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按好发季节分类
传染病中医防治

常有传得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常有传得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一:麻疹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惹起的急性呼吸道传得病,主要通空气流传。
多发于婴少儿。
患过麻疹后可获取长久性的免疫力。
麻疹病潜藏期为lO-12天。
出疹前后5天左右为传染期。
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眼泪、鼻涕、唾液中。
发病时可有发热、流涕、哭泣、怕光、头痛、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症状。
在发热后的2-3天,于口腔双侧近臼齿处的颊粘膜上,可出现“麻疹粘膜斑”,斑点为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四周有一圈红晕。
出疹后2-3天,此斑就会消逝。
中医治疗鲜芫荽30克,水煎服合用于先期;浮萍、苏叶、芫荽各15克,西河柳30克、煎水外擦浑身,合用于出疹期出疹不远;鲜芦根、鲜茅根各30克,水煎服,合用于恢复期。
治疗原则:1.麻疹为病毒惹起的传得病,当前还没有殊效的抗病毒药物,所以主要采纳中药治疗。
中医治疗麻疹一般按病程的不一样阶段,进行辨证论治。
常用透疹、清热、解毒等治法,使疹毒外透,进而减少临床症状,减少归并症的发生。
同时配合西医对症疗法,但不宜初期滥用抗生素。
2.麻疹归并肺炎是最常有的并发症,应采纳敏感、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同时用中药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法治疗。
中西药合用,以共同发挥治疗作用。
对麻疹并发喉炎、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均应采纳中西医联合治疗措在治疗上,以宣透解毒为总原则,并依据发病过程中各不一样阶段的不一样证候,分别采纳透发、解毒、养阴等法。
关于疹发不畅,邪毒内陷之逆证,则宜清热解毒,以达邪出门。
本病治疗,重在透发。
麻毒外透,则邪有所出,以防他变。
在治疗中按出疹期间,分段辨治。
疹先期以透为主,出疹期以清为主,疹回期则以养阴为主。
但应注意透发防耗津液,清热勿过犯寒凉,养阴忌滋腻留邪。
常有传得病的中医防治系列知识之二:水痘水痘是小孩的高度急性传染性疾病,偶发于成人。
以冬春天发病为主,有平生免疫力。
它是由复合疱疹DNA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惹起的原发感染。
传染病

治疗
当检验结果为阳性,必需尽快了解该种病原性的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度或是抗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以决定对患者施用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依据抗药型(antibiogram)给予患者最有利的治疗方式, 可减少广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的使用,进而减少可能产生之抗药性。
传播
0 1
空气传染
0 2
飞沫传染
0 3
粪口传染
0 4
接触传染
0 6
血液传染
0 5
垂直传染
传染病有些病原体在空气中可以自由散布,直径通常为5微米,能够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做长距离的移动, 主要藉由呼吸系统感染,有时亦与飞沫传染混称。
飞沫传染是许多感染原的主要传播途径,借由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喷出温暖而潮湿之液滴,病原附 着其上,随空气扰动飘散短时间、短距离地在风中漂浮,由下一位宿主因呼吸、张口或偶然碰触到眼睛表面时黏 附,造成新的宿主受到感染。例如:细菌性脑膜炎、水痘、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结核、麻疹、德国 麻疹、百日咳等等。由于飞沫质、量均小,难以承载较重之病原,因此寄生虫感染几乎不由此途径传染其它个体。
2.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一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的感染。常于血 吸虫和钩虫病等。
3.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较少见。
4.重叠感染(super infection)人体在被一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临床多见,如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2.地方性
是指某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其中间宿主,受地理条件,气温条件变化的影响,常局限于一定的地理范围内 发生。如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传染病管理制度(八篇)

传染病管理制度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二种,乙类二十五种,丙类十种,共三十七种。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民健康。
依照《____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院的传染病管理制度。
1、医院由一名业务院长领导,预防保健科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各科室应指定传染病管理负责人负责督促检查本科传染病登记、报告工作。
2、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各科对____、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____、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立即向医院预防保健科报告。
