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红岗地区扶余油层解释评价方法及应用

合集下载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张微【摘要】扶余油田杨大城子油层2004年根据三维地震解释成果新增了探明石油地质储量,但其一直与扶余油层合采,由于沉积环境和物性的差异,合采层间干扰大,杨大城子油层产能不能有效发挥.通过对杨大城子油层的动用状况、生产动态情况、资源潜力等进行分析评价,明确了扶杨分采的可行性,并成功开辟了扶杨分采试验区,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扶余油田扶杨分采的潜力,并逐步扩大实施,为扶余油田二次开发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2(009)008【总页数】3页(P89-90,106)【关键词】扶余油田;扶余油层;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作者】张微【作者单位】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吉林松原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5扶余油田于1973年开始全面注水开发,自1982~2002年进行了2次加密调整,2003年开始进行第3次综合调整,2007年年产油量达到百万吨水平,并持续稳产了4年,但调整难度也逐渐增大,稳产面临严重挑战。

杨大城子油层具有较高的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由于沉积环境和物性的差异,杨大城子与扶余油层合采层间干扰大,杨大城子油层产能不能有效发挥。

为了使杨大城子油层能够得到充分动用,开展了扶余、杨大城子油层分层开采试验研究,明确出单独动用杨大城子油层具有可行性,开辟了东16-2分采先导试验区,在试验区取得的认识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区扶杨分采的潜力。

实现了杨大城子油层的充分动用,对扶余油田的百万吨持续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油层位于扶余Ⅲ号构造,构造是被断层复杂化的穹窿背斜,沉积环境为曲流河沉积,孔隙度23%,渗透率110×10-3μm2,为岩性-断块油气藏。

1.1 杨大城子油层动用不充分1)杨大城子油层动用不充分,油层认识程度低扶余油田综合调整以前,杨大城子油层钻遇井较少,对储层认识程度较低,2002年综合调整以来,尤其是2004年整体提交探明储量以来,逐步开始重视杨大城子油层开发,新井钻遇程度提高,完钻到杨大城子油层的新井共计4234口,主要集中在Ⅴ-Ⅷ砂组。

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单砂体等时对比

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河流三角洲体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单砂体等时对比
据岩 心 、钻 井及 测 井等 资 料 , 将 红 岗北 地 区扶 余 油 层 划 分 为 2个 长 期 旋 回 的 半 旋 回、4个 中期 旋 回 和 2 O
个短 期旋 回 。建 立 了红 岗北 地 区扶 余 油层 单 砂 体 级 高 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格 架 . 并在 等 时 地 层 格 架 内完 成 单 砂 体 等 时追 踪 。层 序 地 层 分 析 表 明 ,基 准 面 的 变 化控 制 着 红 岗北 地 区扶 余 油 层 垂 向沉 积 演 化 、单 砂 体 展 布 规 律 、 砂 体 的几 何 形 态 和 储层 的分 布 特 征 ;扶 余 油 层 下 部 为基 准 面 下 降 期 的水 退 进 积 地 层 模 式 , 中部
为基 准 面 下 降期 到 上 升 期 的 转换 时期 ,上 部 为基 准 面 上 升 期 的水 进 退 积地 层模 式 。
[ 键 词 ] 高分 辨 率 层 序 地 层 学 ; 河流 三 角 洲 ;单 砂 体 ;红 岗北 地 区;基 准 面 旋 回 ;扶 余 油 层 关
[ 中图分类号]T l 1 3 E 2 .
第 3 卷第 l 2 期
孙 雨 等 :红 岗 北地 区 扶余 油 层 河流 三 角洲 体 系 高 分辨 率 层 序 地层 划 分与 单 砂体 等 时 对 比
・2 ・ 3
田进 一步 的挖潜 增 储 。红 岗北 地 区 扶余 油 层 沉 积 时 期 主 要 受 西 北 物 源 、中一 弯度 河 流 三 角 洲 沉 积体 低 系控制 ,储层 主 要 为顺 源 、窄 带状 分流河 道砂体 和 河 口坝砂 体 。以往 红 岗北 地 区扶余 油层 按 沉 积 旋 回划
红岗北地区东部存在公认的区域标准等时面即青一段下部3组页岩泥灰岩与劣质油页岩互层的岩性组合介形虫化石成层富集电性特征明显而稳定表现为巨厚低阻平滑曲线之下的3组高阻层和极为明显的高声波时差向西渐变3组富含介形虫化石的灰岩但特征仍很明显易于识别与准确对比它能够很好的控制住扶余油层顶部的等时对2局部参照等时面大套河流三角洲体系沉积地层中存在具有独特电性特征而能明显区别于上下相邻地层平面上易于识别与对比并能在小范围内可连续追踪的薄岩层

