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之墨 在浓淡之间延续中华文脉
赣鄱文化的文章

赣鄱文化的文章赣鄱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融合了江西省赣州市和鄱阳湖地区的历史、民俗、艺术等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赣鄱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对于地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赣鄱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多样性。
这种文化融合了江西省赣州市和鄱阳湖地区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了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赣鄱文化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民间传统艺术,如赣剧、赣绣、赣南古建筑等,展现出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赣鄱文化还包括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赣南花灯、鄱阳船歌等,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赣鄱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包容性。
在这种文化中,人们尊重传统,注重文化传承,同时也积极吸纳外来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
赣鄱地区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历史上曾有过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包容性的文化氛围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赣鄱地区的文化交流依然活跃,人们热衷于学习吸收外来文化,推动本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赣鄱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推动。
近年来,赣鄱地区政府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了地方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组织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赣鄱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更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赣鄱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地方人民的努力与付出,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传承着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赣鄱文化将会继续焕发出光彩,为地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兴国风物志:山水间的人文传承

兴国风物志:山水间的人文传承兴国,是江西省的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城市,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方,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传承和壮丽的自然风光。
山水之间,静静流淌着古老的记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想象和遐思。
位于兴国市的巨宝山,宛若一座巍峨的屏障,将兴国与外界隔开。
巨宝山因其独特的地质和地貌,成为了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山顶上的观景台,俯瞰着整个兴国市的美景,森林覆盖的山脚下,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而山中的古刹和道观,更是体现了这片土地的佛教和道教文化。
漫步于山间林荫小径,沐浴在山风和日光之中,仿佛进入一个神秘而宁静的世界。
而兴国最为著名的景点当属湘山。
湘山位于兴国县城的西南方,被誉为“江西第一山”。
湘山的山水既有秀美的山峰,又有清澈的溪流。
在山脚下,有一片青翠欲滴的茶园,被誉为“湘江源头第一块人间仙境”。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醇香的兴国绿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
除了自然景观外,兴国还有丰富的人文底蕴。
兴国县城的街巷中,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展示着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
尤其是兴国的城楼和古街,更是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游览。
走在古街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古典的建筑风格和静谧的氛围让人心生向往。
而喧嚣的人群和各种小吃摊则展现出兴国的热情和活力。
除了城楼和古街,兴国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人文景点。
譬如世界上最大的观古桑树,它已有千年的历史,被誉为“活化石”。
这棵巨大的桑树,见证了兴国无数代人的生活和变迁,成为了兴国人文传承的象征。
兴国的人文传承还体现在当地的民俗文化中。
