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关于名辩、逻辑与因明的比较
为什么中国人的抽象思维不发达

为什么中国人的抽象思维不发达我极不赞成把西方哲学范畴与中国哲学范畴、特别是关于佛学的范畴混同在一起讨论。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中国古代学术中并无西方古典意义的哲学、形而上学、方法论(即工具论)与认识论存在。
现代中国学界至今也还很少人真正能够理解西方19世纪以前古典哲学的纯粹形而上概念。
那些搞西哲史的博导、博士别装B。
我根本不相信中国有人真地读懂了柏拉图对话(非道德和美学部分)、有人能真正读懂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以及康德的三大批判,以至读得懂黑格尔的逻辑著作以及《精神现象学》。
(其实就包括那些书的译者本身也是知其文句不知其义理,半懂不懂或者似懂非懂。
这是有自知之明的译者他们自己都承认的。
有人不相信,会说翻译岂会不懂原著?——那么只要想想为何电脑机器也能翻译就可以了)。
其实,20世纪以来西方也已无真正的哲学可言。
未来哲学将会死灭。
因为西方大学里也已经没有人读得懂古典哲学名著了。
经典的死亡必然也就是学术的死亡。
也就是说,无论中、外,今后都很难再出现真正的哲学思考和体系,只会不断出现一些弱智的、貌似哲学和伪称哲学的赝品——例如20世纪的胡塞尔、罗素、萨特、卡西勒就是这种伪哲学的垃圾。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从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以后,英国、法国特别是现代美国人只崇尚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已经远离古典哲学的形而上研究。
文艺复兴以后兴起的西方近代哲学始于人性论的探讨。
培根、笛卡尔、洛克以后转入方法论和语言逻辑的工具探究,20世纪初叶则追随罗素、哥德尔陷入语言分析的迷障森林(故海德格尔著有“林中之路”Holzwege)——从而日益远离古典哲学。
连续几代人下来,对西方学界来说,古典哲学的诸范畴也已经成为丧失意义而不可理解的事物。
中国古代学术系统中本来就没有纯粹的哲学。
秦汉以前只有《易经系词》、《老子道德经》,以至魏晋王弼、裴頠时代的玄学讨论,唐宋佛学以及宋代理学和心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讨论——略许有所接近于西方古典意义的纯粹哲学思考,涉及了形而上的本体论、实体论和方法论(如名辩、因明)诸问题。
历史趣谈墨家著作《墨子》中有着什么样的逻辑思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墨家著作《墨子》中有着什么样的逻辑思维导语: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由于它是围绕着辩或辩论(论证)而展开的,所以也被称为墨辩逻辑。
其逻辑思想和体系主要反映在《墨经》一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
由于它是围绕着辩或辩论(论证)而展开的,所以也被称为墨辩逻辑。
其逻辑思想和体系主要反映在《墨经》一书中。
后期墨家逻辑以辩为核心,其中包括名、辞、说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和由故、理、类三物构成的逻辑推理。
在后期墨家逻辑中具有论证的性质,《墨经》把辩定义为"争彼也",即把辩看作是关于"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或谓之是,或谓之非"的一对矛盾命题的是非之争,而且认为辩必有胜者和负者,并要求分清胜负。
辩的目的和作用在于"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小取》)。
辩具有名、辞、说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在后期墨家逻辑中,对这三种思维形式的理解,相当于西方传统逻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
后期墨家逻辑中的名是用来摹拟、称谓事物的所然与所以然之性质的,《小取》说:"以名举实";《经上》说:"告以文名,举彼实故也"。
这样的名就具有概念的性质。
名又是言词(命题)的构成元素,因而也具有语词的性质。
后期墨家首先从概念外延上把名分为达、类、私三种,"达名"相当于范畴,如"物";"类名"相当于普遍概念,如"马";"私名"是限于对某一个体事物之称谓,包括专名或姓名,相近于单独概念。
后期墨家还从概念的内涵上把"名"分为相当于具体概念的"形貌之名"和相当于抽象概念的"非形貌之名",以及相当于时空概念的"居运之名"和"量数之名",等等。
“譬”、“喻”之辨——从名辩学和因明学的角度

秦 时期 , 贤们 对 “ ” 行 了充 分 的探讨 。惠 施 先 譬 进 是 名家 的重 要 代 表人 物 , 不 仅 善 于辩 论 而 且 以 他
