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分析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

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大学生,我们经常需要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学习,但是在网络用语的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以下是大学生网络用语的不规范现象及措施。
1. 拼音打字因为在汉字的输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会采用拼音打字的方式。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混淆词义出于想要表达自己意思更加明确的目的,有些大学生会在网络上使用一些流行词语或网络用语,但是有时候这些词语的含义不够明确,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3. 网络暴力在网络上,有些大学生会使用诽谤、辱骂等方式,攻击其他人的人格和尊严,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也不符合人类基本的道德和文明素质。
1. 加强对网络礼仪的教育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学生网络礼仪的教育,以提高学生在网络上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礼仪素养。
教育学生在网络交流中要注意用语规范、文明礼貌等方面的问题。
2. 引导学生注重文字表达的精准性和准确性网络交流的最终目的是要互相理解和交流,因此,要求学生在使用网络用语时,注重文字表达的精准度和准确度。
尽量避免使用网络用语中容易产生歧义的词汇以及网络黑话。
3. 建立网络用语规范对于在网络交流中不能使用的词汇、非正式语言以及网络用语等,应该建立起统一的标准,明确规定网络用语的正确用法,加强对学生的宣传和普及,以提高大学生网络语言文化素养。
4. 打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各大院校秉承文明网络的理念,设立屏蔽机制、舆论监督机制等,加强对不规范网络用语和言论的监管和审查。
同时,也需要呼吁广大大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愉悦的网络环境,共同推进网络事业的繁荣发展。
总之,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明智合理地运用网络用语,发挥网络平台交流的优势,同时要增强对网络用语规范的认识,以提高我们的确切表达能力和礼仪素质。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大规模关注的一种语言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流行,不仅反映了网络中的语言文化现象,同时也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首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反映了新兴媒体及其用户语言的创造性、变化性以及快速传播性。
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中各种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和不断涌现的社交软件的便利性和效率性,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流行,凸显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社会脉络。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分化与多元化,文化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则通过其新颖、简洁、幽默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主流文化、时尚潮流等实际,反映了人们不断变化和求新的心态和追求。
同时,网络流行语中也不乏涉及到当前社会热门话题、政治事件等内容,反映了社会的关注点和舆论焦点,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最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的沟通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要有广泛的传播,依托于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需要不断满足用户对互联网娱乐、沟通的需求,语言的快速传播的效率对流行语的传播有了很好的基础。
因此,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新兴文化的语言符号,其用语趣味性、创造性、传播性等多方面特点,成为广泛普及的年轻人沟通交流的重要语言和文化形态。
总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流行不能离开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和促进,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文化特征,对于当代青年人的语言方式和文化理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文化角度谈网络词语的变化

一
、
理 论 基 础
根 据 《 代 汉 语 新 词 语 词 典 》1 述 , 络 词 语 指 的 是 在 互 连 网 上 被 使 用 的 新 词 语 或 特 殊 的 语 言 表 达 形 式 。 它 是 由 日常 现 _所 网
用 语 演 变 而来 的 , 而它 又 与 习 惯 用 语 不 完 全 一 致 。在 信 息 领 域 , 包 含 有 专 业 词 汇 , 如 : 陆 ln , 天 室 c a ro 防 然 它 例 登 ad聊 h t o m,
英 语 式 网络 语 言
神 马、 山寨 、 力 、 利 哥 、 水 、 人 、 色 经 济 、 脑 、 就 业 给 犀 潜 达 绿 洗 被
3 — t a k 、 = d wno d P —pa ekl P — p o o s o 、 0T=r b tZ P h t u x h n s DL o la 、 k l r i 、 S h t h p B y l o o 、 I =s u p
[ 者 简 介 ] 高 岩 松 (9 8 ) 女 , 春 工 程 学 院 外语 学 院讲 师 , 要 从 事 外 国语 言 学 及 应 用 语 言 学 研 究。 作 17一 , 长 主
有 人 类 存 在 的地 方 就 有 语 言 , 人 类 发 展 的历 史 中 , 言 扮 演 着 重 要 的 角 色 : 言 是 人 们 用 来 交 流 思 想 和 情 感 的方 式 , 在 语 语 语
言 是 用 来 记 录 人 类 文 明 的工 具 。然 而 , 言 却 不 是 一 成 不 变 的 , 随 着 社 会 的发 展 而 不 断 完 善 。 自从 2 世 纪 9 语 它 O O年 代 以 来 , 互
联 网在 世 界 范 围 内逐 渐 流 行 起 来 , 际 间 的 网上 交 流 越 来 越 普 遍 , 也 使 得 网络 词 语 应 运 而 生 。 人 这
网络流行语中的文化映射

来, 特定 的句 式 或 文体 也 可 作 为 网 络 流行 语 , 有 愈 演 愈 烈 并
之 势 。 目前 网 络 流 行 语 的 主 要 特 点 有 :
不 规 范性 。 网络 流行 语 是 以文 字 为主 要 载体 的 , 不 同 但
于 书 面语 的是 , 络 流行 语 以交 流 为 目的 , 网 口语 感 极 强 , 文 行
成 为实 际需 使 用词 的替代 词 ,谐 音类 网络 流行 语 应 运而 生 。 例如“ 鸭梨 ” 的本 义 为一 种 常 见水 果 , 因与 “ 力 ” 音 , 得 压 谐 使
一
排 列具 有很 大 的 自主 和创 新 , 大 量 使用 方 言 、 字 或别 字 , 并 错 给 人 以较强 的视觉 冲击 力 。但 网络 流行 语并 非不 符合 语 言的 组 合规 律 , 只是 在表 达形 式上 与传 统 的现代 汉语 有所 区别 。 便 捷性 。 捷性 包括 两个 方 面 。 网络流 行语 自身 来讲 , 便 从 由于它 是 现代 社会 中网络 社 交 环境 下 的交 流 用语 . 日常交 与 际联 系 十分 紧密 , 使得 用 词精 练 、 入方 便 、 播 快捷 的用 这 输 传 语 备受 推 崇 。从传 播 速度 来 看 , 随着 新 兴 自媒体 如 微 博 的发 展, 网络 流行 语 的传 播 往往 以几 何 速 度 增 长 . 个 新 生 的流 一 行 语会 借助 新兴 媒介 迅速 普及 。口 隐喻 性 。很多 网络 流行 语 不仅 是 对 日常 事物 的描述 , 还
