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晋闽三地富二代接班调查:先活下去再传下去
浙江民营企业接班人问题研究

【 关键词】 言
2 世纪 以来 。 1 浙商 面临着诸 多挑 战, 中一个重要课题是代际传 其 承。 即私营企业如何从第 一代传递给第二代 , 完成家业永续 与不衰的 重要使命 。浙商代际传承的主流模式是 “ 承父业 ”这 涉及到企业接 子 , 班人或继任者 的选择与培养 。因此 , 本文就浙 江民营企 业接班 人选择 和培养进行探讨 和研究 。
了日程 . 班人 的选拔和接位成为影响 民营企业 的重 大问题 。本文剖析 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子承父业传递现 象、 家子 问题 以及拒 绝接班 的困 接 败 惑 . 出了民营企业如何顺利交接权利的相 应措施 。 提 只有建立完善 的接班人计划 , 并对接班人进行 多渠道 、 多方 式的培训 , 建立 良好的接班人辅 佐计划 , 建立职业 经理人制度等来解决接 班人 问题 , 民营企业基业才能常青。
绍兴县福全镇政府浙江绍兴312046要浙江的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和实力接班人的选拔和接位成为影响民营企业的重大问题本文剖析了浙江民营企业的子承父业传递现象败家子问题以及拒绝接班的困只有建立完善的接班人计划并对接班人进行多渠道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来解决接班人问题民营企业基业才能常青引言表现才干和品德的机会通过细致的观察了解侯选人的综合素质
表现才干和品德的机会 , 细致 的观察 , 通过 了解侯选 人的综合素质 。 但 这个过程可能有难度 , 出于慎重起 见 , 你应该组织 一个 智囊团做你 的 顾 问. 与他们共同讨论决定 哪位侯选人最适合成为接班人 。作 出这个 决定后 . 你就应该 重点培养企业 的储 君了 , 在培养 的过 程 中继续考察 他。 22 培养接班人 _ 中国许多 家族企业领导人 都把 子女送往欧美或 当地的名牌大学 接受高等教育培养接班人 的视野 。 至少到 目前为止像福特、 生、 强 摩托 罗拉 、 万豪 、 沃玛特、 飞利浦 、 迪士尼这些鼎鼎大名的公司 , 从这些家族 即将登场 的接班人来 看 , 他们大都 毕业于名牌商学 院 . 有着海外 留学 或者工作 的经验 . 有着宽阔的视野 。 除了学校学习 . 企业家们也非 常重 视子女的“ 实战” 训练。 子女学成 回来后 , 有的从基层做起 。 一个 台阶一 个 台阶地走上去 : 的是让子女 以高学历从总经理助理或者董事长助 有 理 这样 的高层做 气 . 快速学 习企业的整体管理模式 : 有的先安排 到别 的企业供职 , 学习别人的长处 , 然后再 回来工作 ; 的则是 让子女 另起 有 炉 灶. 办公 司 . 自 不仅可 以检 验其办事能力又可 以让子女不受家族企 业 管理方式的约束 , 比较 自由的发展 自己, 使之从 中得到锻炼。 2 建立 良好 的接班人辅佐 机制 3 许多家族企业往往为继承人聘请一个 由教师 、 律师 、 公关人员 、 公 司元老组成的辅佐团队或挑选公 司的一批骨干 . 使他们协 助接班人 的 工 作. 与接班人形 成 良好 的默契 . 一旦接班人主政 后可以得到部属有 力 支持 和辅佐 在 国内应用 的 比较成功 的就是 钢铁大王李海仓 的传 承。中国的著名钢铁大王李海仓 不幸遇刺后 . 正在澳大利亚 留学 的李 兆 会随即被董事 会召 回, 担任海 鑫集团 的董事长兼 总经理 . 同时海 鑫 集 团还有一个领导班子对重大事情进行集体决策 . 司的常务副董事 公 长辛存海也 自始至终辅佐李兆会 . 而使海鑫集 团能正常的运转 从
看富二代如何接班

看富二代如何接班——从张学良说起1928年7月3日,年仅29岁张学良向全国通电就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奉省保安司令”,在张作霖死后一个月,顺利接手东三省的军政大权,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人。
民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军阀多如牛毛,到底有多少,谁也无法统计。
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这些军阀如同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要么被其他大军阀消灭,像段祺瑞的皖系,虽然老段人还在,但部队已经分崩离析;要么被手下人篡权,像直系的曹锟、吴佩孚被老部下冯玉祥逼下了台。
