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与富集
大庆长垣东西两侧扶杨油层油气富集的差异性

扶杨油层 , 入扶 杨 油层 后 的 油气 再 侧 向 进
运 聚 成 藏 . 大 庆 长 垣 东 西 两 侧 扶 杨 油 层 上 、 发 育 地 层 岩 性 存 在 明 显 的差 异 性 ( 下 见 表 1 .大 庆 长 垣 东 部 地 区 扶 杨 油 层 之 上 的 ) 青 山 口组 、 家 组 和 嫩 江 组 一 、 段 发 育 约 姚 二
大 庆 长 垣 东 西 两 侧 扶 杨 油 层 油 气 藏 分 布 存 在 明 显 差 异 [ , 油 气 主 要 来 自上 覆 1 其 ] 青 一 段 源 岩 .青 一 段 源 岩 生 成 排 出 的 油 ] 气 主要 通 过 T 断 裂 向 下 “ 灌 ” 移 进 入 。 倒 运
表 1 大庆 长垣 东西 两 侧 青 一段 及 其 上 、 下地 层 岩 性 发 育 特征
大庆长垣以东裕民地区扶余油层沉积相研究

_
34 O0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I 卷 I
表还原环境 , 指示深水 沉积环境 ; 绿色等 代表氧化一 还
原 的中间过渡环境 , 指示浅水沉 积环境 。研究 区扶余
_麴 - 一
弱还原一 还原环境 , 为典 型三角洲沉 积环境 。
摘
要
沉 积 相 分 析 是 研 究 沉 积 砂 体 分 布 的关 键 技 术 。 从 区域 地 质 背景 出发 , 分 利 用 大 量 的 岩 心 、 井 、 井 、 震 及 粒 度 充 录 测 地
分 析 等 资 料 , 究 结 果 认 为 裕 民地 区扶 余 油 层 主 要 为 三 角 洲 平 原 和 三角 洲前 缘 亚 相 沉 积 。 绘 制 了扶 余 油 层 l 研 7个 小 层 沉 积 微 相 平 面 分 布 图 。分 流 河道 沉 积 砂 体 呈 南西 一 东 向展 布 , 北 由南 西 向北 东 逐 渐 减 薄 , 河 道 频 繁 摆 动 和 多 期 河 道 叠 置 切 割 影 响 , 受 河 道 砂 体 呈 复 杂 条 带状 或 指 状 。 FI I 2小层 以上 的分 流 河 道 砂 体 是 研 究 区主 要 的 油 气 聚 集 体 , 今 后 勘 探 和 开 发 提 供 了 重 要 为
为 二段式 , 育混合 带 , 跃和 悬浮 的交截点 在 9 发 跳
左右 , 跳跃 组分 在 7 % 以上 , 斜率 较 陡 ( 3 , 0 且 图 ) 具
有典 型 的三角洲 沉积 特征 。 2 4 岩石 颜色 .
图 3 研 究 区 长 4 井 扶余 油 层 粒 度 概 率 曲线 6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致密油低产井控制因素分析及增产技术对策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致密油低产井控制因素分析及增产技术对策王艳;周海超;孙海雷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24(46)1
【摘要】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扶余油层自上世纪50年代末勘探以来,效果显著并已陆续投入开发,但低产井所占比例较大一直是制约致密油效益增储的瓶颈。
本文从地质和工程改造等多方面对控制油井产能的因素开展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计算各因素的关联度和权重系数,确定了影响产能的主控因素依次为压裂加液强度、压裂加砂强度、储层渗透率、油层有效厚度、储层电阻率、含油饱和度及水平应力差。
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低产井主控因素综合得分,对低产井开展综合分析并优选出可重新试油的潜力井,目前已完成重新试油的井日产油量达到原来的10倍。
同时,依据产能主控因素,制定相应的技术对策和增产措施,对解放低产井产能及油田提产增效有着深远的意义。
【总页数】9页(P1-9)
【作者】王艳;周海超;孙海雷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大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大庆长垣萨5井区扶余油层组河道砂体预测
2.大庆长垣泉三、四段扶余油层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
3.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致密油层成藏系统的划分与评价
4.大庆长垣扶余致密油层YP井产量递减分析
5.大庆油田扶余油层低产井抽油机适应性分析与优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庆油田N地区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研究

通过研究分析 N 地区存在构造油藏、岩性油藏、岩
特征等综合分析,
认为该区存在4种易成藏的地质模式。
性—构造油藏等多种油藏类型,其中以岩性—构造油
藏类型最发育,主要有岩性—断鼻油藏、岩性—断层油
气藏两种类型;构造油藏类型以断块油气藏和断鼻油
参考文献:
[1]
气藏为主,局部见断背斜油藏类型;岩性油藏,低部位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5716(2021)03-0074-04
N 地区是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潜力区块,扶余油
影响。因此,需要综合分析构造、断裂、储层、油源、测
层是该区主要目的层段,以往勘探和开发的研究结果
井解释、试油成果等资料,确定 N 地区整体及局部油水
表明,扶余目的层段具有油气水分布复杂、油藏类型多
5.27
