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3篇精选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3篇精选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3篇精选《中国文脉》读书心得篇1中国文脉,好大的气派。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

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发展史中,著作浩如卷帙,星座璀璨夺目,哪些作品和人物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可以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秋雨老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他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思考,运用“减法”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中国文学的脉络。

他说“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

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遂地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地取舍。

秋雨先生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股潜流体量不大,不一以贯之,时断时续,就像一条倔犟的山脊连成的天际线,延绵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正是这条天际线,让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等级,是由品位来决定的。

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

秋雨老师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的等级和品位,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高低之分,是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

文中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秋雨先生慷慨豪迈的情怀,俯仰天地古今的感悟,和对中华文学家园满腔的热爱与关切之情。

从汉字的起源到诗经的出现,从先秦诸子到汉大赋,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盛世,从英杰辈出的宋代到文脉衰弱的.元明清。

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带领我们去亲近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僻居荒村气定神闲的陶渊明;去敬仰行吟江边孤傲悲伧的屈原、倍受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去了解风骨飘逸桀骜多才的魏晋名士、唐诗宋词巍峨顶峰上的诸多身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形象,通过他的文字,变得清朗而感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别样情怀。

同时,秋雨先生对影响中国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剖析了文脉的根本,用清新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的深刻思想与启蒙精神。

在饱蘸深情、荡气回肠的笔墨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始终云绕着秋雨先生的淡淡忧伤和飘忽的无奈。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1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

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

可知此虽为后成之书,在先生心中分量却是极重。

先生今年将69岁,读古人叹世代风华,临旧迹感往事来去,行万里成久远之思,籍散文展朴正情怀。

我年浅笔拙,只能简谈所感,向有历史担当的前辈文人致敬。

文学之中,我与诗最有缘。

儿时我不懂诗,初读《新编唐诗三百首》,读得不解风味。

长大一点后,什么诗都读。

就这样长到17岁——那时正读高二,冬日里某一天,我红衣红裤红靴红帽,执饭盆快步从饭堂返回宿舍。

走到澡堂子后墙之时,我突然拍拍脑瓜子,告诉自己:“哦,这就是诗啊。

”从此我认为自己懂了诗。

我也写诗,13岁和两个女孩结了诗社,关注洋娃娃也关注世界。

这段诗旅18年后戛然而止。

与诗的纠葛并非解决我人生大问的单纯线索,军、史、哲等著作也净化了我的心灵。

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读这些血火交织的文字,我至今仍将是当初那颗单薄头脑。

同时我感恩身边不懈奋斗的人们,他们以待人行事来为我定义,什么叫做心胸与梦想。

述说以上经历,是想说明在有所准备之后,阅读较不易辜负著者苦心。

余先生纵横古今,将文脉正统,联接于品格性灵;把传世之作,勾嵌于人生沉浮。

由于情境皆活,读者可尽览数千年名士风采。

名士之间,落笔则有轻有重。

例如屈原一节,他甚至附上《离骚》全文今译;而不可绕过的.苏轼,却仅寥寥数语。

约取之间,彰显著者思考结论——余先生重视的当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质,静候佳音”,正在其中。

读毕掩卷沉思,印象最深处,一为《离骚》天真烂漫之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遥牵一线。

《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8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8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8篇)《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8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文脉》读后感篇1近期,好友推荐我有空看一下,余秋雨先生系列书籍。

其正在阅读《中国文脉》一书,故亦从此书读开去,以窥端倪。

自上周从淘宝天猫购得《中国文脉》一书,即阅之。

深深被余先生文笔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为脉,以史为鉴,融会贯通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过文化的启承转接发展串联在一起。

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个性实足,仿佛隔空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国,一步一步沿着每个朝代,一路一风景,详细记下了沿途所见所思。

真实所见的就如实记叙,道听途说的,难以见证的,多方求证,力求真实。

史上没有结果的,想象无穷而符逻辑。

其将文人、政治家等,置身于当时当刻来分析,显其质,传其神。

将历史人物以史学家般的研究并给予文学家的独到见解,让枯燥的历史人物生动而易读易懂。

复原人物情感,凸显历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传位于子,结束了禅让选贤,开创了世袭制,实是无奈防争斗;老子之学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

孔子之学乃吾师,深深教诲,发自肺腑。

两者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侠气,四海为家,充满理想,自视过高而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李白,时时想报效朝廷,却输得一败涂地;南山脚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渊明,数百年后才被人记起;聊发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苏东坡,多次被贬谪,等不到冯唐持节云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却身老沧州的陆游,至死也未见九州同;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战,而怒发冲冠,欲雪靖康耻的岳飞,终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汉武,严谨记实,受奇耻大辱后仍不停笔写《史记》的司马迁,人情失恰,不知所踪;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究敌不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

