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江苏版)训练试卷: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1 含解析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语⽂论述类⽂本阅读解题技巧及专题训练(含答案)⼀、定义“论述类⽂章”是指研究各种⾃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现象的⽂章,前者往往被叫社科⽂,后者常被称为科技说明⽂。
⼆、从考纲出发,知道考什么1.理解(1)理解⽂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对⽂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的概念。
)(2)理解⽂中重要句⼦的含义。
(指对⽂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的句⼦。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中的信息。
把握⽂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中主要内容。
(2)分析⽂章结构,把握⽂章思路。
(指理清⾏⽂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意思。
(对语段或全篇作归纳和概括,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4)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3.选材范围(1)社会科学类所谓⾃然科学类⽂章,是指研究⾃然科学及技术⽅⾯的⽂章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学、地质学、医学、⽣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章。
(2)⾃然科学类所谓社会科学类⽂章,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章,它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语⾔学、⽂化学、⽂艺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的⽂章。
4.抓住命题规律,找到突破⼝从所考查的⽂本上看,选材范围上有所拓宽。
近两年,⾼考论述类⽂本涉及史学、美学、考古学、⽂艺学等,所选⽂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具有严谨的特点。
经过改造加⼯的⽂本,具备了论述类⽂本所应有的“论证阐述(或⽴论陈述)”的特征,篇幅虽⼩,“五脏俱全”,我们甚⾄可以把它看做⼀篇完整论述⽂的缩影。
所选⽂本的论点很鲜明,⼀般是在⽂本的⾸段就旗帜鲜明地点明⽂章的论点;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层次很清晰。
作为论据,既有事实性的材料,也有理论性的论据。
论证⽅法也很灵活,有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演绎推理)、对⽐论证等。
2020版高考语文大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第八章 论述类阅读 专题一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整体阅读能力——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论述文基本概念论述类文本又叫说理文(过去叫议论文)。
它是以论述、分析为主要表达方式,阐明事理、表明主张的文章,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等“三强”特点。
从内容上分,它主要包括社会科学类(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化、教育、语言、文艺、美学等内容)和杂感类(指作者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发表的议论、感叹等)文章。
从论证上分,它主要有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立论文指针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所提出的论点的议论文。
驳论文指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议论文。
根据用途,我们又习惯上把它分为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
二、论述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指作者在文中发表的观点。
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论证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
也有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
中心论点下可以有若干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是论证中心论点的。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①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②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有的在文章的开头,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的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有的文章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
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由读者自己概括。
③一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常有支撑中心论点的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2.论据指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论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事理论据。
3.论证指的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2020届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1)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论述类文本阅读作业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非法艺术社团何以有市场?最近,民政部在其网站曝光了一批涉嫌非法艺术类社会组织,为帮助普通百姓鉴别艺术团体、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真伪高下做了一件好事。
