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考试题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人的葬式一般为仰身直肢葬,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曲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一侧,这说明当时A. 早期国家特征出现B. 属于父系氏族社会C. 女性地位高于男性D. 尚未出现私有现象2.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
荀子提倡“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
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A.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D.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3. 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时写道:“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由此可知,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是A. 秦朝确立皇帝制度B. 在全国推广郡县制C. 秦朝实行暴政政策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 观察下表内容,由此可知魏晋时期A.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 政治中心实现南移C. 疆域版图已经超过西汉D.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5.据《朱子语类》记录,唐朝中枢机制运行时,三省长官之间要历经反复多次的草拟、封驳、审定,每一个环节必须要得到皇帝的旨意才可继续下一步,最后递交尚书省进行实行。
据此推测唐朝三省制度A.激化了中枢部门的矛盾B.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C.有效避免了决策的失误D.阻断了宰相擅权的进程6. 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宋时期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包括①门第观念淡化②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③男女平等实现④民族歧视的现象严重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②④7. 契丹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也发挥过重要作用。
其历史贡献有A. 开创南、北面官制度B. 实行猛安谋克制度C. 推行“四等人制”D. 推行八旗制度8. 如图是高一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知识卡片。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精选试卷及答案

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精选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为古印度犍陀罗艺术(又称希腊式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图中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
这体现了古代A.民族的交融B.文化的冲突C.宗教的传播D.文明的交流2.梭伦改革时期,只有前三个等级的公民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到克里斯提尼时代,按照地域部落划分为十个地区,每一地区选举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
这一变化反映出A.地域不平等取代出身不平等B.血缘关系和贵族政治的弱化C.选举范围和选举人数的扩大D.小国寡民体制遭遇严重危机3.朝鲜王朝有各种考试时间不确定的科举考试,又称“别试”。
具有代表性的别试,朝鲜国王也会亲临考场,其中著名的有以成均馆的儒生为考试对象的“谒圣试”等。
材料说明A.儒家思想对高丽王朝影响较大B.高丽王朝完全效仿唐科举考试C.科举考试推动朝鲜社会的发展D.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官员的选拔4.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
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A.反对君主制B.主张民主C.维护君主权威D.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5.“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这是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的名言。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A.雅典没有不参政的男人B.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利益C.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D.雅典民主政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6.罗马法规定,儿子在出卖土地后,父亲如能证明买方使用诡计和阴谋进行了欺诈,或者揭露对方以残废为威胁及施加肉刑,则该买卖契约无效。
查士丁尼时期法律规定,当丈夫挥霍财产时,其妻子可以请求返还嫁资。
由此可见,罗马法A.重视维护平民利益B.强调保护私有财产C.渗透公序良俗原则D.法律体系比较完整7.“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___,把酒话桑麻。
”(___《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重视农业的观念。
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的特点。
3.___:盛唐时期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这反映出盛唐时期邢窑制瓷技术已推广到全国。
4.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制瓷窑1000多座。
上述现象直接说明明朝太湖地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5.近年来,“晋商”成为中国文学界、史学界的热门话题,相关的著作纷纷问世,晋商是山西商人结成的商帮,在明清时期拥有强大的商业势力,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6.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___、___、___,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7.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___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BCA。
8.根据图片可以看出,近代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反动统治及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9.假如你的家族是解放前的民族资本家,那么,你家族的经历不可能出现的是C.日本全面侵华时期纺织厂内迁。
10.___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其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历史以及各个文明地区的历史,其记录与叙述都是轴心文明的创立者,诸轴心文明分散在亚欧大陆相距遥远的地区,都有着对人类普遍秩序的构想和思考。
”材料表明()A.古代文明遵循着完全相同的发展轨迹B.早期人类文明间有密切的交流C.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D.亚欧大陆有着一样的地理环境2.有学者评价某一帝国时说:作为守护者,几百年来守护着古代文明的瑰宝;作为看管者,保持了帝国思想和原则的生命力;作为传授者,教授了东欧斯拉夫民族宗教和文明。
据此判断,这一帝国是()A.波斯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拜占庭帝国D.阿拉伯帝国3.11世纪,位于日本九州的地方行政机构——大宰府,将通过贸易获取的“唐物”进献中央朝廷,天皇观阅“唐物”并将其分赏给王公贵族,这一套仪式被称作“唐物御览”。
这一举动()A.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B.宣示了天皇的统治权威C.旨在加快日本封建化进程D.消除了割据势力的威胁4.他率船队进入欧洲人所说的“大南海”后,历经100多天的航行,一直没有遭遇到狂风大浪,他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轻松过,他就给“大南海”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太平洋”。
他的船队()A.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B.首次成功横渡了大西洋C.绕过好望角到达了印度D.发现欧亚之间最短通道5.159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岛的胡椒每袋进价为3里亚尔,在荷兰则可以售100里亚尔。