但却有这么一派军阀,奉系暨后来的东北军一支屹立中国政坛直至在抗日战争中消退。
其中关键当然是因为张学良子承父业。
那么张学良是如何能做到的?一生都被人称为土匪的张作霖在其中又起了怎样的作用?他如何在自己突然出现意外的情况保证了张学良接班的顺利进行?培养自己的团队一个人想成就大业,单枪匹马肯定不行,得有人帮忙。
这些帮忙的人,按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团队,只有有了自己的团队,创业才成为可能。
张作霖身边就有这么一个团队。
张作霖起家靠的是张作相、张景惠、汤玉麟等一干拜把子兄弟,这些人成了张氏团队的早期人员,也是核心人员。
在这个“保险队团队”的努力下,靠着几把土铳,从穷乡僻壤来到到奉天这个大都市,又从奉天走向北京,走向全国,开创了威震民国的奉系,张作霖是其中的天然领袖。
可张学良呢?人家可是纯正的富二代,含着金钥匙长大。
说张学良是公子哥,也没什么不妥。
当别人还在学怎么骑马的时候,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私人飞机,更别说几辆小汽车。
要让这样的人去接班,难度不是一点点,可张作霖做到了!张作霖明白,自己活着的时候,大家还尊你张学良是大公子,可真等我故去了,人家还不知道怎么看你呢!要顺利接班,首要条件是接班人必须有自己的团队。
这一点古今中外大多跳不出这个窠臼。
李世民能顶着“杀兄弑父”的罪名顺利成为一代英主,关键是有尉迟恭、侯君集、李靖等天策府十八学士的鼎力支持;曹丕之所以能在曹操死后成功逼迫汉献帝禅让,靠的还是曹丕跟着父亲曹操南征北战建立的亲信华歆等人。
继承者们——长三角“创二代”接班故事

继承者们——长三角“创二代”接班故事8岁的王砚儒刚从瑞士回国休假,在公司里问爷爷:哪里给我坐?爷爷王伟强让他自己挑。
他在2000平方米的办公楼内“巡视”了一番,指着董事长办公室说:“这里比较合适。
”王伟强满脸笑容。
62岁的无锡人王伟强,儿女都在自己创立于无锡的公司工作,在“创二代”接班这件事上,他家的孩子就是企业家朋友圈里公认的“别人家的孩子”。
自己做面条,是“创一代”王伟强喜欢的事。
公开数据显示,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一代,大多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或60年代,这样的家族企业目前进入接班换代的高峰期。
而根据今年1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报告”,“创二代”的接班意愿仅有43%。
记者采访了诸多“创二代”。
有些在大学毕业后就自己求职,家里也没正式讨论过接班问题;有些虽在父辈的企业工作,但并不感兴趣,加上父辈从事的传统行业这几年遭遇发展瓶颈,不少人正在尝试做一些和文化、消费相关的行业;也有家庭觉得做实业太苦,没有坚持的必要。
因此,当看到王伟强的孩子们都被老王进行了“家庭顶层设计”,儿子、女儿、儿媳各司其职地承担起传承责任,确实有些惊诧。
在较多“创二代”不愿接班的背景下,老王家的接班故事颇有启示。
“不愿意接班,也不能全怪'创二代’。
你从来只跟他说先好好读书,没告诉他未来要接班,那他愿不愿接班、能不能接班,都是问题。
”王伟强说。
浙江大学研究家族企业的陈凌教授也撰文指出,国外很多家族企业当家人一上台就会开始培养下一代的继承计划,而江浙民企老板们可能走得比较迟,往往等子女到一定年纪后才开始培养。
目前,一些民企老板虽然重视子女学历教育,却忽视了实践经验,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接班尴尬。
父与子“你不能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才去对二代说接班问题,你得从小植入那个意识”二代王钦民与三代王砚儒。
“董事长。
”36岁的王钦民站在办公室门口,这样称呼父亲王伟强。
按照父亲眼神的示意,他找了位子坐下,彬彬有礼。
“‘富二代’应是承前启后的企业家”

“‘富二代’应是承前启后的企业家”——记第九届绍兴十大杰出青年、浙江朗莎尔维迪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顾洁萍绍兴网 2010年05月12日 06:50:47 手机看新闻顾洁萍在网上了解国际服装市场需求很难将这个长发披肩的水乡妹子与管理集团公司的女强人形象联系在一起。
也很难相信,她以惊人的能力,将公司打造成了全市50强工业企业。
但这一切都是真的。
