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临川东南晏氏始祖(唐咸通十年进士官江西观察判院)晏墉

合集下载

沙河晏家祠

沙河晏家祠

沙河晏家祠沙河晏家位于文港镇北偏西2.5公里处,南接文港街,西邻抚河大堤。

据《进贤地名志》载:北宋时期,晏容在江西任都察官,将广东家属带来此地落户,因靠近河畔,村庄建在沙洲上,故而得名。

该村现有300多户,1600余人口,为文港独姓大村庄。

晏家祠堂座落于村中央,左邻民房,右靠一小商店,门前有一块500余平方米的空地,空地上有一口石栏围护,装典精致的古井。

走近祠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晏殊故里”四个斗大的红字,飘檐大门前卧着一对大石狮子,大门上方相嵌着“晏氏家庙”青石匾,两旁有一幅对联:大宋神童第;青齐宰相家。

传神的楹联衬托着古朴的外墙,令人萧然起敬。

祠堂是一幢约600平方米四合院式古建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外墙由青砖砌成,内部全是木质结构,两边有厢房,中间有天井。

堂屋上方有几块匾额引人注目,正中央悬挂着一块大匾,上书“衮绣堂”三个大字,当是该支宗派的堂号。

左右两旁还有“文元”、“声蜚翰院”、“都拣第进士”等匾额。

堂屋正面中央挂着晏殊画像,两旁有今人书写的晏殊《浣溪沙》晏几道《鹧鸪天》两首词,还有一副楹联:狐裘风不改;姜桂性犹存。

下方有晏殊、晏几道生平简介。

堂屋两侧的板壁上,张贴着晏氏宗族史简介,还有20几位先祖的画像。

左侧还贴有几十幅小照片,他们是近代晏氏精英。

其中杰出的一位晏福生,曾任四野四十七军副军长,中将军衔。

最新贴上去的照片是晏涛,年仅17岁,以688分的高分夺得2012年进贤高考理科状元,排名全省第9,荣获县政府颁发的奖学金5万元。

放榜时全村欢呼庆贺,以此为荣。

历史名人晏殊出生于此,晏家祠因他名杨天下。

《进贤县志·人物志》为晏殊立传,乡野民间也广为流传其趣闻轶事。

晏殊,北宋人,字同叔,自幼聪颖,七岁能文,称为江南神童,赐进士出身,先后出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礼部侍郎、邢部尚书、宰相等职。

然而,真正让其出名,流芳后世的还是造诣极深的诗词,以文字典丽,音调和谐,承南唐风格,而风糜一时,为我国北宋词坛“婉约派”创始人之一,著有文集二百四十卷,仅有《珠玉集》及清人所辑《晏文献遗文》存世。

晏敦复传文言文翻译

晏敦复传文言文翻译

晏敦复,字景初,乃丞相晏殊之曾孙也。

自幼聪颖,从学于程颐,颐奇其才。

及长,中进士,任御史台检法官。

绍兴初年,大臣荐举,召试馆职,然敦复不就。

特命为祠部郎官,后迁吏部,因守法而忤吕颐浩,遂出知贵溪县。

时有人为敦复辩其事,改任通判临江军。

召为吏部郎官、左司谏、权给事中,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

淮西宣抚使刘光世请以淮东私田易淮西田,帝许之。

敦复上言:“光世帅一道,未闻为朝廷措置毫发,乃先易私亩。

比者岳飞属官以私事干朝廷,飞请加罪,中外称美,谓有古贤将风。

光世自处必不在飞下,乞以臣言示光世,且令经理淮南,收抚百姓,以为定都建康计,中兴有期,何患私计之未便。

”遂权吏部侍郎兼详定一司敕令。

渡江之后,庶事草创,敦复裁定四选格法,多所裁定。

敦复素刚严,居吏部,请谒不行,铨综平允,除给事中。

冬至节,旨下礼部,取度牒四百充赐予。

敦复奏曰:“兵兴费广,凡可助用度者尤当惜,矧两宫在远,陛下当此令节,欲奉一觞为万岁寿不可得,有司乃欲举平时例行庆赐乎?”帝遂寝其事。

有卒失宣帖,得中旨给据,太医吴球得旨免试。

敦复奏曰:“一卒之微,乃至上渎圣聪,医官免试,皆坏成法。

自崇宁、大观以来,奸人欺罔,临事取旨,谓之‘暗嬴指挥’,纪纲败坏,驯致危乱,正蹈前弊,不可长也。

”时汪伯彦子召嗣除江西监司,敦复论其事,直言不讳。

敦复为吏部尚书,兼江淮等地路经制使。

旧例,宰相必送其出阁,然敦复从未见秦桧相送,遂曰:“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侮辱他。