到了17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在爪哇岛购买的胡椒价格为每磅2.25-2.5卢比,在荷兰的售价是每磅20卢比。
造成胡椒购销价格比值变动的主要原因是()A.欧亚贸易的发展B.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C.洲际物种的交换D.欧洲价格革命的深化6.下图形象地再现了16世纪开始的“三角贸易”(奴隶贸易),该航运模式在历史上存在300年之久。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50分)1.(2分)有学者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 )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世官制2.(2分)春秋战国时期,为巩固边陲,设立带有军事功能的郡县。
秦统一后,为强化对六国故地和边远地区的直接控制,置郡三十六,县八九百,郡县制正式确立。
这一变化有利于( ) A.瓦解血缘宗法制度 B.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3.(2分)汉代,中央政府在考察和试用被推举(察举)者时,对于一些重大政治、社会问题,会听取他们的对策,并根据回答的优劣来选任官员。
据此可知,汉代( )A.官吏选任注重实际才能B.官吏选任程序非常严密C.学子出仕途径日趋多元D.官场风气得到明显改善4.(2分)清朝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 )A.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B.完善了中枢机构C.导致了军机处的废除D.提高了决策的效率5.(2分)《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南京条约》中我们近年来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他们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
"材料中条约涉及的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C.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6.(2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民众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港澳等地被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
中国民众的这些行为( )A.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完整B.体现了自发的反侵略意识C.反映了民主意识的觉醒D.得到了清政府的有力支持7.(2分)下图是1933 年和1938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
高一历史下期末考试题附答案

高一历史下期末考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A. 夏朝B. 商朝C. 周朝D. 秦朝2. 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是()A. 金文B. 花纹文字C. 甲骨文D. 简化字3. 下列不属于四大发明的是()A. 火药B. 造纸术C. 指南针D. 铁器制作技术4.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项制度?()A. 焚书坑儒B. 放逐异己C. 修筑长城D. 实行阶级制度5. 百家争鸣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汉代D. 唐代6. 以下哪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荀子7. 下列哪个事件不属于明朝的大事记?()A. 紫禁城完工B. 洪武皇帝C. 郑和下西洋D. 杨继盛的海战胜利8. 下列哪个不是清朝的皇帝?()A. 顺治B. 清高宗C. 道光D. 乾隆9. 以下哪个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革命?()A. 五四运动B. 文化大革命C. 反右倾斗争D. 八国联军战争10. 以下哪个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A. 建国胜利B. 乌鲁木齐和平解放C. 南昌起义D. 重庆谈判二、简答题(共40分)1. 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答: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始于隋朝,终于清朝。
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的考试,选拔官员,以定国家人才,推进国家发展。
2. 请简要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
答:文艺复兴是15世纪至17世纪期间欧洲社会发生的一场重大变革。
它主要表现为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追求,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以及艺术和科学领域的崛起。
3. 请简要描述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和主要影响。
答:法国大革命起因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其主要影响是推翻了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共和国,并对欧洲的政治格局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论述题(共40分)请用简述的方法论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过程。
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附有答案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
(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下列关于右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B.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C.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D.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下列灌溉工具或灌溉工程出现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翻车②筒车③都江堰④坎儿井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④②①D.③①②④3、促使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因素是()A.私田的大量出现B.各国的税制改革C.商鞅变法D.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4、明朝的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这一材料反映了()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③农民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④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②③④5、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所在是在()A.南朝B.中唐以后C.北宋D.南宋6、私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中已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是在()A.明朝B.宋朝C.元朝D.清朝7、在明清统治者为固守重本抑末的政策下,许多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利于手工业再生产的扩大C.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8、苏州的工匠每黎明立于桥头,坊前“听大户呼织”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农民有了人身自由C.自然经济解体D.雇佣关系的出现9、以下不属于清王朝实行抑商和禁海政策的理由的是()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妨乱”C.“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D.防范“外夷”和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10、17—18世纪,导致欧洲国家进行争夺的主要原因是()A.殖民利益发生冲突B.扩张的方向相同C.扩大市场的需要D.资本积累的迫切要求11、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包括()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C.