对其它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应于____小时内向医院预防保健科报告。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应当在____小时内向医院预防保健科报告。
3、医院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当接到疫情报告时,在规定时限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上直报,传染病报告卡应保留____年。
4、各科应按医院要求完善门诊日志、住院登记和传染病登记,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卡的收发和核对,并按要求设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5、疫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和首发现疫情报告负责制,谁首先发现疫情谁首先向预防保健科报告(医院每一位医生均应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含临床、检验、放射、ct等科室医生)。
门诊、住院医生直接填写报告卡并在传染病登记本上登记,检验放射科工作人员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必须由检验、____光或ct室工作人员以书面形式及时向预防保健科反馈,同时向诊病医生反馈,由预防保健科督促首诊医生填写报告卡。
6、初诊者必须全部报告,即报告率____%,复诊者可不报告。
如发现有漏报现象,则严格按照本院传染病报告制度进行惩罚。
7、实行afp、麻诊、新生儿破伤风病例主动监测,发现上述病例应尽快报告县疾控中心。
8、疫情报告卡执行传染病报告、转归报告、订正报告、补充报告、归口报告制度。
2023年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 相关知识培训测试题

2023年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相关知识培训测试题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1、传染病法定分类正确的是() [单选题] *A、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0种B、甲类2种、乙类27种,丙类11种(正确答案)C、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1种D、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2种2、对乙类传染病中(),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单选题]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正确答案)B、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炭疽中的肺炭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D、霍乱、传染病非典型肺炎3、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报告时限() [单选题] *A、2小时,12小时,24小时B、2小时,24小时,24小时(正确答案)C、2小时,24小时,48小时D、12小时,24小时,48小时4、病人同时患两种及以上的传染病不用分别报卡。
() [单选题] *A、对B、错(正确答案)5、医生填写梅毒传染病报卡时,应在备注栏填写() *A、是否有梅毒就诊史(正确答案)B、临床特征(正确答案)C、实验室检测结果(正确答案)D、报告科室(正确答案)6、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级。
[单选题] *A、三级B、四级(正确答案)C、五级D、六级7、医疗机构在霍乱流行季节按规定设立规范的感染科(肠道门诊),并按要求做好腹泻(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病人的() *A、就诊专册登记(正确答案)B、逢泻必登(正确答案)C、逢疑必检(正确答案)8、HIV抗体扩大检测是我国长期实施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其具体要求是() *A、“知情不拒绝”!临床医生为患者提供HIV抗体检测时,必须向患者做书面告知,充分保证患者的“知情权”。
(正确答案)B、凡年满15周岁的住院患者,均应主动提供艾滋病抗体咨询检测(正确答案)C、各门诊科室特别是皮肤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胸外胃肠外科等重点科室要主动为就诊者提供艾滋病检测咨询服务,同样履行书面告知义务(正确答案)D、体检科应遵循“知情不拒绝”原则,将HIV抗体检测纳入健康体检项目(正确答案)9、肺结核报告诊断分类为() *A、气管、支气管结核B、肺结核病原学阳性(正确答案)C、肺结核病原学阴性(正确答案)D、肺结核无病原学结果(正确答案)E、肺结核利福平耐药(正确答案)10、慢性乙型肝炎只有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无临床诊断病例。
传染病学复习要点

传染病学复习要点第一章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如阮病毒、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方针指导下,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已接近被消灭。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4、构成感染必备条件:病原体,人体和他们所处的环境。
5、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
有些传染病很少出现再次感染如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
人体在被某种病院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较常见于疟疾、血吸虫病和钩虫病。
6、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