”不久,敦复请求外调,以宝文阁直学士的身份去衢州任知县,兼监督亳州明道宫。

敦复在家闲居数年后,辞世,享年七十一岁。

敦复为人沉默寡言,似不能开口,然在朝廷议事,却从不忌讳。

帝曾评曰:“你为人耿直敢言,可是说没有辱没你的先祖啊。

”其一生刚正不阿,为世所重,可谓一代名臣。

晏氏家谱

晏氏家谱

统修东南晏氏历代分迁志(整理于2009)中华晏氏网 2009年6月11日晏春林统修东南晏氏历代分迁志唐末第一世墉祖中咸通元年进士由临淄官任江西观察判院因家筠州高安花桥里太平乡二十八都肇基因为晏原(宜丰县)此吾东南晏氏之所由始也后梁第二世延昌由晏原择地至抚州临川之门家港得白鳝潭为莹地得沙河(进贤县)为基址遗长子郜居焉,次子邵后唐时第三世邵由沙河掌筠州椽从治命复居晏原经营蟹溪沙塘之旧第后汉周时第四世郜公支八子:旦、固、谏、情、亮、聪、贞、渐邵公支七子麒由沙塘迁杭头湾溪、义城上团始居灵峰山下后迁桥西鸾由沙塘迁澜溪因子孙不立今基址属潘氏迁宜春湖塘清仍居沙塘蟹溪(宜丰县)先由沙塘迁上高下城钓石塘珍由沙塘迁上高城坡明由沙塘迁新喻县二十九都三图蒙山乡蒙安里(上高)蒙山北曰浒江中村居焉生由沙塘迁奇塘北宋时第五世郜公支旭由沙河官合州同梁县尉因家焉(四川铜梁县)第五世邵公支傛字光仪由中村蒙山乡浒江村迁本里象营,傛迁新余,再迁冲溪。

源由奇塘迁天岭下桥头后有徙居垱头(上高县)第六世邵公支奕由沙河庐幕长山遂家焉宗愿由沙河赘吉安庐陵葛氏因家焉昭素由沙河迁居潼川府(四川三台县潼川镇)第六世邵公支无迁徙第七世郜公支皓由沙河迁居新喻县牛陵岗资由沙河官袁州司理遂家焉(宜春县)赓由沙河官临江军法司因家焉(樟树市)持由沙河迁潼川四川昕由沙河迁居进贤县第七世邵公支无迁徙第八世郜公支溥由沙河迁清江(樟树市)冲由临江迁玉浪(樟树临江镇)迁新余界水荼陵居仁由沙河迁芭县仁端由沙河迁建昌(江西永修县)子直由沙河迁泰州如皋(江苏)由行由沙河迁分宁县(江西修水县)第八世邵公支仁晖由杭头迁桥西(宜丰县)第九世郜公支駜由河沙迁居推官庄绘由河沙迁洪都(南昌市)湲由河沙隋父孝广任扬州尉父战死于金人之难因留居于鲍家庄(江苏仪征)源一官名垣解由沙河迁居抚州水陆巷(江西临川市)朝英由沙河迁居临江(樟树市)第九世邵公支,重义由杭头分居梨树下。