复杂构造多断层油藏小层对比分析

复杂构造多断层油藏小层对比分析

复杂构造多断层油藏小层对比分析
杨昱杰
【期刊名称】《科技导报》
【年(卷),期】2009(0)24
【摘要】针对小层对比工作在复杂构造、多断层油藏很容易出现分析失误,使油水井注采关系不清,区块完善程度不清,给地质研究、动态分析和开发决策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以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西区的小层对比分析为例,采用常规油层对比的同时,结合构造位置、构造趋势及钻井地质录井资料等,进行了多井分析判断,及时发现断层。

通过对1984年以来728口新井小层对比分析,特别是对14口钻遇断层井的分析,经三维地震资料验证,与分析结果基本吻合,进一步完善了油层对比方法。

【总页数】5页(P46-50)
【关键词】油藏小层;多断层;标准层;构造位置;动态分析;三维构造验证
【作者】杨昱杰
【作者单位】吉林油田分公司扶余采油厂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45
【相关文献】
1.断层封堵性分析在复杂小断块油藏滚动勘探中的应用 [J], 郑晓华
2.砂西构造N1-N1 2油藏小层划分与对比 [J], 陈新领;牟中海;马力宁;谭开俊;吴青鹏
3.基于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的复杂断块油藏低级序断层预测--以南堡凹陷M区为例 [J], 商琳;刘晓涵;吴海涛;马晓丽;邹娟
4.复杂构造油藏精细断层建模方法与应用 [J], 沈贵红;仲学哲;赵慧慧;黄卫;张禄
5.砂西构造N1-N2^1油藏小层划分与对比 [J], 陈新领;牟中海;马力宁;谭开俊;吴青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扶新隆起扶余油层为例

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以吉林油田扶新隆起扶余油层为例

近 年 来 ,流 体包 裹体在 油 气地 质及勘 探 中的应 用 的组 成部 分 ,与矿物 晶体格 架是 不可分 隔 的整体 。因
研 究 日益广 泛和深 入 ,并得 到 了广 大油 气地 质工作者 此 , 在学科 归属上 , 裹体地 质学从 属于矿物 学 , 矿 包 是 的重视 。 包裹体 从最 初应 用于 岩矿地 质研究 , 渐渗透 物学 的研 究范畴 。包 裹体本 身是矿 物结 晶过程 中成 矿 逐
构 造演化 史 、 确定 油气 的演化程 度和形成 阶段【 2 】 、追溯 次 和结 晶温度 亦即代表包 裹体 的先后序次 和捕获温度 , 油 气源【 确定油 气运 移 的通道和 方 向等 多方面油 气地 两 者具有 同一性 。 3 】 、 流体 包 裹体方 法具 有其 他地球 化 学方法 不 可替代 鉴于 流体 包裹 体常 用来 分析地 质 历史时 期的流 体 的 优越性 ,包裹体本 身是 地 质演化过 程 中保存 的原始 特征 和演化 信息 , 少学者 将其 归属于流体 地 质学 , 不 尽 样 品【,直接再 现 了地 质演 化 历史不 同阶段 的实 时记 6 】 管 包裹体 中的流 体和 通常 的地下 流体物 质存 在的状 态 录 ,可 为研 究 油气水 演化 及成藏 过程 提供 多种 中间环 来说是 相 同的 , 均属 非 固态物 质 , 但从 其成 因和寄存 的 节 的信息 和参 数 。本 文以吉 林油 田扶 新隆起 扶余 油层
空 间来说 , 无论是结 构上 , 还是成 分上 , 它是 结 晶矿物 为例 , 分析扶 余油 层石油成藏 期次 和成藏 机理 , 在此 基
质问题 。 ,
・ 金项 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 目 “ 基 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理论与勘探 实践” 4 5 o ) ( o m— 9 。 o

