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项羽本纪》与《高祖本纪》有感
项羽本纪赞读后感

项羽本纪赞读后感《项羽本纪》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记载了中国秦朝末年的战争和政治变革。
这部史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成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在阅读完《项羽本纪》后,我深受启发,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项羽本纪》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秦朝末年的战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书中对于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以及他们的个人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军事形势。
通过对这些战争的描述,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战争的特点,以及当时的军事思想和战术。
其次,《项羽本纪》对于中国秦朝末年的政治变革进行了详细的记录。
书中对于秦朝的统治以及项羽和刘邦在政治上的斗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展现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和权力斗争。
通过对这些政治变革的描述,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以及当时的政治思想和体制。
另外,《项羽本纪》还对于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书中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景观。
通过对这些描绘的阅读,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以及当时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项羽本纪》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史书,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分析,成为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通过阅读这部史书,我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项羽本纪》将继续为中国古代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发,成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高祖本纪”是该书的开篇之作,也是对汉朝开国皇帝刘邦(高祖)一生的详尽记录。
阅读《史记》高祖本纪,发人深省,引人反思,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史记》以其严谨的史料、独特的叙事风格和较高的学术价值而著称于世。
高祖本纪作为这部史书的开篇之作,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本纪,我不仅了解了刘邦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还能从中感受到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胆识。
高祖本纪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了刘邦的一生。
他以卑微的出身脱颖而出,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斗争最终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刘邦不仅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更关键的是他具备了正确的政治智慧。
他善于团结各方势力,察言观色,灵活应变,以谋略和智慧化解危机,稳定国家,实现统一大业。
阅读高祖本纪,我深刻体会到刘邦的为人和治国之道。
他虽然出身低微,但却具备了卓越的统治能力。
他以德治国,秉持着仁爱之心对待百姓。
他实行宽政,减轻农民的负担,重视农业发展,为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他重用人才,吸纳了各地的贤能之士,使国家的治理更加高效。
同时,他也追求和平与稳定,力图避免战争的发生,保护百姓的安宁。
他的理念和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仁爱、宽容、和平与稳定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阅读《史记》高祖本纪,我不仅收获了对刘邦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的认识。
《史记》作为一部大型历史著作,不仅保存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献和资料,还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道德和文化。
在高祖本纪中,我感受到中国古代社会的荣辱兴衰,体会到国家治理的艰辛和复杂。
同时,我也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阅读《史记》高祖本纪,让我意识到历史对我们的教育和启迪的重要性。
历史是我们的根基,只有深入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和未来。
通过阅读《史记》这样的历史巨著,我们可以学到古人的智慧和经验,认识到历史的周期性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和机遇。
高祖本纪的读后感

高祖本纪的读后感读完《高祖本纪》,心中感慨万千。
刘邦这位历史人物,以其独特的人生轨迹和领导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刘邦出身平民,在秦朝末年的乱世中崛起。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卓越的武艺和才学,但却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
他能够敏锐地察觉到时代的变革,抓住机遇,投身于反秦的浪潮之中。
刘邦的成功,离不开他善于用人的特点。
他能够不拘一格地招揽人才,无论是出身贫寒的樊哙、周勃,还是智计过人的张良、萧何,他都能给予充分的信任和重用。
