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7天小说阅读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第七天)(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第七天)(含解析)

2017-2018学年度人教版语文高一暑假作业(第七天)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郭震海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

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

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

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

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

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

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

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

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

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

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

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

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

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

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

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

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

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7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7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2014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德基传【明】宋濂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

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乃更以宽化之。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

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

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

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7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7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2014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张祖传【明】张岳张祖,字彦宗,以字行。

十三岁,父祖继殁,独奉母以居。

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

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

祖疑之,入白母。

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

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

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

逮久弗获。

会天变肆赦,乃归。

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

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

是时,诏民田八顷以上家,择子若①孙一人为吏。

县檄至,祖挥之弗受,执卷奋曰:“吾而吏耶?”令白按察司,复檄祖往,固弗受如县。

使者熟视之,曰:“君,我辈中人也,勿辱于县。

”遂挟以去。

祖既通儒术,兼晓九章算法。

时方行方田②令,即以其事属之。

文案盈几,祖精勤不舍,昼夜栉理而错画之,皆有绪可按据。

建文时,祖为吏部吏。

未几,云南布政张公召入为尚书,于属吏多所更易,独言张某老成,守法不易也。

时帝方与方孝孺辈讲求古治,经济之事多变太祖旧章,章奏日下吏部。

祖密言于曰:“高皇帝起布衣,有天下,立法创制,规模远矣。

为治当责实效。

今法制已定,日有变更,未必胜于旧,徒使异议者以为口实,盍先其急者?”深然之,而夺于群议,不能用。

会添设京卫知事一员,诏吏部选可者。

曰:“无逾祖矣。

”授留守知事。

及靖难师渡江,祖为安吉县丞。

被谴自经③,舁尸归,属吏无敢往视,祖独往经理其殡。

殡毕,哭奠而去。

时人义之。

安吉在万山中,向多逋民④,隐田不以自实,财赋甚少。

祖至,清勤自持,敬礼贤士大夫,与讲究磨砺。

在职九年,稽核财赋,修筑陂塘圩岸,不可胜计。

逋民隐田者令以占籍⑤输税,免其罪。

声称著闻,以最荐升湖广按察司经历。

行至吴桥卒,惟一子扶丧归。

(摘编自《小山类稿》)【注】①若:或者。

②方田:指方田均税法。

③被谴自经:朱棣登位,张被解除职务后自杀。

④逋民:逃到本地的百姓。

⑤占籍:自外地迁来的成为有户籍的当地居民。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4天文学艺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4天文学艺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 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 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 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 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 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 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 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也就是说,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
章第三段说的是“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 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2.本题考查文意概括。B 项,“这种观点不可信”错。文章第五段说的是“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 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并没有说谷 鲁斯的观点不可信。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文意进行正确推断的能力。D 项,“只属于青山的”错。文章第三段说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 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 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 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第四段也有明确说明,此时应是物我合一,物中有我,我中有物。
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 因为审美移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人的不自由常常来自人自身。自身是有限的,它是自由的牢 笼。可是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 伸张的机会。“自我”与天地万物的界限消失了,人的情感也就从有限扩大到了无限。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4天文学艺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4天文学艺术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第04天文学艺术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审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

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

当然,天地万物不会欢笑,春花秋月也不会悲愁,是人把自己的悲欢移置到了他们身上。

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

《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

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

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他们认为,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审美观照,是情感的自发的外射作用。

也就是说,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

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

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

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

对主体而言,他完全地沉没到对象中去,在对象中流连忘返,进入忘我境界;对客体而言,它与生命颤动的主体融合为一,实现了无情事物的有情化,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近年高中英语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7天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近年高中英语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7天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07天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重要程度:★★★★★难易程度:★★★★☆(2017·天津) Nowadays, cycling, along with jogging and swimming, ___________ as one of the best all—round forms of exercise。

A。

regard B. is regarded C。

are regardedD. regards【参考答案】B【名师点睛】本题的考查方向涉及动词的语态和主谓一致,首先要把握句意,判断主谓之间是主动还是被动关系,再者就是考查学生的考虑是否全面,即加上判断谓语动词的单复数,考查了学生对主谓一致中就前一致的把握。

【拓展延伸】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1. 被动语态的构成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

助动词be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

2. 被动语态的用法:当说话者不知道动作的执行者或没有必要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时,只需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可以使用被动语态。

如果需要在被动语态中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时一般用介词by 引出。

3。

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1)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的构成:在一般现在时态的句子中,被动语态由"be (am/is/are) +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