但是对于这一举措的积极效果,也不宜作太过乐观的估价。
不少非法社团虽然被曝光了,他们的办公场所也可能被同步取缔,但是以非法社团为平台蒙人骗财的社会基础和机制并没有受到多大的触动,非法敛财利益链的运作也不可能就此停顿下来,因此“打假”的脚步不能停止。
那些借助非法艺术社团混世敛财的江湖人物,差不多每人都有一个画家、书法家的招牌,有一堆“会长”“院长”“理事长”之类的头衔,而且一般都能挥舞三尺狼毫在巨幅宣纸上手舞足蹈地比划几下。
进行类似的“表演性”创作时,往往还有过气名人、退休官员站台,有美女靓哥主持。
他们的“艺术”实践活动,本质上虽然是缺斤短两、鱼目混珠、挂羊头卖狗肉的江湖行为,做人没操守,行为没底线,哄人没商量,但因为有了这样一种高大上的精致包装,感觉上却成了最主流的艺术事业、最高尚的公益行为,诱使大家以自愿购买的方式大把敛财,他们也因此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边界线上。
即使被发现,大体上也只能像民政部门那样,在自己的网站上曝曝光,最多也不过是协调当地的工商或公安将其办公地点查封了事。
这样的代价对他们来讲基本上相当于挠痒痒,稍微化化妆、变变脸,比如将牌子由“中国”改为“中华”、“世界”改为“寰宇”,重新租间房子,很快就可重新开张。
比起其巨大的进项,诸如此类的一点儿代价,他们根本就不在意。
用美术作品装点生活、寻求愉悦的审美体验,是人类的普遍天性。
但在我们中国,美术作品与百姓生活常常是绝缘的,一部国画书法的历史,基本上是极少数文人自娱自乐的历史;从西方引进的绘画,离百姓的日常生活更为遥远。
美术作品在象牙塔尖上长期的封闭式循环,导致了普通百姓艺术鉴赏能力和品位的限制,他们对艺术品的欣赏趣味大都停留在“色彩艳丽、脸蛋儿漂亮”的层面上。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江苏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1-3题。
文本内容(此处应为一篇论述类文章,由于篇幅限制,不具体展开)1. 文章主要讨论了什么主题?答案:文章主要讨论了(文章主题)。
2. 作者对于(文章中提及的概念或问题)的观点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作者的观点)。
3. 文章中提到的(关键信息或数据)是如何支持作者观点的?答案:文章通过(分析方法或数据说明)来支持作者的观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4-6题。
文本内容(此处应为一篇实用类文章,如新闻报道、说明文等)4. 文章中提到的(事件或现象)有什么特点?答案:(事件或现象的特点描述)。
5. 文章是如何说明(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或数据)的?答案:(说明方式,如举例、比较、数据支持等)。
6. 根据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或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什么?答案:(文章中提出的解决方法或建议)。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9题。
文言文内容(此处应为一段文言文,由于篇幅限制,不具体展开)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答案:(翻译内容)。
8. 文中提到的(人物或事件)有什么特点?答案:(人物或事件的特点描述)。
9. 作者通过(文中的某个部分或事件)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或情感?答案:(表达的思想或情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题。
诗歌内容(此处应为一首古代诗歌)10. 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象?答案:(描绘的景象描述)。
11. 诗歌中的(关键词或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象征意义的解释)。
12.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表达的情感描述)。
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词语运用13. 根据题目要求,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答案:(填空答案)。
(二)句式变换14. 将下列句子改为被动句。
答案:(被动句答案)。
(三)病句修改15.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病句,并给出修改建议。
答案:(病句及修改建议)。
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完整版)江苏2023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XX年到20XX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XX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XX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XX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
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A.龃龉(yǔ) 系鞋带(xi) 舐犊情深(shi) 曲意逢迎(qū)B.倜傥(tǎng) 纤维素(xiān) 羽扇纶巾(guān ) 针砭时弊(biān)C.感喟(kuì) 揭疮疤(chuāng) 按捺不住(nài) 大相径庭(jing)D.霰弹(xiàn ) 涮羊肉(shuàn) 以儆效尤(jǐng) 纵横捭阖必(bì)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无法亲临现场享受艺术大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答:D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步压缩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答:C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
2024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集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_高考题组1含解析苏教版