词原 指 民众 购买 散 装酱 油 的行 为 , 在2 0 年 广 州 电视 台 但 08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一、引言网络用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使用,并且不断演变和创新。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用语也成为现代社会交流的一种形式,并对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问卷设计包括了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使用目的、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以及对网络用语的看法等内容。
共计发放了200份问卷,并收回了180份有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1. 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根据调查结果,超过80%的大学生在平时的网络交流中经常使用网络用语。
其中,有近40%的人表示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网络用语,另外40%以上的人则表示每周都会使用。
这表明网络用语在大学生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成为日常交流的一种习惯。
2. 网络用语的使用目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主要是为了节省打字时间和表达的简洁性。
此外,约30%的人表示使用网络用语可以增加互动的趣味性和社交效果。
只有少部分人使用网络用语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年轻和潮流时尚。
3. 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在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网络用语包括“哈哈哈”、“LOL”、“666”、“emmm”等等。
这些表达常被用于表示开心、滑稽、赞美等情绪和赞美对方的表现。
总体而言,网络用语的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往往通过独特的文字符号和缩略词来代替传统的表达方式。
4. 对网络用语的看法在对网络用语的看法方面,有近半数的人认为网络用语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可以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另外,约30%的人则认为网络用语是一种不正式的表达方式,可能会降低社交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水平。
四、结论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网络用语在现代社会中普遍使用,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常见。
2. 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表达简洁和增加社交效果。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

近年来网络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一、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作为现代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网络来源研究成为了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之一。
尤其是通过对网络用语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社会语境下网络文化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力。
本文将针对近年来的网络来源研究进行概述,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探讨网络语言的起源、发展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些网络用语作为网络语境下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当代社会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趋势,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重要视角。
分析这些网络用语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流行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网络来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 介绍网络用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一背景下,网络用语应运而生,并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传播开来。
网络用语不仅是语言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公众心态。
研究网络用语对于了解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用语的兴起,代表了语言的一种创新。
在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人们追求简洁、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网络用语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和表达方式,也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和文化的交流融合。
网络用语的出现也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化,通过对网络用语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公众的情绪、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网络用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其背景是信息化社会和新媒体时代的崛起,重要性则体现在对于网络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的研究价值上。
我们将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深入探讨网络来源的研究。
2. 阐述网络来源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语言也随之兴起并广泛传播。
对网络来源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以网络流行语为例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且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网络热词的来源研究以十大网络用语”为例

2、互动性强、参与度高
网络热词往往源于网络社区,由网友们自发创造和传播。这种自下而上的传 播方式使得网络热词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参与度。网友们不仅积极使用这些热词, 还参与到热词的创造和改编中,使得热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3、娱乐化、年轻化
3、娱乐化、年轻化
网络热词的传播还具有娱乐化和年轻化的特点。许多网络热词都带有戏谑、 嘲讽等意味,符合年轻人追求新奇、个性的心理特点。同时,这些热词也成为了 年轻人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网络热词的传播
1、速度快、范围广
1、速度快、范围广
网络热词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往往在短短几天内就能席卷整个互联网。这主 要得益于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大大 加快。同时,网络热词的传播范围也极为广泛,不仅在国内流传,往往还能在国 际范围内产生影响。
2、互动性强、参与度高
3、引导舆论和影响决策
