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流行语对比中透视两岸网络文化交流
网络流行语解析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现象

网络流行语解析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并被大量使用的一种特定词汇或短语。
它们通常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涵,能够迅速传播并在社交媒体、聊天软件、论坛等平台上被广泛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不仅仅是语言的变迁,更是互联网时代文化的一种体现。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简短的词汇或短语组成,能够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这种简洁明了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传播。
2. 幽默诙谐: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幽默、诙谐的特点,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笑声。
这种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调剂品,能够缓解压力和增加娱乐性。
3. 反映时事:网络流行语往往与时事紧密相关,能够迅速反映社会热点和人们关注的话题。
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态和热门事件,从而更好地参与讨论和交流。
4. 多样性: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样,既有来自网络游戏、电影、电视剧等娱乐产业的流行语,也有来自社会现象、网络事件等的流行语。
这种多样性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发展。
二、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社交媒体的推动: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传播推动了社交媒体的发展。
人们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增加了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进一步促进了社交媒体的用户增长和活跃度。
2. 文化交流的桥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的桥梁。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融入不同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3. 广告营销的利用: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为广告营销提供了新的机遇。
许多企业和品牌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制作广告,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提高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社会文化。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特殊现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表达。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探讨其与社交媒体环境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下社会中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交媒体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并被普遍认可的词语或短语,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独特性或者符号性,能够快速传播和被理解。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最常见的方式是来源于特定事件、视频、段子或者网络热点,经过用户的传播和转发,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和表达方式。
而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
一旦某个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它就会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的用户接受和使用,甚至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标配”,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网络流行语与社交媒体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流行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高效。
社交媒体给予了普通用户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空间,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创作、转发或者评论来参与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演变中。
由于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群体多元化和互动性强,不同的人群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理解和使用也会呈现出多样性,从而产生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网络流行语文化。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社交媒体环境,同时也反映了社交媒体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即幽默和夸张的表达来反映当下社会的主要话题和热点事件。
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网络流行语常常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和风气的一种戏谑和嘲讽,它们蕴含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情感诉求,对于社会热门话题进行了一种轻松、幽默的讽刺和反映。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社交现象和文化现象。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环境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社交媒体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过去,流行语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口相传、传媒的宣传以及实际的社交互动。
而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下,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分享和传播各种网络流行语。
