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乡土特色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乡土文化资源是指在乡村地区中孕育和传承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和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民间艺术、非遗文化等。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乡土文化资源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起源、演变以及对当地人民的影响,增加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
在乡村地区开展村史研究实践活动,可以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了解乡村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参观农耕工具博物馆或者老农民的家,学生可以实地观摩并学习乡村传统农耕文化的知识,增加他们对农耕文化的理解。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创新潜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组织传统音乐演奏或传统戏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挖掘乡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出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促进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乡土文化资源是乡村地区的独特优势,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可以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挖掘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实践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乡村地区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他们对乡村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利用乡土文化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究

利用乡土文化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究摘要: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人民通过生活的经验以及经历,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借助当地的乡土文化的资源优势,将本地的乡土文化中的精华,应用于校园特色的文化建设之中,这就需要教师明确当地的文化优势,并明确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结合本校开展特色文化建设的现实情况,具体利用乡土文化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究方案。
关键词:乡土文化;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实践引言:鉴于乡土文化的覆盖面甚广,而且乡土文化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乡土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乡土文化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在对提升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的过程之中程,作为教师,需要把握本校学生的所在年级以及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情况,这样就能够将乡土文化与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教学的过程之中,适时引入符合学生三观的乡土文化,能够极大提升乡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而且能够为今后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以及建议,这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乡土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一)有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乡土文化具备具体形象、贴近生活的显著特征,那么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之中,教师可以举出乡土文化的案例,让学生们能够从具体的案例中感受到乡土文化是无处不在的,而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需要以一种较为吸引的教学模式,教师有效的利用乡土文化,具体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共同点的教学课件中,适当的加入实效性较强的乡土文化,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整理工作,在下节课对本小组的资料收集情况进行说明以及汇报,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有助于创新学习的模式以培养“社会政治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任务与目标,具体以民俗村为例,民俗村作为社会实践课程的主要场所以及举办地,能够让学生们体验到当地的悠久的文化历史,并在体验之后能够让学生们深有体会,那么我们能够看出创新学习的模式,就是当前乡土文化促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对学习形式的创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课程之中,以感触加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乡土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乡土文化是指民族的、地方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长期培育形成的文化资源,它是一座丰富的宝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民俗、传统技艺等内容。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能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下面将从设计课程目标、活动内容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设计课程目标上,要结合乡土文化资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
一方面,要关注乡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乡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实际需求,合理设计目标,确保目标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活动内容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活动内容要以乡土文化资源为主线,围绕着乡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展开设计,保质保量地完成活动任务。
一方面,可以通过参观、体验等形式了解乡土文化,例如参观博物馆、地方民俗博物馆等,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等。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游学、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还可以通过文学创作、摄影展览、手工艺品制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评价方法是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的重要手段。
评价方法要与课程目标相一致,既要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又要对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采用考试、作品展示等形式,考察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形式,考察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态度和意识形态的改变。
评价中要注重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项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设计课程目标时,要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巧用乡土资源创设班级特色环境

教学探索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构建的”。
因此,环境创设是幼儿园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们积极尝试利用乡土资源创设班级特设环境。
我园地处闽南山区安溪,说起安溪首先想到的是安溪名茶“铁观音”,其次是安溪的竹藤工艺。
我们在班级特色环境创设中有机结合了多项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和产业,以求在具有乡土特色的活动环境中,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家乡,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美工活动,美化班级环境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与时间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一个优良的特色环境能极大程度上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开展班级特色环境创设活动中,我园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乡土资源开展各类美工活动,在激发小朋友动手能力的同时,还美化了班级环境。
