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的CT诊

合集下载

腰椎间盘突出症CT诊断(附178例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CT诊断(附178例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CT诊断(附178例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联系,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对178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探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

结果CT诊断符合率为96%。

L4-5 L5-S1是腰间突出好发部位。

腰间盘突出分为中央型、中央旁型、椎间孔型、外侧型、脱出型。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与临床病理联系,对指导手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腰椎间盘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对照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病。

常引起腰腿痛,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感觉消失等临床症状。

随着医疗设备的发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越来越高。

同时对间盘退变的病理学改变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

笔者搜集本院CT腰椎间盘突出症,经临床手术证实178例,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78例中,男性125例,女性53例。

年龄18~72岁,平均37.5岁。

病人均以腰腿疼就诊,其中85例间歇性跛行。

146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2例伴脊柱侧弯、僵直、下肢放射痛或麻木。

47例有明确外伤史。

病史1天-28年。

本组病例均首先摄腰椎正侧位平片及腰椎间盘轴位CT平扫。

所用机型为德国西门子emotion型双螺旋全身CT机。

层厚2~5mm,扫描线与椎间盘平行。

每个椎间盘3~5层。

一般常规扫描L3-S1 3个椎间隙,必要时加扫L1-3椎间盘。

用软组织窗,骨窗照相。

2 结果本组178例中,CT诊断共有227个椎间盘突出图像,其中单个椎间盘突出132个,2个椎间盘突出43例,3个椎间盘突出3例。

发现在L2-3椎间盘突出2例。

L3-4椎间盘突出9例,L4-5椎间盘突出94例,L5-S1椎间盘突出73例。

从以上病例数字显示,椎间盘突出症以L4-5和L5-S1多见。

根据腰椎间盘突出之部位不同将其分为五型:即中央型、中央旁型、椎间孔型、外侧型、脱出型。

本组病例按其以上分型,分别为45个、141个、6个、16个、19个。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CT 扫描的诊断价值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CT 扫描的诊断价值

中国卫生产业C HI NAHE A L T H I NDUS T R Y正常椎间盘由透明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纤维环破裂,髓核通过破口向外突出,从而对相应的脊髓或神经根压迫所致。

而脊柱椎间盘病变是一种从变性、膨出、突出和脱出逐级加重的病理状态。

随年龄增长,髓核由脱水、变性、弹性降低开始,纤维环出现裂隙,周围韧带逐渐松弛,再加上急性或长期慢性损伤,导致椎间盘内压力增高,纤维环内层断裂,髓核沿裂隙向外膨出,此为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的原因。

椎间盘突出多见于活动较大的部位,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最常见,好发部位是L4-5、L5-S1椎间盘。

男性略多于女性,大约20~50岁左右多发,亦可见任何年龄。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文献上习惯将21岁以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归为青少年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

本组有21岁以下患者2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很常见,CT 检查能清楚显示突出物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14年1~5月期间,对搜集7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进行分析比对。

男29例,女45例,发病年龄跨度为19~83岁之间,平均年龄52岁。

临床上主要症状为腰背部僵硬、腰痛和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背痛并有明显双下肢放射痛和脊髓、神经根受压等症状。

有时出现椎旁及下肢肌肉痉挛、肌肉萎缩、活动受限。

病史较长,由于引起临床症状才来就诊。

1.2方法上述病例均运用深圳安科公司的ASR-800(ANATOM )Rev1.0螺旋CT 扫描,患者行CT 常规扫描,仰卧位,针对常发病部位L3-4、L4-5、L5-S1三个间盘层面进行扫描,每个间盘扫描3层,采用平行扫描方式。

窗宽400,窗位40,层厚3mm ,KVP 为120KV,X 射线电流45mA 。

倾斜角度:±23°。

2结果2.1CT 扫描直接征象腰椎生理曲度正常或变直,诸椎体形态及密度有的正常,有的椎体前缘增生变尖,L3-4、L4-5、L5-S1椎间隙多无狭窄,个别患者见狭窄。