助动词be随人称、数的变化而改变。

(2)主动语态改写成被动语态的方法:将主动句的宾语变成主语,将主动句的谓语变成"be +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主动句的主语变成被动句中by的宾语(或省略)。

【易错提示】如果主动句中有两个宾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可以把其中任意一个变成被动句的主语。

1。

The boy with short hair __________ Little Tiger by his parents。

A. calls B。

calledC. is callingD. is called2. He likes reading very much。

高三语文快乐暑假作业(七)

高三语文快乐暑假作业(七)

高三语文快乐暑假作业(七)高三语文快乐暑假作业(七)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笔墨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程大利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人对艺术的认识论,它植根于中国古典哲学,又在宇宙自然和社会人生的规律中得到印证,是通会之后的大智慧。

笔墨早已不是形而下的概念,而是承载着文化精神的述说方式。

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由此彰显的人格力量是笔墨的魅力所在.国画不只是在画画,是借笔墨抒写心灵,是画家精神世界的剖白,才情的彰显,学识的记录。

在“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外有更宏大的功能。

画家,以绘画为职业,应该远离功利,散淡从容,特别是山水画家,离开这个喧嚣的社会越远越好,离社会远些日后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历代画论提出“清心地〞,“善读书〞,“却早誉〞,“亲风雅〞,“不可有名利之见〞,就是说高尚的人品能影响到笔墨,这是中国画认识论的独特之处,与西方美学观不尽相同,中国画强调“人成艺成〞。

历代画论均论述过人品与画品的关系,足见这一命题的重要性。

人品立定之后还要读书,这是画家的终生课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只是指写诗,书画一道也是如此,读书决定着画格,读书是做学问的同义语.不做学问,画只见才情难有境界,古来大家没有不爱读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际上是继承传统和体验生活.端正了作画的态度,注意到人格的修养和锤炼,又能做到读书不缀、体察生活,接下来要解决的一个终生课题就是笔墨了。

在笔墨技术上,前人的论述很多,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笔尽笔法、墨求墨气〞,“笔墨太简,则失之阔略〞,“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拙,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学者未入笔墨之境,焉能画外求妙〞。

北宋韩拙在《山水纯全集》里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这句话被千年以来的实践所证明。

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宇宙自然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人体内也是真气流转,没有间歇。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8天散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170707276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08天散文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20170707276

第08天散文阅读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7天小说阅读(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

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

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

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

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

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

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

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

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B2.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3.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试题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

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3.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为了水晶心【美】弗朗西斯·弗罗斯特(1)农场就在山顶上,周围大山连绵不绝,苍茫茫地给人以温柔亲切的感觉。

当他赶着牛群走向牧场的时候,当他穿过晒谷场到猪圈去的时候,他总喜欢看着那些大山。

(2)他是一个漂亮的小伙,喜欢让风雨阳光直接接触他的皮肤。

父母去世后,给他留下了负债累累的农场。

后来,邻居哈德把女儿萨丽嫁给了他。

(3)婚后,萨丽发现她所嫁的不只是个农夫,而且还是个诗人。

那天,他拿着从林子里采来的七瓣莲走到她面前。

(4)“我无法给你别的好东西,因为我们欠着债,但如果你喜欢的话,我可以带给你树林里的东西。

”(5)她把一只手轻轻地放在他面颊上,“我更喜欢树林里的东西,约翰。

”(6)“这儿有一首诗。

”他朗诵了起来。

(7)听完后,她大为惊讶,“啊!真是棒极了!约翰!是你写的吗?”(8)他惭愧地露齿一笑,“这……”(9)“一定是你写的!我真不知道你还会写诗!再多给我写一些吧!”(10)“晚饭后我再给你读一首。