在第九届绍兴十大杰出青年颁奖典礼上,作为“富二代”的她为“富二代”正名:这个群体不光是纨绔子弟,更多的是精心守业,并努力做大做强企业的新一代企业家。
她,就是这样的企业家。
扔掉“金饭碗”接过父辈的“旗帜”1997年,从浙江大学工业外贸专业毕业后,作为浙大优秀毕业生的顾洁萍顺利进入省租赁公司工作。
她勤奋好学,相当能吃苦,什么事情都会冲在第一线。
由于出色的业绩,没实用文档有多长时间,顾洁萍就被提拔为杭州地区的业务经理,并受单位鼓励,再次入浙大深造,攻读工商硕士学位。
虽是典型的“富二代”,但是少有同事能看出来,这个朴实能干的女孩的“背景”。
直到2001年这一年,顾洁萍的事业如日中天,却要面临新的抉择。
当时绍兴的纺织企业,纷纷做起外贸生意,因为利润空间大,企业进入发展壮大的春天。
对此类企业而言,外贸人才成为必不可少的资源。
顾洁萍母亲肖国英掌管的浙江华港染织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女儿学外贸出身,是最为对口的人才,如果能回来帮助管理企业,‘华港’说不定会更上一层楼。
”肖国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顾洁萍,同时也说明,这对顾洁萍来说,可能会是一个损失。
紧接着的结果是,没有多少思想准备的顾洁萍,告别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回到了生养之地——绍兴县华舍街道,以一个柔弱女子的双肩挑起了华港染织集团公司总经理的重担。
做强家族企业在压力中成长“‘富二代’是一个中性词,既可以是纨绔子弟,也可以是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新一代企业家。
”顾洁萍说,没有“富二代”,就没有“富三代”、“富四代”。
富二代不肯接班之谜

程 序 可 以从 很多 角度 影响 你的名 声 ,不管
你最初 是 出于什么 目的 ,也许仅 仅是 出于 好奇才选 择 了它 。 所 以,请 小 心 !
博 主/ 克菲 实验 室安全 研 究与 迈 市 场 推 广 总 监 D v ru ae Macs
样 ,不停 地在 累 积财 富 、累积 痛苦 的 轮 回 中,迷失 自己。 比 较 是 媒 体 的 权 利 和 责 任 。 不 因 比
叠
…
路。
找 到 自己为 乐 。客观地 记 述 中国商 业史 、 发挥 大 圆镜智 ,是 担 当这份 责 任的 觉悟 之
奴 ” 、 “ 土 ” ,只不 过他们 的老爸 不知 老 道而 已。
当我 们审 视首 富 的诞生 过程 ,发现 首
富不 再是 价格 的最 大总 和 ,而 是价值 的最 大 分享 。发现 财富 指数 的 内核是快 乐 指数 时 ,中国便 由大国成 为 强国 ,一 个任何 外 在 力量 都无法 摧毁 的精 神 强国 。
93
么叫职 业 经理人 ?就 一打 工的 。蓝领 靠 向
资 本家 出售 劳力拿 工 资 ,职 业经理 人 向资 本 家 出售 自己的管 理知 识与 经营 才能 ,拿 年 薪与期 权 。 富 二 代私 下 叫 他们 的老爸 为 “ 钱
较 而受 伤是 富豪 们 下海那 一 天便应 不 断提 高 的 自我保 护能 力 。负 责任 的媒体 人 ,不 是 以 比较为 乐 ,而是 以帮 助人 们在 比较 中
中国缍济和信息化 J e5 e 第 e 2
使 用 “ 身/ 单 约会 ”程 序 ,于 是 就点 击 了
它 半 的 人 是 已婚 人 士 ,而 且 还 可 以看
滴血 汗 和一 颗颗 恐惧 的心 造就 的 。这是 新 兴市 场快 速 发展 的代价 ,也是计 划 经济 转 向具 中国 特 色 的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的 代
“富爸爸”退休女少主接班,女接班人异军突起

龙源期刊网
“富爸爸”退休女少主接班,女接班人异军突起
作者:
来源:《现代工商》2013年第06期
@羊城晚报刘永好辞任新希望上市公司董事长,女儿刘畅上位,女富二代接班由此又多
了一个案例。
在去年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2年中国民企500强调研报告中,有一个数据特别引人注目——在118位二代子女中,男女比例为92:26。
男女已接班或确定可能接班的比例
为51:10。
未来民企男女掌门人的悬殊比例将被缩小,而财富则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
@刘畅(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接班人)对于父辈给予的东西,那两年一直不想要,是因为当时走进了误区:把这一切都看成自己的了。