这种传播方式的简单便捷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快速地传播到广大的群体之中,形成流行的话题和社会现象。
网络流行语具有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社交媒体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搞笑视频和表情包,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和幽默风格,引发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迅速形成了网络流行语。
这种多样性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更好地触及人们的情感和思维,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文化。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对当前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的一种回应和反思。
它们通常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绪和观点,并带有一定的讽刺和反讽。
在疫情期间,一些关于疫情的网络流行语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疫情的焦虑和无奈,同时也传递了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团结精神。
这种对时代和社会变化的反映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传递社会意识和情绪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和衰败速度快,具有短暂性和即时性。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会迅速爆发和迅速消失。
某个网络流行语一时风靡,成为人们社交互动和娱乐的热门话题,但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取而代之。
这种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也使得人们对网络流行语产生了一种追逐和参与的欲望。
网络词语流行的文化反思

网络词语流行的文化反思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词语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逐渐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这些网络词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人们交流、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然而,网络词语的流行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文化问题,有的词语无形中冲淡了语言的精确性和文化的深度,有的甚至违背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词语的流行进行一次文化反思。
一、网络词语的盲目追捧网络词语往往以其独特、新颖的表达方式迅速在网络上流行开来。
而人们对于网络词语的追捧往往是盲目的,只看重其表面的形式而忽视了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很多人为了迎合潮流和时尚,滥用网络词语,甚至对其理解错误或曲解本意,给人带来误解和困惑。
这种盲目追捧导致了网络词语的泛滥和乱用,对语言精确性和文化深度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二、网络词语对语言的冲淡网络词语往往将一个复杂的概念或一句详细的陈述缩减为简单的词组或一个字母的缩写,这种简化使得语言的表达变得不够精确和准确。
举个例子,一些网络流行语中的生僻字或专用名词被人们替换成简单的汉字或同音字,这虽然方便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却也带来了语言的冲淡。
这种现象使得人们在阅读和沟通中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变得模糊,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三、网络词语对文化的影响网络词语往往涉及到当下热门的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而这些事件和现象本身往往脱离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约束。
这就意味着网络词语往往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符号,具有临时性和一时性,而缺乏对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的深度思考。
这样的文化符号过于功利化,过于追求娱乐和刺激,不利于培养民众的文化修养和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因此,我们应该对网络词语的流行进行合理引导,使其更好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四、合理使用网络词语的建议尽管网络词语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局限性和消极影响,但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否定它们的价值和重要性。
合理使用网络词语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沟通的需要。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越来越常见。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富有创造力的内容,对我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简洁有力:网络流行语以简短、有力的语言表达方式闻名,可以通过极简的文字或图片,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2. 创造性强: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是一种智慧的结晶。
它们可以通过对现有语言的重新组合、变形或引用,创造出新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3. 可塑性强:网络流行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语境进行变形和演绎,进而跨越地域和文化的界限,传播至各个角落。
4. 反应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社会热点和时事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事件、流行文化等的关注和回应,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集体记忆和共识的标志。
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1.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人们对社交的需求日益增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表达自我和获取认同感的工具,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