专题集训1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题组一、(2024·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索: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快速崛起供应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变更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假如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或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更的标记。
因此,瓷器的演化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化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索和相识。
假如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来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相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沟通高峰亲密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沟通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其次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20年高考江苏语文卷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大禹疏理百川,班超投笔从戎,李时珍悬壶济世,林则徐虎门销烟……每当中华民族处于艰难之际,总有一大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解民众于水火,挽狂澜于既倒。
野火沃土,,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的奋斗史。
A.以身许国多难兴邦不屈不挠B.以身试险多难兴邦不卑不亢C.以身许国一言兴邦不卑不亢D.以身试险一言兴邦不屈不挠【答案】A【解析】“以身许国”褒义词,指把自己的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
用在仁人志士身上合适。
“以身试险”是贬义词,意思是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
用在仁人志士身上不当。
“多难兴邦”意思是,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民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与“野火沃土”意思一致。
恰当。
“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起来。
与“野火沃土”相差甚远,不当。
“不屈不挠”意思是,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与“奋斗”搭配恰当。
“不卑不亢”意思是,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一般形容对别人的态度,与“奋斗”搭配不当。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 ,,,。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赤栏小桥,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②回视小金山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⑤又在另一拱门中A.②③④①⑤B.②⑤④①③C.④①②⑤③D.④③②⑤①【答案】C【解析】四个选项对于空缺处第一句的选择有两种意见,或②,或④。
空格前面的“瘦西湖的景妙在巧”是概括句,没有涉及具体地点,这样若填②“回视小金山”,就不知道是在什么地方。
而④句中的“最巧”与前面的“巧”衔接自然,故排除A、B。
认真分析①句和⑤句,很明显⑤句“又在另一拱门中”肯定在①句“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后面,据此可以排除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一)(对应学生用书第129页)(建议用时:40分钟)一、(2016·南京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18分)延续诗词的文脉胡妍妍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通”和“化”。
中华民族文脉绵延,我们于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历史的辩证。
反叛的、变革的、创新的一派,实际上并未脱离传统的静水流深的给养,反过来,它的反叛、变革与创新又被巨大的传统所吸纳、包容,成为传统的新质。
一部中华诗词史,几乎就是这样不断裹挟着前进的历史,千江有水千江月,它不因变迁而耗损,却能从一切创造性的变革中增益光辉。
②这样的一条诗词文脉,对用汉语写作的人来说,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
文学艺术从来不只是外在的技能训练和知识赋予,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
从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到暮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古典诗词曾经内化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随人生境遇而远近隐显,有时像是亲切、顺手的乡物家什,张口即来,有时又像是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磁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
这就是文化的认同,它清晰地让你看到自己迢递以系的传统。
③延续诗词的文脉,除却孜孜不倦的训诂考据,靠的就是这样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
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
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
朱自清说:“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己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己的情感。
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