3
4
构造单元
区块名
N35
肇源鼻状西翼
油源条件
近油源
7
肇源鼻状
N180-246
Hale Waihona Puke Z180-2466.29
近油源
8
模范屯鼻状
N212
Z212-1
12.37
近油源
9
肇源鼻状东翼
N243
Z241
8.7
一般
10
裕民构造东
N79
Z79
5.72
一般
11
肇源鼻状东翼
N243
Z266-366
0.13
一般
12
扶余Ⅱ号构造
圈闭均较发育。研究表明,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主要生
东向,受河道微相控制,砂体展布形态呈明显北东走向
油层的大量排烃期为明水组末期,而区内构造形成均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成藏特征及勘探潜力

1261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成藏特点1)油源条件。
松辽盆地以北的长垣扶余油层,多层为含油。
周围的很多油田开发已经成为该地区的开发主体,如萨尔图、高台子等油层。
扶余是接下来储量巨大的油层,也是勘探的重点地区。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的资源,开发潜力在整个松辽盆地地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储层厚度薄,物理性质较差,并且它的控藏条件相对复杂。
在中央凹陷地区的起价到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里,青一段源岩整体的排油强度非较高,是整个排油量的主要来源。
西面的齐家到古龙凹陷,也是整个北部盆地最大且是最深的生油凹陷地区,东侧的三肇凹陷也在松辽盆地北部属于重要的生油凹陷区。
在整个大庆长垣周边,有非常丰富的生油凹陷,油源条件非常丰富。
2)构造特点。
松辽盆地的地形,是通过热隆张裂、裂陷、坳陷和萎缩褶皱这四个阶段演化而形成的,并且整个盆地的构造活动有很大的分区性质,它的整体张性和克拉通盆地非常相近。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是经历了泉头组到青山口组的沉积,在这个时期是属于负向古斜坡的阶段;其次经历了姚家组到嫩江组沉积的时期,古斜坡继续延伸,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开始呈现并开始展现了其主要的地形构造。
再次经历了嫩江组末到明水组末的一个沉积的时期,这个时期是属于整个大庆长垣每个部分的构造的一个形式固定的时期;最后经历了依安组沉积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构造格局没有任何的变化,上部的地层经过很大程度的剥削和腐蚀,整个主体部分一直向东转移。
3)沉积的特点。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从上到下经历了多条河流,经过河流的沉积进行了演化。
经历的河流分别为曲流河、网状河、浅水三角洲。
最早的时期,大庆长垣扶余油层被量大河流体进行控制,物源也是来自东南方和东北方向,并在此处进行交汇,之后这里是以湖湘沉积为主要形式,湖泊从西面向东面进行扩大。
曲流河点地形平缓,梯度也相对较小,是属于无坡度折带的地区。
它的岩性是以粉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要岩石特性,河流的沉积体系里,决口扇到决口河道复合体发育程度非常高,占整个沉积主体的一半以上。
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扶余油层成藏特征及圈闭评价

1.2 油源 特征
松 辽盆 地扶 杨 油 油源 米 『lj f‘JI-{I l组 ·段 J 源
岩 ,青 山 rj组 一 段 属 ]:半深 湖 一 深 湖 f}j泥 ,址I≮域
性 沉积 ,埋藏 深 度普 遍 趟过 l ()On1. 源 钉 饥 顷 炎
以 I型 为 主 ‘ ,具有 较 好 的尘 t条什 K l{,=『 油 源
研究 区断裂 发 育 ,以近 南 北 向为 主 ,局部 发 育北 西 向断 裂 。断 层规模 较小 ,断层 延伸 长度集 中分 布在 lkm之 内,占6O%以上 ,l ̄2km的断层仅 占五分之一 , 大 于 2km的 断层 不足 十分 之 一 。这 些 断裂 一般 集 中发 育在构造两翼地层曲率变化较大的地方 ,由6~1O条延 伸 几 到 十几 公 里 的小 断 层 组成 ,构 成 断 裂 密集 带 。从 成 因上 分 析 ,断 裂 密集 带 可 划 分 为 2种 类 型 ,一 种 是 向 斜 区 的断 裂密 集 带 ,发育 于 生油 向斜 中 ,主要是 超 压水 力 破 裂 所 致 ,内部 小 断 层 呈 现 出鸡 爪 式 或 多 叉 式 放射 特征 ,是幕式排烃作用的流体泄压带 ;另一种是斜坡区 的断裂 密 集带 ,发 育 于构 造 两翼 斜坡 处 ,由构造 挤 压 作 用 形 成 ,内 部 小 断 层 与 密 集 带 走 向斜 交 ,既 有 反 向 断
收稿 日期 :2018—04—23 修 回日期 :2018—05—03 基金项 目:国家“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岩性油气 藏形 成主控 因素与有利区带评价(2O17zxO50o1—002)。 作者简介 :王艳(1981一),女(汉族),辽 宁庄河人 ,工程师 ,现从事综合地质研究及井位部署储量评价工作 。
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余油层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