少年时只想去做一个自由自在的歌手,觉着这些东西对我压力太大,难以平衡。
但现在压力反倒不大了,新希望是个大家庭,我不过是守护者之一。
@李先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女性接班人面临更多的“自我价值实现”的压力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但现在“接班人”的概念并不是说她一个人就说了算,通常第一代企业家都不会一下子完全放手,会在背后继续支持,扶上马之后还会送上一程。
对中国民营企业二代接班的看法

一、民营企业二代接班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很多民营企业在取得初步成功后,需要由创始人的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来接班,继续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这种二代接班已经成为我国民营企业领域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二、民营企业二代接班的优势1. 场景转换:一代企业家可能已经适应了过去的商业环境,但是随着商业环境的不断更新换代,需要有新的视角和理念来适应并领导企业。
2. 资源积累:二代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积累更多的教育和资源,并且更加了解国际商业发展趋势,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
3. 传承精神:作为家族企业的二代接班人,更有可能对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传承,保证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内在特质。
4. 专业化管理:二代可能会接受更多的专业管理培训,能够用更科学的管理方式来带领企业健康发展。
三、民营企业二代接班的困难1. 没有过硬的经验:相比创始人,二代缺乏创业的艰辛和实战经验,有时会导致一些决策不够果断或者容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2. 家族矛盾:家族企业的接班可能会涉及到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在企业发展中可能会产生问题。
3. 规避风险:由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二代接班人可能会过于保守、规避风险,导致企业发展的被动性。
四、如何培养优秀的民营企业二代接班人1. 传承企业家精神:培养和传承企业家的精神和价值观,通过家庭教育和企业教育来承担企业家的价值观。
2. 多角度教育:让二代接受更广泛的教育,不仅限于商业管理和技术方面,还包括人文教育和社会责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 前瞻性培养:为二代提供国内外的交流机会和实践机会,让他们了解国际商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管理先进理念。
五、结语民营企业的二代接班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虽然二代接班人可能缺乏创始人的经验,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和适时的指导帮助,可以使二代接班人更好地承担起企业的发展责任,推动企业在国际市场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国富二代接班人为什么不如父辈(全文)

中国富二代接班人为什么不如父辈(全文)未来10年中国企业家最关心的问题,不仅仅是人民币汇率、劳动力价格、税负过重等这些加在民企身上的枷锁,还有自己的企业该如何传承下去。
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第一批下海创业的人已经面临退休,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
谈到家族企业,首先要谈一下家族企业传承正常吗?一些家族企业老板会说“我觉得家族传承不好,应该聘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来打理”。
其实这种想法就是错的。