吉林油田储集层评价报告

吉林油田储集层评价报告

图3松辽盆地南部岩性油藏类型与分布特征图
图4 红岗北地区FⅢ8沉积微相及单砂体展布图
吉林油田位于松辽盆地的南部, 青山口组覆盖松辽盆地的南部,青山口 组二、三段沉积时期是最大湖侵期后的 水退阶段,由于水体较浅、水动力条件 较强,沉积的泥岩纯度较低,分布范围 相对较小,稳定性较低,只能形成局部 性盖层。
图5 松辽南部斜坡带-过渡带-凹陷带-隆起带的油藏 剖面示意图
3.影响储层发育的因素和储层评价
• 3.1影响储层发育的因素: 3.1.1沉积作用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 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的厚度、规模及 空间展布等宏观特征和沉积岩石的颗粒大 小、填隙物含量的多少、岩石结构好坏等 微观特性,从而控制着岩石原始孔隙度的 大小和渗透性的好坏,因此,沉积作用是 影响岩性油藏储层物性的内因。
以红岗北地区扶余油田为例说明: 扶余油层属于典型河控三角洲沉积。该 时期古地形平缓,受西北物源控制,沉 积物搬运距离中等,加之湖盆水,动力 条件弱致使沉积物表现出碎屑组分复杂、 塑性岩屑与杂基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 分选差、粒度细、悬浮总体高等特点, 这种环境之间导致了砂岩原始孔隙度和 渗透率低,且极易被压实,形成致密层。
图1 松辽盆地构造分区图
图2 东南隆起区K1断陷盆地分布图
2.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吉林油田多是以裂缝性中低渗—特低渗 透砂岩储层为主的岩性油藏(图3),以三 角洲为主要的沉积体系,以下以扶余油田 为例:红岗北地区扶余油田沉积时期主要 受西北物源中、低弯度河流三角洲沉积体 系控制,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图4)有分流 河道主体、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 决口扇、河口坝等。
吉林油田储集岩类型多样,但主 要是砂岩储集层为下白垩统青山口组 二、三段的砂岩组。砂岩储集层主要 发育于(扇)三角洲沉积相中,少部 分形成于河流相、冲积扇相和滨浅湖 相中。

油气层综合解释评价方法1

油气层综合解释评价方法1

全烃(%)
0.001 100 1
RLA1
100000
地层 钻时
0 60
C2(%) 岩性剖面 深度 0.001 100 (m) C1(%)
0.001 0.1 0
4200 4220 4240
RLA2
1 100000
测井解释 综合解释 试油结论 定量荧光强度 地化录井(Pg)
0 20 0 0.1
GR
200 1
一、油气水层综合解释评价程序
收集区域地质资料
收集本井资料 收集邻井资料 基础资料收集与准备 深度校正 气测-压力平衡判别、校正
资料预处理与校正
地化-资料校正 其它资料校正 目标层确定、储集层划分
储集层评价
流体性质评价
含油气丰度评价
公式法
产流体性质评价、解释结论
图版法 经验法 专家系统等软件
综合解释报告编写


