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项羽本纪第七

合集下载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篇一:《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在这个乱世中,除了他,没人会被这样铭记。

于是我感到很不解,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为什么在后人的心中获得了比成功者刘邦更多的敬仰和追忆呢仅仅是因为他的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么还是因为他不肯过江东的悲壮和豪气我就带着这个疑问拿起了厚重而诘屈聱牙的史记,翻到《项羽本纪第七》。

和其他本纪不同,项羽本纪第七记录的是一个"在权不在位"的人,可见太史公也是给了这位乱世枭雄很大面子的,没把他降到世家当中去。

一个寻常的开头,记载的是他的出身,战国旧贵族。

然后是他不学无术的少年时代。

但是金麟岂是池中物啊,项羽见到了那个比他早几十年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并不屑地说:"彼可取而代也。

"不过,当西楚霸王火烧咸阳城的时候,嬴政已经成为历史。

他的勇力是最大的特点,以一人之力收伏了一个县,这是难以想象的。

而他破釜沉舟的那一战,更是名垂青史的以少胜多战役。

但他的杀伐之气太重了,疑心也太重了,让他身边的人都感到了那种威压。

就连他的亚父范增都被他所猜忌,乃有兵败垓下之事。

是因为他的盟友都不在了。

而且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上没有下定决心,全然不是那个以必死之心在巨鹿,彭城威震三军的果断指挥官。

这无疑是一个人性的悖论。

太史公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只是霸王,而非帝王。

他以为自己的武力可以纵横天下,却不知道打败他的不是天意,而是人心啊。

我对这个悲剧人物更多的却是反思。

他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反暴秦的第一领袖,但是他却走上了这样的道路。

他的对手刘邦只是个有些无赖的人,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最后,我在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上找到了。

刘邦少年时也曾经看到秦始皇的车驾,但是他却说:"嗟乎!大丈夫应如此也!"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不同吧。

项羽的锋芒让他自负,找不到正确的路。

刘邦的理想却指引他汇聚四方谋臣武士,建立了那个延续四百年的汉王朝。

007本纪第七 项羽

007本纪第七 项羽
如果不能取胜,就免不了一死。希望将军认真考
虑这事。”陈余也写信给章邯说:“白起为秦将,
南征鄢郢,北灭马服大军,攻城略地,不可胜
数,竟然被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匈奴,开拓
榆中土地数千里,竟被斩于阳周。为什么呢?功
劳太多,秦朝无法全部封赏,所以就藉口国法诛
杀他们。现在将军做秦将三年了,损失人马数以
亡国将军,单身孤立却想长期容身,不太可悲了
吗!将军何不倒戈同诸侯联合,相约共同攻打秦
朝,瓜分秦地为王,南面称孤道寡,这跟自己身
伏斧砧,妻儿被杀相比,哪个好些呢?”章邯犹
豫,暗中派军候始成出使项羽军中,想订盟约。
和约没订成,项羽派蒲将军日夜兼程带兵渡过三
户,驻军漳南,与秦军交战,两次打败秦军。项
跑,死在梁地。项梁已兼并了秦嘉的军队,驻军
胡陵,将要带兵向西。章邯的军队来到栗,项梁
派副将朱鸡石、余樊君同他交战,余樊君战死。
朱鸡石军队战败,逃到胡陵。项梁于是带兵进入
薛地,杀了朱鸡石。项梁以前派项羽另外去攻打
襄城,襄城坚守不能攻下。攻下后,项羽活埋了
全城人。回来报告项梁。项梁听说陈王确实死
阳东面击败了秦军,秦军收缩退入濮阳城中。沛
公、项羽于是攻打定陶。定陶没有被攻下,离开
了,向西攻占地盘直到离丘,大败秦军,杀死李
由。回军攻打外黄,外黄没能攻下。
项梁从东阿出发,向西,等到达定陶,再次
打败秦军,项羽等又杀死了李由,越发轻视秦
军,有骄傲之色。宋义就劝项梁说:“打了胜仗,
的一定是楚国。’现在陈胜最早起事,不立楚王
后代而自立为王,他的势力不能久长。现在您在
江东起兵,楚地蜂拥而起的将领都争相归附您的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10篇)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10篇)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 10 篇)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通用 10 篇)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1项羽自小就胸怀大志,“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在秦皇出巡时,项羽曰:“彼可取而代也!”,他英勇善战,最后兵败,在乌江自刎。