状 如 弓而 以 竹 为 弦 。则 知 乎 ? 王 日 : 可 知 矣 。 ” “ ”
( 说苑 ・ 说》 这 个例 子 中 , 弓之状 ” “ ” 《 善 ) “ 为 王 所
彼说 此 的方 法 , 即为 了说 明一 件 事 物 而 用 另 一 事
构 , 中名辩 学之 “ ” 因明 学之 “ ” 有不 少 其 譬 与 喻 就 可 以相互 印证 之 处 。“ ” “ ” 义 相 近 , 常 譬 和 喻 含 常
并用 , 过从名 辩学 和 因 明学 的角 度 来 看 , 管 它 不 尽
们有 相类 之处 , 有本 质 的不 同。对 二 者 ( 却 这里 专
指名 辩学 “ ” 譬 式推 论 和 因明 学之 “ ” 进 行 比较 喻 ) 研究 有益 于弘 扬我 国优 秀 的古 代 文 化传 统 , 收 、 吸 消化 外 国的逻 辑成 果 。
一
达 到 明理 、 论胜 的 目的 。使 用 “ ” 推 论一 般 原 譬 式 则 是 以此说 彼 、 以易说 难 , 常运 用 的方 法 是 以熟 通 知 说 明未知 、 以具 体 说明抽 象 。
为“ ” “ 其 所 知 喻 其 所 不 知 , 使 人 知 之 ” 譬 是 以 而 。 名 家 的另一重 要 代表 人物 公孙 龙也 善于使 用 “ ” 譬
现代逻辑学发展史

从莱布尼茨到
哥德尔
研究生课程
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 古老
形式逻辑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
史。早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古代中国、
古印度和古希腊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
逻辑学说。中国的名辩、印度的因明
和西方的逻辑。
Page
2
• Aristotle——逻辑学
• Leibnitz——数理逻辑
智能行为对于知识的依赖主要表现在对于知识的利用,即利用已
经具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猜测、判断、预测等等。人类利用知识
可以预测未来,由已知的情况推测未知的情况、由发生的事件预
测还未发生的事件等等。
Page
31
关于知识的表示与推理
• 但是,当人们希望计算机具有智能行为时,除了告诉计算
机如何像人一样地利用知识以外(对于知识进行推理),
所的办公室,就是为了能与哥德尔一起在上下班的路上散
步交谈。物理学家戴森(Freeman Dyson)也说,哥德尔是
同事中间惟一能够与爱因斯坦平等交谈的人。
Page
19
• 比较一下爱因斯坦和哥德尔,会发现他们存在许多的相同
点。都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做出最重要的成果,1905年,
爱因斯坦26岁,这一年是他的奇迹年。1930年,哥德尔
• Gottlob Frege (1848-1925)——一阶谓词演算系统,《符
号论》
• 20世纪30年代,数理逻辑广泛发展
Page
3
• 逻辑是探索、阐述和确立有效推理原则的学科,最早由古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创建的。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关于推理、
证明等问题的学科就叫做数理逻辑。也叫做符号逻辑。
濠梁之辩的逻辑解读 -回复

濠梁之辩的逻辑解读-回复濠梁之辩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在《荀子·劝学》一文中提出的一个经典逻辑问题,以辩论与论证的方式展示了思维的多样性和主观性。
本文将从问题的背景、辩论过程及逻辑解读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问题的背景。
濠梁之辩讲述了两位哲学家在观察同一个池塘时对池塘水深的不同认知,其中一位称之为“梁”,认为池塘很浅;另一位则称之为“濠”,认为池塘很深。
两位哲学家分别以不同的道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丝毫不肯相让。
这个辩论可以视为关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对立,以及人类知识和认知的边界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辩论的过程。
在辩论中,两位哲学家都没有直接去测量池塘的水深,而是通过观察水中的倒影来判断。
于是,第一位哲学家进一步提出,池塘水深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并认为水深取决于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主观感受。
而第二位哲学家则认为,倒影是客观存在的,并以此来反驳第一位哲学家的观点。
他坚持认为,池塘的水深是通过对池塘本身的观察和认知来确定的,与个人主观感受无关。
