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雨霖铃3》说课稿苏教版必修4
语文必修4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雨霖铃》最新同步教案33

语文必修I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二《雨霖铃》最新同步教案《雨霖铃》教案33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
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2、听配音朗诵。
(投入理解)3、把握总体基调------伤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第1篇:雨霖铃说课稿给你一篇雨霖铃说课稿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雨霖铃》教案2 苏教必修4苏教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雨霖铃》教案2 苏教必修4苏教《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二、题解及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但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仕途坎坷,为人放纵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阔市民的欢送,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开展有一定影响。
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慨。
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
三、文本赏析〔一〕初读本词,概括上下两阕内容:上阕写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阕写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二〕赏析上阕。
(1)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消沉伤感情调,衬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⑵“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⑶分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雨霖铃教案1苏教版必修4 教案

参见课下注释及学案
三、诵读指导
首先是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
最后要有感情的朗读,去体味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整体感知
1、这首词情感基调是怎样的?(哀伤、凄婉)
2、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
多 媒 体
专、导入新课:关于离别的诗句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思喝酒 留恋时候(船家却)催着船儿出发
分析: 接着写“帐饮无绪”,写“兰舟催发”,就在汴京城外,送别筵上,依依惜别,心绪不宁的场合里, “骤雨”是“留恋”的短暂时机;而“初歇”是“催发”的缘由;同时,“留恋”表明不得不别,一个“处”字既点明关节,又揭示出比较微妙的心理活动,于是这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使“无绪”铺写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样进一步地抒发情怀呢?
雨霖铃
课题
《雨霖铃》(一)
总课时数
第节
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诗的意境
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参考
语文必修ⅳ苏教版专题三版块二《雨霖铃》课件144.pptx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二)学法
(一)教法
• 教法:
• 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 想象意境法、提问点拨 法、拓展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
•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
• (3)联系已学诗词,举一 反三,体会词中的意象。
五、说教学过程
(1)反复诵读把握感情基调 (2)交流讨论掌握主要内容 (3)联系旧知了解关键意象 (4)细致鉴赏领会诗词意境 (5)归纳总结学会鉴赏方法
离别之前:寒蝉、长亭、 骤雨、都门
勒 环 境
虚 实
离别之时:伤离别 烟波、暮霭、
描 写
相 生
楚天(实写) 情
态情
离别之后:羁旅之愁—— 刻 景
杨柳、晓风、
画交
残月(虚写 )
心 理
融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美读、美说、美赏,品味 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 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体会词中浓浓的情感美。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分析并感受 《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2、教学难点:掌握艺术手 法。
三、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 高二的学生,古文基础普遍 较差,大部分学生阅读诗词 作品,都只能直观感悟、猜 测,难以表达,更不用说要 对诗词进行细致地审美鉴赏。
雨 霖 铃柳
永
《雨霖铃》说课稿
• 一、说教材
• 1、教材的地位
• 2、课文的内容
• 二、说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 三、说学情
• 四、说教法和学法
• 五、说教学程序
• 六、说板书
•
(一) 教材的地位
(二)课文的内容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雨霖铃》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柳永其人及其婉约词作风格特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词的抒情基调,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感知作品内容,把握词的抒情基调。
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三、教材分析:《雨霖铃》出自人教(2002)版高中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着重学习唐诗宋词。
着眼于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学作品的能力。
欣赏诗词,需要在反复朗读中运用想像和联想,把握已经,把握景与情。
《雨霖铃》是柳永婉约词代表之一,以种种凄凉的秋天景象渲染离愁别绪,描绘了仕途失意后远离京都的离愁别绪。
因而重点是把握词的抒情基调,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从审美的层面来欣赏《雨霖铃》。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基本的知识,比如:字词、什么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讨论探究(比如探究《雨霖铃》的特色)情景法(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体会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演绎(表演“执手相看泪眼”这一情景,画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黄昏送别图“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五、教学器材:多媒体;《雨霖铃》mp3,邓丽君演唱;《雨霖铃》原声朗读;PPt;六、教学步骤:(一)导入播放邓丽君《雨霖铃》,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
播放完后,引入柳永。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后是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雨霖铃4》教案 苏教必修4苏教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第三专题之雨霖铃4》教案苏教必修4苏教《雨霖铃》教学实录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
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
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将和后面学生能比拟有感情地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
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可是我又不知道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背景音乐。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匹配的配乐。
教师范读。
〔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学生初步体味到本词的意境,教师见学生听得颇有感触,趁机提出让他们利用他们此时此刻对本词的感悟来朗诵本词〕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个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肺壮气长,不是看谁更适合练狮吼功。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3.3【教学课件】《雨霖铃》

赏析
象 征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 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 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离 愁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四
赏析
这两个句子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词人选取古代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个意象:酒、杨柳、晓风、
月影。
采用意象叠加的手法组成了一幅意境和谐的凄美画面。
用酒的愁苦、柳的离愁、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
孤独惆怅的心境。 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四
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析首句中三个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整体感知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难舍难分)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伤感孤寂)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四
整体感知
间接抒情
抓意象
品感情
找出词中写景的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寒蝉
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
元 卢挚《沉醉东风》:“冷清
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结论:寒蝉是“悲凉”的象征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必修四
赏析
长亭
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后被当
作别离地点的通称。成为表现离愁别绪的常用意象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教学重点为: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
据此,学习这篇课文,教会学生1种学习方法:学习名句鉴赏法——易词造意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四、学法指导
整体把握察内容,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熟读背诵多识记。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提及宋词,不能不提到婉约词的代表人物柳永;而提及柳永,又不能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这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诗,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二)、介绍柳永及写作背景
作者柳永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早年屡试不第,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浪荡自由、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和感情
1.播放配乐朗读磁带。
2.诵读点评。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注意语调、节奏,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四)、探究赏析
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
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凄凉急促第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急雨刚刚停歇。
分析: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试想:在树上寒蝉凄切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对长亭,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就在这个时候,阵阵骤雨,刚刚收住了雨脚,好朋友啊,就要走了!这时节,动人的愁思将怎样地抒发出来呢?
例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问1、情人的离别,照我们当下的情形,一般采取怎样的方式?为什么作者在这里用“执手”?为什么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
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作者当时没有现在开放,不可能“吻别”“拥别”。
但这种理解是浅层次的,教师要诱导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角度去理解,“执子之手,与君偕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牵手”,此处“执手”一方面写出其“不舍”,另一方面,“执手”这一动作大胆直接,充分体现了柳词“俗”与“直”的一面。
此处用人物的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大胆率直,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
真,如在目前。
例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问1、将“去去”改为“此去”如何?
问2、“千里烟波”改为“千里波涛”如何?
问3、既然是“沉沉的暮霭”为什么“楚天”却会“阔”呢?这不矛盾吗?
采用讨论的方式,可由学生先提出可供置换的意象或词语,再进行比较,品评。
此词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
这一点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
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典型意象:酒、柳、风、月“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问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俊句”,是哪一句呢?
问2: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宵酒醒何外,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问3: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问4: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
如学生有困难可稍作解释“名句”的特征,可用流行歌曲中的名句类比。
此环节需要相机点拔,学生很有可能出现“有所感却说不出”的情况。
要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五)、再次诵读本文,争取背诵
总结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
建议由学生讨论,找意象。
学生对意象的分析只要扣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
对学生未分析的意象,教师可适当提示补充。
(六)、小结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作者了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想必也会有某种特别的感受,写下来吧。
(七)、作业(任选一题)
1、将此词改写成现代诗。
2、比较《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两首词的不同风格。
3、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场景,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