他深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道理,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种广纳贤才、从善如流的品质,使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忠诚而有能力的追随者,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中,刘邦的坚韧和谋略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项羽强大的军事力量,刘邦多次遭遇挫折和失败,但他从未放弃。
他懂得以退为进,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在战略上,他采用了迂回、分化等手段,逐渐削弱了项羽的势力。
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刘邦一举击败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然而,刘邦也并非完美无缺。
他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有时也会表现出狡诈和残忍的一面。
例如,在楚汉相争时,他为了摆脱困境,甚至不惜抛妻弃子。
在登基称帝后,他又对一些功臣心存猜忌,采取了诛杀的手段。
这些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他的统治,但也给他的形象留下了污点。
从刘邦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首先,一个人的出身并不决定其未来的成就。
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在逆境中崛起。
其次,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再者,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不轻易言败。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权力的腐蚀性,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权力冲昏头脑,做出违背道德和正义的事情。
此外,《高祖本纪》也让我对历史的书写和评价有了更深的思考。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我们在阅读历史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视角,而应该多角度、全面地去分析和理解。
高祖本纪读后感

高祖本纪读后感读完《高祖本纪》,刘邦这位历史人物在我心中的形象变得愈发鲜活和立体。
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最终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刘邦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普通人逆袭的可能。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高深的学识,甚至在一开始,他的行为举止还带着几分无赖的气息。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甚至有些不起眼的人,却有着非凡的胆识和谋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刘邦在面对困境时的那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刘邦的军队在与敌军作战时,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士兵们士气低落,粮草也即将耗尽。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刘邦没有丝毫的慌乱。
他亲自深入士兵之中,用他那充满感染力的话语鼓舞着大家的士气。
他说:“兄弟们,咱们现在是遇到了些难处,可这算啥呀!咱们一路从啥都没有打拼到现在,啥大风大浪没见过?这点小挫折就能把咱们打倒?等咱们打赢了这一仗,荣华富贵享不尽!”他的这番话,让原本心灰意冷的士兵们重新燃起了斗志。
刘邦不仅善于鼓舞人心,还懂得如何用人。
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如张良、萧何、韩信等。
他能够充分发挥这些人的长处,让他们为自己的大业出谋划策、冲锋陷阵。
比如说韩信,一开始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刘邦却能慧眼识珠,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兵权,让他能够在战场上大展身手。
刘邦还有一个特别突出的优点,那就是他能够虚心纳谏。
当别人给他提出建议时,他不会因为自己的面子或者固执己见而拒绝,而是会认真思考并采纳。
有一次,刘邦在攻打一座城池时,久攻不下,心中十分烦躁。
这时,有个谋士给他出了一个计策,让他先佯装撤退,然后派一支奇兵绕到敌军后方进行偷袭。
刘邦一开始还有些犹豫,担心这样做会有风险。
但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还是决定采纳这个建议。
最终,这场战役取得了胜利。
回想起刘邦的一生,他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有过失败,有过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他就像一个打不倒的小强,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咬牙坚持下去。
对比一下自己的生活,有时候遇到一点点小困难就想要退缩,真的是太惭愧了。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读后感(人物分析)

项羽和刘邦读完《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我对项羽和刘邦这两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我看来,也许正是他们不同的性格和环境共同作用,使他们在历史的拐角处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项羽和刘邦都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才能够在秦朝走向末路时无数起义军当中脱颖而出,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强大的军队领袖。
然而促成这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差异。
项羽身强力壮,性格豪爽,虽讲义气,杀起人来却也毫不手软。
他杀了想要与他合作的郡守,与叔父共同起义,也正是因为他的骁勇善战,他的军队士气满满,战斗力极强。
而项羽则是与萧何等有志之士一同鼓舞人民起义。
他虽不像项羽那般出身贵族,但他以自己的谦虚和礼贤下士成功得到众人的爱戴和忠诚,在手下聚集了许多谋士,因而具有先进的军事策略。
当历史推进至楚汉之争,两人性格上的差异便表现得更为明显。
先对比楚军、汉军进入咸阳城的举动。
