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脉》读后感1000字

合集下载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3篇精选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3篇精选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3篇精选《中国文脉》读书心得篇1中国文脉,好大的气派。

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

中国文学三千年的发展史中,著作浩如卷帙,星座璀璨夺目,哪些作品和人物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可以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秋雨老师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他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思考,运用“减法”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中国文学的脉络。

他说“减而见筋,减而显神,减而得脉”。

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遂地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地取舍。

秋雨先生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股潜流体量不大,不一以贯之,时断时续,就像一条倔犟的山脊连成的天际线,延绵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正是这条天际线,让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等级,是由品位来决定的。

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

秋雨老师讲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的等级和品位,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高低之分,是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

文中的字里行间,都充斥着秋雨先生慷慨豪迈的情怀,俯仰天地古今的感悟,和对中华文学家园满腔的热爱与关切之情。

从汉字的起源到诗经的出现,从先秦诸子到汉大赋,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盛世,从英杰辈出的宋代到文脉衰弱的.元明清。

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带领我们去亲近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僻居荒村气定神闲的陶渊明;去敬仰行吟江边孤傲悲伧的屈原、倍受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去了解风骨飘逸桀骜多才的魏晋名士、唐诗宋词巍峨顶峰上的诸多身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形象,通过他的文字,变得清朗而感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别样情怀。

同时,秋雨先生对影响中国文脉至深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剖析了文脉的根本,用清新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的深刻思想与启蒙精神。

在饱蘸深情、荡气回肠的笔墨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始终云绕着秋雨先生的淡淡忧伤和飘忽的无奈。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精选14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文脉》读后感篇1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

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

”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

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

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

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

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

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

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纵观全书,开始的两个篇目,《中国文脉》和《笔墨历史》是总体纲领,它们酣畅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以及作为文脉载体的中国书法史,之后是对每个时代文脉分别以个体进行精细论述,使全书更加丰满充实大浪淘沙,历史沉浮,那一条贯穿中国文化的文脉正逢抉择的关键。

精选最新关于《中国文脉》读后感实用范文三篇

精选最新关于《中国文脉》读后感实用范文三篇

精选最新关于《中国文脉》读后感实用范文三篇关于《中国文脉》读后感1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进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种潜流,在近处很难发觉,只有从远处看去,才能领会也许,就像那一条倔犟的山脊所连成的天际线。

正是这条天际线,使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会了一种注定要长期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这股潜流,在绝大多数状况下,不是官方主流;不是民间主流;属于文学,并不从属于哲学学派;虽然重要,但体量不大;并不一以贯之,而是时断时续,断多续少;对四周的其他文学现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就个人而言,不经过训练,何能自由取用?余秋雨进一步说:“假如不分凹凸,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得到那位流浪草泽、即将投水的屈原吗?能选得到那位受过酷刑、耻而握笔的司马迁吗?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艰苦躬耕的陶渊明吗?他们后来为民众知道,并非民众自己的行为。

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体会他们的内涵。

因此我敢断言,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

”这不是文学的悲伤,而是文学的名贵。

今日,我们回望历史,那些在云雾中模糊可见的山脊是什么呢?“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

汉字大约起源于五千多年前。

……王朝谱牒,甲骨文和金文……最终听到声音了,那是《诗经》。

《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头就布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

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

”我们看到了,背靠着一大批神话传奇,刻写着一行行甲骨文、金文,吟唱着一首首《诗经》,中国文化隆重上路。

其实,这也就是以孔子、老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出场前的精神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

《中国文脉》读书心得8篇《中国文脉》读书心得1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国文脉》,全文近三万字,共计425页,一气呵成,粗线条概括了中国文化(以文学为主径的小文化)的经脉。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眼光、概括力和艺术感觉都是超常的,表达力更是一流,因此__写得中气充沛、淋漓酣畅。

而这种驾驭历史、囊括文化、指点江山、评判古今的做法,没有宏大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鲜活的欣赏力与聪颖的表达智慧,也无法奏其功。

余秋雨先生是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他学风严谨,善思求真,具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不凡气度和才情,二十多年前他孤身一人走遍中华大地,考察并阐释诸多被埋没的文化遗址,作品《文化苦旅》等著作轰动一时;十多年前他又不辞艰辛穿越全球数万公里,考察人类最重要的文明故地,对当代世界文明作出了一系列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

在作品《中国文脉》一书里,他以“文脉”提纲挈领,生动解读中国三千年文化史,让那些隐没的高级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纲举目张。