据美国季刊《家族企业》杂志的统计,美国家族企业的占比达到54.5%,英国为76%,澳大利亚是75%,西班牙是71%,意大利、瑞典和德国超过90%。
中国内地的情况有些不同,很多内地的富一代都是一个子女,比如说王健林、宗庆后、刘永好、马化腾、梁稳根、李彦宏等等。
这样一来,虽然不存在内斗的问题,但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富二代的水平如何。
福布斯专门针对A股企业所做的调研,富二代接手的企业66家,富一代经营的企业645家。
富一代经营企业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是9.9%,富二代接管企业则只有2.5%。
为什么富二代做得不够好?虽然很多的富一代很早就把子女送出国念书,甚至念最好的学校,比如伊顿公学、剑桥、牛津、哈佛、耶鲁等。
可是,这样做真的有用吗?是不是整个对第二代的培育都是错误的呢?媒体曾报道宗馥莉说“我觉得政府需要面对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永远不可能像我老爸那一代一样”。
很明显,这是期待政府为企业改革,这个方向当然是对的,尤其是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一定会认为:政府就是为企业服务的。
但是,今天的中国还做不到这一点。
当媒体问及:“难道要把企业整个搬到国外去吗?”宗馥莉反问:“真是有可能,你知道李嘉诚都已经搬出去了,为什么我以后不可能搬出去呢?”另有统计显示,49%的第二代不认同父母亲的经营方法,但他们接班之后交出的成绩单还不如第一代。
对这个问题,我有两点思考。
第一,以宗馥莉为代表的第二代并不接受中国的游戏规则。
截至目前,我们的企业经营还是非常落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晋闽三地富二代接班调查内容导读:先活下去再传下去财富代继棋局中国民营企业的财富代继不断在富豪榜上演传承故事——方太茅忠群、碧桂园杨惠妍,新富的产生与上一代充满争议的创业者相比,无可非议。
而这些坐拥亿万财富的“富二代”只能说是一类人——在公众面前崭露头角的他们,是上百万民营企业财富代继中的先行者。
他们背后,是无数赴汤蹈火生存下来的中小民营企业。
浙商、晋商、闽商,曾经的中国三大商帮,广义上已经不复存在。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家族企业几乎销声匿迹,只有极少的企业可以追溯到1978年以前,民间财富被重新分配,改革开放后的民营企业几乎无不是崭新的。
新一轮的财富传承,除了继承钞票、房产,还可能是国籍、身份。
老一套的家族传统慢慢淡薄,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民营家族企业,首先面对的是如何活下去,再谈如何传下去。
因此,无论是老一代创业者,还是新一代继承者,他们面对的——前有经济危机、股市萎靡;后有地产行业风雨不调、人民币汇率不稳。
他们旗下的民营家族企业在风雨摇曳之中成了被逼无奈的溃退之军——浙商、晋商、闽商,都面对国商的巨大压力——在与国企的较量中,财富资本、通官资本鲜有对等,而可持续性经营中的“天花板”无处不在。
没有政府大刀阔斧的保护和银行的扶持,在经济危机与宏观调控面前,民营企业毫无自保能力。
他们是连年用工荒的承受者,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反射镜。
当资金链最终在经济危机中断裂——民间地下资本显露——先拯救一批,后荼毒一批。
微型企业不及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韬光养晦,大型企业面临兼并重组,投资资本市场稍有不慎便倾覆再难翻盘。
2011年11月27日召开的中国企业权益保护高峰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建伟透露,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在日本是30年,美国是40年。
当所有危机苗头指向民营企业,企业家们除了考虑如何做强企业,另外的心思是——如何让下一代继承财富的同时,不再继承苦果。
一部分选择撤离,资金和子女一并转移至国外,暗度陈仓,在海外建产立业,宗庆后就是这么做的;一部分转战于国内房市股市,山西煤老板与温州炒房团——但当股市崩盘、地产萎靡,先前的投资臆想将手中的钞票换成股票和房产证,却经不住中国经济的落井下石,最终难以抽身。
中国家族企业经营权的接班和股权继承的分离仍没有现成的样本可参照。