一、综合解释程序 二、综合解释原则 三、综合解释技术 四、原油性质判别方法 五、含油丰度评价 六、储层可动水分析 七、油水系统划分 八、综合解释实例
图版法 经验公式法 神经网络法
专家系统法
灰色判别法 …… 普遍应用效果不是很好,有的仅在某个地区、对某种类型的油
气层有一定效果,原因:不是方法本身不好,而是油气层本身 太复杂,受影响因素太多,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除了合适的评 价方法和技术,更应强调的是遵循科学的评价程序、原则,灵 活地综合运用各种地质、录井、测井等资料,有针对性地深入 解析油气储层各方面的特征(储层特征、油气性质、含有丰度 、含水情况等)后,才能得到理想的评价结果。
油气层综合解释评价方 法
慈兴华
胜利地质录井公司研究解释中心
二○○六年十一月

松辽盆地源35区块扶余油层地震油藏描述的开题报告

松辽盆地源35区块扶余油层地震油藏描述的开题报告

松辽盆地源35区块扶余油层地震油藏描述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松辽盆地是中国油气勘探开发历史悠久的区域之一,其中源35区块是该盆地中比较重要的区块之一。

该区块地处准噶尔造山带南缘,构造复杂,油气藏条件多样。

在该区块内,扶余油层是一个重要的油藏,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扶余油田,但是对于该油层的地震油藏描述研究还不充分。

了解扶余油层地震油藏的特征和规律,对于进一步深入开展该区块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通过地震油藏描述研究,了解扶余油层的空间分布和孔、隙结构等地质特征,为油气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可通过研究地震属性与地质参数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地震油藏预测模型,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旨在通过对源35区块扶余油层地震油藏的描述研究,探究该油层的地震特征、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与地质参数的关系等。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对扶余油层地震属性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有效的地震属性解释方法。

2. 基于地震影像,综合地质资料和井测数据,描述扶余油层油气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质特征。

3. 分析地震属性与地质参数的关系,建立地震油藏预测模型。

三、研究方法1. 采用地震数据处理软件包,对源35区块的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提取出扶余油层地震属性。

2. 根据地震资料和现有油气勘探开发资料,建立源35区块的地震景观模型,对扶余油层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地质特征。

3. 通过分析地震属性与地质参数的关系,建立地震油藏预测模型。

四、预期成果1. 确定扶余油层的地震特征和地质特征,为该油层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建立有效的地震油藏预测模型,为该区块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3. 探索了一种地震油藏描述方法,可为类似地质区域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单砂体精细刻画及隔夹层识别

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单砂体精细刻画及隔夹层识别

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单砂体精细刻画及隔夹层识别王薇【摘要】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泉头组四段为例,通过对单砂体进行成因分析和层次划分,结合复合河道单砂体叠加模式,开展复合河道平面单砂体识别,并进行单砂体分布及连通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全区单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主要包括孤立式和切叠式,单砂体空间接触样式包括多层式、多边式、单边式、叠加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层间隔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大于84.5 API,微电极幅度差值小于0.2 Ω·m;层内夹层划分标准为自然伽马回返程度大于16%,深侧向回返程度大于17%.【期刊名称】《石油地质与工程》【年(卷),期】2019(033)001【总页数】4页(P63-66)【关键词】扶余油田;中探25区块;砂体特征;隔夹层识别【作者】王薇【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扶余采油厂,吉林松原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3.51 区域地质概况扶余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东缘,为多高点穹隆背斜,具有断裂系统复杂、断层非常发育、构造高点薄油层比较发育、油层层间及层内非均质性非常严重、后期开发水驱措施较差等地质特点。

油藏主要受构造-断裂控制,为低孔低渗构造油藏[1]。

中探25区块位于扶余油田中部,主要发育南北走向正断层,油层多而薄,油水分布非常复杂,油藏埋深浅,物性差异大。

中探25区块的目的层为泉四段、泉三段,泉四段地层岩性包括棕褐色、棕色细砂岩,粉砂岩,红绿色泥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灰绿色泥岩。