读《中国文脉》有感

读《中国文脉》有感

读《中国文脉》有感读《中国文脉》有感(精选11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中国文脉》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中国文脉》有感篇1一股文化潜流,流过《楚辞》,屈原的沉吟感慨在楚江上空回旋;流经熠熠生辉的汉赋,司马家的绝唱千古流传……随着时代的变迁,又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的淘洗,将中国文脉传承至今。

中国的历史文化成就颇高,然而要在此中探寻到一条文脉,实属不易。

《中国文脉》这本书的作者余秋雨先生是一位探求文化、传承文化的旅者。

他踏遍中国与世界古文明发源地,独自寻找着文化的根源,只为剖析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乃至世界文化。

他以自己独特的文笔为读者呈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他细致地寻找、深刻地思考,凭借文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再现了藏匿于时间深处的文化光华。

这感受让人回味无穷,这过程让人难以忘怀。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唐代文化描述的片段——唐诗几男子。

唐代是一场审美爆发的时代,是诗歌的盛世。

这一盛世诞生了豪迈激昂的诗仙李白,诞生了具有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情怀的诗圣杜甫。

唐诗包含了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仁爱的同情。

它有“月落乌啼霜满天”的自然美景,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有“会当凌绝顶”的壮志。

在我看来,唐代是全人类诗歌领域的巅峰时期,唐诗在中国文脉中散发着绵绵不绝的温热。

中国文化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反而会踏着那早已为之铺好的红地毯,身披属于他的光辉,且行且吟。

我也愿在阅读这条道路上慢慢探索,默默热爱。

读《中国文脉》有感篇2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

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7篇《中国文脉》读后感18月份赴欧洲三国旅游,领队布置回国后的作业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老婆则一口气买回了余先生4本书。

先把领队布置的作业做完,这次回南京时,老婆在行李箱里放进了第三本书,闲暇时,取出来一看,书名《中国文脉》,不知是些什么内容,只是按照看前面两本书的习惯,计划每次阅读50页,刚开始有些费力,感觉内容繁杂,看十几、二十页,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两天,阅读的时候,顺畅了许多,余先生把先人、历史写的鲜活,写的生动,拉近了远古与当代的距离。

《诗经》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以前觉得好,未认真阅读过,以后有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拜读。

殷王迁都,竟是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小屯)。

奄(今山东曲阜)距离老家只有区区60公里,自己家乡竟然在远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仅限这字面三个字,现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记录,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几万片,当时杀掉了多少只龟呀?!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献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韩愈、柳宗元、司马迁小时候读书时,或多或少读过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诗、词、典故,余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陡然间觉得还要回头再去读一读,范围也要再扩大一些,甚至还有要练练书法的念头。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诸子百家,肤浅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见过,厚厚的一个大部头,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涩难懂,在学生时代读不进去,跟老婆商议买一本,现在再尝试着读一读,希望能有收获,体验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学堂,战国时代的大学,独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现,为老祖宗骄傲。

《中国文脉》,与我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与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远,无心读来,有些收获,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国文脉》读后感2乘隙读毕余秋雨先生《中国文脉》,特来作结。

此书位列“余秋雨书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纲挈领、开宗明义之重任。

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仅位列第九卷。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国文脉》,全文近三万字,共计425页,一气呵成,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一流,因此__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

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学风严谨,善思求真,具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不凡气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华大地,考察并阐释诸多被埋没的文化遗址,作品《文化苦旅》等著作轰动一时;十多年前他又不辞艰辛穿越全球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

在作品《中国文脉》一书里,他以“文脉”提纲挈领,生动解读中国三千年文化史,让那些隐没的高级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纲举目张。

他以高视野、新角度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写作本书,目的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布,期待天才再临”,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画卷从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作品《诗经》开始,蜿蜒曲折,饱满生动: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行吟在江风草泽边孤傲而烂漫的屈原;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以史立身”的司马迁;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风骨飘逸、奇谲多才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园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宋代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元代定国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润的怪才黄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闷中,一枝独秀的曹雪芹……他们是文脉画卷中俊俏的峰峦,余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确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宠爱。

《中国文脉》读后感1我平常读书,宠爱挑,宠爱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举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全部书目的介绍,预备选出自己比较宠爱的来读。

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迟疑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

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一是中国文脉。

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

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终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

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月、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学问马上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

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始终写到清代和近代。

那些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

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动了文化的美学品德。

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

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奇。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

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

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文脉读后感1近期,好友推荐我有空看一下,余秋雨先生系列书籍。

其正在阅读《中国文脉》一书,故亦从此书读开去,以窥端倪。

自上周从淘宝天猫购得《中国文脉》一书,即阅之。

深深被余先生文笔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为脉,以史为鉴,融会贯通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过文化的启承转接发展串联在一起。

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个性实足,仿佛隔空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国,一步一步沿着每个朝代,一路一风景,详细记下了沿途所见所思。