(一)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美工活动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带给孩子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在美工活动中,我们利用本地独有的乡土材料:藤编,让孩子们学一些简单的编制技巧,学做一些藤编小花篮之类的小物件。
再让孩子用画、染、浸等方法进行着色。
在活动中,孩子们在藤编上面大胆着色,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们在藤编小花篮等竹藤器具上绘制自己所见到的小花、小动物之类,充满了童趣。
再将这些由孩子们亲手绘制的、五彩斑斓的藤编作品晾干后做成挂件挂置在班级之内,让孩子在亲手制作的特色班级环境之内感到了动手的快乐和成就感。
(二)开展拼贴类美工活动自然界的资源神奇而丰富,它们不但具有丰富的色彩,还具有独特的造型。
所以,教师应充分地利用这些材料的自然特点开展了拼贴活动。
如,开展“树叶拼贴”或者“种子拼贴”等活动,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将各类豆子、种子、树叶等运用到装饰中,通过画一画、贴一贴、剪一剪等形式,将这些乡土材料变成作品。
孩子们在这些拼贴活动中学会了画、粘、剪、撕等技能,并在活动中充分地展现了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提升了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本文将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乡土文化资源的特点乡土文化是指乡村地区固有的文化遗产,包括乡村传统民俗、风土人情、艺术文化等。
乡土文化资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传承性强:乡土文化是乡村地区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 地域性强:乡土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和地方特性,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3. 多样性:乡土文化资源包含丰富多彩的内容,如传统乡村节庆、民间舞蹈、民俗民间艺术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4. 教育性强:乡土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受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形式,是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 丰富课程内容: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增加学习的乐趣。
2. 增强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增强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创新意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
乡土文化是指特定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乡村的独特价值观、生活方式、习俗、民俗等。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实践乡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历史意识和民族精神,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
以下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实践乡土文化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选取乡土文化经典作品: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经典作品,如民间故事、传统文学作品、地方戏剧、民谣等,让学生接触、阅读、欣赏和理解其中蕴含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文化内涵。
组织乡村考察和体验活动:组织学生到乡村进行考察和实地体验,了解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使学生亲身感受并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
制作乡土文化展板或手工艺品:让学生根据乡土文化的特点制作展板或手工艺品,通过参与制作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乡土文化,并展示给其他同学和家长。
运用乡土文化进行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嵌入乡土文化的元素,例如在课文教学中加入当地的民间故事或民谣,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开展乡土文化主题活动:组织举办乡土文化的主题活动,如乡村运动会、传统节日
庆祝、民俗表演等,让学生与乡土文化进行互动交流,增强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实践乡土文化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和策略来实现,通过让学生接触、了解、体验和表达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乡村的传统文化逐渐被淡忘和冷落,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承成为当今教育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生在学校中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课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问题。
乡土文化资源包括乡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民间故事、手工艺品、传统建筑等丰富多彩的元素。
这些资源承载着乡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可以通过走进农家、参与乡村集市、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多种途径,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课程中,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他们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
可以通过参观乡村传统建筑来了解乡土文化。
乡村的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传统村落,参观古老的民居、祠堂、庙宇等建筑,感受传统建筑的风格和特色,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参观的可以进行素描、摄影等活动,记录下美丽的乡村风景和传统建筑的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可以通过乡村走访活动来了解乡土文化的风土人情。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农户,了解农民的生活方式、农田的耕作技艺、农作物的种植养护等内容。
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农事劳作,学习农民的传统手艺和智慧,感受农村的朴实与勤劳。
通过这些走访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当地乡土文化的传统,增强对土地与劳动的尊重,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民俗活动来了解乡土文化的传统习俗。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庙会、赛龙舟、土鸡公赛等各种传统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这些活动,亲身体验乡村的传统文化,感受民族的风情和乡土的韵味。
学生在参与乡土民俗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学习民间歌舞、传统手工艺等技能,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幼儿园家乡班级特色课程实践探索项目

幼儿园家乡班级特色课程实践探索项目1. 引言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提供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家乡班级特色课程实践探索项目应运而生。
本项目旨在通过探索家乡相关的特色课程,让幼儿在学习中增加对家乡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 项目目标通过开展家乡班级特色课程实践探索项目,我们将达到以下目标: 1. 培养幼儿对家乡的兴趣和热爱,增强自豪感。
2. 增强幼儿对家乡特色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满足幼儿不同的学习需求。
4. 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3. 项目实施步骤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步骤:第一步:调查研究在项目开始之前,我们将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幼儿所在家乡的特色和文化元素。
通过与家长交流,收集相关信息,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适合幼儿学习的家乡班级特色课程。
第二步:制定课程内容和计划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我们将制定家乡班级特色课程的内容和计划。
