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6篇

教学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置身诗境,分析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诗文分析,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文的蕴意,培养学生严谨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索、反思历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秋晚的江上一、新课导入:用一幅画导入,引起学生思索,夕阳西下,照红了江面,晚归的鸟儿低飞在江面之上。
归纳学生发言,引出所讲题目《秋晚的江上》二、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强调字音---一瞬(shùn)2.学生齐诵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感受诗歌内涵。
在脑中构思一幅画面,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景物归鸟、夕阳、芦苇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什么景物秋天的晚上,在江面上,出现了归鸟、夕阳、芦苇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
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曾东渡日本,南下印尼,接受先进思想。
先后在省立诸暨中学、浙江第一师范、上海复旦大学执教数十余年。
1919年他应经亨颐之聘在浙一师与陈望道、夏丏尊、李次九一起国语教育,被称为“四大金刚”。
后任教育部秘书、常务次长,中央政治会议秘书等职。
二十年代,他曾莅校考察并讲学。
代表作品:《旧梦》《卖布谣》等。
1931年开始,刘大白闭门进行写作。
1932年2月13日,刘大白静静地躺在钱塘路九号里的床上,与世长逝,享年五十三岁。
四、赏析诗歌1.鸟儿要干什么怎没样的状态鸟儿归巢,倦了。
2.“驮”字突出了什么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绮丽的想象。
3.“鸟翻双翅,抖落斜阳”是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夸张。
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
4.“妆”“红颜”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拟人,“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5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5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1《卖木雕的少年》一、教学目标识记: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理解:学生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__人民的友谊。
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培养:经历对语言的品质、朗读,通过讨论交流,熟悉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了解非洲人民同__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
3、积累一些四字词组,并学会恰当地运用。
三、所用媒体作用1、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南非”与__在地理位置上的遥远,与南非人民与__人民深厚的友谊形成对比,从而导入本课。
2、课件出示探究学习的核心问题:我们来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并想象他当时的想法。
3、课件出示游戏,巩固字词与课文内容。
四、课时安排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认识本课11个认读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本课词语。
2、读通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3、教学过程(略)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回顾课文,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__人民的友谊。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世界地图,显示:非洲与__的距离。
2、我们看到非洲与__地理位置上有距离,但非洲人民与__人民的友谊非常深厚,现在,大家和我就走进《卖木雕的少年》一课,去感受这种友谊。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2《五彩池》教学要求:1、了解五彩池的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了解每段落之间的联系并划分段落。
3、学习12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二、三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和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幻灯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预习。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2、提出预习要求:轻声把课文朗读几遍,做到读正确、流利。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5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优秀教案1【设计理念】本设计安排了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和感染四个层次。
感知,以朗读为主;感受,以口说为主;感悟,以学习语言为主;感染,以诵读为主。
【设计特色】在反复朗读中感知感染,在学习语言中感受感悟。
【设计目标】1、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感悟长城的伟大,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
2、抓住特点,帮助学生以主要句概括主要内容,以及由物联想到人的典型写法,从而深刻领会题旨。
3、以各种形式多读,领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设计重、难点】第2、3两段典型段,通过多读,引导学生感悟长城的伟大,通过多读,口语中进行升华,让学生领会长城是我过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设计过程】一、在初读中感知、感受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畅。
2、学生各自谈自己阅读的感受,不受限制,畅所欲言。
3、从初读中你感受到万里长城是怎样建成的?请再读有关段落:⑴从第三段可看出万里长城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⑵从第四段可以知道万里长城的建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充分感知教材是学习教材的前提,因此我安排了多次让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读了课文后就有表达的欲望,可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反复读书之后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的感受最真切、最自然。
)二、在学习语言中感悟、感染1、读了全文后你感觉到哪几段最打动你的?(第2、3段)2、学习第2段:⑴领悟第3句的比喻句,找出本体、喻体是什么?⑵找出描写人民劳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
3、练习感情朗读第2段。
4、学习第3段:⑴这么高大坚固的长城令“我”想到了什么?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__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⑵师深情朗读这段话:生凝神倾听后告诉老师想到、看到、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讲:①我看到民工沉重的脚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精选篇1)教材分析这篇了读课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为证实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而进行的一次试验过程,表明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段爱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默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做试验的原因、试验的过程和结果。
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试验的方法,感受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难点作者试验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构想引导学生谈谈从作者的做法里,自己受到启示。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查阅有关蜜蜂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各自的想法。
