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使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精选9篇)《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
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衰草连天鬓毛连翘翘尾巴差异差遣差劲参差观测道观播种耕种落叶一丢三落四落枕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6至10自然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即纬度因素、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
第11、12自然段: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齐读第1至3自然段,根据下列问题评点课文。
思考题:1.每个自然段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文章~开始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写起,作者离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文中哪些词语用得既准确又生动?有何作用?(在书上作好评点。
)(一)先总结三个自然段的段意第1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
第2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3自然段: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二)着重评点第1、2自然段的语言,体会寓说明于生动的描写之中的写法及作用,理解、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事物的表达技巧。
1.先检查学生的评点情况,并抽查学生讲析第1、2自然段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作用。
2.在学生评析的基础上,教师作些讲评或归纳。
3.第1、2自然段词语评点如下,仅供参考。
写春:大地苏醒冰雪融化,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
融化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
《大自然的语言》语法修辞

《大自然的语言》语法修辞
1、“大自然的语言”
改写者将大自然拟人化,用“大自然的语言”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含蓄生动,引人入胜
2、“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用拟人手法,“沉睡”与“苏醒”对举,形象生动地写大地回春。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前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再加一个稍长的散句,描绘出一幅具有代表性的春色图画,写得很有文采。
4、“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
”
用摹声的手法写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
5、“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这一段三个例子都是将贴切的比喻与巧妙的拟人融为
一体,植物举两个例子,用对偶句使之相映成趣,布谷鸟的例子未与前两句凑成一组排比,而是用错综修辞法,避免了呆板无味,使句子错落有致,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6、“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这一句运用比喻,把活生生的生物比喻为“活的仪器”,还说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把生物的变化作为一种征兆,对它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的作用与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显得十分有力。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举例子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举例子
大自然是一个充满着奥妙和美好的世界,也是我们探索的无尽之源。
在大自然中,语言的说明方法经常被用来传递信息和指示方向,让我们来看看一些例子吧。
1. 季节变化
大自然的季节变化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每一季的气候变化都会带来不同的景象和生命活动。
春天的花开满园、夏天的阳光灿烂、秋天的金色收成、冬天的洁白雪景,都是大自然运用语言说明方法所展示出来的季节风貌。
2.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是大自然所运用的另一种语言说明方法,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动物的生态特性和习性。
例如,猫头鹰的夜行性和独居习性,以及它们晚上独自在树上静默无声的行为,都是大自然运用语言说明方法所呈现的动物行为。
3. 植物生长
植物生长也是大自然所运用的一种语言说明方法,通过树木的高度、花卉的颜色和果实的形状,我们可以了解到它们所生长的环境和生命状态。
例如,树木的环形年轮和树皮的皱纹,都是大自然运用语言说明方法所呈现的植物生长状态。
总之,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意义和富有启示性的现象,它们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接近大自然的奥秘和美妙。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指的是人类通过自然语言来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规律和机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自然的语言说明方法:
1. 描述和观察: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来理解大自然。
例如,描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观察天空的变化、动植物的行为等。
2. 比喻和类比:人们使用比喻和类比来说明复杂的自然现象。
通过将陌生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
例如,将电流的运动类比为水流的流动。
3. 定义和分类:人们通过定义和分类来梳理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
通过给事物命名和归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规律。
例如,将动物分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类别。
4. 推理和解释:人们通过推理和解释来理解大自然中的现象和规律。
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可以推理出一些规律和原理,并用自然语言来解释这些规律和原理。
例如,通过观察天体运动的数据,人们推理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
5. 故事和口述传统:人们通过口述传统和故事的方式来传递关于大自然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故事的形式,人们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规律转化成具体的情节,更
容易让人理解和记忆。
例如,通过神话和传说来解释自然现象。
这些方法有助于人们以更直观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来描述和解释大自然中的现象和规律,促进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和传播。
大班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班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教案:大班语言活动《大自然的语言》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大班语言领域第五册第四章2. 详细内容: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
2. 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大自然语言的含义,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体验大自然的美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自然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大自然的语言卡片;画笔、画纸等绘画工具。
2. 学具:每位幼儿准备一本观察记录本,用于记录大自然的语言。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幼儿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听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2. 讲解:向幼儿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和视频,让幼儿观察和描述大自然的语言。
引导幼儿思考大自然语言的含义。
3. 实践:让幼儿分组进行观察和实践,用画笔和画纸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4. 分享: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2. 观察与描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大自然,记录下自己听到的大自然的语言,并画出自己的感受。