真实所见的就如实记叙,道听途说的,难以见证的,多方求证,力求真实。

史上没有结果的,想象无穷而符逻辑。

其将文人、政治家等,置身于当时当刻来分析,显其质,传其神。

将历史人物以史学家般的研究并给予文学家的独到见解,让枯燥的历史人物生动而易读易懂。

复原人物情感,凸显历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传位于子,结束了禅让选贤,开创了世袭制,实是无奈防争斗;老子之学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

孔子之学乃吾师,深深教诲,发自肺腑。

两者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侠气,四海为家,充满理想,自视过高而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李白,时时想报效朝廷,却输得一败涂地;南山脚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渊明,数百年后才被人记起;聊发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苏东坡,多次被贬谪,等不到冯唐持节云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却身老沧州的陆游,至死也未见九州同;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战,而怒发冲冠,欲雪靖康耻的岳飞,终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汉武,严谨记实,受奇耻大辱后仍不停笔写《史记》的司马迁,人情失恰,不知所踪;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究敌不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脉》读后感
余秋雨先生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学风严谨,善思求真,具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不凡气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华大地,考察并阐释诸多被埋没的文化遗址,《文化苦旅》等著作轰动一时;十多年前他又不辞艰辛穿越全球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

在《中国文脉》一书里,他以“文脉”提纲挈领,生动解读中国三千年文化史,让那些隐没的高级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纲举目张。

他以高视野、新角度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写作本书,目的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布,期待天才再临”,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中国文脉》,全文近三万字,共计425页,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一流,因此文章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

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
先秦:画卷从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诗经》开始,蜿蜒曲折,饱满生动: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行吟在江风草泽边孤傲而烂漫的屈原;
汉代: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以史立身”的司马迁;
三国: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风骨飘逸、奇谲多才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园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宋代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元代定国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润的怪才黄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闷中,一枝独秀的曹雪芹……他们是文脉画卷中俊俏的峰峦,余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

同时,对影响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深入剖析文脉之根——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于中国文明有重大意义的佛教文化,精辟论述其生命力、影响力和独特魅力;对玷污集体人格的负能量——小人,展开精细解剖和分
类,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阅读《中国文脉》过程中,我总是忍不住会想起明朝文学家杨慎所作《临江仙》中的两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的,在中国文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就像滚滚长江,呈现过一波又一波让人瞩目的璀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终究会淘尽一些璀璨,有些璀璨也注定会成为不可复制的经典,就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纪君祥等一大批文化天才合力创作的元杂剧,让中国文脉在元代突然超常发达,但是元代之后,风华耗尽的元杂剧,像一个衰落的英雄,完成了生命过程便轰然倒下,拒绝有人以“振兴”的说法来做人工呼吸、打强心针。

尽管后世怎么投入力度,也无法追赶元杂剧的依稀踪影。

对此,余秋雨评价说:“文脉,从来不是一马平川的直线,而是由一组组抛物线组成。

要想继续往前,必须大力改革,重整重组,从另一条抛物线的起点开始。

一切需要刻意“振兴”的文化,都已经与文脉无关。

而且,极有可能扰乱了文脉的自然进程。

现在社会上经常有人忙着要把那些该由博物馆保护的文化遗产折腾到现实生活中来,而且动静很大,我就很想让他们听听元杂剧轰然倒地的壮美声响。

然而当我从“文脉”的本意在于“脉”出发,品读完了余文以后,却惶恐地感到,或许是我错误地理解了余先生对于“文脉”的定义!人家原本不是把“文脉”解释作“文学衍生”的脉络或脉搏,而应别有它意,否则不可能出现我上述那么多问题。

于是重新审视,哦,原来问题的症结点在于余先生强调的是“等级构成文脉”。

原来他不是在文学的长河里搜寻鱼群迁徙的痕迹,而是在比较哪条鱼最大!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大学排名录、富豪榜是世俗爱好的做法,用在文化上自然也可区分大树与细草,但却与文脉无关。

你完全可以在文学品相上区分等级,例如把先秦诸子分成孔子、孟子为第一等级,老子、庄子为第二等级,韩非子、墨子为第三等级,别人也可以见仁见智地作其他区分,但你却无法把文脉分成等级。

尽管你可以说文脉到了唐朝呈现得最为旺盛,因为有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杜牧,你却无法说唐朝文脉的第一等级是李白杜甫、第二等级是王维白居易、第三等级是李商隐杜牧……
我认为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个学者都是狭陋的,都不可能实现知识的全覆盖。

能做的只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概括,否则会时而显露知识的罅隙,留下硬伤。

当以文学人物的“吨位”为坐标来排序时,恰恰是舍弃也就割裂了文脉。

经典不可复制,此话掷地有声,既承认了人类一切文化壮举由盛
而衰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提出,敬畏经典,对经典高山仰止,不啻是当今传承经典、保护经典,乃至延续中国文脉应该有的一种积极态度。

如此,才能重整重组,在大力改革中创造与推进新的中国文脉。

中华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从黄帝时的甲骨文开始,经历悠悠几千载,中间涌现过多少精彩的诗篇?雕凿过多少令人惊叹的石刻?描绘过多少美妙的线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