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余油层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Ξ邹磊落,李杉杉,陈 军,陈 岑(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摘 要:从最基础的地质工作入手,研究岩层本身的性质,诸如成分、颜色、结构、沉积构造、分选性、组成颗粒的特征(圆度、球度、表面微观特征)、层序特征(如向上变细或向上变粗,交互层等),分析其岩相特征及各种生物化石的特征。
在大量勘探、开发井中,搜集其综合录井图。
利用取心井段在综合录井图上获取区内测井响应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勘探开发、分析化验资料进行单井相分析,明确鉴定标志,总结大庆长垣东部地区扶余油层三角洲沉积特征。
关键词:扶余油层;层序特征;岩相;三角洲沉积1 概述研究区位于大庆长垣东部地区,北至明水阶地和绥棱背斜南端,朝长阶地(图1)。
主要是三肇凹陷及其周缘。
它主要是一套河流-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地层。
该地层位于白垩系,所研究的区块主要位于泉三、四段地层。
据研究,泉三、四段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总体由湖平面下降到盆地开始快速沉降和湖平面快速上升阶段——即水进阶段的转折时期,这一重大地质事件前后在沉积物中留下了不同的痕迹,并且其间出现了多次湖平面的高频振荡,发育了多期不同级次的沉积单元[1]。
松辽盆地区域构造演化对泉头组沉积物的分布和成岩演化起着控制的作用,多旋回多级次的沉积特点,反映了古湖泊河流水体有规律的周期性活动。
图1 研究区构造位置图在大量勘探、开发井中选择能控制研究区沉积面貌的300多口井,搜集其综合录井图。
利用取心井段在综合录井图上获取区内测井响应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勘探开发、分析化验资料进行单井相分析,明确鉴定标志,确认沉积相类型、总结各相、亚相和微相的沉积特征。
泉头组四段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即三角洲体系沉积。
按河流、波浪、潮汐划分三角洲成因类型是多数学者的主张[2,3]。
近期,人们不仅考虑河流、波浪、潮汐等能量作用的关系,同时,也将与成因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因素如沉积区与物源区的关系,三角洲平原河流类型及沉积物岩性一并予以考虑,作出了三角洲体系分类(图2)。
油气在二次运移解析

相控和气洗分馏作用对油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油藏条件下的相控和气洗分馏作用使得油藏中油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发 生了明显变化。通过不同温压条件下的 PVT实验及其产物测量为该观点提供 了十分有意义的科学证据,其主要结论如下: (1)总的来看,气洗分馏作用 较由温度和压力引起的相控分馏作用明显,气洗作用是油藏中原油性质(如: 含蜡量、密度和粘度等)发生重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2)PVT分馏不仅导 致凝析油中饱 /芳比值的异常高值,而且饱 /芳比值在凝析油和正常油中存 在相反的分馏变化规律; (3)与温度变化和气洗作用相比,压力变化是导致 油藏中天然气碳同位素产生明显且规律性分馏的主要因素(实验中天然气δ 13C值变化幅度高达 1.3‰左右); (4)轻烃参数的某些规律性变化与相控和 气洗分馏过程有关,揭示了重要的成藏信息,可以用来区分和确定温压相控 分馏和气洗分馏这两种最基本的成藏过程。
油气在二次运移过程中:组成的变化; 聚集系数;相控分馏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几个应用实例
油气二次运移研究(特别是其中的确定二次运移距离问题)是石油地 质综合研究中至关重要又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二次运移过程中,具有 官能团、能形成氢键或其它离子键的化合物会通过液-固两相分配而 进入输导层中的固相有机质和矿物基质,其中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最 有希望成为油气二次运移的化学示踪剂;但中性氮化合物的浓度和组 成与特定原油的直线运移距离之间不应存在一成不变的关系。在应用 咔唑类和苯并咔唑类参数研究某地区的二次运移距离或方向之前,一 定要充分利用各项烃类参数首先确定原油的母源特征、成熟程度和成 因类型,强调多馏分、多参数横向对比的重要性。以在加拿大的阿尔 伯塔盆地和威利斯顿盆地、中国的渤海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进行的油 气二次运移研究为例,说明在石油地质-地球化学的研究过程中,既 要相信基本物理化学原理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始终坚 持多学科、多项参数综合运用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勘探与开发700 2011年12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38 No.6 文章编号:1000-0747(2011)06-0700-08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与富集孙同文,吕延防,刘宗堡,付晓飞,付广(东北石油大学油气藏形成机理与资源评价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大型气田形成条件、富集规律及目标评价”(2008ZX05007);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6220002)摘要:为了系统查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聚过程和富集特征,详细研究其油气运移条件,并通过油田开发动态数据验证,总结油气富集的主要特征。