兴国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等,每逢佳节时节,兴国人民会开展各种活动,传承和弘扬着古老的风俗和民族文化。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热闹的舞狮表演、精彩的龙舟竞赛,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和欢乐的气氛。
兴国,这片山水之间的土地,以其丰富的人文传承和壮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感受。
在兴国,你可以追溯历史的脉络,感知古老和现代的交融,体验到人文和自然的完美结合。
寻踪四大书院,书墨飘香诱千古

寻踪四大书院,书墨飘香诱千古江西书院几废几兴,却依旧矗立在时空激流中,碰撞智慧,传承思想,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读书时看王勃在《滕王阁序》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暗自思付只有江西才配得上这样的赞美。
现在想来,这对江西来说,可不仅是溢美之词。
千百年来,江西人才辈出,陶渊明、王安石、朱耷、朱熹、文天祥等等,如颗颗耀眼之星散布在赣地名山大川600 多年前的明朝,江西人还曾连续两次包揽科举考试的状元、榜眼、探花。
“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
”今天,当我们用探索的眼光审视跨越千年的种种文化印记时,那隐藏于深山乡野的一座座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鹅湖书院、豫章书院,深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
江西的书院堪称赣文化的库房,是江西古代文明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造就江西人才济济的关键所在。
白鹿洞书院,穿透千年的呦呦鹿鸣江西四大书院中,最值得浓墨重彩的当属有“天下第书院”之称的白鹿洞书院,它不仅位列江西四大书院之首,还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在庐山,清新自然的空气中总会弥漫着一股书香味道,这香味来自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这是个不能被中国文化人忘记的名字,像一位睿智的老人,在时间的长河中,目送着萧条与繁荣,寂寞与辉煌的轮回。
时光倒流一千多年,有位叫李渤的少年带弟弟来到这里隐居潜读。
李渤饲养了一只白鹿,需购物品时,他就写张纸条,连同银两放在小竹筐挂在鹿角上,白鹿就会将主人需要的东西带回来,久之,人们管李渤叫“白鹿先生”。
后来李渤出任江州刺史,在此修建了白鹿洞书院。
说到白鹿洞书院,总也绕不过一个人,他就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先生。
他到江西为官时,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拨巨款重建书院,后又亲自担任洞主,为学生讲学,还制定了后来成为元、明、清朝代实施教育的共同准则《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
为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今书院前溪水中仍有朱熹亲笔题的“枕流”二字,溪水从大石上流过,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的意境。
形容赣文化特点

形容赣文化特点
1. 赣文化那可是博大精深啊!就说那傩文化,多有意思呀,那戴着奇奇怪怪面具的表演,不正像一场神秘的狂欢吗?就好像西方的化妆舞会一样!
2. 哎呀呀,赣文化的书院文化可了不起咧!那一间间古色古香的书院,培养出了多少优秀人才呀,不就像知识的摇篮嘛!
3. 咱赣文化的戏曲文化那也相当精彩呀!那婉转的唱腔,夸张的动作,不就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一样生动嘛!你看过采茶戏没?
4. 嘿,赣文化的红色文化多震撼啊!那些革命先辈的故事,不就如同闪闪的红星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嘛!
5. 赣菜文化也是很有特色的哟!那鲜辣的口味,就像是燃烧的火焰,点燃你的味蕾,你敢说你不爱吃?
6. 看看赣文化的陶瓷文化,那精美的瓷器,不就是艺术的瑰宝嘛,简直就跟精美的艺术品一样让人着迷!
7. 赣文化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呀!那热闹的节庆活动,不就跟欢乐的海洋一样让人沉浸其中?
8. 哇塞,赣文化的建筑文化独具魅力呀!那些古老的建筑,不正像历史的见证者嘛,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9. 赣文化就是这么独特又充满魅力呀!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中华文化的天空中闪耀着自己的光芒!。
弘扬赣鄱文化的作文

弘扬赣鄱文化的作文
《赣鄱文化真带劲》
咱今天就来唠唠这赣鄱文化。
话说我上次去江西旅游,那可真是让我对赣鄱文化有了特别深刻的感受啊!
当时我去了一个古村落,一走进那村子,就感觉像穿越了似的。
村子里的建筑那叫一个有特色,都是古色古香的,屋顶上的瓦片都带着岁月的痕迹。
我就这么走着看着,忽然看到一家门口摆着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是一个木制的小玩意,有点像个小车子,但又不太一样。
我就好奇啊,凑过去看,正好碰到屋主人出来。
那大爷可热情了,跟我说起这个小玩意,说是他们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专门做这个。
大爷还现场给我演示怎么玩,嘿,别提多有意思了。
然后大爷还跟我讲了好多村子里的故事,那些古人的事儿啊,听得我津津有味。
在这古村落里待了一天,我算是真切体会到了赣鄱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似乎都蕴含着过往的故事和文化。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村落,都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那整个江西,整个赣鄱大地得多了不起啊!