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ppt课件

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ppt课件

椎间盘突出程度的评估
轻度突出
突出程度较轻,压迫硬膜囊和神 经根程度较轻,无椎管狭窄。
中度突出
突出程度中等,压迫硬膜囊和神经 根程度较重,可能有椎管狭窄。
重度突出
突出程度较重,压迫硬膜囊和神经 根严重,椎管狭窄明显。
04
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一:腰椎间盘突
患者年龄:45岁 CT表现:腰椎间盘向左侧突出,压迫左侧神经根
突出间盘可位于椎间盘的 后缘或侧后缘,也可向内 或向外突出。
突出间盘的密度
突出间盘的密度与周围软 组织相似,有时可因钙化 而呈较高密度。
椎间盘突出的间接征象
硬膜囊受压
CT上可见硬膜囊受压变形, 严重时可呈线样改变。
神经根受压
CT上可见神经根受压移位, 有时可见神经根鞘袖水肿。
脊柱侧弯
由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 度不同,可引起脊柱侧弯 或生理曲度改变。
CT检查在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未来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CT检查在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和 治疗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高分辨率、低 辐射剂量和三维成像技术的发展,CT检查将会更加精准、安 全和便捷。
未来,CT检查还可能会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相结合,如 MRI、X光等,形成更加全面的诊断方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CT检查的优势与局限性
01
局限性
02
03
04
对软组织分辨率有限,对某些 软组织病变的显示效果不佳。
存在辐射,不宜频繁进行。
对动态变化的观察能力有限。
03
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
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
01
02
03
突出间盘的形态
CT上可见突出的间盘呈局 限性软组织块影,可呈圆 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诊断与随访

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诊断与随访

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诊断与随访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影像学诊断在确定腰椎间盘突出的存在和定位上起着重要作用,并对随访治疗提供了依据。

本文将从影像学诊断与随访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影像学诊断1. X线检查X线检查能够显示椎体的形态和结构,大致判断椎体是否出现畸形或骨折等损伤。

然而,对于直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变化有限。

因此,在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细致评估时,X线检查并不是首选方法。

2. CT扫描CT扫描以其高分辨率图像能准确显示骨性结构和软组织,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手段。

CT扫描可以明确间盘变性或突出、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可能的并发症如神经根缺血、硬脊膜囊肿等。

然而,CT扫描无法直接反映间盘的周围软组织变化,因此,在临床上常配合MRI进行综合分析。

3. MRI检查MRI作为目前最广泛应用于脊柱影像学诊断的方法之一,具有高对比度和优越的软组织分辨率。

通过MRI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椎体、椎间盘、硬脊膜等结构的形态和病理变化。

特别是在评估椎间盘突出时,MRI能够清晰显示突出程度、压迫范围和神经根受压情况等关键信息。

二、随访治疗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腰椎间盘突出,以及没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通常首先采用保守治疗方法。

这包括减少活动、休息充足、物理治疗(如热敷、按摩)、针灸和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

此外,针对神经根压迫引起的疼痛,可以使用神经根阻断技术进行症状缓解。

2. 微创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选择。

微创手术治疗包括腰椎间盘镜手术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等,能够减少组织创伤、恢复较快,并在控制腰背痛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3. 注意事项与随访建议在腰椎间盘突出的随访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康复运动:恢复期后,适当进行力量锻炼和柔韧性训练,加强肌肉支撑,预防再发。

腰椎间盘突出ct报告

腰椎间盘突出ct报告

腰椎间盘突出ct报告腰椎间盘突出(Lumbar Disc Herniation)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表现为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和突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

CT (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被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和评估,它能够提供更准确、更清晰的图像结果。

腰椎间盘突出的CT报告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椎间盘退变,突出部位、程度和类型,突出压迫的神经根或脊髓,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首先,CT报告会对椎间盘的退变进行评估。