刘邦进城后,对百姓的财物秋毫无犯,并且制定一系列仁政,成功收买民心,得到咸阳人民的一致好评,也为此后的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项羽一进城便烧杀抢掠,还把谏言者给煮了,打算回楚地称王,对比刘邦为成大局的冷静克制,他如此放肆,百姓更是“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了。
当战争到了白热化阶段,项羽更是显出他的匹夫之勇,想着与刘邦打一架来解决问题。
比起这位贵族英雄的天真,刘邦竟是截然相反。
刘邦善于的是暗中用计,并且准确无误地击中项羽的要害,项羽由于自己的多疑,逼死了范增,杀死怀王,身边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和部下一个个离他而去,他却仍不悔悟于自己的骄傲和个人主义。
刘邦集身边所有贤士的智慧,与最终孤独一人的项羽一战,结果自然是刘邦胜了。
项羽的孤傲促成了他悲壮的死局。
其实他在意的,并不是天下,而是痛快,所以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下还要坚持顽抗,以寡敌众,所以才不愿渡过乌江屈辱地活着,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而选择自刎。
刘邦虽是“贪于财货,好美姬”,但他的礼贤下士和圆滑成就了他的江山。
读项羽本纪读后感7篇

读项羽本纪读后感7篇认真写好一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文化背景,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项羽本纪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项羽本纪读后感篇1司马迁把项羽写得如此强悍,历来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将汉高祖死敌写进本纪,是发泄对汉武帝的不满,二说是司马迁由于身遭大不幸,强悍如项羽这样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个人的实力,就要看他对手的实力。
所以把项羽写强一点,不会影响汉高祖的光辉形象,反而通过这一点,更显得高祖实力非凡,成为九五之尊也是众望所归。
楚汉相争,应该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第一次纯智力与纯武力争夺天下。
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大脑远胜于拳脚。
项羽用过的计,似乎只有一个破釜沉舟,但照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条计,还不如说是项羽的率性而为。
韩信的背水一战,那才是计谋。
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项羽,其谋略智慧,也许远远不及外黄城那个十三岁的孩子,更不要说深谙帝王之术的刘邦了。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从道德角度很难说哪一个更好一点。
一个是为了天下可以置老子于不顾的流氓,一个是杀杀杀杀杀杀杀的西楚霸王。
一个诈,一个暴,这两个人,你会喜欢哪一个?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却对楚霸王更加青睐。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位婉约女子能写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诗句,不能不说楚霸王感染力之强。
项羽感染后人的,是他的悲剧美。
征战八年,一生经历七十余战的武将,仅仅遭受了第一次失败,却彻底失去了一切。
但这一败,项羽败得很潇洒。
当身边仅余二十八骑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项羽似乎已经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战之罪,这最后一战,更要战得漂亮,战得从容。
于是,战到乌江。
天下苦秦久矣。
当项羽和刘邦们都不再以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厮杀时,他们是不是还记得这句曾经流传以久的牢骚话。
这句牢骚,陈涉吴广说过,我想,项羽刘邦们一定也说过。
当项羽在故人吕马童面前自刎时,当刘邦登上帝位创下四百年汉家江山时,他们也许会感慨,天下终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

史记高祖本纪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其中的《高祖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记载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一生事迹。
通过阅读《高祖本纪》,我深刻感受到了刘邦的伟大和他所创立的汉朝的兴盛。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出身平民,却能够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一代帝王。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在《高祖本纪》中,司马迁生动地描绘了刘邦的形象,让我对这位伟大的帝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刘邦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一代帝王。
他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统帅,更是一个有着卓越政治智慧的领袖。
他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得汉朝得以稳固地建立起来。
他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使得国家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通过《高祖本纪》,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汉朝的巨大贡献。
刘邦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和挫折,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他在逆境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最终取得了成功。