赣鄱文化真的就像一个宝藏,等待着我们去不断挖掘和发现。
咱可得好好宣扬它,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它的魅力,让它一直传承下去。
这就是咱赣鄱文化的厉害之处,真带劲!咋样,大家也赶紧来感受感受吧!。
彰显赣鄱古韵 传承中华文明 江西古籍保护网开通运行

江 西 古 籍 保 护 网 开 通 仪 式 现 场
王 晓 庆副厅 长 ( ) 粱纯 平副 主 席( ) 动 江西 古籍保 护 网 左 和 右 启
按 照 江 西省 文 化厅 的部 署 , 7月 1 2日 下午 , 江西 省 图书馆 、 西省 图书 馆学 会 、 江
} 西岩稔 瓣 晒 {
J A ; IAN ’ Nr I ,' p r ON ! I N(X (I E ; (K ● ^ II NI
江 西 省 古籍 保 护 中心 联 合 在 南 昌隆 重 举
行“ 江西 古 籍 保 护 网开 通 仪式 ” 江 西 省 文 ,
化 厅 副 厅 长 王 晓 庆 和 江 西 省 科 学 技 术 协
会 副主 席 梁 纯平 出席仪 式 , 共 同点 击启 并 动 了江 西古 籍 保 护 网 , 省各 设 区市 图书 全 馆馆 长 、 专 院 校 图书 馆 馆 长及 江 西 省 图 大 书馆 中层 以 上 干 部 等 八 十余 人 出席 了 网
江西省南昌市通联站站长——洪永伟

走进江西省南昌市《宝藏》杂志通联站站长洪永伟的“三清石道石文化艺术馆”,仿佛置身于一个水墨丹青的奇石世界。
潦河石的美,有一种如诗如画的韵味,它的水墨笔画,它的文化内涵,无不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一代宗师八大山人朱耷笔法简练、构图奇特的风格,是否源于当年踱步潦河边的感悟,我们不得而知。
以南昌市为中心点,驱车25分钟就能到达潦河石产地,在这延绵数百公里的潦河岸边,出产着一种灰白为底、墨黑作画的石头,它外形规整,图案清晰,筋络形成的纹理,凹凸分明,这种极富中国水墨画意的石头,被专家赞为:“文气斐然,水墨静雅,墨韵天成”,已成为近年来石界的新宠。
洪永伟年纪不大,但玩石的年头可不少了,他很早就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领进门的“师傅”是产自与鹰潭信江的“黄蜡石”,在老家玉山又结识了“三清山石”,由于工作地在南昌,所以又爱上了“潦河石”。
在他的心中,赏石是一项需要静下来的文化活动。
因为石头是天然的艺术品,是大自然的精灵,可独立成景,自然成画,一景一首诗,一石一天地,绘出了人们生活的图画,谱写出自然美的乐章。
在忙忙碌碌之中,每当面对奇石,总可以使人神清意定,静下心来。
特别是周末之际,闲暇之余,独处石屋之中,赏玩那一方方自己心爱的美石,那种心静的感觉更是油然而至,别有一番韵味。
他说,赏石可以让人远离焦虑与浮躁,一旦投入,便无暇顾及烦恼,令人顿觉心旷神怡,物我两忘,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石头有一种魔力,会把你带入美妙的意境之中。
作为南昌市《宝藏》杂志的通联站站长,他因石结缘,以石会友,热心为广大石友们办实事,为增加杂志的订阅量,他不辞辛苦,耐心向石友们宣传学习杂志的重要性和《宝藏》杂志的权威性。
每期杂志一到,便及时送到石友们的手中。
为了让石友们多学习赏石方面的知识,提高赏石水平,他还定期组织石友们开展活动,品茗论石。
石友们都说他这个人,像石头一样实实在在。
题名: 石种:潦河石【山人遗墨】题名: 石种:潦河石【空谷幽兰】116·宝藏 2018·第7期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观于弘扬赣鄱文化读后感作文

观于弘扬赣鄱文化读后感作文读了关于弘扬赣鄱文化的文章后,我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里面的奇珍异宝晃得我眼花缭乱。
赣鄱文化啊,就像一位低调的武林高手,藏在江西那片美丽的土地上。
以前我只知道江西有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那壮观的景象让我觉得江西是个充满诗意的地方。
可深入了解赣鄱文化后,才发现这只是冰山一角。
这里的陶瓷文化简直绝了。
景德镇的陶瓷就像一群会魔法的小精灵,它们精致得不像话。
那些瓶瓶罐罐上的花纹,细腻得仿佛是用仙女的绣花针绣上去的。
而且啊,制作陶瓷的工匠们就像超级英雄,他们用一双双巧手把泥土变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这让我想到,咱们老祖宗可真是厉害,在那么早的时候就掌握了这么高超的技艺,还把它传承到现在。