蒸汽锤、铁路设备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12、下列关于世界市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C.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不会波及其他国家D.世界市场是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13、19世纪90年代在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A.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D.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4、以下对洋务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A.其根本目的是“自强”“求富”C.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不小的推动作用B.其创办过程中存在种种弊端D.是中国人在近代化探索道路上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15、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出现民族工业的背景是()①外商企业的刺激②洋务企业的影响③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资产阶级独自创办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③④D.①②④16、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A.甲午战争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C.19世纪六七十年代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7、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社会特有的服饰景观是()A.长袍马褂B.西服革履C.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D.华冠儒服18、近代中国出现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A.《中外纪闻》B.《国闻报》C.《申报》D.《新青年》19、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行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高一下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 人类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这些文明的共同特点是A. 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B. 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C. 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帝国D. 都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体制2. 在中古时期的西欧社会中,虽然有一些持帝制立场的思想家认为“王在法上”,但是却很少有国王公开发表“王在法上”的言论。
即使出现一些集中了强大王权的国王,也没有产生“王在法上”的结果,其最主要原因是当时各国()A. 存在强大的贵族势力和教会势力B. 形成了系统的分权制衡理论C. 集中而强大的王权尚未出现D. 没有法律意识和成文法律的指导3.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亚述帝国、亚历山大东征、丝绸之路等素材。
由此可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A. 帝国的扩张与崛起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C.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D. 中华文明的吸引力4. 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中指出,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帝国的先后建立既给日本提供了学习样板,也使大和朝廷倍感“国际压力”;而新罗灭“任那日本府”并交好大唐王朝,则进一步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感”。
这预示着A. 隋唐的发展经验增加了日本紧迫感 B. 国内外形势发展促使日本进行社会变革C. 新罗与唐朝友好关系对日本造成严重威胁 D. 日本挽救统治危机以跻身东亚强国行列5.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
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
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
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6. 15--16世纪,西欧的专制国家可以调动社会上一切力量--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新教徒的进取精神等,把它们组合成一部轰轰作响的“机器”开向海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高中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理科)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1.“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以上是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选段,这段戏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男耕女织 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精耕细作2.考古工作者从一艘打捞的沉船中整理出青铜器、开元通宝、珐琅瓷瓶和青瓷碎片等文物,由此判断该沉船最有可能出现在A.商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3.《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说明了A.唐朝的市有时间限制 B.唐朝的市坊分立C.唐朝时商业活动有地域限制 D.唐朝时期商业繁荣4.右图中描绘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某一城市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
这个城市应当是A.上海 B.广州C.南京 D.北京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的开展 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6.右图中a点对应的历史时期,主要使用的能源是A.电力B.石油C.煤D.核能7.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浪潮,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机械设备不同 B.建筑材料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8.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展品主要是各种各样的机器 B.英国展品占了绝大部分C.美国在世博会上展示了令人吃惊的实力 D.中国也有不少世界先进的展品9.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是A.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C.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D.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0.“……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
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阙惟三端:曰民族独立。
曰政治清明。
曰农村繁荣。
”透过这段材料,你认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应首先取决于A.民族独立 B.积极发展农村经济C.坚持实业救国 D.彻底结束封建专制统治11.某学习小组以某一城市近现代的发展为研究课题来见证中国的复兴历程。
下面是其收集的相关材料,据此可判断这座城市是①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②较早聚集了近代中国各种类型的企业③20世纪90年代成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A.广州 B.上海 C.南京 D.厦门12.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1974年、1980年贴的两幅春联。
1974年:过年只有两斤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
