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

合集下载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

《项羽本纪》《刘邦本纪》原文及译文赏析(一)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二)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最新《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最新《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史记.项羽本纪》1【原文】2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①,梁父即楚将项3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4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②,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5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6又不肯竟学③。

项梁尝有栎阳逮④,乃请靳狱椽曹咎书抵栎阳狱椽司马欣⑤,以故事得7已⑥。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⑦。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8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⑨,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9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⑩,族矣(11)!”梁10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12),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13)。

11①季父:父之幼弟,即小叔父。

“季”,兄弟中排行最小的。

②去:放弃,丢下。

③12竟学:学到底。

“竟”,终于,完毕。

④逮:及,指有罪相连及。

⑤请:求,要。

书:信。

13抵:到达,这里是送达的意思。

⑥以故:因此。

已:止,了结。

⑦皆出项梁下:意思是14都不如项梁。

⑧繇:同“徭”。

⑨阴:暗中。

部勒:部署,组织。

宾客:“指客居吴中依15附项梁的人。

子弟:指吴中的年轻人。

⑩妄言:胡乱说。

(11)族:灭族,满门抄斩。

(12) 16扛:两手对举。

(13)虽:即使。

惮:害怕。

17项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

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18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大将。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19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20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

21项梁对他很生气。

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22不值得学。

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23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项羽本纪》原文

《项羽本纪》原文

《项羽本纪》原文①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②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③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④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⑤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完整版)项羽本纪完全解析

(完整版)项羽本纪完全解析

(完整版)项羽本纪完全解析《项羽本纪》二. 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三. 学习过程:(一)概括介绍:《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

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

《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

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在进行粗线条的勾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

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

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

》选读》《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汇总

》选读》《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汇总

》选读》《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汇总《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章节,主要记载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生平事迹。

以下是《项羽本纪》中的文言知识汇总。

1.大义灭亲在《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为了大义,不惜杀死自己的亲人。

文中描写了项羽杀死了母亲和妻子之后的心情痛苦与无奈,展现了古人对于大义和责任的追求。

2.斩蛇起义《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在夜中斩杀蛇起义的传奇故事。

蛇象征着秦朝的暴虐统治,而斩蛇的义举象征着项羽对于暴政的反抗和为民除害的决心。

3.舍命护殿在汉王刘邦攻入咸阳城之际,项羽舍弃自己的性命,选择护送秦王子婴,保护他的安全。

这一义举展现了项羽忠诚和勇敢的品质,同时也表达出古人对孝道和义务的看重。

4.夜惊破岳阳楼《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夜袭岳阳楼的战斗,这是项羽在楚汉相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此处运用了夜袭和突然袭击的战术,展现了项羽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的智谋和勇猛。

5.救亡图存《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在巴蜀地区与秦军激战的场景。

项羽率领楚军,在此次战斗中展现了他对于救亡图存的野心和努力。

此处凸显了项羽为了复兴楚国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6.气冲斗牛在战斗中,描写了项羽的勇士和战斗力,使用了“气冲斗牛”的比喻,形容其如牛般勇猛的战斗力。

这一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人对于勇猛和战斗力的赞美。

7.听雁伤心《项羽本纪》末尾,描写了项羽败北后的心情。

项羽曾在战场上作歌伤怀,表达自己的失意和无奈。

其中,使用了“听雁”来表达项羽的伤心和哀思,展现了他壮志未酬的悲苦情怀。

综上所述,《项羽本纪》描绘了项羽的丰功伟绩和屈辱失败,展现了其英勇和聪明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其个人的姿态和情怀。

阅读《项羽本纪》可以增加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够领略古人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

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

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项羽本纪是一篇经典的史记文章,描述了项羽的一生,又赞美也有批评,下面是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及解析【作品介绍】本文是司马迁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写的赞语,附在该纪之末,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项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悲剧式的英雄。

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本文在褒贬兼具的字里行间对项羽充满了惋惜之情。

【原文】项羽本纪赞①出处:《史记》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②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④。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⑤。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⑥。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⑦。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⑧!【注释】①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

秦二世时,陈涉首先发难,项羽跟从叔父项梁起义兵,大破秦军,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秦,分封王侯,自称“西楚霸王”。

