到右、从南到北、从前到后;(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先结果后原因等。
十三、议论文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点:是作者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3.论据分类:(1)理论论据: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2)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4.论证方法:(1)概括讲:①摆事实(事实论证法)②讲道理(道理论证法)(2)具体分:①例证法(举例论证法)②喻证法(比喻论证法)③对比论证法④引证法⑤归谬法。
5.论证方式: ①立论②驳论。
十四、四大文学体裁:①诗歌②小说③散文④戏剧十五、诗歌分类:(1)按表达方式分:①叙事诗②抒情诗③说理诗;(2)按内容分:①送别诗②咏史诗③思乡诗;(3)按形式分:①旧体诗②新诗;(4)旧体诗又分:①古体诗②近体诗;③词曲(5)近体诗又分:①律诗(五、七言)②绝句(五、七言)十六、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十七、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
十八、语言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严谨典雅、鲜明准确、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中考语文数字归纳“二”1.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2.说明的两种方式:平实说明、生动说明。
3.议论的两种方式:立论、驳论。
4.论据的两大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5.环境描写的两种方法: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三”1.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2.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插叙、倒叙。
3.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4.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5.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6.议论文基本结构三部分:引论、本论、结论。
7.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
8. 说明的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四”1.文学四大样式: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2.文章四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
3.故事情节结构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4.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志远、白朴、郑光祖。
7.战国散文四大家:韩非子、孟子、庄子、荀子。
8.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9.经典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0.造字四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11.句子语气:陈述、疑问、祈使、感叹。
12.律诗四联: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13.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五”1.五级语言单位: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
2.文章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3.常用五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1.句子六成分:主、谓、宾、定、状、补。
2.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3.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4.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词性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6.词性六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7.形声字六种组合方式:上形下声、上声下形、左形右声、左声右形、内形外声、内声外形。
8.《诗经》六“义”:赋、比、兴、风、雅、颂。
9.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10.破折号的六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⑥表列举分承11.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12.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1.汉字演变七顺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复句七类型:并列复句、选择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3.短语七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介宾短语、的字短语。
“八”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八种常用修辞方法: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中考语文常识练习1.《两小儿辩日》一文中有几个人称代词,其中表示第一人称的是(我),表示第二人称的是(汝)。
2.请为下面加点词语归类。
在已经(副词)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动词)着一个小(形容词)小的(助词)坟堆。
一(数词)支(量词)蜡烛,旁边还(副词)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介词)坟堆上闪耀着柔和(形容词)的火焰。
蜡烛(名词)快点完了(助词),烛芯快给(介词)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数词)朵(量词)小火花依然在闪烁(动词)。
3.“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朦胧”属原(形容)词,在本文中作(动)词用。
4.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在这段文字的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动词。
这些动词表现了小伙伴们(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看戏时愉快的心情)。
5.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所发生的变化。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褒词贬用)(2)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贬词褒用)(3)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褒词贬用)6.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上文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描写江南水乡的晚景,请分别举一例。
①视觉: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③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④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7. 为下列句子加标点,使之符合括号里的语意表达要求。
A.北方冬天经常下雪(!)(表示强调,雪是很多的)B.北方冬天经常下雪(?)(表示不相信北方冬天雪多)C.北方冬天经常下雪(。
)(说明下雪是经常事)8.“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词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9.《沁园春·雪》上阕的表达方式是(描写),下阕则主要是(议论)。
10.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此段属(外貌)描写,其表达作用是(表现出老头子干练、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11.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此段属(心理)描写,精彩地写出了老人因没有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12.《口技》一文什么地方用了正面描写?什么地方用了侧面烘托?表演者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后所发出的声响是正面描写;宾客的神态是侧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