2. 快速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网络流行语通过快速的传播迅速在社会范围内流行开来。
3. 幽默与调侃:网络流行语往往以幽默和调侃为主旨,它们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成为人们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
4. 群体认同: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独有的群体认同感,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使用和传播这些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传承: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可以传达和弘扬一种地域或群体的特色,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正变得越来越流行。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大量使用而迅速传播、广泛应用的词语或短语。
这些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特殊性或者共鸣性,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网络流行语能够反映当下社会文化的热点、关注点和情感表达,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热点和关注点。
社交媒体是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各种热点事件和社会话题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和引发讨论。
一些特定的事件、人物或者现象往往在网络上被赋予了独特的流行语,通过这些流行语可以看出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996工作制”、“私人订制”、“吃瓜群众”等一系列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对工作、社会问题和舆论热点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和关注点,进而推断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思潮。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和特殊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表情包”、“日常黑”、“自闭症”等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压力和情绪,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以通过幽默和夸张的表达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而且一些流行语还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佛系”、“懒癌”、“自律小白”等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认知,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理解,增强自我认同感。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态度,进而为社会心理健康和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
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各种语言和文化元素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传播和融合。
网络流行语往往包含着各种方言、外语词汇、网络用语和流行语,通过这些语言元素的融合创新能够形成独特的网络流行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
海峡两岸词汇差异与互通性的调查与研究

海峡两岸词汇差异与互通性的调查与研究多年的政治、历史、经济等因素造成了如今大陆与台湾同脉相生却各自发展的汉语词汇现象。
随着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两岸词汇差异及其互通性越来越具有研究价值。
本文通过检索对比辞书、国小语文课本等词表,对两岸同实异名词、同名异实词、逆序词、两岸特有词汇等进行分类研究,比较两岸词汇的差异。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以两岸大学生为代表的民众对对岸词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了解两岸词汇的互通性,以期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标签:词汇差异互通性海峡两岸一、引言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历史、经济等因素造成了如今大陆与台湾同脉相生却因两岸相隔而各自发展的汉语词汇现象。
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两岸汉语词汇的差异及其产生的有趣现象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岸差异词汇的类型研究、两岸辞书的比较和两岸差异词汇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表现等三个方面。
然而,现有研究尚不够深入,其局限在于或仅仅结合台湾与大陆的汉语教材将差异词语夹杂在教材研究中一笔带过,或以台湾与大陆的词典为据分析两岸词语或者词义的差异,少有学者通过实际的社会调查去了解两岸民众对差异词语或者词义的认知情况。
为打破已有成果的局限性,本文以两岸辞书、小学语文教材为语料来源,对两岸差异词语进行分类研究。
同时,以问卷形式调查了以两岸大学生为主的部分民众对对岸词语的认知情况,探讨两岸差异词汇的互通性。
二、海峡两岸汉语词汇差异类型及其比较(一)语料来源本文提到的“海峡两岸”特指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
语料来源分为两部分。
一是台湾网络资源“中华语文知识库”,内含《中华语文大辞典》,为《两岸常用词典》的扩编,以收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台湾称“国语”,大陆称“普通话”)中的通用词语为主,同时适当收释一些两岸各自特有而常用的词语,反映双方用法的异同,以便两岸交流和一般民众使用。
截至2015年12月,本辞典已收10943字,复音词和固定短语88735条,合计共99678条。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与网络社交平台的发展息息相关。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人们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而且网络平台能够提供即时的、方便的沟通方式。
这种形式的交流大大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广度,人们可以更快地得到信息并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背景多种多样,不同的流行语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的不同态度。
