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 高一作文1000字
季羡林作文议论文

季羡林作文议论文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我眼中的季羡林是平易近人的。
他虽然是精英中的精英,但他自己却从不这样认为,他甚至一直想去掉自己头上的“三顶帽子”——国宝、国学大师与学界泰斗。
他想要的从来就不是“帽子”,而是像精英一样做学问,像平民一样做人。
这就是平民精神与精英文化精神的完美融合。
还记得有一次,季老的学生请他去参加一个学术大会,季先生乐呵呵地答应下来。
可是当他要出发去会场时,突然发现自家的门被反锁了——家人以为他不会出去,出于安全起见而为之。
会议就要开始了,急得季老先生满头大汗,在家里踱来踱去,家人的电话怎么也打不通,最后季老只好跳窗而出,赶赴会场,完全没有大师的傲慢与懈怠。
要知道,当时的季羡林已是八十好几的老人了,而且还住在二楼。
我想,就是一般的年轻人也不敢这么做吧!季老先生的守信与平易近人,也就由此可见一斑了。
我眼中的季羡林也是乐观的。
他虽然年过耄耋,已不再是盛夏“听雨荷花”了,但他仍梦想着、期待着下一个青春,与冯友兰先生一样——何止于米,相期以茶!或许他的人终将老去,但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我眼中的季羡林还是豁达睿智的。
他就像比昂松一样,在文学中追求有意义的生命。
他意气风发,有足够的胆识与能力,没有该讲而不敢讲的话,没有什么该做而不敢做的事,更没有什么心虚畏惧之处。
正如“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纵浪大化中”所述一样,季先生一生追求真、善、美,他的人格影响应该与学术陈旧是不相上下的吧。
季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带领人类前行的舵手!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高一作文写人:我所崇拜的名人

高一作文写人:我所崇拜的名人他是大树,他是用笔挥写人生的英雄,他不屑与霓虹灯为伍,他是那个即使满头银发仍笑的像个爷爷似的老人。
他是“太阳”——季羡林爷爷。
第一次认识季羡林爷爷是通过语文书上的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季羡林那么诚恳又和蔼地与“小苗”攀谈。
他告诉她学习的方法,他不像个老师,因为他总是笑;他的屋子里堆满了书,他不像个学者,因为他的屋子十分简朴。
这是季羡林爷爷,阳光下那张布满皱纹却仿佛每一道皱纹中都盛满蜜糖的脸,正慈祥地笑着。
“行云流水”,“仿佛不止叙述着一个人的故事”。
这是我们敬爱的温总理给予季羡林爷爷文章的赞美。
季羡林老爷爷一生写下著作无数,用最真挚的心和最温暖的爱建造了一座座知识宝库。
在《感动中国》2006年的舞台上,也有这样一位老人,如同旗帜在永远飘扬着那宽厚的笑容,永远定格在人们的心中,留下弥久难忘的感动,对于季羡林老爷爷,所有人油然而生一股尊重。
“融洽”印象很深的一个词语,不知是五年级还是六年级时书上的一个词语,那是一篇记者去采访季羡林爷爷的文章——布满爬山虎的小院里,阳光依稀射入屋子,屋子很简陋,陈列着许多书,只见季羡林老爷爷坐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静静地看着书。
我甚至能想象到当时的情景,也许在临进门的那一刻,记者们还在着急地背诵要问的问题。
但当燕子从这头飞到那头后,记者们已经和季羡林先生在促膝长谈了。
这就是季羡林老爷爷,他能和任何一个人都相处的格外融洽。
那是因为什么?是每个人都被他宽厚的笑容所折服吗?或者因为屋子的简单布置而放宽了心,也许是大家都被季羡林先生真诚的心所感染了吧!2009年的某一天,在北京的某医院,季羡林先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我想,他应该是带着笑容走的吧!也许在那一天,某个学堂里,还有一群孩子们在齐声朗读着《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吧,季羡林爷爷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那个像太阳,那个如同大树,那个拥有宽厚笑容的老人,就是我最崇敬的人——季羡林老爷爷!。
关于季羡林的作文素材

名家作文素材(一)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
1911年出生,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194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
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
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人物评价:1、季羡林曾被授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
颁奖词中称:“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2、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对此,季羡林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工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
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
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里讲起呢?”“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3、温家宝曾于2003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心目中的季羡林