7、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8、感染过程的表现(表现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机体的免疫力和外界的干预)清除病原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可被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清除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麻疹、甲肝、伤寒);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慢性携带者(>3month)。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传染,也称为感染。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三)传染病的特征:1.有特异的致病微生物:2.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的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反应:4.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5.耐过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二、感染的类型:(一)按感染的来源划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二)按病原种类划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三)按感染的部位划分: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四)按症状是否典型划分: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五)按临床表现划分: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六)按发病严重程度划分:良性和恶性;(七)按病程长短划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感染;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1.潜伏期: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2.前驱期:潜伏期之后到该传染病特征性临床症状表现出来前的这段时期称为前驱期; 3.明显(发病)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表现出来这段时期称为明显期;这一时期是传染病发展的高峰阶段,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4.转归期:传染病发展的最后结局时期称为转归期。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畜群。
(一)传染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色括:病畜和带菌(毒)者1.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
前驱期和明显期的病畜,可以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微生物,其作为传染源的作用最大。
2.带菌(毒)者:又称为病原携带者,是指临床上没有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微生物的动物。
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潜伏期带菌(毒)者、恢复期带菌(毒)者、健康动物带菌(毒)者。
传染病概论整理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易感者: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组成
传染源 病人、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尘埃;水、食物;手、用具、玩具; 媒介昆虫;血液、血制品、体液;母婴传播;土 壤
人群易感 易感人群越多,人群易感性越高,传染病越容易 性 发生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
地理因素〔地区性〕 气候因素〔季节性〕 生态环境: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对流行过程有决定 性影响。
传染病的预防
• 管理传染源 • 切断传染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先制成了狂犬病的疫苗,后来又相继发现了霍乱、 炭疽的疫苗。 •
天花病已经远去
新发传染病不断产生
手足口病
SARS
SARS
禽流感
禽流感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埃博拉出血热: 提起生物 袭击,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炭疽和天花。然而200
2年造成全球恐慌的炭疽杆菌,在2003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2003年,一种和炭疽同样 的新型病毒在刚果大规模爆发了2 次,这就是人们尚不熟悉的埃博拉病毒。
• 十七、十八世纪,天花一次大流行,全球1.5亿人死亡。 • 1817~1923年的百余年间,六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
霍乱的世纪 • 1918年一次流感〔Influenza〕大流行,2500万人死
亡。
人类和传染病斗争的历史 疫苗的诞生
• 牛痘接种法的创始人——伟大的英国医生琴纳。 •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世界已经灭绝了天花 • 19世纪后叶,其他的疫苗也相继出现。巴斯德首
传染病按发病周期的周期性分类

传染病按发病周期的周期性分类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许多健康问题和人员伤亡。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传染病,科学家们使用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其中一种方法是按照传染病的发病周期将其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按发病周期的周期性分类。