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啊!他不懂反思自己过错,在乌江自刎时却说:“天亡我,非我用兵之罪也。

”,我承认他不是举贤用能的大人物,比不上刘邦也败给刘邦,但是我却对项羽非常喜欢的,我想说他是一位英雄。

乌江自刎,项羽抛开了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普通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残戈……夕阳为了尊严,也许是生无可恋,死亦当鬼雄。

他是这么的直率啊,他也是一个用心专一的好男人。

他没有刘邦的阴险奸诈。

他善良,赋予多次刘邦逃生的机会,他骁勇善战,以 3 万人打赢了几十万大军(史称“巨鹿之战”)。

我们虽无项羽“力拔山兮气盖势”的气势,但我们面对艰难险阻,必须有着一份自信与坚毅。

项羽在垓下之战以一敌百,他已经胜利了,因为他的勇敢已经在心底是一份莫大的胜利。

我们面对着纸上谈兵,更应该给自己更充足的信心,怀着更大的目标前进。

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孤身作战时不畏惧不退缩;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面对自己最爱的亲人朋友时认真对待不欺骗;如同项羽,我们可以在学习方面赛出另一种风貌。

项羽,我喜欢你。

你是李清照眼里“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好汉,你是每一个人心中渴望拥有“霸王别姬”的爱情故事的男主角,你是历史上最令人佩服的将士。

虽以失败告终,项羽他却永远在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 2项羽,一个贵族世家的后裔,一个英勇善战的英雄,率军攻秦,尽显男儿本色。

刘邦,一个平庸之辈,好酒色,无胆略,然而却在楚汉战争中战胜了你。

结果是这么得令人出乎意料,让人不得不回首深思。

史记项羽本纪的读书笔记

史记项羽本纪的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史记项羽本纪的读书笔记篇一:《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

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

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

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

篇二:史记项羽本纪读书报告可驰骋沙场,难君临天下-------《史记卷七项羽本纪》读书报告马茹雪(20XX级历史二班“四的二次方”读书小组)摘要:在读过史记项羽本纪之后,对项羽这个人有了一些思考,为什么他一代霸主,却输给了刘邦?为什么他重情重义,却最终众叛亲离?项羽的英雄气概流芳百世,但这样一个性格矛盾的悲剧英雄,是将才,却不是明君。

关键词:帝王将相;是非功过;人物评说正文:《三国演义》开篇曾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秦朝末年也不外如是。

秦二世昏庸,赵高奸佞,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大泽乡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时间中原大陆狼烟四起,烽火燎原。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项羽,便是这乱世中崛起的一位英雄,一位充满了悲剧色彩的英雄。

翻开这一卷承载了血与泪的《史记》那些帝王将相,那些是非功过,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来到了我们面前,诉说着那些早已沉积在历史长河的过往。

狼烟烽火起,乱世豪杰出。

挥剑问天下,霸业谁与书?然而,历史告诉我们,那一片天下终究没有选择这一代英雄项羽,这个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豪杰。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项籍者,下相人也,【集解】:地理志临淮有下相县。

【索隐】:县名,属临淮。

案:应劭云“相,水名,出沛国。

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也”。

【正义】:括地志云:“相故城在泗州宿豫县西北七十里,秦县。

”项,胡讲反。

籍,秦昔反。

字羽。

【索隐】:按:下序传籍字子羽也。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索隐】:按:崔浩云“伯、仲、叔、季,兄弟之次,故叔云叔父,季云季父”。

梁父即楚将项燕,【正义】:燕,乌贤反。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集解始皇本纪云:“项燕自杀。

”【索隐】:此云为王翦所杀,与楚汉春秋同,而始皇本纪云项燕自杀。

不同者,盖燕为王翦所围逼而自杀,故不同耳。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索隐】:地理志有项城县,属汝南。