小六由钧石塘迁居中村小二由钧石塘迁居中村九一由钧石塘迁居葛姑泉齐道由钧石塘迁居社山子洪由浒江迁居上岳州(湖南)方卿由上高浒江迁粼溪祖华由浒江象营迁居东严坑中村上苑土屋后伯英伯俊由兄弟俱由浒江迁钟家渡伯仲伯信伯伸兄弟俱由浒江商外湖广复迁畲南澧溪南宋时第十世郜公支沆由长山迁居罗舍港口天佑由沙河迁居绍兴府中榜元(浙江)思厚由沙河迁居城头岗大广由沙河迁居南昌虎栏庆长由沙河移居果州理兴镇(四川南充市)第十世邵公支国萃由城陂迁上坊(上高)茂钰由浒江象营迁中村茂琼仍居象营茂琳由浒江象营迁本里楼下茂坚由浒江象营迁本里楼下前今基址丘墟矣延绪由浒江迁新昌宗彭由浒江商居洵阳蜀河延惠由浒江商居陕西西乡县延康由浒江商居陕西西乡县十一世郜公支常由长山迁卓山(进贤长山晏)延龄由长山迁洪都(南昌)延年由长山迁南昌宗镐由吉安迁麟源大正由沙河迁福州(福建)介由果州复归沙河祖居(四川南充市)价由沙河迁居信州玉山(江西玉山县)双庆由沙河迁居宁邑(宁都)弇由沙河迁居绍兴府(浙江)瑜由沙河迁富州(丰城)三鼎由沙河迁湖广江厦(湖北)恭由沙河迁湖南岳州楚卿兄弟俱由沙河迁居湖北宋卿兄弟俱由沙河迁居湖北君召由沙河赘居院前章宅君聘由沙河赘居东溪塘上松年由沙河迁居吁茆埠十一世邵公支应升由钧石塘东迁居塘西子威由城陂迁居甘堆十二世郜公支夔由沙河迁居城岗南凤由长山出继相阴韩宅浩然由沙河迁居横塘粹然由沙河迁居丰陂斗源由沙河迁居靖安桃源里(江西靖安县)俞由沙河赘居白城饶宅鳌孙由沙河迁居江州德安(江西德安县)庚老由沙河迁居南昌超溪岗下同由沙河官建昌令遂家焉(江西永修县)朝宗由沙河迁居花园巷大明由沙河赘居富州袁宅即今丰城县大经由沙河迁居丰城虎坑十二世邵公支端五由沙塘迁居堆峰如心由中村肇基浒江太和堂今为下房少祖牧心由中村肇基浒江五惇堂今为上房少祖元时十三世郜公支济可由吉安迁居长塘镇山前仪可由吉安迁樟山中溪东陂玉由沙河赘居轮田仲琦由靖安桃源迁居吉乐(江西靖安县)希哲由沙河迁居湖广标自仪征鲍家庄迁居宣尉庄梓林由沙河出继抚城梁宅因家焉(临川)美如由富州转迁南昌遂家焉豁如由富州移迁富州南庄祖明由沙河迁居进贤县文明由沙河迁居进贤县十三世邵公支云卿由均石塘迁居寨里泉山由均石塘迁居社山公允由均石塘迁居社山公寿由均石塘迁居社山公正由均石塘迁成社山政永由澧溪迁居茶楼村十四世郜公支真孙由长山赘居田里章宅珏由清湖迁居永丰河口白沙德崇由沙河迁居湖南油店上安二幼子由沙河兄弟二人过继陆戏陈宅因家焉显宗由沙河迁居曾湾奇二由沙河赘居进贤叶宅福一由沙河渡淮而家焉瑞父由沙河迁成南昌黄山华父由沙河迁居南昌辟邪大兴由沙河迁居南昌漳溪十四世邵公支评七由沙塘迁居天德乡口溪寿四由堆头出继张宅因家焉谦六由葛姑泉商居四川十五世郜公支涣由庐陵山前迁居安福斗塘子祺由清湖中溪迁居莞草苍下朗老(官名旭)由沙河迁居南昌超溪途冲名远由南昌超溪岗下迁居进贤县西溪佛塔塘洪由沙河迁居崇仁横溪港口(江西崇仁县)君显由漳溪迁居沙港十五世邵公支俊大由沙塘赘居南宫毕宅元亨由杭头寓居四川道敏由杭头商居陕西。

百家姓晏姓氏的由来和名人

百家姓晏姓氏的由来和名人

百家姓[晏]姓氏的由来和名人历史来源1、来源于姜姓。

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晏弱被分封于晏,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齐河县西北的晏城,所以他以晏作为自己的姓氏。