课程内容应包括家乡的地理、历史、风俗、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结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设计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活动。
第三步:组织教师培训为了保证教师能够有效地开展家乡班级特色课程,我们将组织相关教师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家乡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法的探讨,培训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第四步:实施课程根据制定的课程计划,教师将开始开展家乡班级特色课程。
课程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讲座、游戏、手工制作、户外探索等,旨在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五步:评估反思在课程实施完成后,我们将进行评估反思。
通过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和家长的反馈,评估课程的效果和改进之处,为今后的课程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4. 项目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们期望取得以下成果: 1. 幼儿对家乡的兴趣和热爱有所增强,对家乡的特色有更深入的理解。
2. 幼儿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包括认知、语言、动手能力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乡土文化是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发端、流行并且长时期积淀的,是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总和。
人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乡土文
化的影响。
基于乡土文化的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一方面增强了
学生的文化自信,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
职业学校教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入挖掘提
炼、传承弘扬优秀的乡土文化,以乡土文化助力班级文化建设,有助于特色班级的形成。
【关键词】班级文化;乡土特色文化;特色班级
【中图分类号】G62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1-0062-02
【作者简介】吴长海,江苏省江阴市南华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43)教师,讲师。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共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1月印
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
程的意见》,强调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
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
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
各环节”。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乡土
文化”,也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笔者近几
年来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引乡土文化的“活水”
入班级工作之“渠”,以乡土文化助力班级文化
建设,打造特色班级。
一、班级乡土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
乡土文化是在某一特定地域中发端、流行
并且长时期积淀的,是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的总和。
人
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乡土文化的
影响。
基于乡土文化的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提
升了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一方面增强了学
生的文化自信,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尤其如此。
与普通高中生不同,我们苏南地区的中职生在
毕业后一般会进入家乡的企事业单位工作,成
为建设家乡的生力军,并逐步成为主力军。
乡
土文化博大精深,有必要在即将为建设家乡服
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出力的职校生中普及。
而且
在建设班级乡土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教师与学
生一起学习、了解、挖掘、保护地方文化资源,会
让学生对乡土文化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继而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二、班级乡土特色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笔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主动作为”,将乡土
文化与教育科研结合起来,在中职班级乡土特色
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
为了做好班级乡
土特色文化的建设,笔者申报了德育课题“乡土
文化在中职班级育人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德
育课题为引领,师生一起开展乡土文化寻访、挖
掘以及班级乡土特色文化的建设活动。
责任编辑周小涛E-mail:290843704@
班级乡土特色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吴长海
*本文系江苏省职教学会2017—2018年度课题“乡土文化资源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XHDY2017038)的阶段研究成果。
62
1.积极开展乡土文化寻访活动。
利用自习课、活动课,笔者带领学生参观地方名人故居和地方博物馆。
在缪荃孙纪念馆,在春申广场,在季子禅寺……学生们走近先贤、走进他们的思想,
精神接受洗礼,品格得到熏陶。
2.布置独具乡土特色的环境。
在文化寻访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布置充满乡土文化气息的班级环境。
学生们用乡土名人的图片和名言布置教室,如悬挂文学家刘半农、社会学家吴文藻、电影表演艺术家上官云珠等江阴本土英才的照片和名言,让学生产生亲近感。
同时,我们在班级设立乡土书籍专柜,陈列《申港志》《江阴市“三亲”史料丛书》等本土著作,增强学生人文素养;我们还请本土画家画了一幅《校园晨读》,提醒学生静心读书。
走进我们的教室,扑面而来的都是浓郁乡土文化的气息。
在乡贤的“注视”中,学生们勤学苦练;在乡土文化的熏陶下,
良好的班风、学风很快形成了。
3.打造向上向善的“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灵魂,笔者将“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的江阴精神转化为“班级精神”。
我们召开主题班会,学习乡贤俞敏洪“人生如树”的观点。
有了像树一样生长的目标,有了班级精神、骨干团队,“举乡贤旗帜、争先进集体、创非凡业绩”的理念很快就深入每个班级成员的心中。
为了凸显班级精神,我们谱写具有地域特色和班级特色的班歌:舜过山的云朵、擦亮我们的梦想,扬子江的浪花、激荡我们的翅膀,我们相亲相爱自律自强,用汗水浇灌甜美的希望……班歌温暖昂扬,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我们都知道,创建优秀班集体不是班主任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尤其需要强有力的班干部、团干部队伍。
笔者借力季子的高尚品德,把班干部队伍命名为“季子先锋队”;借力校友、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张国平创办“申达集团”的励志故事,把团干部队伍命名为“申达青年团”。
用江阴精神感召班级学子,用名人、名企精神锤炼班级干部。
4.办好班级层面的乡土文化艺术节。
为了展示班级成员的风采,体现班级乡土特色文化的魅力,增强班级成员的自豪感,凝聚班级的向心力,笔者所带班级每年5月都会举办班级乡土文化艺术节。
学生们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展示乡土文化特色,呈现班级师生乡土文化的挖掘成果。
如“‘唱’想未来”的歌唱比赛,展示了师生原创的班歌、镇歌以及各种改编歌曲;“乡土经典”诗歌朗诵会,师生朗诵了挖掘到的众多“本土诗歌”;“乡土影视”欣赏活动,学生们欣赏了《吴仁宝》《徐霞客》等本土电影电视作品。
在一系列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凝聚了班级向心力。
5.搭建讲述班级故事的平台。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历史与风骨,班级乡土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会有许多特色和亮点。
班主任与学子三年朝夕相处的时光,学子与母校所在乡镇、城市三年亲密的接触,肯定会留下无数的精彩。
笔者每年都会整理并印发一本故事文集,《我爱我班,更爱我师》《从艺风堂到南华苑》《寻申港企业,成南华之才》……丰富多彩的乡土生活,令人忍俊不禁的班级趣事,亲如手足的老师同学,被学生们用生动的文字一一记录下来。
每届学生临毕业前,笔者都会制作一个容量很大的课件,把学生个人与班级集体三年里的点滴进步、点滴荣誉都一一放进去,并将学校与城市三年来的变化也总结进去。
融入乡土元素的毕业课件,为班级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融入本地的企业和人群,继续享受着乡土文化的滋养,幸福地成长。
班级乡土特色文化深接地气,有力地塑造着班级的品牌,更涵养着学生的品格。
笔者将继续以科研引领班级文化创新,深入发掘乡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班级乡土特色文化建设的有效、高效途径。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