后为刘邦所败,困于垓下,在乌江自杀。

本纪:《史记》的一种体例。

按照年代先后,叙述历代帝王政迹。

项羽虽没有完成帝业,但在秦亡以后汉兴以前的过渡阶段中,项羽实际上支配当时的政局,也代表当时的政权。

正如本文所说,“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赞:文章最后的论赞部分。

这里是作者在叙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气写的议论、总结及补充的文字。

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②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周生:汉时的儒生,姓周,事迹不详。

《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史记 - 十二本纪 - 项羽本纪汉·司马迁原文: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剪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

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众乃皆伏。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

闻陈王败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

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

闻陈婴已下东阳,使使欲与连和俱西。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

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

苏教版《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内容分析+作文素材)

苏教版《项羽本纪》(原文+翻译+内容分析+作文素材)
听劝谏的一面。
虞姬
忠贞不渝、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宠 姬形象;她对项羽的爱情忠贞不
渝,最终为爱情献身。
范增
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谋士形象; 他尽心尽力辅佐项羽,但最终因
项羽的猜忌而离开。
06
跨学科拓展与应用
项羽故事在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的改编与呈现
1
文学改编
项羽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广泛流传 ,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如小 说、诗歌、散文等。这些作品通过丰富 的想象和艺术加工,使项羽的形象更加 生动鲜明。
《项羽本纪》通过叙述秦末农民大起 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 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
文章概述
文章在内容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 述项羽的家世和早年经历,第二部分是写项 羽在灭秦过程中的功绩,第三部分是写项羽 的失败及悲剧结局。
文章在表现手法上善于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 和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如“破釜沉舟”、 “鸿门宴”等故事,充分展示了项羽勇猛善 战、有胆有识的性格特点。
苏教版《项羽本纪》(原文 +翻译+内容分析+作文素
材)
目录
• 引言 • 原文呈现 • 翻译对照 • 内容分析 • 作文素材挖掘 • 跨学科拓展与应用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项羽本纪》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 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第七卷,是关于楚霸王项羽的本纪, 它记录了秦末项羽光辉壮烈的一生。
项羽人物形象在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解读与探讨
心理学解读
项羽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心理学家通过分析 项羽的决策过程、情绪变化等方面,探讨了他的性格缺陷和心理健康问题。
社会学探讨
项羽作为历史人物,他的社会地位、家族背景、文化背景等都与当时的社会环 境密切相关。社会学家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等角度出发,对项羽的形象进行 了深入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项羽本纪》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讲解,提升学生鉴赏古文的能力,加深他们对祖国深厚历史文化的了解,并进而热爱之。

教案内容:
壹:评析147页之“司马迁略传”与“《史记》总评”两部分的文字。

贰(文本分析):
147页第一段:项羽之家世之高贵(项燕尤著)→古人著述喜先列传主之身世高贵(如《离骚》之首节、《太史公自序》之首先追考自己的家世→《史记》每篇之惯
例)
147页第二段加148页第一段(项羽叔侄起兵前之生活)。

“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何焯《义门读书记》“《汉书·艺文志·兵法形势》中有《项王》一篇;英
布布阵如项羽军,高祖望而恶之。

盖治兵置阵是其所长,故能力战催锋;
而不足于权谋。

故其后往来奔命,为人乘其罢而之。

所谓略知其意而不
竟学者也。


“彼可取而代也”→所谓大丈夫的豪言:
1、陈涉“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年岁不详,
然“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在“少时”) 2、汉高祖“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近50岁) 3、项羽之言(20出头)
三样人三种语气:陈(在下位者之不平与大志);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项
之言,悍而厉;刘之言,津津不胜其歆羡矣。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当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此地是东南人才的荟萃之地,吴中的豪侠之士都
怕项羽,则这个外乡人的气势才情可以想像。