)2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么问题,让我们读读阅读提示。
二、自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阅读提示出的问题,把有关的阅读语句画出来。
2自由组合或小组合作探究,了解作者试验的经过。
(1)把捉来的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检查蜂巢。
三、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学生就学习小组中讨论的结果进行交流,并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及依据。
2从作者的做法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呢?(1)勇于探索的精神)文中哪些地方给了你这么深的感触呢?(2)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具体表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3)对蜜蜂的喜爱之情)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
先读给同位听,读时教师适机调拨,体会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
3课文中哪些语句是写试验结果的?指名朗读。
对“本能”一词是怎么理解的,能举些例子说说吗?四、归纳小结。
1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2谈谈你谈了这篇课文后受到什么启发?作业设计你熟悉哪一种小动物,它有什么习性?做个小试验来证实。
验证过程要做到多观察、多思考。
板书设计两里多路蜜蜂逆风而飞会辨认方向陌生事物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精选篇2)【学材简析】作者在这篇课文中描写了一只白公鹅的所作所为,表现了鹅的海军上将派头。
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课教案五篇

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课教案五篇利用教案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四年级教案《大自然的启示》教学目标: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德育目标: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自制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
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
《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
《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解本文的深刻的寓意作铺垫。
利用本单元的前几篇学过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度到本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读中说品㈠初读文章⑴检查预习,梳理字词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⑶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_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纫、殊、韧、纬、梭、艰、唐、辛、杰、碌”10个生字,认读5个字;个多音字的读音;会读和理解“缝纫、特殊、韧性、顾名思义”等词语;理解课文的内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2、结合课文学习和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进展归纳、概括。
3、通过质疑解疑、合作学习、展开想像等方式,进步自主学习才能。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缝纫鸟高超的筑巢本领及永不放弃、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这节课,我要带你们认识两位新朋友,第一位〔出示课件图片〕就是这位和蔼可亲的名叫玛拉沁夫的蒙古族作家,他的小说在国内屡次获奖,作品也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传海内外。
有一次,他去位于非洲南部的坦桑尼亚首都访问,住在远离市区的一个幽静的饭店里。
这个饭店正好坐落在印度洋海岸上,没多久,有一种鸟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板书:“我”〕,因此他也为我们带来了第二位朋友〔板书:缝纫鸟〕它是谁?〔生:看板书读名字,多读一遍,掌握“缝纫”的读音〕2、看到名字,你知道了什么?〔理解“缝纫”的意思〕3、〔出示课件图片及文字,理解“顾名思义”〕缝纫鸟顾名思义就是有缝纫技能的鸟,你如今最想理解它什么?4、〔板书:怎样筑巢?巢穴样子?〕那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写进一步地去理解这位朋〔教学意图: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因此,前面对作者的介绍和理解,以及抓住“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句话,为下面体会写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翻开书,自由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认读表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再拿不准的问老师,读不好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检查词语读音、帮助理解局部词语。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0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精选10篇】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我”精心驯养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爱尔莎,和它一起生活了三年,又把它送回大自然的事,表达了“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深厚感情,体现了“我”对爱尔莎的真心爱护。
教学目标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14个。
能正确读写“抚摸、教训、选择、实验、资源”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
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了解“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构想课前,布置学生了解狮子的习性、分布等知识。
教学时,县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谈感受,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讨论小狮子生长过程,了解它的生活习性,重点了解“我”怎样关爱小狮子以及把它送回大自然的原因。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搜集、了解有关狮子的习性、外形、产地等有关知识。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学生学习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养过小动物吗?谁能给大家讲讲自己喂养小动物的趣事。
(学生自由回答,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亲密的关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喂养一只小狮子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激发兴趣,引导质疑。
大家听了老师的介绍,看了课文的题目,心里会想些什么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体了解记叙顺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发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的读音。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例文《“护蛋”》,了解只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把体验写生动。
2、在参与体验活动的基础上,回味自己在活动过程中行为和心理的发展变化,把过程写具体,把感受写深刻。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的体验、感受更清晰,能组织成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5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范文5篇《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
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_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