最后,我们来解读一下这个逻辑问题。
濠梁之辩的核心问题是关于真理的本质、主观与客观认知的关系,以及知识的来源和确定性。
第一位哲学家的观点强调主观认知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感知和体验是决定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第二位哲学家则更加强调客观存在的重要性,他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个人主观感受的影响。
因此,在这个辩论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濠梁之辩可以视为一个典型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逻辑冲突。
在辩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位哲学家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第一位哲学家的观点虽然强调个体的主观认知,但并不能成为客观真理的唯一标准。
他没有采用客观的方式进行观察或测量,仅仅依靠主观感受就下结论。
而第二位哲学家则过于强调客观存在,忽视了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他没有探讨为什么观察同一个池塘,两个人的主观感受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第七届全国因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对 “ 知识”各类别及其功能和作用做了简要分
析 。拉先加 围绕 桑浦 寺历史 上 的几位 主要堪 布
的生平事迹 ,从他们的讲授传承阐述 了桑浦寺 对藏传因明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才华多旦
探 讨 了不 同历史 时期 因明在藏 区 的本 土 化路径 与趋 向。改玛 本考辨 了敦 煌藏 文 因明文献 中出 现 的 以PT0 2写卷 为代 表 的古 印度 因 明文献 。 ..13 冷 智多杰 通过 寺 院因 明学 教学 方法 和普通 高校 因明学教 学方 法 的对 比 ,总结 出了更加 严谨独
( ) 二 藏传 因明理论及 相 关研 究
李德成论述 了因明在藏传佛教佛 学思想
建设 中 的作 用 。 才让 东智 以相 属格 助 词 、 格 作
万果对 因 明学 在藏 区 的发展历 史进 行梳 理 的 同时 ,突 出 了藏 族学 者对 因 明学 在理 论上 的
助词 、 连引虚词 为视 角 , 论述 了藏传 因明中的
( ) 五 因明研 究 回顾 与展 望
总
第
. 上
o
c o
辑 ,把中国名辩排除在世界逻辑传统之外 的观
点是 站不住 脚 的 , 因明论 式与 推类 模式 看 , 就 虽
期
'一
2
J
各有特点 , 但从 “ 形式” 构成与研究的深入 、 细致
上看 ,因明论 式理 论贡 献远 在名 辩 推类模 式 之
特的教学方法 , 并针对高校藏语文专业因明课程
的教学 提 出了 自己 的看 法 。项 智 多杰分 析 了恰
学术规范 , 团结合作 , 同致力于 因明的研究 共
与 发展 。中 国逻辑 学 会 副会 长 、 国社 会科 学 中
(哲学动态2005年第8期)汇总

(《哲学动态》 2005年第 8期墨家逻辑学研究何以可能 3曾昭式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8862( -04从 1904年梁启超的著作《。
梁启 , , 批评者有之 , 时。
近几年读了中国逻辑史方面的一些著作和论文 , 如崔清田的《》 (人民出版社 , 2004 、周云之主编的《中国逻辑史》 (山西教育出版社 , 2004 和孙中原、程仲棠等先生的论文 , 他们的学术观点呈现出鲜明的个性 , 而且分歧颇大 , 体现出他们对未来墨家逻辑学研究的学术关怀。
就墨家逻辑学研究什么 , 如何去研究 , 崔著和周著引发我们的思考。
一逻辑、逻辑系统与逻辑学金岳霖在《论道》里把逻辑、逻辑系统与逻辑学做了区分 , 他认为 , 逻辑与逻辑学不同 , 逻辑也不同于逻辑系统。
逻辑是逻辑学的对象 , 没有不同的逻辑 , 逻辑是必然的理 , 逻辑是惟一的, “ 逻辑就是‘ 式’ , 也就是必然。
逻辑既是可能底必然的关联 , 当然也就是任何事实底最高 (或最低限度。
逻辑学就是研究式的学问 , 或研究必然的学问。
” [1]逻辑不包括传统与现代 , 而逻辑学分为传统逻辑学与数理逻辑学。
逻辑是惟一的 , 逻辑系统可以是多种的。
用他的话说, “ 逻辑无二 , 而逻辑系统不一。
” [2]金先生这些思想至少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 , 虽然逻辑学研究逻辑及不同的逻辑系统 , 但是逻辑不同于逻辑学、逻辑系统。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逻辑 , 逻辑系统是逻辑的系统 , 逻辑是一元的 , 逻辑学、逻辑系统是多元的 ; 其二 , 可能与必然的关系 , 这种关系表现为“ 可能底关联有必然的关联 , 而必然的关联为逻辑” [3]; 其三 , 逻辑学有传统与现代之分。
