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800字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3篇精选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3篇精选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3篇精选《中国文脉》读书心得篇1中国文脉,好大的气派。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

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发展史中,著作浩如卷帙,星座璀璨夺目,哪些作品和人物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可以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秋雨老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他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思考,运用“减法”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中国文学的脉络。

他说“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

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遂地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地取舍。

秋雨先生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股潜流体量不大,不一以贯之,时断时续,就像一条倔犟的山脊连成的天际线,延绵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正是这条天际线,让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等级,是由品位来决定的。

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

秋雨老师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的等级和品位,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高低之分,是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

文中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秋雨先生慷慨豪迈的情怀,俯仰天地古今的感悟,和对中华文学家园满腔的热爱与关切之情。

从汉字的起源到诗经的出现,从先秦诸子到汉大赋,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盛世,从英杰辈出的宋代到文脉衰弱的.元明清。

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带领我们去亲近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僻居荒村气定神闲的陶渊明;去敬仰行吟江边孤傲悲伧的屈原、倍受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去了解风骨飘逸桀骜多才的魏晋名士、唐诗宋词巍峨顶峰上的诸多身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形象,通过他的文字,变得清朗而感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别样情怀。

同时,秋雨先生对影响中国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剖析了文脉的根本,用清新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的深刻思想与启蒙精神。

在饱蘸深情、荡气回肠的笔墨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始终云绕着秋雨先生的淡淡忧伤和飘忽的无奈。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6篇中国文脉读后感18月份赴欧洲三国旅游,领队布置回国后的作业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老婆则一口气买回了余先生4本书。

先把领队布置的作业做完,这次回南京时,老婆在行李箱里放进了第三本书,闲暇时,取出来一看,书名《中国文脉》,不知是些什么内容,只是按照看前面两本书的习惯,计划每次阅读50页,刚开始有些费力,感觉内容繁杂,看十几、二十页,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两天,阅读的时候,顺畅了许多,余先生把先人、历史写的鲜活,写的生动,拉近了远古与当代的距离。

《诗经》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以前觉得好,未认真阅读过,以后有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拜读。

殷王迁都,竟是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小屯)。

奄(今山东曲阜)距离老家只有区区60公里,自己家乡竟然在远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仅限这字面三个字,现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记录,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几万片,当时杀掉了多少只龟呀?!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献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韩愈、柳宗元、司马迁小时候读书时,或多或少读过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诗、词、典故,余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陡然间觉得还要回头再去读一读,范围也要再扩大一些,甚至还有要练练书法的念头。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诸子百家,肤浅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见过,厚厚的一个大部头,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涩难懂,在学生时代读不进去,跟老婆商议买一本,现在再尝试着读一读,希望能有收获,体验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学堂,战国时代的大学,独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现,为老祖宗骄傲。

《中国文脉》,与我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与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远,无心读来,有些收获,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国文脉读后感2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相关推荐《中国文脉》读书心得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文脉》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借着暑假这个空闲的假期,我花了7个小时把余秋雨的《中国文脉》读完了。

总体感觉给自己的中国文学史复习了一下。

复习过程比较轻松。

有笑着感叹的地方,也有不甚满意的地方。

新意并不多,把冷饭热炒一遍,模模糊糊都是晓风明月的感觉。

好在时间线索比较清楚,分类也比较明确。

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他因为对曹操的偏爱,冷落了孔明,冷落了三国。

对罗贯中缺乏足够的敬意。

其次是他对越是遥远的东西评价越高,越是接近现代的文人和作品,越缺少充分的评价。

好像是文脉消失了一样。

这个见解缺乏说服力。

第三是对百姓在文学史上地位评价的前后矛盾。

前面说稷下学宫里不需要草民。

后面又说只有百姓还记得屈原,好像给了屈原无上文学地位的是百姓。

最后是对红楼梦的解读评价,虽然很高,说这是人性生存与美好的幻灭,但是分析软弱无力,缺乏独到见解,又不敢在众多理论中阐明旗帜,不够给力。

为了可以追求语言的生动,很多地方做了一些想象,确实有效果,我往往就是被此逗笑。

但是越到后面,越觉得写法出现模式化,就在笑不出来了。

《中国文脉》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在这我也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要看下。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2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

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

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一是中国文脉。

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

中国文脉读后感800字

中国文脉读后感800字

中国文脉读后感800字《中国文脉》是一本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和解读,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书中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中国古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意义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次,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精髓内涵、时代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诠释,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文化传统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风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魅力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综上所述,读完《中国文脉》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明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独特魅力和瑰丽风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通用19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脉》读后感 1我平时读书,喜欢挑作者,喜欢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荐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所有书目的介绍,打算选出自己比较喜欢的来读。