2. 答案: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进行绘画和记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幼儿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提升。
但在活动中,部分幼儿对大自然的语言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
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一步理解大自然语言的含义。
同时,可以开展更多关于大自然的话题讨论,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力。
大自然的文字说明方法及作用

大自然的文字说明方法及作用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举例子)
作用:说明了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2、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下定义)
作用:然我们准确的了解物候的概念。
3、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下定义)
作用:然我们准确的了解物候的概念。
4、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
作用:把活生生的生物比作“活的仪器”。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活的仪器”对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5、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2年迟五六天。
(举例子、作比较)
作用:从反面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
6、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只比北京早10天。
(作比较)
作用:纬度是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重要因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读+批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课文解读+批注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物候学研究的许多自然现象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者介绍这门学科时,结合实例,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语言准确。
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批注]本段不是单纯的文学性、抒情性景物描写,而是用形象的语言说明自然现象;“立春”来自中国农历的24节气,暗示着“物候观察”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鸟语花香,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批注]这8个字,突出了长期稳定的气候规律,而非短期的天气变化。
这个自然段中的词语特别丰富,引导学生划线、积累。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批注]此句是全文不多的长句之一,包含丰富信息,可谓关键语句。
读懂这句,要抓住“气候”这个关键词。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课时1事理说明文典型篇目:《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1 事理说明文典型篇目:《大自然的语言》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1)摘抄缩写法。对有关内容、段落摘取关键词进行缩写,言简意赅。 (2)合并段意法。将不同段意整理为一个表意完整的句子。 (3)提取中心法。在文(段)首或文(段)尾,提取中心段或中心句,常为 概括性的句子,注意力求简洁准确。 (4)树立“答案就在文中”的理念。 注意:当答题要点在文中不明确时,可根据题干后的分值确定该答几点, 如分值为3分的,一般答3点;分值为4分的,一般答2点或4点。
再综合概括。 (4)摘抄整合语段中的关键词、句,并作简要概述。
注意:河北中考说明文阅读中说明对象的特征一般是对每段中心内容的概 括,有时直接是段落首句。
课时1 事理说明文典型篇目:《大自然的语言》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5 考点6
考点 3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2年2考)
3. (课后习题)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示例: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 西府海棠……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 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 象的重要因素。
⑪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 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课时1 事理说明文典型篇目:《大自然的语言》
【圈点批注读文本】 读懂
1. 这是一篇___事__理___说明文,主要围绕___物__候__学__的__定__义_、_物__候__观__测__的__重__要__性_、 _决__定__物__候__现__象__来__临__的__因__素___、____物__候__学__的__意__义______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2. 用波浪线画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词语或短语) 3. 用“∥”给文章划分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月的内蒙古草原
三月的海南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四月的内蒙古草原 四月的大连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天山山顶和山腰的差异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古代三月的长城
现代三月的长城
比一比,这个简洁的开头与原文相比, 哪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 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 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 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 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刚山 了 来 刚下 新 人 大 盛已 的 迹 林 开是 发 罕 寺 ,百 现 到 在 几花 和 , 庐 乎凋 感 作 山 相落 受 者 香 差, 。 偶 炉 一而 诗 游 峰 个山 中 于 之 节上 写 此 上 气桃 四 , , 。花 月 竟 向 才间有
竺可桢:
浙江上虞人,是我 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 他在气象学,气候学, 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 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 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 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 之一。
默读课文, •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 边读边勾画你认为有价值的句 子 • 理出本文结构 • 自学你认为重要的生字
生字库
萌发 次第 孕育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翩然 簌簌 连翘
shuāi qiá o chā guān luò
cuī
给红色字注音
衰草连天──鬓毛衰 连翘──翘尾巴
chāi guà n là là o chà cī
测——道观 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请各小组形成“物候学专家 团”,选择其中一个因素合作探究, 准备回答老师和同学们的质疑。提 示:可从以下几方面研究 1、地理常识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语言特点 4、为什么有的段举两个例子 同学们对7—10段有疑问及时向 专家团提出
“农业谚语”小锦囊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 白露前后一场风,乡下人做个空。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青蛙开口早,早禾一定好。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要求筛选相关信 息概括要点。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有 关物候的科学知识; 2. 理请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 3. 积累词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 准确优美特点,学习运用生动语言说 明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