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之谜》教学设计三

合集下载

苏教版语文五下《克隆之谜》word教案2

苏教版语文五下《克隆之谜》word教案2

8.克隆之谜一、教材说明(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二)课文了解《克隆之谜》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说明文。

文章以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揭开了克隆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克隆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丽图景。

课文以“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作结,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有着很大张驰力的问题,可以以此为统领,引导学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术的“奇妙”。

奇妙之一:《西游记》中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

”奇妙之二:柳树的“插条”,马铃薯、仙人掌的“切块”便能培育后代。

奇妙之三: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经过二十分钟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

上述“奇妙”可以看作是“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是克隆技术“浅层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绍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则是克隆技术被人类“操控”后的奇妙用途。

二、生字词。

(组词)一、多音字:mú一模一样二、易错字:生殖繁衍马铃薯细菌平衡三、课文填空:1、本文是说明文。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

2、第1自然段以《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在开头解释克隆的含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初步体会克隆的奇妙。

3、有性繁殖:高等动物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

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也叫克隆。

4、克隆的神奇:①很多植物都有克隆的本领;②单细胞微生物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③将克隆技术与其他科技成果结合,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④培育大量品质优良的家畜;⑤挽救一些濒危五种;⑥进行植皮手术;⑦进行器官移植。

(五年级语文教案)《克隆之谜》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教案)《克隆之谜》教学设计

《克隆之谜》教学设计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指板书“克隆”,引导学生激疑提问。

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在“克隆”二字前加上怎样的词语描述,学生练说。

出示理解“奇妙的”三字,(稀奇而巧妙)不读全文,你们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自学并划出有生字词。

毫毛例如马铃薯收获家畜饲养微生物效率诱人2、查字典、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效率(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交流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学生归纳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

(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5、学生讨论后归纳。

●三、各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段落。

●四、作业。

指导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指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五年级语文教案——《克隆之谜》

五年级语文教案——《克隆之谜》

五年级语文教案——《克隆之谜》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掌握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4、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愫。

掌握课文内容,了解克隆的含义。

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投影克隆技术的进程时间对象类别技术顺序1979鲫鱼鱼类19601962爪蟾两栖类换核卵(肠上皮、肝、肾细胞核)1978黑斑蛙两栖类换核卵(红细胞核)鲤鱼、鲫鱼异种鱼类异种鱼类换核卵鼠哺乳类换核卵(胚胎细胞核)1996羊哺乳类有性繁殖克隆之谜无性繁殖(克隆)造福人类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释题:三、初读课文,读通课文四、默读课文,划分段落五、学习第一段《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

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

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板书――《克隆之谜》1、生齐读课题,说说中心语是什么2、之谜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那么克隆之谜到底是怎么回事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的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注意正音:卓、畜、薯都是翘舌音,例、率声母都是,雌、饲都是平舌音。

1、文章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2、交流:第一段(1-4):介绍克隆是什么。

第二段(5-):介绍1996年人类得到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

第三段(6-8):介绍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第四段(9-):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1、克隆到底是什么呢(第一自然段巧妙、有趣地作了说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1)什么是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呢它们有什么区别(第二自然段)(下定义、比较说明的说明方法)(2)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克隆本领(第三自然段)各抒己见齐读课题讨论按要求自学课文指名读课文交流自学结果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交流交流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前课内容二、继续学习课文。

课文《克隆之谜》教案范文

课文《克隆之谜》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理解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2)关注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3)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念,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2)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3)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导入新课:(1)播放克隆技术的科普视频,引发学生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克隆技术?它有哪些应用?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克隆技术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要求学生标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并加以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3)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四、课堂小结:2. 强调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3. 提醒学生关注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篇关于克隆技术应用的短文;2. 调查身边的同学对克隆技术的看法,整理成报告;3. 阅读一篇关于克隆技术伦理问题的文章,思考并写下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维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课文《克隆之谜》教案范文

课文《克隆之谜》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克隆之谜》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克隆之谜》;(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念,如“克隆”、“遗传基因”等;(3)了解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克隆技术进行合理推断和分析;(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既能带来便利,也能带来问题;(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克隆之谜》的正确朗读和理解;(2)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3)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好奇心。

2. 教学难点:(1)克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2)如何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克隆动物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克隆之谜》。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概念。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克隆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探讨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梳理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阐述其优缺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后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巩固课堂所学。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强调克隆技术的发展前景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克隆之谜》,巩固所学知识;2. 结合课后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3. 调查克隆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克隆动物的视频资料,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克隆技术的兴趣。