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会逐渐退化,失去水分含量,变得脆弱。

在CT影像上,椎间盘的退变通常呈现为低密度区域,有时甚至出现骨质增生和骨刺。

接着,CT报告会详细描述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程度和类型。

突出的位置可以是在腰椎的任何一个节段,常见的是L4-L5和L5-S1节段。

程度则反映了突出和压迫的程度,通常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突出的类型可以是纤维环裂、纵向撕裂或脱出等。

在CT报告的下一部分,会对突出部位是否压迫脊神经根或脊髓进行评估。

腰椎间盘突出通常导致神经根压迫,造成不同部位的疼痛、麻木或肢体无力等症状。

CT可以清晰地显示突出部位与神经根的关系,帮助医生确定压迫的程度和神经功能受损的范围。

此外,CT报告还会关注腰椎间盘突出可能的并发症。

不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神经损伤、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CT图像能够揭示骨质增生、椎管狭窄、椎旁软组织肿胀等与腰椎间盘突出相关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的CT报告对于诊断和评估这一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对椎间盘退变、突出部位、程度和类型、压迫的神经根或脊髓以及可能的并发症进行全面细致的描述,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并提供更好的临床指导。

当然,在解读CT报告时,还需要医生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及病史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以确保准确的诊断。

椎间盘突出的影像诊断

椎间盘突出的影像诊断
2022/3/22
[影像学表现]
2022/3/22
造影腰椎间盘突出
下行性椎管造
影示碘柱完全受 阻于第四腰椎间 隙平面呈截断状。 索条状透光之马 尾神经被推移向 后,扭曲。L4/5 腰椎间隙狭窄伴 局部骨赘增生。
[影像学表现]
3、CT表现:
①正常腰椎间盘后缘不超过椎体骨性终板的后缘, 且中部略有凹陷呈肾形。椎间盘脱出表现为局部突 出于椎体后缘的弧形软组织影,通常与椎间盘相连 ,且密度多一致,并可见硬脊膜外游离髓核。髓核 在椎间盘平面上方或下方,其密度低于椎骨但高于 硬脊膜及椎旁软组织,突出的椎间盘可钙化。
2022/3/22
[临床表现]
多见于青壮年,常由慢性损伤所致, 急性外伤可使症状加重,主要为神经根或 脊髓的压迫症状,表现为慢性腰背痛并向 下肢放射、有时出现椎旁及下肢肌肉痉挛 甚至肌肉萎缩、活动受限,神经牵拉试验 阳性等。
2022/3/22
[临床表现]
1、发生在25—45岁青壮年,有腰部外伤史和 反复扭伤及慢性劳损史,反复腰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为稍高信号,T2加权像上椎间盘信号减低。 ②不论那种类型的突出都能清晰显示压迫硬膜外
及椎间孔内脂肪(高信号)、神经根、硬膜囊及硬 膜外静脉移位,脱出物一般与椎间盘保持连接。
③增强后可以鉴别椎间盘手术后瘢痕与复发的椎 间盘脱出。
2022/3/22
[影像学表现]
2022/3/22
颈椎间盘突出: MR矢状面T2加权