还有那独特的傩舞文化,戴着奇奇怪怪面具的舞者们就像从神秘世界穿越而来的精灵。
他们跳着舞,感觉是在和神灵对话,驱邪祈福。
这种古老的舞蹈形式,充满了神秘的力量,就像一个神秘的符号,诉说着江西这片土地上人们古老的信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饮食文化方面,赣鄱大地也毫不逊色。
什么瓦罐汤啦,那味道就像妈妈的爱,浓郁又温暖。
每一口汤都像是把江西的山水精华都喝进了肚子里。
还有南昌拌粉,爽滑的米粉加上各种调料,就像一场舌尖上的狂欢派对。
这些美食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赣鄱文化在舌尖上的体现。
可是呢,这么棒的赣鄱文化,感觉就像一颗蒙尘的珍珠。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追逐流行文化,对自己身边的赣鄱文化了解得太少。
这就好比守着一座金山却不知道怎么用,多可惜呀。
所以呢,弘扬赣鄱文化真的是刻不容缓。
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关于赣鄱文化的活动,让小朋友们从小就像小树苗一样扎根在这片文化的土壤里。
社区也可以举办一些文化节,让大家在吃喝玩乐中感受赣鄱文化的魅力。
我们每个人也可以从自己做起,像个小喇叭一样,把赣鄱文化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我想啊,如果赣鄱文化能像流行歌曲一样传遍大江南北,那该多好啊。
到时候,大家一提到江西,就不仅仅是想到庐山和滕王阁,还会想到那些精美的陶瓷、神秘的傩舞和美味的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染”赣鄱
在浓淡之间延续中华文脉
在我国,古代文人们被称为“墨客”,做文章的本领叫做“笔墨功夫”,吟诗作赋又是“舞文弄墨”,而才疏学浅之辈则被讥为“胸无点墨”,墨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记者了解到,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有了用墨历史,而江西的墨文化也源远流长,婺源、吉安等地出产的墨品曾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一股浓墨,带着赣鄱特有的烟香,在中华文脉中缓缓而淌。
自唐朝末年
北方墨工在江西聚集
文房四宝之一的墨在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远在毛笔出现之前,它就被用作着色的颜料。
墨可以分为天然墨和人工墨两类,天然墨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而人造墨则最早出现于西周。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墨被广泛用于文字书写,人工墨因质量优于天然墨,逐渐得到推广。
据江西省非遗研究专家万叶介绍,唐朝之前北方墨几乎垄断整个墨业市场,大批墨工崛起,呈现繁荣之势。
唐末“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社会经济受到重创,百姓流离失所,许多制墨工匠纷纷背井离乡逃向江南,以谋求新的生活出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江西也聚集了一些墨工,他们师传弟承、父业子继,并改良制墨工艺,赣鄱之墨品质渐佳,声誉也越来越好,受到士林珍爱。
婺源墨质量精良
曾远销东南亚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历史上也是重要的产墨之地,婺源文化馆馆长洪忠佩介绍说,因婺源旧属安徽新安郡,故婺源墨又称“新安墨”、“徽墨”,已有千余年历史。
制墨中心转移到江南之后,婺源制墨便开始兴盛起来,以戴彦衡、吴滋为代表的制墨家“取松烟,择良胶,对以杵力”,留下了“复古殿”等众多名墨,墨制极精、烟质亦细。
时人李司农曾这样评价:“近日墨工尤多士大夫……吴滋精意为之,不求厚利,骎乎及前人矣。
”
明清之后,婺源制墨之势日盛,詹姓墨工异军突起,所制墨品质量精良、异彩纷呈。
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素有“徽墨名村”的美誉,据清代《名墨谈丛》记载,婺源墨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别。