出现这种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人民公社制的推行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3.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下海创市场”成为人们日常话题的重要内容。
这与中共十四大内容直接相关的是A.开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决定设立深圳、珠海、厦门为经济特区1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新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15.报刊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体现。
有关下列报纸说法正确的是A.都创办于19世纪末 B.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C.都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D.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观念16.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的前面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袖子上的三粒纽扣,代表三民主义;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它被定名为A.长袍马褂 B.中山装 C.西装 D.列宁装17.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
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
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A.权利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18.下列对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一位普通女市民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利用假日逛商场,看时装表演 B.通过“安居工程”住上了宽敞舒适的住房C.穿着草绿色的军装,骑着自行车去上班 D.周末在家用移动电话和人聊天19.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次机遇,其含义是指A.各国乘机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B.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C.迫使政府内部调整,形成新运行机制 D.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k20.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长期性地解决失业造成问题的主要措施是A.举办公共工程 B.整顿财政金融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D.保护劳工权利21.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设想不必先经过一个旧经济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时期就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这一设想之下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22.1921年11月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这里的“道路”主要指A.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工业化道路C.实行新经济政策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D.社会主义道路23.2008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对中外记者说:“我现在所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美元的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最早体现在A.布雷顿森林体系中 B.关贸总协定中C.北美自由贸易区中 D.《北大西洋公约》2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本国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不包括A.国内一些产品、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B.部分产业受到冲击C.可能使中国出现贸易逆差 D.不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25.2003年12月美国西北部的华盛顿州宣布该州发现了1头出现疯牛病症状的奶牛后,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纷纷宣布暂时禁止来自美国的牛及相关产品入境,严防疯牛病进入本国。
这表明,面对经济全球化A.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B.必须坚持平等互利原则C.必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D.必须主动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26题24分,第27题26分,共5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卷上。
)26.(24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时的两幅图片美国人排长队领救济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1)据材料一,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保障民生的具体做法(4分)。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六单元引言(2)请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10分)材料三由于粮食和日用品产量有限,我国曾经对粮食、食油、布料等实行凭票供应。
改革开放后,随着粮食产量的提高,工农业产品的增加,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善,政府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供应。
当年的粮、油、布票证,如今成了收藏家的藏品。
现在,人们再也没有花钱而买不到东西的烦恼了。
——人教版必修二《历史》第66页(3)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4)根据上述经济政策的调整,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6分).(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u27材料一我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单位:亿元)(1)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是什么?(4分)(2)世贸组织的前身是什么?(2分)是由哪个国家首先倡议建立的?(2分)材料二中美就中国入世问题经历了14年的谈判,2000年10月以克林顿总统签约划上句号。
在签约中双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努力工作、最终圆满签约。
有评论说:中美签约,双方都是赢家。
材料三2000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8分)(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发展的形势,应如何应对?(10分)三峡高中2009—2010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理科)答题卷一、选择题。
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2小题,第26题24分,第27题26分,共50分)26.(1)据材料一,指出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社会保障民生的具体做法(4分)。
2)请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10分)5((3)你认为,导致当今中国产品丰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4分)(4)根据上述经济政策的调整,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6分)u27.(1)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是什么?(4分)(2)世贸组织的前身是什么?(2分)是由哪个国家首先倡议建立的?(2分)(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8分)(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发展的形势,应如何应对?(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