他的后代也沿用晏姓,形成了晏姓的以支。

2、来源于陆终氏,是陆终子晏安的后代。

传说中的古帝颛顼的第五个儿子叫做阳安,他的后代便以晏作为姓氏,并且在春秋时期与高、国、鲍一起成为齐国的四大望族,世代在齐国做官。

3、来源于上古尧时期的大臣晏龙。

据说晏龙是尧时掌管音乐的大臣,为历史上最早的晏姓人物。

晏龙被认为是此支晏氏的始祖。

家族名人晏婴:字仲(?~公元前500),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

山东高密人。

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

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

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

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

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

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

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

内辅国政,屡谏齐王。

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

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

著有《晏子春秋》8卷250章。

晏殊,字同叔,北宋宰相,著名词人,临川人。

景德初年曾以“神童”之名被真宗如为进士,庆历中官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

他填词擅长小令,承袭南唐风格,多表现士大夫阶层的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音调和谐。

他的《浣溪沙》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传诵很广。

他喜好贤能,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他的儿子晏几道也是北宋著名的词人。

晏铎:自贡富顺县人,明朝永乐十六年(1418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福建道御史。

他学问渊博,才华出众,为官清正,政绩斐然,受到人民爱戴,是明英宗时期的“景泰十才子”之一。

晏姓研究报告

晏姓研究报告

晏姓研究报告晏姓研究报告摘要:晏姓是中国的常见姓氏之一,源自于古代的官职名称,后来逐渐成为姓氏。

本研究报告通过对晏姓的起源、分布、人口数量和历史变迁等方面进行研究,对晏姓进行全面分析,并探讨晏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起源晏姓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后来逐渐演变为姓氏。

晏姓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晏国是一个小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南和山东一带。

晏姓的始祖晏婴和晏平仲是晏国的贵族,他们的后代逐渐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分布根据统计数据,晏姓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河南、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省份。

其中,河南和山东是晏姓的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占总人口的大部分。

此外,晏姓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也有一定数量的分布。

三、人口数量晏姓的人口数量在中国姓氏中排名较中上。

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约有100万人左右的晏姓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0.07%。

晏姓的人口数量虽然不算太多,但在一些地区却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四、历史变迁晏姓在历史上经历了诸多变迁。

最初是作为官职名称出现,后来逐渐成为姓氏。

在战国时期,晏婴的晏子学派影响了当时的哲学和思想。

后来,晏姓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时期,许多晏姓的人物在政治、文化和军事等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然而,在宋代之后,晏姓逐渐衰落,不再是重要的姓氏之一。

五、社会作用和影响晏姓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晏婴的晏子学派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学派之一。

晏姓在政治、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有着较为显著的贡献,许多晏姓的人物成为了历史上的名人和英雄。

六、结论晏姓作为中国的一个常见姓氏,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

晏姓人口数量虽然不算太多,但在某些地区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晏姓在过去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晏姓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2020版晏氏家谱(更新版)

2020版晏氏家谱(更新版)

统修东南晏氏历代分迁志(整理于2009)中华晏氏网 2009年6月11日晏春林统修东南晏氏历代分迁志唐末第一世墉祖中咸通元年进士由临淄官任江西观察判院因家筠州高安花桥里太平乡二十八都肇基因为晏原(宜丰县)此吾东南晏氏之所由始也后梁第二世延昌由晏原择地至抚州临川之门家港得白鳝潭为莹地得沙河(进贤县)为基址遗长子郜居焉,次子邵后唐时第三世邵由沙河掌筠州椽从治命复居晏原经营蟹溪沙塘之旧第后汉周时第四世郜公支八子:旦、固、谏、情、亮、聪、贞、渐邵公支七子麒由沙塘迁杭头湾溪、义城上团始居灵峰山下后迁桥西鸾由沙塘迁澜溪因子孙不立今基址属潘氏迁宜春湖塘清仍居沙塘蟹溪(宜丰县)先由沙塘迁上高下城钓石塘珍由沙塘迁上高城坡明由沙塘迁新喻县二十九都三图蒙山乡蒙安里(上高)蒙山北曰浒江中村居焉生由沙塘迁奇塘北宋时第五世郜公支旭由沙河官合州同梁县尉因家焉(四川铜梁县)第五世邵公支傛字光仪由中村蒙山乡浒江村迁本里象营,傛迁新余,再迁冲溪。