不知不觉中人就发霉了,所以千万不 要不知 不觉。 。23:53: 4923:5 3:4923: 533/22/ 2022 11:53:49 PM

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22.3.222 3:53:49 23:53 Mar-222 2-Mar-2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与CT诊断价值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与CT诊断价值研究
较低 。
于椎管 内中线 两侧 ; 侧 型 5例 , 出物 外 突 位于椎管外 。
确 诊 率 :5 10例 【 X线 平 片 诊 断 为 腰 { l I 椎 问 盘 突 出 症 并 与 手 术 结 果 相 符 者 7 4 腰 椎 问 盘 突 出症 是 临 床 常 见病 , 腰 是 例, 确诊 率 为 4 . % 。C 93 T诊 断 为 腰 椎 间
C T表现 : 出于椎 体后 缘局 限性 略 突 高街度 影 , 度 均 匀, T值 6H 一 密 C 0U
10 U, 态 及 外 缘 均 不 规 则 , 膜 外 脂 1H 形 硬 肪层 减 少 或 消 失 , 经 根 受 压 并 推 挤 移 神 位 依 椎 间盘 向 椎 体 周 围 呈 局 限 性 疝 出 的不 同部 位 分 3型 : 央 型 7 中 2例 , 出 物 突 位 于 椎 管 内 中线 ; 侧后 型 6 例 , 出 物 位 1 突
窄, 生理前凸变小或平直。在椎间盘突 f f I
的 过 程 中 , 近 骨 质 也 出 现 形 态 和 位 置 的 邻
断价值。方法 : 重读我 院经手 术证 实并有
完整 病 例 资 料 的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患 者
10例 x 线 平 片 和 C 5 T扫 描 片 。 结 果 :5 l0
体 保 护 性 侧 弯 。止 常 腰 椎 问 盘 前窄 后 宽 , , 曲度 突 向 前 。 腰 椎 问 盘 向 后 突 出 丰理 时 , 间 内 容 物 减 少 , 现 出 现 椎 间 隙 狭 椎 出
骶 1椎问盘平 扫 , 个椎 问 隙 描 6层 , 每
层 3 mm, 描 层 而 椎 间 隙 平 行 。
4 . % 。C 93 T诊 断 为腰 椎 间 盘 突 出症 并 与 手 术 结 果 相 符 者 18 例 , 诊 率 为 3 确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膨隆
腰4-5椎间盘膨出
颈3-4椎间盘膨隆
椎间盘突出(一)
碎裂之髓核突破纤维环,此时 可有几种情况: (1)未突破后纵韧带,似膨隆。 ( 2 )突破后纵韧带,进入硬膜外间 隙,但和椎间盘相连。 ( 3 )突出髓核和椎间盘断离,呈椎 管内游离碎块,可上下滑移。
椎间盘突出(二)
(4) 突出的髓核钙化。 (5) 神经根鞘及椎间静脉受压,局部可 渗出肿胀,有轻度占位征象,久之可形 成硬膜外纤维化。 ( 6 )突出髓核进入椎间孔或椎体两侧, 即为侧方突出。 颈椎因有钩椎关节保护,无侧缘突出。
前根: 后根:
躯体和内脏运动somatic motor visceral motor 躯体和内脏感觉somatic
sensation visceral sensation
The 马 尾
腰椎间盘后缘均略凹陷。 颈椎间盘后缘可凹陷或平
直。 腰5骶1椎间盘则稍圆隆。
韧带:
前纵韧带:较坚固。 后纵韧带:较薄弱,故椎间盘以 后突为主。 黄韧带:连接上下椎板,部分起 源于小关节囊,黄韧带下部较厚, 单独构成椎管的侧壁。黄韧带厚 度不超过4mm。
椎间盘突出
左后 正中偏右
L5S1椎间盘右后突出
L5S1椎间盘左后突出
L4-5椎间盘突出
和脊膜囊密度差异小
L5S1椎间盘突出
右后 左后
L4-5椎间盘侧方突出
椎间盘侧方突出
位椎间孔和侧隐窝内
L5S1椎间盘突出
右后
椎间盘突出 似肿瘤
MRI在椎间盘病变中的 诊断价值
增加空间分辩率:多平面,多角度。 扩大检查范围:不易遗漏其他病变。 在颈部可提高椎间盘病变的显示率。 腰椎间盘病变的诊断准确率MRI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10
11
12
13
14
15
四、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
(二)椎间盘膨出
表现为膨出椎体边缘的对称、均匀、规则的环形软组织影, 椎间盘后缘可保持正常的前凹状,也可变平直或轻度后凸。 CT值60~120Hu。与脊神经之间存在一脂肪分界,相应神 经根多不受压,或硬膜囊前缘和两侧椎间孔脂肪弧形受压, 脊髓无明显受压移位。