我心目中的季羡林我心目中的季羡林近见报载,季羡林已将他的藏书及文物尽赠与北大图书馆。
细思,心中不能平静。
遂打电话过去问候。
我说,书都捐了,季老每天干什么呀?他不会养花玩鸟,又不串门逛街。
原来,季老因担心后事混乱,尤怕珍贵的书籍文物流失国外,故先办理捐赠。
东西登记入册,并公证之后,季羡林长舒一口气,说:“这屋子里的一张纸,都是北大的了。
“于是,又打“借条“借自己的书,常用的资料还留在屋里,每天仍是看与写,继续”煎首年年复月月“。
我当时就在电话中讲了一句不合宜的实话:“为国捐躯“。
是的,这位垂暮老人,已接近心愿的完成。
他的青春,爱情,一生心血,所思所为,尽献于我轩辕,犹唯恐有片纸寸书的遗漏。
这点点滴滴,又尽入我心目中。
令我遥慕。
一个人存在于另一个人的心目中,这是在人际,浮名及“私交“之外,须要有一个仗剑独立的形象的。
须要有可以昭示的警醒,回味如兰的情怀,以及那山水一般,不会厌倦的魅力。
青年时代,季羡林曾是著名的清华“三剑客“之一。
而到了晚年,他的"剑"仍然没有收回。
历经磨砺,愈加峥峥。
这是一个烈士的暮年,这是一位仍可以去为正义受辱,独特立行,拒不出违心之言的历史见证人。
在一场突然的风暴面前,他无趋利避害之意,反有自请为"阶下囚"之举。
他欲为后生遮风雨,不惜老枝铁骨伴残荷。
他独执一旗,那不同于凡响的情操和言止,那些往事,件件是我亲历亲知。
过去岁月的惊涛骇浪,已如石刻一样,不能磨灭。
在我看,季老已为下一个世纪作出了铺垫。
随着历史的前进,这位老人的名字还会“于无声处听惊雷”的。
因为他为“未来”付出过,当属于“天下”与“千秋”。
昔日“阶下囚”也罢,今天座上客也罢,季羡林就是季羡林。
好像见不见面,都在心目中了。
接近季羡林,给人的感觉,从内到外都是肃然的。
他思维纵横,而出语认真、细致,属学者风范。
我是个信口开河的人,多年来却从无拘束,仿佛小鸟在树荫下面,更吱喳得有劲。
因为在他的肃然之下,另有一种慈爱与宽容,甚至迁就。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1000字优秀作文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1000字篇一: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当我开始写这篇日志时总在想应该怎样为这篇心得定一个主题,头脑中反复出现的画面是季羡林老人那历经沧桑却依旧睿智的面容。
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季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而这种平静是人生的一种提炼,一种人文思想的沉淀季老在他的《感悟人生》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人生?何谓人生?季老告诉我们,人生是生命的轨迹,是在这段轨迹中蹒跚的步履,磕磕畔畔的途径。
季老说:做人,应当朴质、平易、应当骨头硬,心肠软季老的一席话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季老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国外的知识分子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永远关心国家大事。
听了这句,说实话,我很愧颜,作为一名青年,一名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我们更多的想的是自己,在国与己中,我们选择了后者,读书为的是拿文凭,找工作为的是比别人用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很难着实为国而想。
在许小的时候,我们说过为四化而建设,我们说过,为中华民族、人民而建设,可是现在,我们又有谁能比的上这位耄耋老人呢?老人在接见温总理时直言不讳的说到,我们国家更应当注重人文主义的建设,老人在展望新的一年时也曾说过,人文建设是他的一个夙愿。
而我们谁又能比的上这位老人呢?在耄耋之年,心中惦念的依旧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而这种惦念却是一种品格,我们又有谁有这样的品格呢?季老,一位中国文坛的泰斗,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可老人却写了《辞泰斗》、《辞国宝》,老人说太过了,他不是什么泰斗,也不是什么国宝。
面对荣誉,老人选择了辞别,老人的话让我感动,我记得老人曾在他的书中写到: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
高中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

高中生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作文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
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
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但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
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激情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
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
而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
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但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起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
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
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我追寻,还不晚。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
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
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
人格大师季羡林