源由奇塘迁天岭下桥头后有徙居垱头(上高县)第六世邵公支奕由沙河庐幕长山遂家焉宗愿由沙河赘吉安庐陵葛氏因家焉昭素由沙河迁居潼川府(四川三台县潼川镇)第六世邵公支无迁徙第七世郜公支皓由沙河迁居新喻县牛陵岗资由沙河官袁州司理遂家焉(宜春县)赓由沙河官临江军法司因家焉(樟树市)持由沙河迁潼川四川昕由沙河迁居进贤县第七世邵公支无迁徙第八世郜公支溥由沙河迁清江(樟树市)冲由临江迁玉浪(樟树临江镇)迁新余界水荼陵居仁由沙河迁芭县仁端由沙河迁建昌(江西永修县)子直由沙河迁泰州如皋(江苏)由行由沙河迁分宁县(江西修水县)第八世邵公支仁晖由杭头迁桥西(宜丰县)第九世郜公支駜由河沙迁居推官庄绘由河沙迁洪都(南昌市)湲由河沙隋父孝广任扬州尉父战死于金人之难因留居于鲍家庄(江苏仪征)源一官名垣解由沙河迁居抚州水陆巷(江西临川市)朝英由沙河迁居临江(樟树市)第九世邵公支,重义由杭头分居梨树下。

小六由钧石塘迁居中村小二由钧石塘迁居中村九一由钧石塘迁居葛姑泉齐道由钧石塘迁居社山子洪由浒江迁居上岳州(湖南)方卿由上高浒江迁粼溪祖华由浒江象营迁居东严坑中村上苑土屋后伯英伯俊由兄弟俱由浒江迁钟家渡伯仲伯信伯伸兄弟俱由浒江商外湖广复迁畲南澧溪南宋时第十世郜公支沆由长山迁居罗舍港口天佑由沙河迁居绍兴府中榜元(浙江)思厚由沙河迁居城头岗大广由沙河迁居南昌虎栏庆长由沙河移居果州理兴镇(四川南充市)第十世邵公支国萃由城陂迁上坊(上高)茂钰由浒江象营迁中村茂琼仍居象营茂琳由浒江象营迁本里楼下茂坚由浒江象营迁本里楼下前今基址丘墟矣延绪由浒江迁新昌宗彭由浒江商居洵阳蜀河延惠由浒江商居陕西西乡县延康由浒江商居陕西西乡县十一世郜公支常由长山迁卓山(进贤长山晏)延龄由长山迁洪都(南昌)延年由长山迁南昌宗镐由吉安迁麟源大正由沙河迁福州(福建)介由果州复归沙河祖居(四川南充市)价由沙河迁居信州玉山(江西玉山县)双庆由沙河迁居宁邑(宁都)弇由沙河迁居绍兴府(浙江)瑜由沙河迁富州(丰城)三鼎由沙河迁湖广江厦(湖北)恭由沙河迁湖南岳州楚卿兄弟俱由沙河迁居湖北宋卿兄弟俱由沙河迁居湖北君召由沙河赘居院前章宅君聘由沙河赘居东溪塘上松年由沙河迁居吁茆埠十一世邵公支应升由钧石塘东迁居塘西子威由城陂迁居甘堆十二世郜公支夔由沙河迁居城岗南凤由长山出继相阴韩宅浩然由沙河迁居横塘粹然由沙河迁居丰陂斗源由沙河迁居靖安桃源里(江西靖安县)俞由沙河赘居白城饶宅鳌孙由沙河迁居江州德安(江西德安县)庚老由沙河迁居南昌超溪岗下同由沙河官建昌令遂家焉(江西永修县)朝宗由沙河迁居花园巷大明由沙河赘居富州袁宅即今丰城县大经由沙河迁居丰城虎坑十二世邵公支端五由沙塘迁居堆峰如心由中村肇基浒江太和堂今为下房少祖牧心由中村肇基浒江五惇堂今为上房少祖元时十三世郜公支济可由吉安迁居长塘镇山前仪可由吉安迁樟山中溪东陂玉由沙河赘居轮田仲琦由靖安桃源迁居吉乐(江西靖安县)希哲由沙河迁居湖广标自仪征鲍家庄迁居宣尉庄梓林由沙河出继抚城梁宅因家焉(临川)美如由富州转迁南昌遂家焉豁如由富州移迁富州南庄祖明由沙河迁居进贤县文明由沙河迁居进贤县十三世邵公支云卿由均石塘迁居寨里泉山由均石塘迁居社山公允由均石塘迁居社山公寿由均石塘迁居社山公正由均石塘迁成社山政永由澧溪迁居茶楼村十四世郜公支真孙由长山赘居田里章宅珏由清湖迁居永丰河口白沙德崇由沙河迁居湖南油店上安二幼子由沙河兄弟二人过继陆戏陈宅因家焉显宗由沙河迁居曾湾奇二由沙河赘居进贤叶宅福一由沙河渡淮而家焉瑞父由沙河迁成南昌黄山华父由沙河迁居南昌辟邪大兴由沙河迁居南昌漳溪十四世邵公支评七由沙塘迁居天德乡口溪寿四由堆头出继张宅因家焉谦六由葛姑泉商居四川十五世郜公支涣由庐陵山前迁居安福斗塘子祺由清湖中溪迁居莞草苍下朗老(官名旭)由沙河迁居南昌超溪途冲名远由南昌超溪岗下迁居进贤县西溪佛塔塘洪由沙河迁居崇仁横溪港口(江西崇仁县)君显由漳溪迁居沙港十五世邵公支俊大由沙塘赘居南宫毕宅元亨由杭头寓居四川道敏由杭头商居陕西。