近年来,“996”、“佛系”等流行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些流行语折射出了年轻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传递了他们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看法。
网络流行语也有一定的幽默和讽刺成分,通过夸张和恶搞的方式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或者戏谑。
这种幽默和戏谑的方式也是年轻人表达自己独特思维和个性的一种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反映了信息社会的特点,即快速迭代和传播速度快。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短暂的,一时流行,一时被遗忘。
这种快速迭代的特点,反映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消费信息的方式的变化。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更强,更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从而追求更快、更简短、更直接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也可以看作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的一种反应。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也与人们追求个性化和共同归属感的需求息息相关。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只有掌握了这种符号系统的人们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有一种参与感和归属感,这可以满足人们表达自我和与群体建立群体认同感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通过建立一种独特的社群文化和身份认同,强化了人们对于网络社交的依赖和参与。
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其社会文化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文化的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的变化。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流行语背后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并反映出信息社会的特点和人们对于个性化和共同归属感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网络流行语对比中透视两岸网络文化交流摘要:语言可以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变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也反映了两岸网络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现状。
本文通过比较两岸流行语产生的原因、类型以及相互交叉使用和借用的情况,列举了大量实例,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说明。
关键字:网络语言产生原因类型分析两岸网络文化交流网络的广泛应用催生出许多新生事物,网络语言与文化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发出文化信息。
网络流行语在两岸网民中的广泛使用,使它负载的网络文化也逐渐的在这两个区域互相传播。
电视媒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台湾的综艺娱乐节目在大陆地区收视率很高。
最近有一期节目,主题为“都三通了,你脑袋通了吗?”,节目的内容主要是列举了一些大陆网络流行语,让来宾猜出它们的意思,如“雷人、打酱油、剩女、拼客”等等。
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使用已经逐渐进入两岸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了。
一、两岸流行语存在原因分析在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提出了如下定义:“‘网语’是互联网的产物。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现实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语’。
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
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完全是病句。
但是在网络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
”网络流行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将其存在和流行的原因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1.创新心理、弘扬个性虽然网络已进入大众时代,但事实上大多数网友仍然是年轻人。
它们往往构思奇特,出语惊人,为了展示其个性创造出这些幽默风趣新奇的网络语言从而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
这种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上,大陆称呼如“东东”=“东西”,“偶”=“我”,并由此推衍出“偶们”;台湾把"偶滴"=我的",“碎碎念"=嘀嘀咕咕。
2.简单经济语言本身就有简单经济这个属性,放在网络中也不例外。
网络语言对现有语言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形”上,它是用最简洁的“形”来巧设言语交际的跨度。
此外,从句式的选用上也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的经济性,网民们为了提高交流速度、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或是在打字时没有耐性,他们很少运用长句子、复杂句子,而多用短句。
句子的省略现象也很普遍。
如:“MM、GG、DD、JJ”是汉语”妹妹、哥哥、弟弟、姐姐”的缩写;“这样子”合成为“酱紫”;用“886”来代替“拜拜了”(如用拼音输入,要敲8个字母,baibaile),显然方便得多。
台湾地区使用的3Q=谢谢(THANKYOU)等。
2.幽默诙谐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构思出许多生动有趣且反主流的网络语言、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氛围。
如“菌男”、“霉女”是指相貌丑陋的男女。
这两个词一方面与“俊男、美女”谐音,反其义而用之;另一方面“菌”“霉”能立刻使人想到过期、变质的食物,都具有很强的反讽效果。
台湾网民称“蛋白质”(表示笨蛋、白痴、神经质);贤惠(表示闲在家里什么都不会)等充分体现了网络语言的诙谐性的特点。
二、两岸流行语类型分析纵观两岸目前使用的网络语言,虽然其种类繁多,任意性大,但在网络上普遍存在的有以下几种类型1.谐音替代1)用阿拉伯数字的谐音来代替相近的发音的字。
例如:两岸网民都普遍使用的886(拜拜了);大陆网民使用的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8147(不要生气)等等。
台湾的有:56(无聊)、9(就)等。
2)用英文缩写的谐音来代替。
例如:台湾使用的OBS(欧巴桑)、OGS(欧吉桑);大陆使用的PMP(拍马屁)、BT(变态)等。