诸如外国的基金会和信托去有效管理家族资产,在中国,还仅仅是银行和保险公司操持的朝阳产业。
当巨额财富和巨大危机转嫁到下一代,这场财富代继中的最大隐患和其产生的蝴蝶效应才刚刚拉开帷幕。
如何面对现在的危机,是多数民营企业创业者的问题,如何面对未来的危机,将交给下一代来处理。
而两者结合,则是中国商人面临的社会选择题和疑问句——到底继承什么?抛弃什么?浙商像下棋一样经营代继无论是接班创业还是守业,浙江商人庞大的财富代继总是令人瞩目。
在这个企业家平均年龄不超过50岁的商人群体中,对于再次开创新局面的活力和热情,依然显现在第一代的创业人身上,他们自诩为草根创业——精力旺盛、热情、百折不挠——但面对下一代接班,这可能不是他们的标签。
更多的时候,浙商们的接班问题被视为这一地区的社会问题。
在庞杂的企业家交流会、年会、或以接班传承为主题的论坛上,接班话题总是经久不衰。
往往,这种会议的策划人善于请出诸如方太集团的董事长茅理翔、正泰集团的南存辉作为接班话题的布道者——前者在家族企业接班问题上自成一套理论,被媒体许为“接班人教父”;而后者则创立了“败家子基金”,这个贴切的名字后来成为“富二代”接班不力的救命稻草。
大环境的接班,看起来确实有条不紊地进行。
种种研讨会往往充斥着形而上的理论:比如要传承的不是企业而是精神;要把社会责任留住;要接班人具备国际化的先进思想,等等。
但看看浙江省在册的68万民营企业,那些中小业主像极了干旱年景里种地的农民,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耘中——仅仅是和现在萎靡的制造业搏杀,他们还来不及想象用于接班的财富,是否会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留住。
时下,浙商那草根的特质——谨小慎微却又大胆敢闯——让他们像观望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一样面对后代的接班。
慈溪的一家金属制品厂,为宁波几家大型的制伞公司提供金属支架。
老板吴立忠通过二十多年的打拼,在行业里做得极为精细,他与天堂伞这样大型的制伞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并通过自己常年维系的关系,让企业惯性地健康运转。
这是一个典型的浙江家族企业——生产副总是吴立忠的弟弟,财务总监是他的妻子,而妻子的弟媳妇是会计主管,食堂则承包给了叔叔。
他自己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国内上大学,另一个在澳大利亚读研究生。
吴立忠对于接班的问题盘算精细。
他是那种极端求稳的人,或许是这辈子打拼中看了太多企业江湖中的残忍搏杀,到他自己企业资产上亿、并开始遇到天花板停滞不前时,就没有选择扩张和升级,反而安稳下来。
他坚持“不赔就是赚”的江湖哲学——可能想的比别人要多,他安排了家族中下一代在企业中的位置,并严格按照自己的方略执行。
然后,50多岁的吴立忠就开始享受这半辈子打下来的江山财富。
他打算让其中一个孩子来接班管理公司,另一个则考取公务员,并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关系,帮助孩子在政府谋一份差事。
而亲戚的孩子则各尽其用:比如让侄子考取中国政法大学学习法律;妻子弟媳妇的女儿则继续接班财务工作;而另一个留学的儿子,他压根就没打算让他回来。
“在那边留个根据地。
”他说。
这是吴立忠下的一盘棋,看起来,他还是有些不自信。
他不知道企业的未来会怎样,因此在各个地方都“安插”了自己的家族成员。
而有些地方,他做的又像是一个吝啬的葛朗台,比如他那套积累了半生的经验与资源——包括技术、销售、生产和那些在生意场上精心维护的客户,都由自己严格地把控——事实上,只有最终的接班人才能得到这些核心资源的真传,吴立忠清楚地知道,作为老板,只有将这些牢牢把握,才能得到家族所有人的认可。
在浙商多如牛毛般的中小企业中,吴立忠对于企业未来的规划算是“先锋”。
事实上,大部分中小企业在面对刻不容缓的经济形势下,采取的行动反而消极。
在一份2006年的《浙江商人培育继承人方式的调查》中,有37%的“富二代”表示希望能自己创立一番事业;45%的人认为目前还不具备接班的各项素质,不愿意接受其父辈的事业。
45%的数字不算小,比起吴立忠这样肯为企业下棋的经营者来说,更多的人秉承了一种随性的心理——义乌双童吸管厂董事长娄仲平将此概括为浙商企业家的一种草根行为:“只追求财富的,到了一定阶段把企业卖了,或找个二传手接手,自己逍遥自在也不在少数。
”对大形势不看好,确实转移了中小企业主的视线。
不仅在当下,倒退几年,经济形势对浙商财富代继出现的随性在很早就开始隐隐发挥作用。