他以高视野、新角度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写作本书,目的是“清理地基,搬开芜杂,集得高墙巨砖,寻获大柱石础,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布,期待天才再临”,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余秋雨先生像一位画坛巨匠,以充沛的才情,饱蘸深情的笔墨,大气磅礴地勾勒出漫长的中国文脉画卷,流露对中华文学家园的满腔抚爱和关切之情,时而工笔重彩,绘声绘色;时而妙笔生花,汪洋恣意;时而清新点染,灵光流动……画卷从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的作品《诗经》开始,蜿蜒曲折,饱满生动: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的先秦诸子;行吟在江风草泽边孤傲而烂漫的屈原;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以史立身”的司马迁;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曹操、曹丕、曹植;竹林里风骨飘逸、奇谲多才的魏晋名士阮籍、嵇康;在田园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宋代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元代定国安邦的奇才耶律楚材;在酒和山水中浸润的怪才黄公望;明清六百年的郁闷中,一枝独秀的曹雪芹……他们是文脉画卷中俊俏的峰峦,余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确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细心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宠爱。

《中国文脉》读后感1我平常读书,宠爱挑,宠爱挑书的封皮。

寒假里,阅读组推举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全部书目的介绍,预备选出自己比较宠爱的来读。

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迟疑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典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

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一是中国文脉。

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

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终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

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月、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晰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学问马上呈立体状。

二是笔墨历史。

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始终写到清代和近代。

那些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

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动了文化的美学品德。

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

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测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

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很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奇。

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

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大学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

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似乎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

中国文脉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文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文脉读后感1喜欢读《中国文脉》,源于它的名字;坚持读下去,因为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反复读几遍,得益于它博大精深的深层内涵和对文化的思考。

谈到文化,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

它是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历经千余载岁月的涤荡,我们获得了不计其数的文化瑰宝。

面对如此之繁华盛景,一个中国人,若是对自己的文化渊源一无所知,甚至鄙薄,显然是极端可怕的。

这不禁让我们意识到,品鉴和把握先祖赋予我们的财富,并将其不断延续,推向高峰,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

正如我上文所说,把握和品鉴其精髓是关键所在。

而文学的发展变迁正是华夏文化延续变化的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线,它的活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文化肝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华。

因此,抓住这条主线,有助于我们更准确,更深刻地领悟文化的神韵精髓。

于是,我仔细研读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

然而我惊喜的发现,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作者开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刘和审美潜流。

”这正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指明了我所追寻的方向,将文学的主线升华为了文脉,这正是其根源所在。

点明主题之后,《中国文脉》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原点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统一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史记》,魏晋(:中国文脉读书心得)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展现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既是文学的发展,亦是历史的变迁,生动地为我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余秋雨《中国文脉》读后感1余秋雨评价唐朝诗坛:“一群男子,一路辛苦,成了民族迈向美的天域的里程碑。

他们,都是中国文脉的高贵主宰。

”唐朝时中华民族最大的骄傲,那心境平和,气韵高华的大唐文明成就了这个民族的气质与高贵,使从此以往的中国人血液里都流淌着一种剥离不去的诗情画意,或孤傲,或华贵,或清冽天真,却也都弥足珍贵。

我们很欣喜地发现诗人这一特殊群体以其特有的敏感记录着历史不一样的审美格式。

李白笔下对山水性灵的惊讶,他如不系之舟,奔忙追赶着充满陌生的美好,他自由舒展的灵魂,构筑了中华文明中最飘逸最性情的成分,也充溢着令人向往的盛唐气象,这样的浩荡,山川共仰。

杜甫的生命却交织在苦难与飘零的漩涡中,而他最动人的博爱悯人也恰如其分地从这荒泽泥沼中绵绵不绝地滋生出来,面对风雨飘摇的凄楚与不堪,他报以眼泪、悲悯和随之即来的笔墨,他绵亘着荒乱时代为数不多的善良与大美。

王维则沾染着略显贵族的安静的诗意,像余秋雨所说“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他的美,是平易却也是深邃的。

而提及他们三人,不仅因为他们的文字造诣几乎占去唐诗的大半灵气,而且他们的命运都经历了相同的拐点——安史之乱。

这场逼得唐玄宗落荒出逃,唐王朝元气大损的浩劫动乱,险些断送这三个稀世大诗人的生命,因而我们不得不审视一个共同命题:政脉与文脉的重叠与交错。

余秋雨并未在书中详述政治对文化的操纵,想来是因为在写这些文字时正处于敏感动荡期,他本人也因为政治问题而不得已躲入深山小屋中,才慢慢梳理起中国文脉的。

但我们能清晰地感知,纵然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不能限制住文化发展的进程,就像连魏晋那样荒谬无度的乱世也出了许多风姿超群的名士,但政治权利却总是在其存在的状态中凌驾于文学领域之上,因而开放自由的政治格局缠绕着的是文化的汩汩涌动的欣欣向荣,而愚昧僵硬的统治下文脉大多只能委屈地苟活,这样的敏感脆弱,我想应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

《中国文脉》读后感3篇《中国文脉》读后感18月份赴欧洲三国旅游,领队布置回国后的作业——阅读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老婆则一口气买回了余先生4本书。

先把领队布置的作业做完,这次回南京时,老婆在行李箱里放进了第三本书,闲暇时,取出来一看,书名《中国文脉》,不知是些什么内容,只是按照看前面两本书的习惯,计划每次阅读50页,刚开始有些费力,感觉内容繁杂,看十几、二十页,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两天,阅读的时候,顺畅了许多,余先生把先人、历史写的鲜活,写的生动,拉近了远古与当代的距离。