【正义】:括地志云:“今陈州项城县城即古项子国。

”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索隐】:按:逮训及。

谓有罪相连及,为栎阳县所逮录也。

故汉每制狱皆有逮捕也。

【正义】:栎音药。

逮音代。

乃请蕲集解苏林曰:“蕲音机,县,属沛国。

”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集解】:应劭曰:“项梁曾坐事传系栎阳狱,从蕲狱掾曹咎取书与司马欣。

抵,归;已,止也。

”韦昭曰:“抵,至也。

谓梁尝被栎阳县逮捕,梁乃请蕲狱掾曹咎书至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故得止息也。

”【索隐】:按:服虔云“抵,归也”。

韦昭云“抵,至也。

”刘伯庄云“抵,相凭讬也”。

故应劭云“项梁曾坐事系栎阳狱,从蕲狱掾曹咎取书与司马欣。

抵,归;已,息也”。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索隐】:韦昭云:“浙江在今钱塘。

”浙音“折狱”之“折”。

晋灼音逝,非也。

盖其流曲折,庄子所谓“淛河”,即其水也。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项羽本纪第七》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提示】项籍(前232前202),字羽,是灭秦的关键人物,同时也是楚、汉战争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原文译文对照版)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原文译文对照版)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原文译文对照版)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译文、白话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

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悦)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齐)县狱掾(yuàn,愿)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

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

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

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

"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

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

"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

《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12篇)

《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12篇)

《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12篇)《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12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项羽本纪》读后感(精选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项羽本纪》读后感篇1现在,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不记得是谁说了这番话,但觉得这话特别正确,且特别适合拿来考量项羽。

《项羽本纪》可算是《史记》里的一篇奇文:从史记的体例看,“本纪”是不该为一个失败的“草头王”作传的,它属于坐了江山君临天下的封建帝王。

项羽没有坐江山自然也没有君临天下,却享受了“本纪”的待遇,不能不说这个“待遇”是司马迁给他的。

然而正因司马迁给了项羽高级待遇,我们才看到了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失败的英雄形象,司马迁以其悲剧感极强的审美眼光给了我们一个血肉丰满的项羽,从项羽的身上,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可以汲取一点精神营养,当然有的是从正面汲取,有的是从反面吸取。

在中国从来都是成者王败者寇,成功的让后世景仰,世人称道,而失败者则会被万夫所指世人不屑,但项羽却是一个例外。

项羽最后败在了刘邦的手下,自刎在乌江边上,虽然他败了,但项羽在人们心中从来都是一个不可一世的大将军,一个让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大英雄,刘邦虽然胜了,但我们听到的更多的人们的贬低;项羽虽然败了,但我们给予他的却多是同情与奖掖。

有人说是刘邦打败了项羽,有人说是韩信打败了项羽,但我认为是项羽自己打败了自己,在那个年代,除了他自己,没人可以打败他。

项羽小时候学文但不感兴趣转而习武,他叔叔对他说武学习得再好不过是敌一人敌十人,要敌万人就得学习兵法,项羽听后很感兴趣,转而苦读兵书,同时也习文练武。

那时候有一句话叫“楚人三户,亡秦必楚”。

意思是说即便是楚人只有三户了,最后也一定会灭掉秦国的。

项羽从小志向远大,他暗暗立志要推翻暴秦。

曾有个故事,说是项羽年少的时候看到秦王带一帮人浩浩荡荡在江中游玩,秦王被众人护拥好不气派,项羽看到了就对身边的人说“彼可取而代也”,令旁人大惊失色,他叔叔在边上听到了,知道项羽非常人也,志存高远他日必成大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楚霸王在百姓心中,一直都超越地域界限,是我们全民的英雄。

但是本纪第一句‚项籍者,下相人也‛,令我们将崇敬的阳光投射到了江苏宿迁这个地方!原来,就是这里的水土,孕育了我们的英雄!
项羽少有大志:‚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然,毕竟武者天性,学不肯竟。