泉三段地层主要为灰色、棕色、灰绿色砂泥岩互层[2]。

泉三段主要发育曲流河沉积,砂体以河道亚相沉积为主。

泉四段为水进时期,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各类河道在水进环境下侧向摆动,形成大面积叠置或被切割的三角洲砂体,造成多条水下分支河道的河口坝砂体在纵向上叠置且与湖岸带平行,楔状水下分支河道砂体逐层向湖岸超覆;高水位晚期,在水退环境下湖盆萎缩,带状砂体边缘相互叠置,三角洲前缘砂体较发育[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释评价・吉林油田红岗地区扶余油层解释评价方法及应用张 妍 罗丙昌(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录井二公司)张妍,罗丙昌.吉林油田红岗地区扶余油层解释评价方法及应用.录井工程,2009,20(4):31~34,43摘 要 吉林油田红岗地区扶余油层具有油质轻、岩屑显示级别低、地层电阻率低、气测异常显示和岩石热解地化分析值低的特点,应用常规录井技术难于实现有效识别和准确解释评价,甚至可能漏掉油层。

针对此情况,在列举录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的基础上,探讨了采用气测冲淡系数法校正后的气测全烃和岩石热解地化烃类恢复系数法校正后的地化含油气总量进行油层识别与解释评价的方法,并针对该地区扶余油层的特点,给出了应用岩石热解地化含油气总量结合电测孔隙度的解释评价图板。

应用实例分析表明,采用不同录井技术结合常规录井和电测孔隙度可实现油层的有效识别与准确解释评价。

关键词 岩屑 气测 岩石热解 冲淡系数 恢复系数 电测孔隙度 油层 解释评价 张妍 工程师,1971生,200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现在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录井二公司质检站工作。

通讯地址:138000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录井公司。

电话:(0438)6226424。

0 引 言松辽盆地南部红岗探区是近年来吉林油田勘探主战场之一。

该区自上而下发育有中上部含油气组合黑帝庙油层、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高台子油层以及下部含油气组合扶余油层,油藏类型以构造油藏、构造2岩性油藏为主。

自2004年开始,红岗地区勘探目标由中上部含油气组合转为下部含油气组合扶余油层岩性油藏,并在勘探中开始全面使用PDC 钻井工艺。

由于红岗地区扶余油层油质轻、气油比低、PDC 钻井岩屑细碎[1]、砂岩可钻性差、钻时多高于泥岩等特性,导致岩屑油气显示低、气测异常低,常规录井发现和解释评价油层困难;而局部区域由于地层水矿化度异常增高(高于平均值2~5倍)、富含导电矿物(黄铁矿)等,出现了大量的油层电阻率低于水层电阻率的相对低电阻率油层,导致测井解释评价非常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勘探开发进程。

1 录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吉林油田红岗地区油层原油具有中上部油质偏重(原油密度0.8504~0.9062g/cm 3)、下部油质偏轻(原油密度0.8265~0.8387g/cm 3)的特点。

该地区下部扶余油层普遍应用PDC 钻头,岩屑颗粒细碎,甚至呈粉末状,烃类散失较多,石油荧光微弱,试油证实荧光级别显示属于油层的比例高达37.8%,岩屑录井发现油气层困难。

红岗地区油层地层压力系数较低,一般压力系数不超过1,目的层上覆青山口组发育有大套烃源岩,极易造成井塌。

为稳固井壁,避免出现工程报废井,所用钻井液密度较高,一般在1.26g/cm 3以上,超过平衡状态,抑制了地层气进入井筒,气测录井很难检测到油层的渗流气和扩散气。

扶余油层气油比低,一般为39.32m 3/t ,低于气测异常的理论下限值(50m 3/t ),而且岩石可钻性差、钻时高,少量的岩屑破碎气和吸附气被钻井液稀释,同时受上覆青山口组烃源岩高气测全烃背景值的影响,使目的层全烃异常极不明显,全烃峰基比小于2的油层异常率占32.1%,甚至良好油层气测全烃没有异常显示,给录井发现油气层与解释评价带来了较大困难,造成常规录井解释评价符合率仅为58%左右。