节制自己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④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
经由读古典诗词,人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山水田园、边塞征战、思乡怀人、历史咏古,无关乎己却又让自己反复感念,同理心将“我”提升到一个超越了“我”的地方,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此间的世界。
这也是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的道理所在。
你得能举一反三,能同情同理,从已知理解未知,从过去读出未来,如此才能一起谈论诗。
这是诗的门槛,也是诗的情怀。
对现代人心灵上的脂肪来说,是需要吹一吹这来自古典的清瘦的风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乡物家什”“文化磁场”分别体现了古典诗词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乡物家什”和“文化磁场”的含义。
“乡物家什”指乡村里、家庭常用的用具、器物。
“文化磁场”指有巨大文化吸引力的场所或物品。
作者用这两个词来比喻,分别表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和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
【答案】“乡物家什”体现了古典诗词日常日用的特点;“文化磁场”体现了古典诗词具有隐秘的文化感召力的特点。
(每点3分)2.请简要概括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本题,将此段落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即可。
这一段的层次是相当明晰的。
第一句先提出一个观点,指出延续诗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这是第一层;接着第二、三句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这是第二层;余下的是第三层,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
【答案】首先,指出延续诗词的文脉靠的是日常亲切可感的阅读;接着,表达了对诗意正在生活中失落的忧思;最后,引述朱自清的话说明读诗对人情感的有益影响。
(每点2分)3.根据文意,简要分析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
“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
由此可见,作者是在强烈地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中华文脉。
【答案】①“心灵上的脂肪”比喻现代人情感浮华,欲望过多。
②“古典的清瘦的风”比喻古典诗词。
③作者呼吁现代人借助古典诗词来节制情感,延续文脉。
(每点2分)二、(2016·南通一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4~6题。
(18分)【导学号:76934084】旅游三香流沙河一是隔锅香。
苏东坡听人说庐山烟雨如何奇幻,钱塘江潮如何壮观,后来亲眼见了,颇感失望。
有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诗写得很诙谐。
世上景物往往听说绝妙,学界叫距离美,民间叫隔锅香。
“到得原来无别事”——到那些景区去一看,唉,原来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而已。
西谚有云:“邻家草坪最绿。
”这也是隔锅香。
不过这种隔锅香除了心理作用,还和视角有关。
站在自家门前,低头近看,草显得稀,当然绿得不够。
抬头遥看邻家草坪,草显得密,当然最绿。
唐人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是这个道理。
我说的是心理作用的隔锅香,非关视角。
人害了这种病,常常认为风景在别处,而忽视了自家门前的老树寒塘,田间的青牛白鹭,屋后的古庙昏鸦。
其病甚者,耗一生于旅途,忘却归路,可悲可叹。
二是碰头香。
风尘仆仆,跟随导游来到景点,连声哇噻,赶快留影。
接着听导游逗趣的解说,其中不免附会一些荒谬神话。
又有民风民俗化装演出,糟粕令人作呕。
至多住宿一夜,就够了。
像这样的被动旅游,要想不碰头香也太难。
何况碰头香原本属人类的劣根性,不但在赏景上容易犯,而且在交友上、在做事上、在婚姻上,都容易犯,正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须知风景并非客观存在之物,比不得一桌佳肴,摆在那里等你去享用。
风景乃主客观汇融后的情境,你要静气凝神,欣然赏之,方有所得。
我这方面太差,很难欣然赏之,往往肃然读之。
肃读虽大异于欣赏,亦有所得,例如了解此处历史沿革,古人谁曾来过,有些什么故事,等等。
能够增长一点知识,也就不辜负旅屐载我了。
三是回忆香。
鄙人临场不能欣赏,未获所谓审美愉悦,固属憾事。
稍可释憾者,尚有回忆香。
回忆所以能香,或应感谢遗忘。
当年临场对景,肢体的酸疼、精神的困倦、内衣的汗湿、口舌的干燥、腹中的饥火,以及现代结队旅游必然有的种种不愉快事件,全被岁月淘洗一净,回忆里只留下一些最难忘的片段,恋恋犹香。
有这一缕回甜之香伴你终身,这才是旅游的最大收获。
1980年夏游北戴河,住中海滩区招待所。
某日黎明,慢跑在海边的松阴道上,凉风梳头,清气澡身,左海右山,沿途无人。
那时尚在中年,人虽瘦而腿脚有力,心情又好。
跑完两公里,沿海滩走回。
早潮刚退了,一路拾贝壳。
抬头乍见红日出海,肃穆无声。
此景之美,至今记忆清晰,一想起就回甜。
事去不到三个十年,景物全非,海滩白沙变黑,海湾水有臭气,海岸上的树林和大片空闲地都砍了占了,丑陋的楼厦逼到海边来。
游客拥挤,市廛喧哗。
海滩虽然污黑,倒有那么多照相摊点。
海水虽然有难闻的臭气,仍有那么多人游泳。
放心吧,三个十年以后,他们也一定会有回忆香,和我一样。
4.文中“隔锅香”“碰头香”各指什么旅游心态?(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回答本题把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内容概括即可。
第一段要注意重点句“常常认为风景在别处,而忽视了自家门前的老树寒塘”,第二段要注意重点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答案】“隔锅香”是指自家风景差,别处风景好;“碰头香”是指开头感觉好,后来感觉差。
(每点3分)5.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议论文,而议论文的结构主要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段不同于其他文段的地方在于引用了许多诗句和谚语。
把握住这些,这道题便不难答出。
【答案】先提出本段话题“隔锅香”,再用苏诗和西谚来阐释何为“隔锅香”,(3分)接着分析“隔锅香”产生的原因,最后指明“隔锅香”的弊端。
(3分)6.第三段两次举游北戴河的事例,各有何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