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
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_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
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
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
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
录制两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天下奇观”正是作者观看大潮后的感受。谁来说说你对天下奇观的理解?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本文的关键词:“天下奇观”并让学生谈感受。
3、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
三、学习潮来景象。
1、读了课文,你觉得那几部分的内容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相关词句。
③学着运用侧面描写。④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业
作业一(★)
作业二(★★)
作业三(★★★)
课后
反思
课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第一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课题
3、鸟的天堂
第二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一)学习第1、2段课文内容。
(二)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三)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
3、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写作手法。
1、钱塘江大潮这世上少有的伟大奇观竟然为我国所拥有,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说给大家听。
2、讨论: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学生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
3、教师总结:①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②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
(三)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
设想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含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给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各段段意。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主要内容
1.解题。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以下字的字音:“颤”读ch4n,“应接不暇”中“应”读y@ng。“一簇”中“簇”读c),“隙”读“x@”。理解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灿烂:光彩鲜明耀眼。陆续: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逼近:靠近、接近。茂盛: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留恋:不忍舍弃或离开。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2)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感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因为作者两次去时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认识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四段来理解。第1段<第1至4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第2段<第5至9自然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3段<第10至13自然段>: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版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3、自然博物馆
4、最后一块秘境
作业
作业一(★)
作业二(★★)
作业三(★★★)
课后
反思
课题
3、鸟的天堂——(一)
第一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题的含义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练习中词语的意思。
2、找出最能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理解。
3、让学生说出所划词句,发挥想象力,从文字上感受大潮的壮观气势。
4、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
5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看到江潮铺天盖地地向你涌来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配乐朗读,引导背诵。
学生跟随录像读3-4自然段。教师评价。
小结:晚饭后我们划船去玩。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默读第2段。思考,讨论。
(1)我们第一次出游,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大榕树。)
(2)这段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什么特点?
(一个是大,另一个是美。)
(3)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在第4自然段开头交代“河里很宽”,这里为什么会变窄呢?让学生找出有的句子读出来。“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原来河面给树叶占去了,所以变窄。另外,由于当时离得远,所以当“我”说许多株时,“我的朋友”有的说是一株,有的说是两株,到底是几株呢?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我们的船……真是一株大树”。为什么作者开始把它看成许多株?“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教学
设想
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多读,通过朗读感悟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以及奇特。积累好词好句,丰富学生的知识。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课题
1、观潮
第一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
设想
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课题
1.观潮
第二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潮来前、潮来时以及潮来后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欣赏课文中的经典句子,感悟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
设想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潮来前、潮来后的景观,再次品味课文中的经典句子以及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感悟潮来之前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
3、教师总结。
二、学习潮来之后
1、潮起必然潮落,经过了潮涌的辉煌之后的钱塘江又是怎样一副景象呢?
2、学生读写潮来之后的段落。
3、组织学生讨论:“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人们为什么现在才注意到水涨了?
(4)课文里哪些地方又写了榕树的美呢?
(请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读出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4、尝试练笔。
(1)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因为是黄昏时分,所以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树树大枝叶稠密。作者没有见到鸟。当时心情很失望。作者虽然没有见到鸟,他却被这株美丽的大榕树深深地迷住了。)
(三)指导背诵第7、8自然段。
小结: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枝繁叶茂,长有许多枝,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作者从榕树的大,以及枝干、叶的形状、颜色、榕树的位置等方面来描写。这样的描写叫什么?(静态描写)我们通过这部分课文的学习已经欣赏到了一幅美丽的静态图。作者感到遗憾的是: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