他的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像刘邦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不畏艰险,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阅读《高祖本纪》,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刘邦这位伟大的帝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精神品质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希望我们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勇往直前,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通用8篇)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通用8篇)《项羽本纪》读书心得(通用8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心得呢?千万不能认为读书心得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项羽本纪》读书心得(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项羽本纪》读书心得1 这个周末,我阅读了汉朝司马迁写的《史记》这本书。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书中专门描写楚霸王项羽的《项羽本纪》,它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这一章节主要讲了项羽从小时候开始就有过人的宏志,竟已想取代秦始皇。
接着随叔叔东征西讨,收服了各地反叛起来对抗秦朝的能人异士,如陈婴、范增等。
还杀宋义、救巨鹿,威震全国。
但其刚愎自用、永不言败的鲁莽性格也使他先后设下鸿门宴、诛杀诸侯王,展开楚汉之争。
虽然兵良将广,但由于其做法失去民心,最终逃不过四面楚歌、被迫乌江自刎的悲惨命运。
在一章节里,我从楚霸王项羽的身上看到了许多十分值得和需要摒弃的一些性格特点。
如楚霸王的志向远大、身先士卒、以及勇敢讲义气等优点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但他性格鲁莽、眼光停留在眼前、刚愎自用等缺点,却十分值得我们思考思考……当我看完这一章的时候,我思考一下,竟惊奇地发现,我们竟霸占了楚霸王项羽身上的所有缺点;而甚至不知道项羽是谁的山区孩子们,却抢走了他身上的所有优点。
例如:我们有时候,十几元的玩具,根本不需要思考,可能一个星期就有买上一件;可有的山区的孩子们却连学习用品都要再三考虑才决定买不买。
我们平时都少有去想自己所做的每一件对事错事的后果,都是先做了再说就像项羽杀了天下的诸侯王,却不知已失了民心样;可山区里的孩子们,哪怕年纪再小,也知道考好一次试、买一件新衣服乃至一场雨的后果。
他们懂得知识没我们多,却如同楚汉相争时的刘邦一样,拥有善良、谦虚、顾全大局的优点。
《史记项羽本纪》这个章节中,让我从项羽身上,懂得了他成功的原因:志向远大、身先士卒、勇敢以及重情义,但更使我透过项羽,懂得不要刚愎自用、不要鲁莽,使我不会重蹈项羽的覆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有感前段时间观看了电影《王的盛宴》,并重新阅读了《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以下几点感受颇深,与各位分享。
一是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为政治服务的,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
举个例子,史记中对项羽、刘邦的描述:(1)出身。
除身世外,对刘邦的出身提了一些神话色彩的描述“是时雷电晦明,太公往视之,则见蛟龙于其身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根据现在的科学,这些显然的荒谬的。
(2)外貌。
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刘邦“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巧妙地突出了两个人的长相和性格特点。
(3)看到秦始皇的场景。
项羽“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给读者的感觉,项羽更多的是霸气,而刘邦更多的则是豪气。
但是,历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子的?我认为,历史最起码应该具有真实性、科学性,让人读了可以信服,而这一点是不可以也不应该为政治所左右的,是需要我们用良心去坚守的。
二是对成功的认识。
做成一番大事业可以认为是成功。
除了当事者(领导者)本人具备一些特质外,集体的力量尤为重要。
而集体的力量如何发挥?组织尤为重要,组织的关键在资源的运用,而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如何用人,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那怎么用人呢?刘邦和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刘邦的个人能力是不能和项羽相比的,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一开始只要项羽亲临战斗则每战必胜,
刘邦临战则必败,但结果却是项羽自刎乌江。
更可悲的是项羽至死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败,最后还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关于项羽这个问题刘邦给出了一个答案:“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刘邦虽然(个人)能力、才气不强但他能很好地使用好比他能力、才气强的人,能让他的团队效率最大化,而项羽所致命的就是这一点他没有做好。
正所谓: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对人的纯粹认识。
人在出生前,周围的环境是无法选择的,无论是当下的“富二代”,还是“穷二代”,无论是“高富帅”,还是“矮穷挫”。
人在这个环境中的经历造就了一个人太多的东西,这些东西还将在你未来的生活中留下印迹,就像某些天生的东西一样。
所以,对待自己,对待人生,我们应抛出周围的环境,纯粹地看,人应该都是相同的、平等的。
但对于现实中的自己,对于现实中的人生,我们不能忽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对周围环境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既然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怎么做?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
项羽出身贵族,没有体会颠沛流离,不明白生存的珍贵,刘邦出身草莽,于血雨腥风中穿梭,非常明白生存的重要,他为了生存,不得不经历一次次的“鸿门宴”,最终取得成功。
因此,我们应该跳出现有环境,纯粹地看待自己,不仅为了自信,更是明白什么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明白这些之后,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在现有环境中顺势而为,终有一番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