本文认为 , 金先生这种思想是正确的 , 他对逻辑、逻辑系统、逻辑学的区分对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意义在于逻辑学是历史的 , 逻辑系统可以是不同的。
[逻辑学,典范]评论逻辑学比较研究的典范之作
![[逻辑学,典范]评论逻辑学比较研究的典范之作](https://img.taocdn.com/s3/m/102776fcbd64783e08122b5f.png)
评论逻辑学比较研究的典范之作自20世纪初至今,针对世界三大逻辑传统(逻辑、名辩和因明)的比较研究一直是逻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趋向。
从比较研究视角出发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有力推动了逻辑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和开掘。
张忠义、张晓祥所著《三支、三物与证成》(燕山大学出版社,2012年)是一部逻辑学比较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一部比较研究的典范之作,读罢令人有酣畅淋漓之感。
具体来讲,该著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色。
第一、大跨度的逻辑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重要视角。
逻辑学的比较研究既能确证逻辑的全人类性以及人类思维规律的共性,又能突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逻辑的独有特性,促进人类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交流互鉴。
《三支、三物与证成》一书将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得游刃有余。
首先,既有宏观比较又有微观比较,不仅有整体的比较,还有细微之处的比较。
如在宏观上指出三大逻辑学说都重视思维规律的研究,但在价值取向、形式化程度,以及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上各有不同;在微观上有对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谬误中命题谬误的专题比较研究。
其次,既有纵比也有横比。
纵比注重历时性,是对某逻辑传统不同历史时期形态的比较,如对新古因明关于喻支改造的纵比;横比注重共时性,是就同一时期或同一问题考察三个逻辑系统的异同,如关于因明、名辩、逻辑各自推理论式的比较等。
该著将三大逻辑作为比较对象置于平等地位,求同索异。
作者主张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有机统一的比较原则,指出逻辑学的比较研究是存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所差别的逻辑思想或理论之间的比较,两种完全相同或完全相异的逻辑比较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
作者注重在比较研究中实现不同理论系统之间的相互贯通、参照互解,如指出因明不成因中的两俱不成与中国名辩中的不知故谬误、西方逻辑中推不出的谬误类似;墨辩中的故与因明中的因相当,小故类似于有p未必有q,无p必无q,大故类似于有p必有q,无p必无q,等等。
这种相互类比、参照互释帮助读者在理解领悟上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也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简介 : 孔 漫春 ( 1 9 7 0 一) , 女, 河南洛 阳人 , 河南大学文学 院副教授 ,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 , 研究 方向为 中国古代 文献与 中国思 想
一
学之集大成者。关于其《 墨子间诂》 , 俞樾曾有如下 评论 , 孙诒让“ 集诸说之大成 , 著《 墨子问诂》 。凡诸
家 之说 , 是者从之 , 非者正之 , 缺 略 者 补 之 。至 《 经
说》 及《 备城 门》 以下诸篇尤不易读 , 整纷剔蠹 , 脉摘 无遗 , 旁行之文 , 尽还 旧观 , 讹夺之处 , 咸秩无紊 , 盖 自有《 墨子》 以来未有此书也 ” l 2 I 2 。孙 诒让 在该书 的自 序 中亦说 : “ 《 经》 《 说》 、 兵法诸篇 , 文尤奥衍凌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0 9— 0 3