课文《克隆之谜》教案范文

课文《克隆之谜》教案范文

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克隆之谜》的主要内容,了解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发展。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

(2)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克隆之谜》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发展过程。

3.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克隆之谜》的主要内容。

(2)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发展过程。

(3)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1)克隆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2)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汇。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3)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

(4)批判性思维训练: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克隆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入克隆技术的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克隆之谜》,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克隆之谜教案

克隆之谜教案

克隆之谜教案克隆之谜教案1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文章内容,正确地说出克隆的奇妙之处。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了解学生心中的克隆感受在上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个精彩的场面,如果大家熟悉的,还可以轻轻哼唱。

出示《西游记》的相关场面。

你看到了什么?拔出一把毫毛,可以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这种本领,一个科学名词来讲,就是克隆。

出示:克隆二字,1、在你的印象中,克隆给你什么感觉?自由交谈。

(神奇、神秘、高深莫测、遥不可及)2、是呀,克隆确实是神奇的,甚至是深不可测、遥不可及的。

它就像一个谜,激起了我们的兴趣。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克隆之谜。

齐读(克隆之谜)(完成板书)希望通过了这篇课文,能解开我们心中的谜。

今天老师为大家特意设计了一个网站,设计了一下的一些栏目,帮助大家学习。

3、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纸,认真大声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词语,可以打开我们网页的阅读小助手帮助学习。

二、学习2――――4小节,体会先天克隆的神奇究竟什么是克隆呢?请大家点击进入克隆由来栏目,认真读一读课文的24小节,它告诉我们什么?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课外资料,可以结合边上的词条栏目进行资料的浏览。

(如果你觉得阅读内容不方便,可以看课文纸)2、自由读,交流,你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克隆内容?克隆就是无性繁殖;植物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柳枝的.克隆真有趣,难怪人们说无心插柳柳成阴。

马铃薯和仙人掌就更可爱了,给你这么一讲,我的眼前一下子就冒出了许多可爱的小马铃薯和仙人掌了。

交流,是呀,所以,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低等生物的克隆。

(看视频),想不想真切感受一下细菌的克隆?你有什么感受?(速度惊人,令人称奇),所以低等生物的克隆更速度之快,令人称奇。

课文用许多生动有趣的事例,让我们走近了克隆,我们从相关栏目中了解到,还有许多植物和低等动物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你能不能学着3、4小节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呢?如果不太记得的同学,还可再去相关的栏目看一看,说一说。

克隆之谜导学案

克隆之谜导学案

克隆之谜导学案苏教版《克隆之谜》是一篇科普文章,学习科普可以增加我们的课外知识。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克隆之谜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克隆之谜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克隆之谜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谈家桢,2、关于克隆克隆是人工诱导下的无性繁殖,就是“复制”“拷贝”生物。

它是用机械的方法,把一个“供体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另一“受体”的去除了细胞核的细胞质内。

核移植采用的供体细胞有两种,它们有本质的不同。

胚胎细胞克隆属于异体复制,“复制”的是提供受精卵胚胎的下一代,相当于生了个“多胞胎”;体细胞克隆属于自体拷贝,“拷贝”的是提供体细胞的动物本身。

从技术操作看,后者的难度比前者大。

【自主学习】A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繁衍( ) 囊胚期( )( ) 蟾蜍( ) 蝌蚪( )鄞县( )性腺( ) 胰蛋白酶( ) 分泌( )濒临( )孵化( )2、问题探究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3)提供资料:一群科学狂人根据英国科学家创造世界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同样原理,从一个夭折的十个月大的美国女婴身上提取细胞,制造克隆人。

据称: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世界上第一个克隆人将于明年年底诞生。

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我看“克隆人”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换句话说,在当时这只是一个梦想、一种空想,然而,在今天,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可使之变得“可能”。

如果你是球迷,也许,你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如果你是音乐爱好者,也许,你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固然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隆之谜》教学设计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指板书“克隆”,引导学生激疑提问。

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自学并划出有生字词。

毫毛例如马铃薯收获家畜饲养微生物效率诱人
2、查字典、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效率(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交流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学生归纳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

(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5、学生讨论后归纳。

三、各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段落。

四、作业。

指导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指名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班内开展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

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

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四、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五、练习。

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