一、短周期传染病短周期传染病是指发病到康复或死亡的时间相对较短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周期一般在几天到几周之间。
常见的短周期传染病包括流感、感冒、风疹等。
这些疾病通常具有较高的传染性,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二、中周期传染病中周期传染病是指发病到康复或死亡的时间相对中等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周期一般在几周到几个月之间。
典型的中周期传染病包括麻疹、水痘、肺结核等。
这些疾病的传染性虽然不如短周期传染病那么强,但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疫情。
三、长周期传染病长周期传染病是指发病到康复或死亡的时间较长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周期一般在几个月到几年之间。
典型的长周期传染病包括艾滋病、乙肝、梅毒等。
这些疾病的传染性较低,但由于周期长,仍然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四、周期不定传染病周期不定传染病是指其发病到康复或死亡时间不固定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周期可以是几天到几年不等。
典型的周期不定传染病包括肺炎、流行性腮腺炎、肠道疾病等。
这些疾病的传染性和周期都有一定的变化性,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五、周期性传染病周期性传染病是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规律的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的发病和传播会因季节、气候和环境等因素而变化。
典型的周期性传染病包括登革热、流感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高峰期往往出现在特定的季节,需要特别注意在高发期进行预防和控制措施。
六、总结传染病按发病周期的周期性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这些疾病的特点和规律。
短周期传染病、中周期传染病、长周期传染病、周期不定传染病和周期性传染病都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和防控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不同类型的传染病,保护人们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5岁以下易感性 百日咳杆 飞沫传播;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 最高,尤以6个月以内 菌 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 的婴儿为甚 “虱传”;多发于寒冷地区冬春季节; 战争、灾荒和群体个人卫生差,增加人 虱繁殖的机会,易引起流行 呼吸道传染病;眼结合膜充血、畏光, 口腔麻疹粘膜斑(双侧第二磨牙对面的 飞沫、直接接触传播;自限性疾病,10 天左右自愈 飞沫传播;忌食酸性食物;腮腺肿大以 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 短距离飞沫、接触分泌物传播;病毒对 乙醚、氯仿、甲醛和紫外线敏感 肠道传染病;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 瑰疹、肝脾大;右下腹轻压痛 烈性肠道传染病;剧烈腹泻(无里急后 重,水样便、“米泔水”样便、洗肉水 样便,粪便量多次频)、呕吐(喷射状) 直肠、乙状结肠;粘液脓血便,有里急 后重感,便量少,次多(十余次至数十 “鼠型”、“蚤传”;如有虱寄生人 体,亦可作为传播媒介 三带喙库蚊;猪为主要传染源;抽搐/惊 厥:面部、口唇和眼肌小抽搐,而后肢 体抽搐、强制性痉挛 伊蚊(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全身肌 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 按蚊;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 继之大汗症状缓解;我国间日虐流行为 特征性腓肠肌疼痛;鼠和猪是主要传染 源,经皮肤、黏膜接触疫水而感染 恙螨幼虫叮咬传播;特征性“焦痂”— 腋窝、外生殖器、腹股沟、会阴肛周、 腰背部;淋巴结肿大—可移动、伴疼痛 或压痛,不化脓,多见于腹股沟、腋下 、耳后
恙虫病
男性、青壮年;多发 于渔民、农民、屠宰 工人、野外工作者和 南方—夏秋季 北方—秋冬季 东方立克 从事野外劳动、较多 次体 接触丛林杂草的青壮 年志贺菌属 疾 感;可反复感染 立 克 地方性斑 莫氏立克 夏 次 疹伤寒 次体 秋 体 季 流行性乙 乙型脑炎 型脑炎 病毒 细 菌 登革热病 登革热 毒 原 疟疾 疟原虫 虫 螺 钩端螺旋 钩端螺旋 旋 体病 体 体 立 特 克 列 次 体 普遍易感
2-6岁组高发 新流行区:以成人为 主 地方性流行区:以儿 普遍易感
按 好 发 季 节 分 类
名称与分类 病原体 好发人群 A组β 型 猩红热 儿童 链球菌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 流行性脑 脑膜炎双 6个月至2岁婴幼儿高 脊髓膜炎 球菌 细 发 菌 白喉 白喉杆菌 普遍易感 百日咳 其他 呼吸道传染病;“粟粒疹”、“线状疹 ”;“草莓舌”、“杨梅舌”;“口周 苍白圈” 飞沫传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 黏膜瘀点瘀斑;疫苗预防以15岁以下儿 童为主要对象 飞沫传播;咽、喉部灰白色假膜,全身 毒血症状
冬 春 立 季 克 流行性斑 普氏立克 普遍易感 节 次 疹伤寒 次体 体 6个月至5岁的小儿高 麻疹 麻疹病毒 发 水痘带状 普遍易感,6个月以下 水痘 疱疹病毒 婴儿较少见 病 毒 流行性腮 腮腺炎病 学龄儿童、青少年 腺炎 毒 SARA 伤寒 细 菌 霍乱 SARA冠状 冬末春初,以青壮年 病毒 为主 伤寒杆菌 学龄儿童、青少年 霍乱弧菌 7-10月为多;成人为 主,男性>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