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犹豫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

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一是中国文脉。

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

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后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

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代、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知识立即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

作者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一直写到清代和近代。

那些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

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进了文化的美学品格。

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

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说。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

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

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

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

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

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关于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800字主题阅读推荐:“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

编辑特意搜集并整理了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

读后感是只看完了一本书之后,将具体的感受和得到了启发写出来的文章,大家读完作品后,都会有很多收获。

写好读后感的重点是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实际,或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自己的感受,使感想落到实处。

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中国文脉余秋雨读后感篇1最初对余秋雨老师的印象,是在前些年的央视歌手大赛上,他作为文化课考官,在评点歌手答题的同时,为我们普及了很多文化历史知识,当时很多听不太懂,只是觉得他出口成章,各种文学典故信手拈来,让很多人崇拜至极。

后来,读了他最有名的《文化苦旅》,似乎读懂了几分他的苦心,他对于中华文化是如此的热爱如此的维护,一心想推广开来,可是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一心向钱的社会,他所做的就像是对着大海呐喊一样,声音被隐没在海浪里了。

但是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一起为民族文化呐喊,一起为保留我们灿烂的精华而呐喊,可能这些声音就能汇聚成强有力的音符,能穿透海浪传播到四面八方。

这篇《中国文脉》,余老师是依照历史的顺序,为我们一一清点每个阶段最伟大的文学家。

从《诗经》的吟唱开始,中国文化开始上路,历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伟大的诗人和瑰丽的文学作品。

首先,在先秦诸子中,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庄子、孟子;第二等级:老子、孔子;第三等级:韩非子、墨子。

而余老师认为屈原是整个先秦时期的文学冠军。

汉赋的成就相对最弱,幸好还有占据历史性学至高地位的司马迁和《史记》。

魏晋文脉,分为三段,第一个在战火硝烟中接续文脉的,是曹操。

有很多成为熟语的诗句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他用干净朴素凝炼的笔墨,以开阔的气势来写宇宙人生。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近期,好友推荐我有空看一下,余秋雨先生系列书籍。

其正在阅读《中国文脉》一书,故亦从此书读开去,以窥端倪。

自上周从淘宝天猫购得《中国文脉》一书,即阅之。

深深被余先生文笔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为脉,以史为鉴,融会贯通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过文化的启承转接发展串联在一起。

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个性实足,仿佛隔空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国,一步一步沿着每个朝代,一路一风景,详细记下了沿途所见所思。

真实所见的就如实记叙,道听途说的,难以见证的,多方求证,力求真实。

史上没有结果的,想象无穷而符逻辑。

其将文人、政治家等,置身于当时当刻来分析,显其质,传其神。

将历史人物以史学家般的研究并给予文学家的独到见解,让枯燥的历史人物生动而易读易懂。

复原人物情感,凸显历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传位于子,结束了禅让选贤,开创了世袭制,实是无奈防争斗;老子之学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

孔子之学乃吾师,深深教诲,发自肺腑。

两者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侠气,四海为家,充满理想,自视过高而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李白,时时想报效朝廷,却输得一败涂地;南山脚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渊明,数百年后才被人记起;聊发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苏东坡,多次被贬谪,等不到冯唐持节云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却身老沧州的陆游,至死也未见九州同;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可怜白发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战,而怒发冲冠,欲雪靖康耻的岳飞,终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汉武,严谨记实,受奇耻大辱后仍不停笔写《史记》的司马迁,人情失恰,不知所踪;死而后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究敌不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

前者忠心耿耿,留下《出师表》受人敬仰,后者雄才伟略,成就一代文豪;墨子兼爱非攻过于理想而不宜推行,孔子仁爱人本现实而易行;持《离骚》,问九天的屈原,一路在问却无人回答,曲高和寡,郁郁寡欢,投江而去!综观余秋雨先生在本书所写的文人志士,大多壮志未酬,空留遗憾!但是正是这帮豪情高涨,充满斗志却显无奈,似是不懂风情的文人志士,传承发展了中华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们那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置生死与度外,不失气节大义的气概,是我等学习的楷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文脉》读书心得2作品《中国文脉》整书对中国浩瀚的历史中的文化按时间顺序做了一次梳理,读完这近40万字的巨作,花了不少时间,但其中的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细读了前面的两篇“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