→烘托
148页第二段(初起兵)。

“得精兵八千人”
注意后文“以八千人渡江”及与亭长言“江东子弟八千人”→24岁少年英
雄的豪横。

148页第四段。

简介张、陈“刎颈交”之始末。

(“势利之交”)
148页第五段。

楚怀王孙心之明。

(1、梁败,王亲自去战场,并项羽之兵而自将之。

2、提拔宋义。

3、顶住项羽的压力,倾向于让刘邦先入咸阳而王。

→为其死张本)
148页第六段。

杀宋义事→当时之普遍情况(用人之际,无可奈何;乱世,主纲不振,臣得擅权恣意行事)如:1、吴广攻三川不下,田臧矫诏杀之,陈胜命之为上将
军。

2、周苛、枞公与魏王豹守荥阳,相与谓曰“反国之王,难与守城”,因
杀魏王豹。

刘邦不罪之。

149页第一段。

破釜沉舟:《六韬·必出》“先燔吾辎重,烧吾粮食。

”《御览》引《六韬》“武王伐殷,兵车出,坏船于河中,所过津梁,皆悉烧之”→项羽所为,亦古兵
法也。

(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背水一战是同样道理)。

149页第二段。

叠用三“无不”,有精神。

《汉书》去其二,遂乏气魄。

叠用四“莫敢”。

羽杀会稽守,则一府慑服,“莫敢起”;杀宋义,则诸将皆
慑服,“莫敢枝梧”;救巨鹿,诸侯“莫敢纵兵”;已破秦军,诸侯膝行而前,
“莫敢仰视”→势愈张而人愈惧,勇猛!
151页第二段。

“沛公默然”三句。

刘邦内心已经明白自己不如人,而嘴上又不愿明显示弱的愠怒烦躁之心理。

→《淮阴侯列传》“(韩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
王?汉王默然良久,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项王许诺。

”梁玉绳《史记志疑》:“项伯之招子房,非奉羽之命也,何以言报?且私良会沛,伯负漏师之重罪,尚能告羽乎?使羽诘曰公安与沛公语,则伯将奚对?
史果可尽信哉?!”→但这也可做另外的理解:项羽的的仁弱,分不清公私、
缓急,终不能成大事。

151页第三段。

“令将军与臣有隙”→刘邦生性好大言,好侮人,今说话用此等卑下口气,一生中仅此一次。

(侮英布、陆贾、郦食其)→能忍(50岁对26岁)!
“君王为人不忍”→《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泣涕分饮食”;《高祖本纪》“项羽仁而爱人”→项羽性格除粗豪暴戾之外,还有仁慈
的另一面。

152页一段。

“大行不顾细谨”两句。

→《李斯列传》“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郦生、陆贾列传》“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当时人所习用。

附:思考的问题:鸿门宴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试着找破绽。

153页第二段。

无深谋远虑,不是丧心病狂(报仇:楚、祖、季父。

若伍子胥)。

→五十岁的沛公深谋远虑,二十六岁的项羽血气方刚,任性而为。

→二人成败之关键。

153页第四段。

分析《垓下歌》→刘邦《大风歌》
153页第六段。

两段“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及154页谓乌江亭长“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钱钟书谓“心已死而意犹未平,认输而不服气,故言之不足,再三言之也。


154页上段。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项王一生七十余战,迁所记独详写巨鹿、垓下两战。

不同处:巨鹿全用烘托法,少言战事;垓下则突出项羽兵法及勇猛。

154页。

“乃自刎而死”→后人之无限感慨:
1、无名氏《项王歌》(见作品选211页)→李贺诗即由末二句而来(然视角变了)
2、李贺《马诗(其十)》“催榜渡乌江,神骓向风泣。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3、杜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4、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知耻、不能忍,有荣誉感(异于刘邦)。

故后人对此失败的英雄有更多的同情与共鸣。

参:补讲传末之“太史公曰”
肆:分析156页之“评析”。

汉赋:
按:对汉赋进行系统的介绍与梳理,是《文学史(1)》的任务。

本《作品选》课重在基本常识的介绍,而汉赋多长篇且难读,考虑到教学时间的限制,故本课提要钩玄,讲解如下内容:
西汉赋两篇:
1、枚乘:《作品选》186页之作者介绍、总评,194页对《七发》之评析。

2、司马相如:《作品选》198页之作者介绍、总评,202页对《子虚赋》之评析。

东汉赋两篇:
1、张衡:《作品选》205页之作者介绍、总评,206页对《归田赋》之评析。

2、赵壹:《作品选》207页之作者介绍、总评,讲解《刺世疾邪赋》正文及208页对《刺世
疾邪赋》之评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