人格大师季羡林人格大师季羡林季羡林是个怎样的人呢?关于季羡林的人格魅力大家是否知道呢?远在万里之外,突闻噩耗:敬爱的季羡林先生去世了!想到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亲切的面容。
不禁泪流满面。
新华社第一时间发布的短消息里,给了季先生三个头衔“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虽然这是最简练的盖棺论定,但“大师”是最不能省略的。
季先生一生勤奋黾勉,每天清晨4时半即起。
或读书或著述。
90年来天天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从不敢懈怠”。
从“水滴石穿”的工夫做起,一生创获良多,最后得《季羡林文集》24卷,逾千万字,内容广博精湛深厚,真正是著作等身,真正是实至名归、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然而,就在人人争说大师之时。
我却想到:季羡林先生首先是一位人格大师。
单以著作字数论,超过季先生的也还有人在。
但为什么只有季先生这么毫无诟病地、一致地受到普遍尊敬和真心爱戴呢?元他,第一位的因素就是先生高尚无瑕、几乎是至人的品格。
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接触季先生的。
至1991年他为“光明日报文荟副刊”所搞的“永久的悔”无奖征文写来开篇,始得熟稔,从此近水楼台,聆听教诲,得益良多!季先生那篇文章叫《赋得永久的悔》,一天时间写成。
把他对母亲的深爱写得至真至纯。
一时感动中国万万读者,至今仍时常被人提及。
分明是他文章写得经典,然而他却把功劳归于编辑“题目出得好”,“令我感激涕零”,这就是季羡林先生的一大特点:他总是把功劳归于别人,看人也总是先看到别人的优点。
对他的前辈学人是如此。
比如他在许多文章中。
都满腔感激地怀念着胡适、汤用彤等先生;对与他同时代的大师是如此,记者就曾多次听他盛赞许国璋、张中行、启功、任继愈诸先生,夸他们的学问,更赞他们的人品;对晚生后学,甚至对普通人,他亦是如此,这方面的例子更多:比如在北京大学久久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一个来报到的新生抓住一位穿蓝布衣衫的“老工人”,让他给自己看着行李,说完就匆匆离开了。
旁边的人目瞪口呆,原来那就是季羡林先生!但季先生一点也没生气,一直负责任地守候到一个多小时后那新生回来。
怀念季羡林_初中初一作文1000字

怀念季羡林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
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题记《怀念季羡林》他,德高望重,享誉世界。
他,中西贯通,名扬天下。
他,就是季羡林。
还记得小时候在教室里捧着书本品味季爷爷的那篇《怀念母亲》,他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他的母亲,另一个则是伟大的祖国母亲,他身在他乡,无时无刻地怀念着中国。
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这是一个华人在异国他乡真正的心情,这是一个华人在异国他乡思念的诉说。
寒风凛冽的冬天已经过去,鸟语花香的春天已经离去,在这个百花争艳的夏季,7月11日,这个平凡而值得纪念的日子,天空上划过飞机飞过的弧谁在这一刻也不知道,也不曾询问,中国再次失去了一个文华泰斗、文学国宝:季羡林!他是一代国学大师、翻译家、文学家、思想家和语言学家。
但他却有着平常人的心态和生活,正如子曰:“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有些人可能已经将他忘怀,他踏着漫长的岁月在文学之路上走过了98年,他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季爷爷人生的结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我们将从此发愤图强,做季爷爷这样的文学界大师,即使我们成不了文华泰斗,文学大师。
但我们有自己的努力,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知道季爷爷的成功是怎么来的吗?不少人为之羡慕,为之崇拜,追悼会上无数书迷吊唁。
正在怀念着这个神秘的老人。
其实季爷爷跟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任何人生下来都是哇哇啼哭,以后要牙牙学语,蹒跚学步。
主要是看后天的努力,只有从小坚强奋斗,以后才会有成功。
即使有了成功,季爷爷也是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
还记得季爷爷说过:“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人生不是要完满才是人生,但人生要完美。
如果人这一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我想,这就是人生。
请您安逸吧!季爷爷,等到我们将来步入社会,一定以您的志学为奋斗精神,向世人、向世界的人展示中国人的文学,将来的我们才华横溢,将来的我们不会忘记先辈的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先生高尚的人格魅力高一作文1000字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题记
曾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以他独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为人所敬仰。
季羡林先生身为“学界泰斗”、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可他从不摆什么架子,穿着打扮普通得近似农民,光从外表你根本无法判断出他竟然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
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老式的人造革书包是季羡林先生的一贯装束;他言语平常,总是和善地微笑着。
虽是知名学者, 却同他谈话,如沐春风。
季羡林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追名逐利,他们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甚至不惜花费代价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季先生却恰恰相反,他把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公开辞掉。
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种不计名利,洒脱博大的胸怀,的确是常人所无法企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及的。
据说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
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自己的行李。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一个北大副校长,竟然在刚开学的最忙的时候,给一位新同学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行李,面对这种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你将作何感想呢?
还有一事,季先生家的保姆从四川农村来,不会发面,做的包子放进锅里时多大,蒸出来还是那么大,吃起来像石头一样硬,季先生却安慰她说:“没关系,慢慢来。
”得知保姆的儿子独自在老家没人照顾,身体又不好。
季先生叫她把儿子接来北京,在季家免费吃住,还亲自为孩子联系到北大二附中上学。
季先生不仅乐于助人,而且相当尊重人。
他每次邀约别人吃饭都会换件新衣。
这实在不算什么大事,但正是在这些小事上,表现出季先生心里装着别人,对别人极端尊重,极端负责任的高尚品质。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季先生坚持的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知识分子精神。
这是从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树上开出的灿烂花朵,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宝贵思想资源。
季先生总是把别人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时时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