《中国文脉》读后感优选【15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优选【15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优选【15篇】《中国文脉》读后感1余秋雨评价唐朝诗坛:“一群男子,一路辛苦,成了民族迈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

他们,都是中国文脉的高贵主宰。

”唐朝时中华民族最大的骄傲,那心境平和,气韵高华的大唐文明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气质与高贵,使从此以往的中国人血液里都流淌着一种剥离不去的诗情画意,或孤傲,或华贵,或清冽天真,却也都弥足珍贵。

我们很欣喜地发现诗人这一特殊群体以其特有的敏感记录着历史不一样的审美格式。

李白笔下对山水性灵的惊讶,他如不系之舟,奔忙追赶着充满陌生的美好,他自由舒展的灵魂,构筑了中华文明中最飘逸最性情的成分,也充溢着令人向往的盛唐气象,这样的浩荡,山川共仰。

杜甫的生命却交织在苦难与飘零的漩涡中,而他最动人的`博爱悯人也恰如其分地从这荒泽泥沼中绵绵不绝地滋生出来,面对风雨飘摇的凄楚与不堪,他报以眼泪、悲悯和随之即来的笔墨,他绵亘着荒乱时代为数不多的善良与大美。

王维则沾染着略显贵族的安静的诗意,像余秋雨所说“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他的美,是平易却也是深邃的。

而提及他们三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字造诣几乎占去唐诗的大半灵气,而且他们的命运都经历了相同的拐点——安史之乱。

这场逼得唐玄宗落荒出逃,唐王朝元气大损的浩劫动乱,险些断送这三个稀世大诗人的生命,因而我们不得不审视一个共同命题:政脉与文脉的重叠与交错。

余秋雨并未在书中详述政治对文化的操纵,想来是因为在写这些文字时正处于敏感动荡期,他本人也因为政治问题而不得已躲入深山小屋中,才慢慢梳理起中国文脉的。

但我们能清晰地感知,纵然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不能限制住文化发展的进程,就像连魏晋那样荒谬无度的乱世也出了许多风姿超群的名士,但政治权利却总是在其存在的状态中凌驾于文学领域之上,因而开放自由的政治格局缠绕着的是文化的汩汩涌动的欣欣向荣,而愚昧僵硬的统治下文脉大多只能委屈地苟活,这样的敏感脆弱,我想应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脉》800字读后感
深深被余先生文笔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为脉,以史为鉴,
融会贯通将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通过文化的启承转接发
展串联在一起。使每一个历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么
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个性实足,仿佛隔空在与历史人物对话,仿佛
余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国,一步一步沿着每个朝代,一路一风
景,详细记下了沿途所见所思。真实所见的就如实记叙,道听途说
的,难以见证的,多方求证,力求真实。史上没有结果的,想象无
穷而符逻辑。

其将文人、政治家等,置身于当时当刻来分析,显其质,传其神。
将历史人物以史学家般的研究并给予文学家的独到见解,让枯燥的
历史人物生动而易读易懂。

复原人物情感,凸显历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传位于子,
结束了禅让选贤,开创了世袭制,实是无奈防争斗;老子之学乃吾
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孔子之学乃吾师,深深教诲,发自肺腑。
两者秋水共长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侠气,四海为家,充满理想,
自视过高而缺乏判断力和执行力的李白,时时想报效朝廷,却输得
一败涂地;南山脚下,悠然采菊,怡然自得的陶渊明,数百年后才
被人记起;聊发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苏东坡,多次被贬谪,等不
到冯唐持节云中;当年万里觅封侯,却身老沧州的陆游,至死也未
见九州同;本想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辛弃疾,可怜
白发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战,而怒发冲冠,欲雪靖康耻的岳
飞,终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汉武,严谨记实,受奇耻大辱后
仍不停笔写《史记》的司马迁,人情失恰,不知所踪;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终究敌不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前者
忠心耿耿,留下《出师表》受人敬仰,后者雄才伟略,成就一代文
豪;墨子兼爱非攻过于理想而不宜推行,孔子仁爱人本现实而易行;
持《离骚》,问九天的屈原,一路在问却无人回答,曲高和寡,郁
郁寡欢,投江而去!
综观余秋雨先生在本书所写的文人志士,大多壮志未酬,空留遗
憾!但是正是这帮豪情高涨,充满斗志却显无奈,似是不懂风情的
文人志士,传承发展了中华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梁!他们那种国
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置生死与度外,不失气节大义的气概,是我
等学习的楷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