晏殊家世中的几个问题

晏殊家世中的几个问题

第28卷 第4期2009年12月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 OURNA L O F EAST CH I NA I N ST I TUTE O F TEC HNOLOGY V o l 128 N o 14D ec .2009收稿日期:2009-05-02作者简介:杨安邦(1950)),男,江西临川人,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临川文化研究。

晏殊家世中的几个问题杨安邦(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西抚州344000)摘 要:晏殊家世中诸子的生卒年和晏殊第五子晏知止的改名情况,有关典籍、史料及论著均未详明。

文章根据晏殊故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村5东南晏氏重修宗谱6及有关资料,对晏殊家世中这二个问题作出考述。

关键词:5东南晏氏重修宗谱6;晏殊;诸子生卒年;晏知止;改名原因中图分类号:K 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12(2009)04-0313-03北宋名相、著名词人晏殊家世中诸子情况,史传几无记载。

5宋史#晏殊传6中只列举知止一人,且言辞极略[1]。

欧阳修所撰5晏元献公神道碑铭6列出晏殊八子二女,但于生卒年亦未涉及[2]。

近人夏承焘先生编写的5二晏年谱6,对于其生卒年均是推算而定[3]。

其他有关晏殊家世的专文,均未对其诸子生卒年作出确考[4]。

涂木水先生5关于晏几道的生卒年和排行6一文[5],引晏殊故里的宗谱5东南晏氏重修宗谱6,对晏殊第八子晏几道的生卒年和排行作出确考,解决了文学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于晏殊其他子女情况未予涉及。

最近,笔者到/二晏0的故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村(原江西省临川县,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划入进贤县),查阅了5东南晏氏重修宗谱6。

该谱/临川沙河世系0中,对晏殊诸子与配偶的生卒年及有关情况均有明确的记载。

本文现根据该宗谱及有关资料,就晏殊诸子生卒年及仕履情况与其第五子晏知止的改名情况,作一详述。

1 晏殊诸子与配偶的生卒年及仕履等情况据宗谱载,晏殊生有九子六女。

怀乡赋第八段赏析【清代】张澍骈体文

怀乡赋第八段赏析【清代】张澍骈体文

精美图片
作者简介
• 张澍(1776~1847)清代著名文献学家、学术大师,字百瀹,又字 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介白,凉州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 区)人。
• 年犹未弱冠,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乡榜,嘉庆四年(1799) 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未几引疾归。后起任贵州玉 屏、四川屏山等知县。丁父忧,再起为江西、永新知县,署临江通 判,改江西泸溪县令,以缓漕免职。所学长于考证舆地,以及姓氏 谱牒。其《五凉旧闻》,则专纪乡邦故实。补辑《汉皇德传》、 《魏周生烈子》以下雍凉著述10余种。藏书处“二酉堂”,所搜集 地方文献为多。
骈体文 怀乡赋 第八段
清代 张澍
作品赏析
• 怀乡文学肇始于《诗经》,它包含了屈原的家国情怀,《古诗十九首》 的悲剧意识,沿用了陶渊明对“乡”的定义阐发,成为既具有前代怀 乡文学的共性又独具时代特色的怀乡书写典范。
• 怀乡文学分为宦游、征戍、去国三大类,并探究这三种处境与怀乡之 情相互触发的契机,关注乡愁背后阐发的内容。如厌倦官场的思家是 对隐居的向往;战事频繁、征戍不归的怀乡中有对生的渴望;离开故 国的怀乡内容时常流露出忠君报国的政治色彩等。
重曰:子之郡也,西涼。子之縣也,姑臧。子之游也,窮山陬 與水鄉。子之仕也,歷黔益與豫章,无顏氏之負郭乏宰。
……………………………………………………… ………………………………………………………
张澍(1776~1847)清代著名文献学家、学术大师,字百瀹,又字寿谷、时霖等,号介侯、鸠民、 介白,凉州武威县(今武威市凉州区)人。年犹未弱冠,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中乡榜,嘉庆 四年(1799)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未几引疾归。后起任贵州玉屏、四川屏山等 知县。丁父忧,再起为江西、永新知县,署临江通判,改江西泸溪县令,以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东南晏氏始祖——晏墉
唐咸通十年进士官江南西道观察判院——晏墉【晏墉】(835-891),江西东南晏氏第一世(始)祖,字仰高、又字宗道,系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高祖。