”他说。

(11)他走进谷仓,从干草垛里掏出一本被虫子蛀过的诗集。

他曾想,既然没什么可送给萨丽的,那就给她一点别的东西——能从这本书中找到的最美的诗句。

他并没有想到她会以为是他写的,而且还给她带来了欢乐。

他坐在干草垛上又背下了一首。

(12)晚上,他们在晒谷场上散步,看着大山,他用低沉的声音给她朗诵。

她的欢喜对他来说比饭菜更香甜。

(13)儿子出生后,他逐渐增加了一些新诗,每次她都会说:“写得真好,约翰!”(14)女儿出生那年,庄稼很不好,债务沉重地压在他的身上。

冬夜里,孩子们进入了梦乡,萨丽坐在火炉旁缝补衣衫,他就靠在椅子上,端详着她,心里在想,即使用最伟大的诗歌来形容她也绝不过分。

这时,她抬起头微笑着说:“再给我朗诵一遍《爱人,让我们肝胆相照》吧,约翰。

”(15)他轻声朗诵起来:“啊!爱人,让我们肝胆相照。

因为,尽管这个世界在我们梦中是那么丰富,那么清新,那么美好,而在现实中却没有欢乐,没有温馨,没有阳光普照。

我们好像站在漆黑的原野上,听凭世风日下,正不压邪,风雨飘摇。

”(16)第三个孩子生下来就死了,萨丽也病得厉害。

债单上又增了一笔医药费。

(17)光阴荏苒,他们辛辛苦苦、一点一滴地减少着债务。

(18)有一天,女儿拿来了一本小书。

(19)“您还记得那些年爸爸读给您听的诗吗?它们都在这本书上!看这儿——‘去吧,从山里来的牧童,因为他们在呼唤你……’”(20)“这是那年冬天,孩子死了的时候,他读给我听的。

”(21)“他一直在骗人!他说是他写的这些诗!”(22)“不,”萨丽低哑地说道,“是我对他这样说的。

除了诗以外他什么也没说过。

我永远不让他知道我已了解了事实。

不然他的心都会碎了的。

我现在知道了他是多么爱我……”(23)六十岁时,约翰到山下还清了最后一笔债。

回来后,他走进谷仓,坐在干草垛上,哭了起来。

他给她背了四十年的诗,他们俩相濡以沫,真是像诗里讲的“肝胆相照”。

现在好了,他再不需要昧着良心给她背诗了。

(24)萨丽在谷仓找到他。

他们一起来到晒谷场上,又注视着大山。

(25)“大山是我们的了,我们可以尽情地看了,一直到死。

”他说道。

(26)但是,就在那一个星期,萨丽发起了高烧。

约翰心如火燎,紧握着她发烫的手指。

(27)“约翰,”她哽塞着说,“诗,新的。

”(28)他怔住了。

所有背过的诗他都反复地念给她听了。

(29)“好,亲爱的。

”他吃力地把一个个字组织在一起,为她作了一首诗,他自己的诗,他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首诗。

“那些永远属于我们的大山啊,把飞花般的群星撒满天上。

大山用夜的语言互诉衷肠,直入云霄的峰巅像插上了翅膀。

我和我的爱人将攀上群峰,乘上那岩石的翅膀在长空里翱翔。

她把头埋进我的臂弯,我把唇垂在她的脸庞。

”(30)“是你写的,约翰?”(31)“是的,是我自己写的。

”他说。

(32)他把她埋在能看到大山的地方。

那本诗集同七瓣莲一起躺在她的坟墓上。

(选自《心灵的日出》,有删改)1.在约翰“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首诗”中,他为什么要借助“大山”表达情感?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2.《心灵的日出》一书的编者将这篇小说编入“第二种生活”单元。

结合小说内容,联系下边的单元导语,探究编者的意图。

(不少于130字)当有人开始写字,日子就有了味道。

当你用文字创造世界,生活就向你显示她的辉煌。

1.大山是约翰和萨丽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们寄托希望的美好家园。

约翰与萨丽常常一起看大山,大山给予他们力量,支撑他们度过艰辛的岁月。

萨丽死后,约翰将她埋在能看到大山的地方,大山是他们的生命归宿。

约翰借“大山”来表达情感,是因为大山是他生命的基石、精神的家园,诗歌也因此有了更鲜明的形象感,更深沉的感染力。

2.示例一:约翰在艰辛的岁月里读诗给萨丽听,他们相濡以沫、肝胆相照,生活“有了味道'。

萨丽生病后,约翰把他对萨丽的爱以及对生活的憧憬融在“一个个字”中,写出了一首诗,成了一个真正的诗人,萨丽也因此拥有了一首真正属于自己的诗。

这是他们共同创造出的完全不同于背读别人诗歌的“第二种生活”。

编者将这篇小说编入这个单元,意在引导读者通过两颗“水晶心”的故事,认识到文学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创造出更为辉煌的世界。

示例二:约翰读诗给萨丽听,诗歌给他们带来了快乐和力量,支撑他们度过艰辛的岁月,让生活有了温暖和希望。

在萨丽的鼓励下,约翰超越自我,为爱人写出了一首诗,由农夫成为真正的诗人。

诗歌让生活焕发了灿烂的光芒,重塑了他们的人生。

编者将这篇小说编入“第二种生活”单元,意在引导读者认识文学之于人生的意义,在每位读者的心头播下自觉追求文学的种子。

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