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具有垂向-侧向双重油气运移方式,垂向运移主要发生在上覆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内,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T2油源断层“倒灌”进入下伏扶余油层;侧向运移主要有3种类型:源内沿砂体向油源断层上升盘短距离侧向运移;近源沿构造轴向向继承性局部隆起带短距离侧向运移;远源沿砂体沟通的Ⅱ类断裂密集带向朝阳沟阶地长距离侧向运移。
油源断层发育部位和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附近、构造轴向与断层走向近一致的鼻状构造为富油区带;因特征不同,断裂密集带在三肇凹陷不是主要富油部位,而在朝阳沟阶地为有利储油构造。
图8表3参21关键词:扶余油层;油气运移;油气富集特征;断裂密集带;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features of the Fuyu oillayer to the east of the Daqing placanticlineSun Tongwen, Lü Yanfang, Liu Zongbao, Fu Xiaofei, Fu Guang(Key Laboratory of Reservoir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Resource Evalu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aqing 163318, China)Abstract:To clarify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features of the Fuyu oil layer to the east of the Daqing placanticline,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conditions of the Fuyu oil layer are studied in details using the performance data of oil fields. In the area to the east of the Daqing placanticline, dual modes of vertical–lateral migration are available. Vertical migration mainly happens where vertical hydrocarbon expulsion takes place in upper source rocks. Hydrocarbon is poured into the underlying Fuyu oil layer along the open T2 source fault under overpressure. Lateral migration has three types: hydrocarbon within source rocks migrates laterally in short distance into the uplifted wall of source faults along sands; hydrocarbon near source rocks migrates laterally into successive local uplifts along tectonic axis in short distance;hydrocarbon far from source rocks migrates laterally in long distance into the Chaoyanggou Terrace along Type II fault concentration belts connected by sands. Oil-rich zones are places where source faults are developed and nose-structures around vertical hydrocarbon expulsion of source rocks whose tectonic axis is nearly the same with the trend of faults.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features, the fault concentration belt in the Sanzhao sag is not oil-enriched, but the Chaoyanggou Terrace is the favorable oil-accumulation structure.Key words:Fuyu oil layer; hydrocarbon migration; hydrocarbon enrichment feature; fault concentration belt; Daqing placanticline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是松辽盆地北部的重点勘探领域,截至目前已先后发现了升平、宋芳屯、肇州、榆树林、朝阳沟等多个大、中型油田,具有良好的含油气潜力和勘探前景,目前主要以三肇凹陷等二级构造单元或单个油田为研究对象,研究成果集中在零散区块的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模式方面[1-4],而未对整个大庆长垣以东地区进行系统的油气成藏过程研究。