面对上述问题,在加强岩屑荧光滴照、加密岩屑取样频次、确保岩屑显示级别分析准确[2]的前提下,重点应用气测、岩石热解地化和其他录井与测井手・13・第20卷 第4期 录井工程 段进行识别和解释评价。

同时,针对气测异常显示低和岩石热解地化烃类损失较大的情况,采用气测冲淡系数法和地化烃类恢复系数法进一步提高气测和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参数值,确保该区扶余油层的准确识别与精确解释评价,从而提高吉林油田红岗地区油层的解释评价符合率。

2 解释评价方法2.1 气测冲淡系数法除去气油比低、有较强的上覆烃源岩背景气影响等无法克服的地质因素外,气测录井异常显示低主要是钻井工程因素造成的。

由于钻井工程应用的钻井液密度较高,使地层气无法向井筒钻井液中渗入,井筒钻井液中的气体基本上以岩石破碎气为主。

这种情况下钻速快慢对气测全烃异常幅度影响尤为突出。

实际钻井过程中发现,扶余油层砂岩可钻性差,大部分油层钻时高于泥岩钻时,而实际上这些油层都是良好的渗透层,孔隙度一般为10%~17%,钻时增大降低了气测异常幅度,导致气测异常显示值低。

综上所述,必须利用钻时、钻井液排量等工程参数对扶余油层气测全烃进行校正处理,即通过冲淡系数的求取来校正全烃值。

冲淡系数是指单位时间钻井液排量与单位时间破碎岩石体积之比,在钻井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冲淡系数(E )是钻时(t )的函数。

其计算公式[3]为:正常钻进井段冲淡系数E 正=4Qt/(πD 2)取心钻进井段冲淡系数E 心=4Qt/[π(d 21-d 22)]式中 D ———正常钻进钻头直径,m ;d 1———取心钻进钻头外径,m ;d 2———取心钻进钻头内径,m ;Q ———钻井液排量,m 3/min ;t———钻时,min/m 。

校正后全烃值=实测全烃值×冲淡系数通过50多口探井、评价井的实际应用验证,一般气测全烃异常幅度由原来的1.1~2.0提高到3~10,解决了油层气测异常值低的问题,从而确保了气测录井的有效解释评价。

H 7521井2067.0~2152.0m 井段连续取心,由于钻时高,井筒中岩屑破碎气极低,气测全烃异常幅度不明显(图1),电测39号—46号层8个油层气测全烃异常幅度(峰基比)均为1.5~3.0。

通过冲淡系数校正,气测异常峰基比上升为5~10,气测异常非常明显。

依据校正后的气测全烃,其中41号层解释为油水同层,测试产油41.85m 3/d 、水22.92m 3/d ;46号层解释为油水同层,测试产油3.71m 3/d 、水1.94m 3/d 。

测试结果均与解释评价一致,其余6层虽未试油,但对比邻井对应层位也已得到证实。

图1 H 7521井综合录井图・23・ 录井工程 2009年12月 H 9021井16号和17号层,测井解释为油水同层,2155.6~2159.6m 井段校正后气测全烃异常幅度由原来的1.54上升为3.14;20号层测井解释为油层,2231.0~2237.6m 井段校正后气测全烃异常幅度由原来的6.5上升为9.3(图2)。

这3层气测均解释评价为油水同层,其中20号层试油,产油4.35m 3/d 、水6.32m 3/d ,与试油结果一致。

16号和17号层虽未试油,但对比邻井对应层位已得到证实。

图2 H 9021井综合录井图2.2 岩石热解地化含油气总量与电测孔隙度法针对红岗地区扶余油层油质较轻、岩屑显示级别低、容易漏掉油层的情况,进行了岩石热解地化录井参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地化录井分析值一般都很高,通常为背景值的2.5~50.0倍,应用岩石热解地化录井技术能够发现含油量极少、仅具有微弱荧光显示或者肉眼无法确认有荧光显示的油层油气异常[4]。