一些网络热词在传播过程中,会引发公众的广泛和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舆 论影响力。例如,“元宇宙”这个词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 讨论;而“丁真效应”则促使我们对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 热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舆论方向,甚至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网络热词的影响
三、网络热词的影响
网络热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它 们丰富了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次, 网络热词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能够迅速传播信息、扩大话题效应,成为 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热词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一些热词带有贬义 或讽刺意味,容易对他人造成伤害。同时,一些热词过于追求新奇和刺激,容易 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和认知混乱。
[语言学,用语,角度]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解析网络用语
![[语言学,用语,角度]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解析网络用语](https://img.taocdn.com/s3/m/d2feb62af705cc1754270901.png)
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解析网络用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络的普及,一种新兴的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用语就此产生。
这类语言的出现和传播主要寄生于庞大的网络人群,即网民。
网络用语生动活泼,传播语言简便快捷,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本文试图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剖析网络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自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阐述它对文化所造成的影响。
一、网络用语和文化的介绍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论及语言同文化的关系,需先界定语言、文化这两个概念。
(邢福义,2000)首先对本文中特定的概念网络用语的含义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网络用语在计算机媒体刚兴起时,多是指描述网络和电脑的专业术语,除此之外,还有网络经济,网络教育,电子商务等与电脑有关的专业术语。
随着电脑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普及,语言生活也随之产生巨大变化时,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使用随意并具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也称为网络用语,这种语言是网民们在聊天室或者BBS上常使用的语言和符号。
文化是为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生产和交通工具,日用器具,服饰,饮食和和其他人类行为所需要的物品等等。
二、网络用语产生的文化背景网络用语与文化的关系密切,它的产生和流行都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形式,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都是因为其背后深刻的物质、制度以及心理文化原因。
(一)物质文化原因。
网络用语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和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兴的媒介语言,所以网络是网络用语产生的首要前提和物质基础。
由于网络是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应运而生的,所以总的来说网络用语是科技发展下的产物。
(二)制度文化原因。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经济的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接触的背景下,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用语的文化现象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兴文化,及时的反映了当今社会群体的文化特点。
那么它表现出了我们当今社会什么样的文化心理或是社会心理。
这种表现是否与我们当代的生力军———青年一代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我们试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和伯明翰受众理论的基础上对网络语言的文化进行剖析。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现象大众文化
一、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语言与社会。
德国的洪堡特认为,实际上,语言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
房德里耶斯在《语言———历史的语言学引论》中明确提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结合社会的最强有力的纽带,它的发展依赖于社会集团的存在。
”拉法各耶曾经指出:“一种语言不能跟他的社会环境隔离,正如一种植物不能离开它的气象环境。
”而网络语言也是在社会的环境中生存的。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来使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网络语言是以因特网为媒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的变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网络语言中,它不仅将口语和书面语融合,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融合,而且还将各种无法以汉字表示的情态,以一定的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表达出来,形成了网络语言特有的形式和风格,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与传统的语言形式都有较大差异。
从根源来说,文化坐落于社会大系统中,无时无刻不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系统的环境因素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具有情境化特征,它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样印证了网络用语文化现象并非无风起浪,而是产生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如果说社会实践是文化研究的活水源头,而社会实践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那么文化研究就应该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更新,用贴近于生活和民众的文化理念正视并解答新的社会问题。
网络中词义的变化与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当代生活息息相关。
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集散地,全世界的信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网上传播,新信息、新资讯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