谈到此事时这样写道 , 《 墨子间诂》 “ 初用活字版 印 成, 承 仲容 先生 寄我 一部 , 我 才二 十三 岁耳 。我 生平
基 金项目 : 国家社 科基 金项 目“ 中 国古代 名辩 学 的结 构体 系研 究 ” ( 1 3 B Z X 0 6 7 ) ; 国家 社 科基 金 重大 项 目“ 八卷 本 《 中 国逻 辑 史》 ”
杂, 检揽 旧校 , 疑 滞 殊众 , 研核有年 , 用 思 略尽 , 谨 依
经谊 字例 , 为 之诠 释 。 ” _ 3 J 2 梁 启 超也 认 为 : “ 古 今 注
《 墨 子》 者 固莫 能 过 此 书 , 而 仲容 一 生 著 述 , 亦 此 书 为第一也 。 ” _ 4 _ 2 《 墨子间诂》 的创作历经 3 0年 , 其
中图分类 号 : B 8 1 — 0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4 4 ( 2 0 1 6 ) 0 6 —0 0 5 1 —0 6
关 于 中 国名 辩 、 西方逻辑与印度 因明( 下 文 简
并存 的历 史背 景 之外 , 孙 诒 让 的有 关 学 术 研究 构 成 了其 独特 的理 论导 引 。
之成果所提 出的挑战 , 均具有借鉴价值 。 同时, 这种 新的 回顾 , 对于如何推 进 中国古代逻 辑研 究 , 如 何使
中 国名 辨 、 西 方逻 辑 和 印 度 因明 的 比较 呈 现 新 的 气 象 , 亦无 疑 会 指 出一 种 路 向 。 关键词 : 梁启超 ; 中国 名辩 ; 西方 逻 辑 ; 印度 因明; 比较 研 究
第3 2卷 第 6期
2 0 1 6年 1 2月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V0 1 . 3 2№ . 6 De c . 2 01 6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Wa t e r Re s o u r c e s a n d E l e c t i r c Po we r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中, 1 8 9 4年 印 成 3 0 0部 , 1 8 9 7年 形 成 定 本 。 1 8 9 5 年, 孙诒让把《 墨子 闲诂》 寄给梁启超。梁启超后来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开展 中 国名辩 、 西 方逻辑 与 印度 因明 比较 的
理论 导 引
梁启超 之所 以能够 首开 三大 逻辑 比较研 究 的先
河, 除 了中 国名 辩 、 西方 逻辑 和印 度 因明在 近代 时期
梁启 超 关 于 名 辩 、 逻 辑 与 因 明 的 比较
孔 漫春 , 郭桥
( 1 .河南大学 文学 院,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1 ; 2 .河南大学 哲学 与公共管理学 院,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4)
摘
要: 中国古代 无逻辑论 的主张并非始 自今 日, 但近 年来这一主 张却有重新抬 头的趋 势。 当今 秉持 中国古代 无 逻辑论者 , 既有承继 以往 学术界 类似 观点 的一 面, 又有基 于对近 代 以来的 比较 逻辑研 究进行 反 思之后得 出结论 的特点 。梁启超是对 中国名辩 、 西方逻 辑和 印度 因明首次进行 系统 比较 的学者 , 他 第一 次从 理 论 上说明 了“ 中国古代有 逻辑” 。在新的 学术 背景 下, 重新翻检梁启超 的相 关研 究, 对 于正确理 解“中国古代 有逻辑” 这一命题 的原始含 义 , 化 解当今 中国古代 无逻辑论者对 2 0世 纪众 多学者 关于三大逻辑 比较研 究
的独特 贡献 。今 天 , 重 新 翻检 那 一 时期 的 三大 逻 辑 比较研 究 , 对 于 恰 当地 评 估 近 年来 的三 大 逻 辑 比较 研究 , 对于 讨 论 如 何 深 入 开 展 这 一 研 究 , 对 于 解 决 2 0世 纪 9 0年代 以来 中 国逻 辑 史 界 出现 的 “ 两 个 重 大 的带 有根 本 性 的 争 议 问题 ”, 即如 何 评 价 中 国逻 辑史 研 究 中使用 的“ 比照研 究 ” 方法 , 以及 先 秦 名辩
( 一) 《 墨 子 间诂》 与清代 墨 学研 究的理 论 汇集 孙诒让( 1 8 4 8 -1 9 0 8 ) 是 晚 清朴 学 大 师 、 研 治 墨
称“ 三大逻辑” ) 之 间的比较研究 , 是 中国近代 时期 ( 1 8 4 0 ~1 9 4 9年 ) 学术 界 出 现 的一 种 新 现 象 。其 间 所 取得 的理论成 果 成为 当 时 中国学者 对世 界逻 辑史
是 否是 逻辑 ( “ 这 两 个 问题 的提 出在 中 国 逻辑 史 界 引起 强烈 反 响 和 震 荡 ” l 1 ] 9 ) , 均 具 有 启 示 价 值 。鉴 于此 , 本 文试对 近 代 时期 比较 逻 辑 研 究 的 先 驱梁 启 超 的相关 工作 重新 进行 爬梳 和审 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