见始皇东巡,一句‚彼可取而代也‛,显示了万丈豪情!
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其实显示了项羽的武者豪气:直言曹无伤;欣赏樊哙;范增在沛公逃脱后骂其‚竖子不足与谋‛,貌似项王也没有什么反应。

最后乌江自刎那一刻,他面对叛将,慷慨笑谈:‚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他将自己的自刎,看作是一场馈赠,所赠之人是自己的叛将。

不知道吕马童之后是否有心理阴影,如果是我,我定然余生惶惶愧怍。

因为,那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人,在我面前如此鄙视了我的灵魂,用他无比慷慨豪迈的离去!太史公愿意用‚瞋目而叱‛的夸张效果,来形容项羽的神威。

记得蔺相如列传里也出现过类似的句子。

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无论文武,所谓英雄正义者,皆有着强大的内心和气度,令人望而生畏,所谓邪不压正,正的力量其根源在内心。

太史公将项羽传记放在本纪里,尊其为帝王。

自己给出的理由是‚羽非有尺寸(权势),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
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意思是赞赏项羽是迅速脱颖而出的人才。

但是惋惜长长:自矜功伐、刚愎自用,不反省不自责。

忽然想起那个劝谏项王的13岁的孩子!
‚霸王‛在民间的意思是霸道的家伙,虽太史公屡次表现项羽的‚妇人之仁‛,但其实他的暴虐亦确实令百姓不堪,所以有最后那个将其指向沼泽地的‚田父‛……
2.叔父:项梁,羽之伯乐也!项伯,吃里扒外者也!说什么‚素善留侯张良‛,又拔剑挡项庄!谏言就太公,利用项王之仁。

项王死后,被封为‚射阳侯‛,刘邦此封号一定大有深意吧!若非此内应,项王折翼也应晚上几年吧!
3.范增:也是一个传奇的人物啊!安徽人,‚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这个人物一出场,就是一个七十岁的奇谋之士。

史记上没有记载他如何成为了项羽的‚亚父‛,但是足见范增之功勋卓著、羽之看重,两人情感之亲密。

但是,陈平使使者用小小的离间计,就破坏了这份感情:项王‚稍夺之权‛,范增大怒而走。

‚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多么凄凉地辞世!最可惧者,人心离也!两个心性极高的两人,固执地离弃了,可曾有悔?!只是,范增如何不劝解给项王听,即使他直接劝说听不进去,奇谋之计验证给项王看又有何不可?且当初鸿门宴后范增怒斥项王,骂其竖子,项王亦未有不悦,如何此番这般接受他人挑拨?!
失范增,羽失眼目,我倒愿意如项羽所想:此天欲亡之!
4.刘邦:和项王的神武无敌,‚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相比,刘邦似乎并无武威之处,反倒一出场就乖巧讨好,之后背盟欺哄,全听手下建议,一打败就‚入壁‛,自己性命危急,就丢弃子女(孝惠帝、鲁元公主姐弟二人),反倒是手下大将夏侯婴显得仁义。

《史记》的记载里,是不是处处透着鄙夷?!
杀太公那段,刘邦显示了他的高情商和无情义:以不在乎人质的态度,使人质失去价值,让敌方威逼不成。

但是,此举也真正置人质于万分凶险之中:没有威逼价值的人质,谁还会小心留着?此处若不是项伯吃里扒外,若不是项王终究仁善,刘邦就会遗恶臭万年(因为他此举已经令其遗臭万年!)
有一处可以深究:项羽最终没杀太公,刘邦派说客去讨要太公,派了几个都不行,最后派的侯公,完成了任务,但是也让刘邦付出了‚约‛的代价:项王与汉王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

侯公回来后,刘邦封其为‚平国君‛,并从此不再见此人,左右问其故,曰:‚此天下辩士也,所居倾国,故号为平国君‛。

难道就因为答应了一个条件?刘邦不是最不在乎背约弃盟了吗,何故此处如此心怀不满!何况,侯公不该是他的恩公么?还是说,太公作为父亲,在刘邦心目中确实无足轻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