随着近年来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不仅在构造高部位的朝阳沟阶地和三肇凹陷内局部隆起带上发现了油气藏,在三肇凹陷向斜中心部位也发现有油气显示,体现出“满凹含油”的特征[5],使得认识本区整体的油气运聚过程和富集特征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油气运移的基本条件出发,详细划分油气运移的类型,并重点论证油气侧向长距离向朝阳沟阶地运移的优势通道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油田开发动态数据验证,总结油气富集的主要特征,以期为下一步勘探2011年12月孙同文等: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与富集 701与开发提供指导。
1 地质概况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和肇州、肇源及肇东3县境内,主要包括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三肇凹陷和朝阳沟阶地2个二级构造单元,面积约为9 500 km2(见图1)。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断陷前、断陷、拗陷和反转4个阶段[6],沉积盖层纵向具有“断陷层、拗陷层和反转构造层”3层结构(见图2)。
晚侏罗世晚期至早白垩世早期,大庆长垣以东地区为深断陷区,沉积了厚达5 000 m的下部断陷层;早白垩世登娄库组(K1d)至晚白垩世嫩江组(K2n)沉积时期,为统一的拗陷区,在深部热收缩沉降和区域性伸展作用下整体持续沉降,下部登娄库组和泉头组(K1q)以砂质沉积为主,上部青山口组(K2qn)、姚家组(K2y)至嫩江组一、二段(K2n1—2)均以泥质沉积为主,厚层泥岩覆盖砂岩,构成了有利油气保存的地层序列。
晚白垩世末—古近纪,盆地发生反转,三肇凹陷周围褶皱隆起,东南侧朝阳沟地区在嫩江组沉积期末隆起并遭受700 m左右剥蚀,形成构造雏形,明水组沉积期末持续隆升,到古近纪末构造定型,形成三肇凹陷和长春岭背斜带之间过渡的正向阶地构造[7-8]。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断裂(T2断层系)非常发育,据不完全统计,共4 867条,均为正断层,主要为近南北走向。
平均断裂密度为0.81条/km2,最大断裂密度为5.0条/km2,延伸长度一般小于4 km。
平面上小规模断层以“平行带状”、“发辫状”、“雁1—地震工区及测线;2—一级构造分界线;3—二级构造分界线;4—Ⅰ类断裂密集带;5—Ⅱ类断裂密集带;6—Ⅲ类断裂密集带;7—T2断层;8—Ⅱ类断裂密集带编号图1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地质概况图2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以东地区A—A′剖面断裂系统特征702 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勘探Vol. 38 No.6行式”紧密排列组成断裂密集带[9],根据划分标准(见表1)大体上可以分为Ⅰ、Ⅱ和Ⅲ类断裂密集带(见图1)。
依据演化历史可将研究区断裂分为4类(见图2):①断陷期形成、拗陷期和构造反转期继续活动的断裂(T5、T4断到T06以上);②断陷期形成、拗陷期继续活动的断裂(T5、T4断至T2、T1);③拗陷期形成的断裂(T3断至T2、仅断T2、T2断至T1);④拗陷期形成、构造反转期继续活动的断裂(T3、T2断至T06以上)。
断层以平直型为主,倾角60°~80°。
在剖面上普遍具有以“地堑”式、“似花状”组合方式密集发育的特征[9](见图2)。
表1 断裂密集带划分标准断裂密集带类型受构造反转影响程度发育部位延伸方向延伸长度/kmⅠ弱,地层倾角小于2° 三肇凹陷南南东—南东<16Ⅱ弱,地层倾角小于2° 三肇凹陷南南东—南东16~42Ⅲ强,地层倾角大于5° 朝阳沟阶地北北东—北东<162 油气运移特征油气输导系统是连接烃源灶和油气藏的桥梁,油气的运移通道和路径直接影响油气聚集部位,决定着油气的散失量和运聚效率[10]。
研究表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具有垂向-侧向双重油气运移方式。
2.1 垂向“倒灌”运移邹才能等[11]研究认为,油气要发生“倒灌”运移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充足的油源;②足够高的流体异常压力;③沟通砂体与其上覆烃源层的断层。
只有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上覆烃源岩排出的油气才能在超压的作用下,形成绝对优势的源储压差,克服浮力、毛细管力和黏滞力等的阻碍作用,向下伏储集层中“倒灌”运移。
2.1.1 充足的油源霍秋立等[12]、冯子辉等[13]和高瑞琪等[14]通过原油与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原油成熟度及芳烃组分核磁共振氢谱对比等多种资料分析,确认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原油来自上覆青一段,而朝阳沟地区在松辽盆地生烃时期褶皱隆起,烃源岩未进入生烃门限,原油亦是由三肇凹陷中心侧向运移而来,即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均来自于三肇凹陷青一段泥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