以往的资料里——《2005年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披露,浙江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存活率不到五成。
而2004年,浙江每天约有240家民营企业注册登记,但同时,每天也有130家企业注销关闭,存活率仅为45.83%。
这种存活率并没有随着年份的增长而提升,反而刺激了中小企业对于财富传承的看法,那句在企业家创业时期就广为流传的民谣彰显了这一点:人生一世,阳关一时,耍过一把,想那么多干吗?儿孙自有儿孙福,自有一双手——浙商自由随性的本质,为家业的传承打下了另一种烙印。
但并不是所有浙江中小企业都会走向最终没落。
那些尚在健康成长的企业希望基业常青,但企业主并不将经营的砝码放在自己的后代身上。
甚至,职业经理人制度也没能过多参与到浙商中小企业的经营中。
现实的例子可以被引用。
中瑞财团和中驰财团——这两大在温州屈指可数的大型企业,曾经重金聘用职业经理人代为管理公司。
但两位经理人遭遇了相同的命运——3个月之后在两家公司相继离职。
中驰财团执行总裁王绍庭在此后道出原委:完成原始积累后的温州人很难放心把自己的资产、企业交给请来的人经营管理。
因为信任——或许又是浙商群体中的基因。
这个中国最为抱团的商业群体,在外力面前产生的不信任,亦将整体接班推到一个尴尬的局面中。
“先期是没有钱请,到后来不是请不起,而是专业问题。
中国目前经理人就是在资本、房地产、IT和官商渠道上比较多,但浙江中小企业需要的是技术。
你在义乌一片看过去,一百个企业一百个作坊,这些东西对于门外汉来讲,对于国外留学的来讲,他的管理一套一套的,却没用,他根本搞不定我们这些企业。
”娄仲平说。
在他的吸管厂董事长办公室里,如今又加了一个位置。
一名年轻人坐在他身边,作为助手帮他处理公司事务。
这是他从内部选拔上来的“职业经理人”,相比外聘的经理人,他更懂吸管的制作流程,了解大股东的方方面面,对工厂的事务也了然于心,更重要的是,他化解了外聘经理人的信任危机——这个和娄仲平一起打拼了二十多年的人,不仅完成了技术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对企业和大股东的忠诚度积累。
在浙商中,这种内部提拔的经理人更适应他们的文化。
而在之后的财富代继中,他们将辅佐新的东家对家族产业开始新的控制——仅仅是拿到股份和帮助完成接班,忠诚对浙商很重要。
而娄仲平的吸管厂并不属于纯粹的家族掌管型企业。
与吴立忠不同的是,他更加淡化亲戚在公司内的位置。
和娄仲平一起从创业初期就摆摊的小舅子现在只是厂里的一名司机,而小姨夫则是厂区的园丁。
他们不参与管理,每月拿厂内规定的工资。
像多数浙商一样,他的妻子负责管理财务。
娄仲平今年45岁,依然是那种心怀抱负但行事又谨小慎微的企业家。
他的女儿在国外留学,几个月前,他买了一辆保时捷跑车——这是女儿回国后的座驾,也是她未来对家庭财富接手的一个象征。
尽管她可能只是董事长或大股东,身边的一切会由父亲提拔的经理人去安排,但娄仲平说这是必须的:“董事长是自己的家人,这个企业才会安稳。
”这或许是浙商性格上的羁绊。
总是在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状态下前行,在人们纷纷围观浙江大型民营企业接班部署下,实体经济重要的组成——中小企业的接班却依然在草根的棘丛中前行。
晋商“随遇而安”的选择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新晋商们,总显得有些低调。
鲜有大牌、著名的晋商亮相。
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晋商的棱角愈发不那么鲜明。
与前辈们“汇通天下”的壮举相比,谨慎的态度、朴素的感恩、对“投资课程”的热衷是今天新晋商里、家族企业的不完全脚本。
面对财富代继、品牌传承,他们看起来并不是那么在意。
不论是坚持要做的“百年老店”,还是正在实现的“财富最大化”,或许,他们更看重其内心真实的想法。
老潘的再投资61岁的老潘准备“退”了。
老潘,是北京晋京坊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宏志。
“今年管的事就要少一些了。
”他说。
退居二线后,他的大儿子将接替老潘,继续晋京坊的生意。
2006年,老潘用早年在山西做煤炭、炼铁、焦化时的财富积累,一手创建了这个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品牌。
除了小时候学过木匠,喜欢红木家具外,他更想做一个百年老店、想跟业内的造假之风扛一扛,看能不能把这事儿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