《诗经》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以前觉得好,未认真阅读过,以后有机会,静下心来,认真拜读。

殷王迁都,竟是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小屯)。

奄(今山东曲阜)距离老家只有区区60公里,自己家乡竟然在远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了解仅限这字面三个字,现在知道它是祖先占卜的记录,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几万片,当时杀掉了多少只龟呀?!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献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韩愈、柳宗元、司马迁……小时候读书时,或多或少读过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诗、词、典故,余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陡然间觉得还要回头再去读一读,范围也要再扩大一些,甚至还有要练练书法的念头。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墨子……诸子百家,肤浅的了解一些,《老子》好像见过,厚厚的一个大部头,印象里好像有些晦涩难懂,在学生时代读不进去,跟老婆商议买一本,现在再尝试着读一读,希望能有收获,体验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学堂,战国时代的大学,独立于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现,为老祖宗骄傲。

《中国文脉》,与我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与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远,无心读来,有些收获,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国文脉》读后感2从《山河之书》到《中国文脉》如果说前者是闪耀在中华文化长河上的亮丽一景的话,后者便是前者的缔造者。

如果说我是一个从不懂历史,一向崇尚科技的理科女时,我却被余老师用那么通俗,简洁,干净而又赋予魅力的语言吸引着,我从来不知道浸着历史味道的散文,如此让人醉,你为我们讲述的不是那铁骑血腥的历史,娓娓道来的而婉诺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携着远古文化气息,那么亲切地走来了,你所有的怀疑,被她微微一笑征服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脉》读后感1000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国文脉》读后感1000字
159班戚彩粉指导教师:王继飞
中国文脉,好大的气派!读完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一书,我长时间沉浸在一种感动和震撼之中。

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史,著作浩如卷帙,星光璀璨夺目,哪些作品和人物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可以成为穿越时空成为不朽的经典?余秋雨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他独特的视角,灵动的思考,运用”减法”的研究方法来梳理了中国文学的脉络。

他说:”减而见筋,减而见神,减而得脉”.在博而精的文学基础和底蕴之上,他目光如炬,深邃的穿越漫长而悠远的历史,进行了大胆而独到的取舍。

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

这股潜流体量不大,不一以贯之,时断时续,就像一条倔强的山脊连成的天际线,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正是这条天际线,让我们知道那个天地之大,以及那个天地之限,并领略了注定要长久包围我们生命的文化仪式。

等级,是文脉的生命;等级,是由品味来决定的。

品味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明。

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是中国文学的等级和品味,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高低之分,是民族大道,人类尊严。

文中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秋雨先生慷慨豪迈的情怀,俯仰天地古今的感悟和对中华文学家园满腔的热爱和关切之情。

从汉字的起源到诗经的出现,从先秦诸子到汉大赋,从魏晋南北朝到大唐盛世,从英杰辈出的宋代到文脉衰弱的元明清。

先生用诗意充沛的笔墨夹叙夹议,带领我们去亲近百花齐放绚丽多姿
的先秦诸子、僻居荒村气定神闲的陶渊明;去敬仰行吟江边孤傲悲怆的屈原、倍受酷刑而握笔的司马迁;去了解风骨飘逸桀骜多才的魏晋名士、唐诗宋词巍峨顶峰上的诸多身影……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模糊的形象,通过他的文字,变得清朗而感性,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别样情怀。

同时,秋雨先生对影响中国文脉至深的科学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和公正评价,并剖析了文脉的根本,用清新简练的文字表达了精神之脉和人格之脉的深刻思想与启蒙精神。

在饱蘸深情、荡气回肠的笔墨间,我们也不难发现始终云绕着秋雨先生的淡淡忧伤和飘忽的无奈。

中国文脉源远流长,有过诸多的辉煌,也有过百年的苍凉。

中国现代文学成果寥落,偌大中国没有出现过一个近似于王阳明的哲学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近似于曹雪芹的小说家。

研究队伍的夸张、伪饰、把玩的风尚大幅贬损了文学的形象。

面对当前
寂寥的文化良知领域,秋雨先生主张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清理地基搬开芜杂,寻获大柱石基,让出疏朗空间,洗净众人耳目,呼唤亘古伟步,期待中华文化的复兴。

现代是如此的荒瘠,我们不要在那里流浪太久。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心浮躁。

中国文脉在今天的断裂,是中国文学的悲哀,是中华民族魂的失落。

中国文脉她不是一篇散文,她是一种宣言,是一种思想。

她对于提高我们的精神生活,防止当今工业社会人性的异化和疏离,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读《中国文脉》一书至少可以让我们短时间沉静下来,细细体味文中优美的词句,慢慢感悟文学的品味;忘记尘嚣,忘记利益,忘记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耐心地回顾过去,静静地审视周围,回归自然回归本我。

明天,我们还能这样吗?
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
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