16
后 缘 平 直
17
18
后 缘 膨 隆
19
20
黄 韧 带 肥 厚 、 侧 隐 窝 狭 窄
21
四、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
(三)椎间盘突出
(1)椎间盘后缘变形: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后缘与椎体边缘 平行,间盘突出时,其后缘局限性突出,形状、边缘多不规 则。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钙化,表现为点、片状高密度。
椎间盘突出的CT诊断
一、椎间盘的正常结构 二、椎间盘退变 三、椎间盘突出病理改变 四、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 (一)椎间盘膨出 (二)椎间盘突出
1
一、正常椎间盘
正常椎间盘由软骨终板、纤维环和髓核构成。软骨终板在椎体上下各有 一个,平均厚度1mm。纤维环分内外两层,外层由胶原纤维组成,内层 由纤维软骨组成。纤维环通过Sharpes纤维环连于骺环。骺环为椎体周 围的骨质环。髓核为脊索的残留物,依据年龄不同,水的含量约占髓核 总量的75%~90%。
很少几层的纤维环内。 (4)椎间盘脱出(extrusion):移位的髓核穿过纤维
环位于后纵韧带之下。 (5)椎间盘游离(sequestration):突出的椎间盘髓
核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下、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 马尾神经。
7
三、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
2.并发的病理性改变:
(1)关节突关节:骨质增生、硬化,骨赘形成,可形成半 脱位;
40
41
24
椎 间 盘 游 离
25
中 央 型 突 出
26
27
பைடு நூலகம்8
神 经 根 湮 没
29
神 经 根 湮 没
30
神 经 根 湮 没
31
黄 韧 带 肥 厚 钙 化
32
真 空 征
33
真 空 征
34
schmorl
真 空 征 和 结 节
35
36
37
38
后 纵 韧 带 骨 化
39
End Thank you
(2)硬膜囊受压变形、硬膜外脂肪移位:正常硬膜囊、硬 膜外脂肪对称,前缘与椎体后缘相一致。
(3)神经根受压变形、移位和湮没。 (4)椎间盘“真空”征和椎体Schmorl结节形成。结节表现 为椎体松质骨内类圆形低密度影,大多数直径5mm~1cm以 内,周边有硬化环。
22
中 央 型
23
中 央 偏 左 型
(2)黄韧带:松弛肥厚,钙化和骨化。 (3)椎体边缘骨赘、骨桥形成; (4)椎体边缘硬化; (5)椎体不稳:椎间隙变窄,前、后纵韧带松弛。
8
四、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
(一)正常CT表现 硬膜囊:内含蛛网膜、软脊膜和脊髓 侧隐窝:通往椎间孔 黄韧带;衬于椎板内侧,5mm 神经根和椎间孔 椎体及附件 周围结构
(1)血管、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2)骨髓内黄骨髓成分增多。 (3)骨质增生硬化。
6
三、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
1.病理分型
(1)周围性纤维环膨出(diffusing bulge):椎体周 边环状纤维环的整体膨隆,不引起严重的神经压迫。
(2)局限性纤维环膨出(local bulge)。 (3)椎间盘突出(protrusion):移位的髓核局限于
(2)放射状裂隙(radia tears):常见于纤维环后部,为垂直于 纤维板层的撕裂。 (3)横向型撕裂(transverse tears):发生于纤维环的外层,发 生于纤维环与椎体边缘附着部,为平行于软骨终板的分离性损伤。
5
二、椎间盘退变
2.软骨终板的退变 成人软骨终板约1mm后,其与骺环连接的边缘 约10mm宽。随年龄增长软骨终板逐渐变薄, 出现钙化和囊性变。软骨终板的薄弱处易成为 髓核疝入椎体的通道。软骨终板破坏后,邻近 椎体、骨髓出现下列改变:
椎间盘在最初形成时几乎全为髓核所占据,其外周仅有薄层纤维环。随 年龄增长,髓核逐渐脱水而缩小至中心部,周围纤维环逐渐增厚。
2
3
4
二、椎间盘退变
1.纤维环的损伤(annular tears)
(1)同心圆状撕裂(concentric tears):呈环状向前及向后延 伸,为纤维板层的斜行撕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