唐太和九年(乙卯,835年)四月十三戌时生,唐大顺二年(辛亥,891年)三月初八卯时卒。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己丑科归仁绍榜进士及第[1],考官为礼部侍郎王凝,该科进士有司空图、林慎思、欧阳玼等三十人。

唐懿宗时自山东青州(今山东临淄)出仕,初任浙江金华薄,唐僖宗时迁任江南西道[2]观察判院[3]。

任满将进,民攀辕不舍,适胡乡兵变[4]。

因肇基江西瑞州[5],占籍高安晏原(今江西省宜丰县宜花桥乡团结村)。

娶王氏(839-895),封夫人。

生一子晏延昌。

晏延昌生二子:长子晏郜、次子晏邵。

晏邵生七子上蒙山(高安县),晏郜生八子下江南,繁衍分迁至湖、广、川、陕、云、贵、浙、苏等全国各地。

晏原(宜丰县)此吾东南晏氏之所由始也。

(晏金洲撰)
【注释】
【1】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当时人称之为“登龙门”。

发榜之后,有曲江会、杏园宴、雁塔题名等活动。

进士曲江大会,有时皇帝还登紫云楼垂帘观看。

唐朝应诏而举者,多达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明经科得第,每年有一、二百人,而进士科得第的,有时只有几人,最多也不过三、四十人。

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可见在唐代众科中,最贵重是进士科,所以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说: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士子登科之后,并不立即授予官职,还要再经过吏部考试,这种考试,叫做“省试”或“释褐试”。

考试合格,才能授予官职。

吏部复试分四个方面,据《通典·选举三》载:其择人有四事: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言词辨正);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尤长)……始集而试,观其书判,已试而“铨”,察其身言;已铨而注,询其便利而拟其官;已注而“唱”示之,不厌者,得反通其辞。

……三唱而不厌,听冬集。

另一条途径是经过地方长官如节度使、观察使等的荐引,先作他们的幕僚,然后才由中央政府授予官职。

【2】江南西道:
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

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并伴随各地节度使,成为藩镇割据的开始。

唐朝划分为十五道:陇右道、河北道、河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道、黔中道、关内道、河东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岭南道、京畿道、淮南道、都畿道,其中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合称为山南道,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合称为江南道。

江南西道是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以江南道分置,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

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领宣、饶、抚、虔、鄂、江、洪、袁、吉、澧、朗、岳、潭、衡、郴、邵、永、道、连诸州,共19州。

【3】观察判院:正五品,唐朝四品、五品职事官这一级官员通常是由宰相提名,呈皇帝御批。

五品以上官员退休,本人应直接上奏皇帝批准。

【4】胡乡兵变:唐懿宗即位时(859年),社会贫富差距很大,民变四起。

乾符六年(879年)黄巢转掠江西,饶(治今江西波阳)、信、池(治今安徽贵池)、宣等十五州。

【5】江西瑞州:筠州高安花桥里太平乡二十八都。

【参考文献】
[1]《唐代状元榜》
[2] 欧阳修《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至和二年〉》
[3] 清同治十年刊本《福建通志》
[4]《新唐书·地理志》
[5] 北宋哲宗年间(1085年—1100年)晏几道修《东南晏氏统修谱》
[6] 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东南晏氏重修宗谱》
[7]《新唐书·百官志》
[8]《通典·选举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