因而网络用语也以日新月异之貌,呈现于大众的面前,不仅如此,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的环境下,网络语言无疑也受到了影响,就那其语言本身来说就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中外融合性。
尤其是英语和日语对中国网络语言的影响更大一些。
比如:“……ing”这个词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是表示“正在进行”的时态,因此网民就将其运用于网络语言中,例如:吃饭ing、睡觉ing……这都说明一个问题,在刚开始只是文化接触的基础上,各国语言相互之间也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早表现在外来词的使用中,还没有涉及到语法和语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语音和语法之间会不会有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不得而知了。
但在网络中它已初步表现出了一定的融合性———尽管它还并不规范。
按照帕森斯的社会结构理论,自然、文化、政治、经济在社会大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处于不变变动的过程,结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
从社会系统的结构看,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也是开放性的文化,表现在呈现方式上以学科交叉为其特征,发展趋势上以文化变迁为其特征。
二、网络语言是当代潮流文化的镜象折射
由于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中独立发展、自生自灭的系统。
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不时地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
尤其是词汇,它是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部分,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事物、新的概念。
这就需要产生新的词或利用已有的词增加新的词义来表示。
另一方面,社会中旧的事物也在不断地消失,表示这些旧事物的词也回逐渐被淘汰。
此外,词的本身也由于语言内部规律的作用,在不断地变化。
潮流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分支,本质上是一种非主流文化,伯明翰理论指出,从来源上说,大众文化是一种非主流文化,但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也是动态的辩证关系。
在人类文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对立不可能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现象,而是某种不断地加以更新、重新创造、维护和改造的东西,是各种斗争的力量之间的一种永恒的较量。
威廉斯曾明确提出,任何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都不能完全囊括或穷尽所有人类实践、人类能量和人类意图。
我们已经提到葛兰西的分析,他认为,当一种社会因素在权力斗争中占据了相对优势时,就可以称这种社会因素“获得了领导权”,而这种获得领导权的社会因素通常是政治、文化和经济等各种力量的错综复杂的组合。
各种文化之间必然会为谋求霸权或文化领导权而相互争夺,与主流文化并存的各种非主流文化随时有可能取而代之。
三、网络语言的文化心理特征
(二)文化,从广义上讲,指的是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包括生产方式、价值观、知识和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人的改造和解释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
在辜正坤的《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中讲到,文化的发展有九大要素:环境横向决定要素,语言文字纵向诱导暗示因素,科技媒介横向催变因素,食欲原动力因素,情欲原动力因素,权欲原动力因素,审美递增递减因素,阴阳二级对立转换因素(对立面的相互转换),万物五向选择因素(哲学因素)。
萨丕尔也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组织生活。
”因此,网络的特征决定了网络语言最直接、最迅速反映了社会文化。
尤其是青年的文化,大学生的文化。
因为他们是网络的主要成员。
而大学生其在年龄层次上,可以说是“涉世未深,心理不成熟—但身理成熟;对事情的看法有一些独特的见解,但又有些偏执;在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后,既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又有些逃避现实。
”在与网络语言结合后易转化为一些通俗或鄙俗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反映了当代青年最突出的特点:叛逆和革新。
大学生将辩证法运用于对各种事物。
只是中国文化的含蓄使得我们在讲道理的时候,往往突出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
或是使我们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而没有去做深层的探讨。
但是无疑网络用语文化还是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可,因为它将深刻道理鄙俗化,以轻松地言语道出了沉重的哲理。
就如:
生活真是好玩,因为它老是玩我。
我装了一个一英寸的显示器,这样可以使我的错误看起来小一些。
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
时间就像乳沟,挤一挤还是有的。
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总之,生活是现实的,网络是虚幻的。
但虚幻的网络也是现实的世界。
因此,不成熟的学生逐渐体会到现实的滋味而逐渐成长起来。
而在现实中沉迷的太久的人也可以到网络中尽情的放松,以便以更好的姿态再次投入到现实的工作之中。
网络文化就在这种不成熟与成熟、粗俗与高雅、虚拟与现实的相
互碰撞中逐渐发展。
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的情境性特征表明:对大众文化这一概念绝不能望文生义。
大众文化既不是纯消遣性的庸俗文化,也不是纯政治性的革命文化,对大众
文化的正确认识不能离开它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土壤。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大众现实生存状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基因技术等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一系列冲击和影响,它们不仅参与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在重新塑造着人们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伯明翰的大众文化研究中没有现成答案,而我们自己的大众文化研究不能说没有重视,但至少这是个没有被把握,更谈不上获得了解答的问题。
再如,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积累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却没有同步增长,怎样深入到鲜活而生动的社会场景中,发展出一种大众文化:为群众喜闻乐见又不流于庸俗,不但富于真善美,而且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既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动力,这仍然是有待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振昆谢文庆.语言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8
[2]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4]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5]顾家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与教学出版社.2002
[6]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