虹关村詹家寿老人告诉记者,当地棣芳堂还保存着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账本,成为研究婺源墨极为珍贵的文史资料。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都有婺源的墨铺,而且还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将婺源制墨推向巅峰。
”洪忠佩这样描述婺源墨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点如漆,万载存真
深受文人墨客追捧
在我国,以“书墨飘香”赞誉美文佳作似乎是件约定俗成的事,但其实,墨并不是生来就那么“香”,到了徽墨诞生后,“墨香”一词才传扬开来,为世人所认可。
“婺源墨作为徽墨的一种,也具有浓香的特点。
”洪忠佩向记者介绍道。
原婺源墨厂的王厂长对婺源墨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介绍说,婺源墨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麝香等为原料,经点烟、配料、捶坯、晾墨、锉边、描金等工序精制而成。
经过多道工序细心调制出来的婺源墨具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特点,深得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
据相关史料记载,由于对婺源墨情有独钟,朱熹在外省做官期间,几度特意到婺源寻墨。
除了朱熹之外,黄庭坚、苏轼等婺源墨也是青眼有加。
婺源墨不仅在国内深受追捧,日本著名古墨制作收藏家松井元泰曾远涉重洋到婺源请教制墨秘方,并带回大量婺源墨,他在《古梅园墨谱跋》中说:“徽州官工素公(功)、游元绍、詹子云,三子盖当代之名家。
”另一位东瀛藏墨家河氏朱庵在其著作《朱庵谈墨》中多次提及婺源墨工对日本制墨业的影响,认为婺墨艺冠墨林,名重天下。
得苏轼“秘法”
吉安制出不凡墨品
除了婺源之外,宋代时期,吉安也产墨,质优而畅销,杨万里、曾几都曾专门作诗记载吉安墨作。
万叶对宋代时期的吉安墨有颇多研究,据其介绍,当时,吉安是江西的文化中心之一,文人墨客较多,对墨的需求量比较大,浙江制墨名工潘衡看到巨大的市场需求,带着女儿到吉安设立墨场生产。
《墨史》记载,潘衡还曾专门为苏轼制墨,与苏轼进行过探讨,并“得其秘法”,用“秘法”制出的墨,墨质极佳,且色泽不凡,上面印有“海南松烟”、“东坡法墨”等字样,“售墨价数倍于前”,虽然价高,依然吸引了大批买家。
后来,潘衡的女儿嫁在吉安,继承父业,“宋代制墨家如果没有儿子,一般由女婿传承技艺,由女儿传续家业的,据史料记载,仅此一例,别无所闻。
”万叶说道。
对此,曾几还特意写诗赞扬:“潘公之墨东坡诀,只今有女能传业……健妇果胜大丈夫,从此庐陵是黟歙。
”
还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吉安当地墨工张公明,他制出了白墨,震惊了当时的墨林,杨万里以“人言天下无白墨,那知真有玄尚白”的诗句勾勒其独特之处,如果女子用此白墨进行妆饰,可达到倾国倾城的效果,“磨光漆几夺眼睛,试点一点倾人城”。
形成一套完整的墨文化
承载我国传统文化
墨是中国传统书画必不可少的材料,通过墨色的变化,体现出书法的韵味,透露出绘画的意境之美,使中国的书写文化独树一帜,使中国的绘画艺术别具一格。
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孙宪告诉记者,墨对于书画创作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书画创作的质量,“从我个人来说,在墨的选择上,会青睐于颜色泛青、味道馨香、留存时间较长的墨品”。
而色泽黑润、历久不褪、入纸如晕、舔笔不胶、馨香浓郁,是文人墨客千百年来对婺源墨的赞誉,在墨的浓、淡、枯、润之间,书画的古雅、空灵之韵呈现得酣畅淋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婺源墨经过千年的发展,无数能工巧匠的精雕细刻,历代文人墨客的使用和赏味,它不仅仅停留在书画用途之上,已经成为一套完整的墨文化,在赣鄱文化甚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形成中具有特殊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