在应用岩石热解地化录井进行油水同层解释评价方面,由于红岗地区油层孔隙度较大,部分油层含油饱和度低,产水量大,单一应用地化参数容易导致此类油层解释失误。

为此,引入了电测孔隙度(<)参数,结合岩石热解地化含油气总量(P g )建立了解释评价图板(图3)。

一般情况下,对于岩石热解地化含油气总量相同的油层,孔隙度越高,含油饱和度越低,数据点落在解释评价图板中的位置就越靠右,为油水同层或水层的可能性也就越高,油层则相反。

图3 岩石热解地化参数(P g )与电测 孔隙度(<)解释评价图板H 158井1892~1896m 井段,电测解释为油水同层,岩屑录井为灰色荧光粉砂岩,井壁取心分析为灰色油斑粉砂岩,气测峰基比为1.9,C 1为0.6735%,冲淡系数校正后气测全烃异常峰基比为3.2,解释为气测低异常油水同层。

岩石热解地化参数S 0为0.11mg/g 、S 1为2.75mg/g 、S 2为1.92mg/g ,P g・33・第20卷 第4期 张妍等:吉林油田红岗地区扶余油层解释评价方法及应用为4.78mg/g ,电测孔隙度为16.07%,位于解释图板有利位置。

录井综合解释为油水同层,试油结果产油3.1m 3/d 、水7.43m 3/d ,试油结果与录井综合解释一致。

H 152井1750.6~1758.0m 井段,深侧向电阻率为13.44Ω・m ,深感应电阻率为8.04Ω・m ,声波时差为249.34μs/m ,电测孔隙度为13.46%,电阻率同比低于水层电性标准,测井解释为低电阻率油水同层。

该层岩屑录井为灰色油迹粉砂岩,井壁取心为灰色油斑粉砂岩,气测有明显的异常,全烃峰基比为3.04,岩石热解地化参数S 0为0.80mg/g 、S 1为5.24mg/g 、S 2为3.36mg/g ,定量荧光相当油含量为487.21mg/L ,油性指数为2.2。

各项录井指标都达到了录井油层标准,位于解释评价图板的有利位置,录井综合解释为油层。

该层试油产油25.4m 3/d ,证实为低电阻率油层。

2.3 岩石热解地化烃类恢复系数法由于PDC 钻头岩屑颗粒细碎,经过井筒内钻井液的冲刷,岩屑中烃类损失非常大[5],尤其是红岗地区扶余油层的轻质油气层,岩屑烃类损失更大。

模拟实验表明,在岩心岩屑颗粒粒径小于2mm 时,不但地化S 0+S 1损失较大,而且不易挥发散失的S 2损失也较大(图4)。

此时,油层岩屑岩石热解地化分析P g 值非常低,低于油层解释评价下限,而且S 1、S 2从原油构成分析看不成比例,造成原油性质判别失误。

因此,导致岩石热解地化解释评价效果较差,符合率降低。

图4 H 7424217井不同粒径岩心样品在50 ~60℃钻井液中搅拌40min 分析对比针对上述情况,开展了岩石热解地化烃类恢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绘制了反映岩屑粒径与地化分析值之间烃类关系的烃类恢复系数曲线(图5)。

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岩屑分析样品粒径大小,选择相应的恢复系数,对热解地化分析数据进行恢复校正。

图5 红岗地区岩屑地化分析烃类恢复系数曲线从图5可明显看出,当岩屑粒径小于2mm 时,岩屑分析的烃类损失量较大,而当岩屑粒径大于2mm 时,损失量较小。

因此,实际解释评价中,应对颗粒粒径小于2mm 岩屑的分析值进行必要的地化烃类恢复。

使用恢复后的数据进行油水层解释评价,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红岗地区应用岩石热解地化结合气测等录井技术进行油水层解释评价,使解释符合率由58%提高到75%以上。

H 73井1925~1928m 井段,电测解释为可能油气层(低电阻率),岩屑录井为灰色荧光粉砂岩,气测峰基比为7.42,C 1为0.266%,气测解释评价为气水同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