3)以符号的发音代替同音字发音。
如:+(家、加、假),还有用四个方向箭头表示上、下、左、右四个字。
4)大陆用汉语同音或谐音词语代替。
例如:斑竹(版主,电子公告版管理员)、幽香(邮箱)、竹叶(主页)等等;台湾用汉字发音代替闽南语或是台湾腔普通话:粉(很)、费(会)、挖(闽南语的“我”)。
2. 形体符号表示1)标点符号表示,用符号表现脸部表情的方式在网络上是普遍的,如两岸通用的“ :-)”是最简单的一张笑脸,一般用在末尾,表示开玩笑或微笑;“:-(”不高兴;“Zzzzzz…………”表示正在睡觉(这是引入漫画中描绘人打呼噜发出声音的画法)。
2)英文字母表示,如:“orz”失意体前屈,原本指的是网络上流行的表情符号:○| ̄|_ 它看起来像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动作,虽然简单却很传神。
后来,又有人发现,用简单的三个英文字也可以表现这个动作,于是orz就开始流行了。
3.创新的意义1)有一些传统的词汇在网上被赋予新的含义。
如:VC(不是维生素C,而是风险投资。
应作为:VENTURL CAPITAL)、青蛙(丑男)、食肉性恐龙(长相丑陋的泼妇);台湾网民常用的潜水艇(没水平)、废柴(没用的人)、大手(在某个领域值得尊敬的人)等等.2) 电影台词。
小强(表示“蟑螂”,源于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3)动物名称借用。
例如:屁兔(PII,奔腾2);酷鸡(酷机,指功能强的主机);烘焙鸡(个人主页,homepage);猫(调制解调器,MODEM);网络语言拥有着如此多的种类,可见它确实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及理想。
它的独具新裁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兴趣,也促进它的蓬勃发展三、两岸网络流行语相互借用的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网络文化交流在网络文化交流中,网络语言的流行代表着网民们的文化创造力,使用适当的流行语可以使沟通变得更加轻松愉快。
两岸网络流行语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共性使得网民之间可以进行网络次文化的相互传播。
两者的相互关系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相互交叉使用。
如各种符号表情(笑脸表情符号,打瞌睡的符号)、英文缩写(3KS)以及港台剧中的流行台词(小强、旺财、我靠等)。
在两岸的网络交流中都是通用的。
2. 相互借用。
1)台湾从大陆借入的网络流行语如“山寨”,这个词源于广东话,是“小型、小规模”甚至有点“地下工厂”的意思,其主要特点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
如今,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山寨版,山寨版明星、山寨版“神七”,山寨版“鸟巢”等,后来这个词由网络迅速进入台湾,尤其在其活跃在娱乐节目上后,如中天电视的一档晚间娱乐新闻节目就叫“娱乐山寨姬”。
已经成为两岸人民很熟悉的网络词,逐渐走入人们日常生活中。
2)大陆从台湾借入的网络流行语如“囧”,这个字最先在台湾的BBS社群上开始流行,也在香港快速普及,逐渐在该地区的青少年及网络族群开始普及,随后传入大陆。
“囧”字以其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在互联网上迅速流行。
普通话的“囧”与“窘”同音,读起来的感觉也很容易跟窘境、窘况联想在一起,普及速度飞快。
又用其字的形象来表示“尴尬”、“无奈”、“真受不了”、“被打败了”等意思。
“恶搞”一词被认为来自日语的Kuso,是一种经典的网上次文化,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了台湾BBS网络上一种特殊的文化。
这种新文化然后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接着是中国大陆。
3.相同的词来表示不同的意思“雷”字在大陆网络上通常表示:“因为具有与众不同,出人意料的特性而使人惊诧进而折服”的意思。
雷的意思与更早一些的网络用语“晕”,“绝倒”,“faint”等比较相似,但是更强调惊诧的程度。
雷的内涵与恶搞,脑残及山寨等文化有密切关系。
这类文化里的极品都可以被称为雷。
而在台湾一般认为,雷起源自日本御宅界,大约二十一世纪初期开始,台湾网络漫画等的讨论会加上“ねたばれ”,音似“捏他巴雷”,意“剧情泄漏”,或简称“捏他”,或取尾音而称“雷”,尤其“雷”字更能给人醒目的感觉,另外亦衍生出“本文章有埋地雷”的意涵,提醒大家不要随便看。
网络兴起之后,人们会在开放的讨论空间讨论剧情,而没看过故事的人若是不小心点阅这些讨论,可能就会先知道剧情。
为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大家就开始约定俗成,要在泄露剧情的讨论标题加注“雷”或“埋雷”等类似的字眼。
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重点提及的是“火星文”。
“火星文”起源于台湾地区。
一些上网族最初为了打字方便,用注音文替代一些常用文字在网上交流,达到了快速打字兼可理解内容的效果。
很快,一些台湾网友觉得这种文字另类醒目,便把这种输入方式发扬光大。
随着《劲舞团》等低龄网游在大陆的流行,这一潮流随着网游等渠道进入大陆,一批批新生代“90后”网友开始延续这种独特的文字,并自创了适合简体中文发挥的输入方式,比如“劳工”、“男盆友”、“粉可爱”、“你素谁”。
当使用人群和新生词组形成一定规模后,出现了一些热衷软件开发的网络高手制作出“火星文”专用软件,在网上流行的有“大黑鱼”等软件。
转换软件的出现使得“火星文”具备了密码功能,它成了一个群体保护隐私的方法。
在受众中,新生一代的“90后”群体成了火星文的追捧者和传播者。
火星文”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
乍看像是乱码或打错的字,用法也不同于汉字那么规范,从字面上根本无法了解综上所诉,每一个网络词汇的诞生,背后都隐藏着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如2009年大陆十大流行的网络语: NO.1 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NO.2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NO.3 不差钱NO.4 别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NO.5 躲猫猫NO.6 被就业,被XX 。
NO.7 今天你“偷菜”了吗?NO.8 嫁人嫁灰太狼,做人做懒羊羊NO.9你OUT了!NO.10 “人生就像是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
”以上每一个流行语都有它蕴含的文化意义,在此不对此进行细述。
流行语经过网络的传播,使两岸人民都可以相互了解彼此身边发生的日新月异的事物,对彼此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是很有帮助的。
任何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
看似古怪离奇且不合常理的用法却能大范围流行,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由此可见网络的力量,从而也证明了网络语言生命力的强大,由此传播的网络文化更是不可小觑。
两岸网络文化交流的主要途径或者平台主要是媒体和网络游戏。
随着两岸实现三通,两岸的交流日趋频繁。
台湾的综艺节目及大批的偶像剧在大陆有很高的收视率,而其观众多是年轻人,台湾腔的普通话以及台湾流行的网络用语便很容易传播到大陆。
除此之外,魔兽世界等大型网络游戏,也促使广大玩家要顺利交流,就必须懂得互相使用的流行语,这也带动了更多的网络语的相互交叉使用。
四、总结从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网络交流可以打破地域、文化、年龄等多方面的局限,所以广泛受到的人们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