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学说

合集下载

受体

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息传递可归纳为:
激素
受体
G蛋白

第二信使
蛋白激酶
酶或功能蛋白磷酸化Βιβλιοθήκη 生物学效应调节机制:
磷酸化与脱磷酸化作用
膜磷脂的代谢的影响
酶促水解作用
G蛋白的调节
受体活性的调节
受体的数目和(或)受体与配体的结合 亲和力受多种因素调节。 受体下调(down regulation) 受体的数目减少和(或)受体与配体的 结合亲和力降低与失敏。 受体上调(up regulation) 受体的数目增加和(或)受体与配体的 结合亲和力升高。
受体理论的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受体的分离 和鉴定成为可能,这样可以直接认识受体, 通过超速离心等技术分离细胞及其亚细胞 结构; 以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和放射自显影技术对 受体进行提纯、鉴定或定位,再以化学方 法确定其立体分子结构等。
受体学说的发展
1935年Dale将传出神经受体分为肾上 腺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 1948年Ahlquist提出了受体亚型的概 念,同年Pawell及Slater确认了β-肾上 腺素受体的存在 1970年代分离提纯得到N胆碱受体
受体学说及临床意义
漯河医专 任亮
概述
执业医师考试的难点内容
帮助认识药物作用的本质,提高用 药的安全性,促进合理用药
是后续药物学习的铺垫
练习题
受体的定义 (receptor) 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特异识别生物活性分子 并与之结合,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 白质(多数是糖蛋白个别的是糖脂) 能与受体呈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分子称配 体(ligand)。包括激素,生长因子,神经 递质,药物,毒物等
受体作用的特点
高度专一性 高度亲和力 可饱和性

受体学说——精选推荐

受体学说——精选推荐

二、受体理论要点:(1)受体的概念、特性、类型和调节方式(2)受体学说(一)受体的概念1.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细胞浆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能与特异性配体(药物、递质、激素、内源性活性物质)结合并产生效应。

2.配体或配基:与受体结合的特异性物质称。

3.受点或位点:受体上能与配体相结合的活性基团。

(二)受体的特性1.有饱和性、竞争性2.特异性3.可逆性4.高亲和性5.结构专一性6.立体选择性7.区域分布性8.生物体存在内源性配体9.亚细胞或分子特征10.配体结合试验资料与药理活性的相关性(三)受体的类型根据受体在靶细胞上存在的位置或分布分类:3类1.细胞膜受体(1)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内阿片肽)受体、组胺受体及胰岛素受体等;(2)受体除分布于突触后膜外,有些也分布于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受体对药物的亲和力、敏感性和生理功能不同。

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等。

3.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存在于细胞浆或细胞核内。

根据受体蛋白的结构和信号转导的机制分类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受体直接与离子通道相偶联,配体与其结合后迅速引起细胞膜的电位变化而产生效应。

如GABA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与配体结合后,通过G蛋白改变细胞内第二信使的浓度,将信号传递至效应器而产生生物效应。

如M-ACh受体、NA受体、5-HT受体和DA受体等。

3.酪氨酸激酶受体:为跨膜蛋白,胞外部分与配体结合,胞内部分含有酪氨酸激酶活性或与酪氨酸激酶偶联。

如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等。

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细胞浆或细胞核内,也称核受体。

其配体多为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如甾体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甲状腺素。

(四)受体调节概念:受体与配体作用,其有关的受体数目和亲和力的变化称受体调节。

1.向下调节(衰减性调节)和向上调节(上增性调节)(1)向下调节:长期使用激动剂,如用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可使受体数目减少,疗效逐渐下降。

医药及中间体PPT课件

医药及中间体PPT课件
吡唑二酮-3,5类药物
O
R'
N NO
R= H R'= C4H9
R= OH R'= C4H9
R= H
R'= H2C H2C S
保泰松 羟基保泰松 苯磺唑酮
R
O
第21页,共75页。
6.3 解热镇痛药及中间体
6.3.4 2-芳基丙酸类非甾体类消炎药
2-芳基丙酸类非甾体类消炎药布洛芬(ibuprofen 1)、酮基布洛芬( ketoprofen 2)、非诺洛芬(fenoprofen 3)、氟比洛芬(flurbiprofen 4)、萘普 生(naproxen 5)等是常见的止痛和非甾体消炎药
(1)替卡西林钠的合成:
S
COONa
H
HO
N
H COONa
N
CH3
O
S HH
CH3
第7页,共75页。
6.2 抗生素类药物及中间体
2-噻吩-2-苄氧羰基乙酰氯对6-APA的苄酯进行酰氨化反应,得到的产物再 氢解脱去两个苄基保护基,然后用碳酸氢钠中和即可得到替卡西林钠。
H2N
S CH3 CH3
N
+
O
COOCH2C6H5
氯霉素的合成过程如下:
O2N
Br2, C6H5Cl
COCH3
25~28 ℃
O2N
(CH2)6N4, C6H5Cl
COCH2Br
33~36 ℃
(1)
(2)
O2N
COCH2Br(CH2)6N4
(3)
C2H5OH, HCl 33~35 ℃
O2N
COCH2NH2HCl
(4)

(CH3CO)2O, NaOAc O2N

受体——百度百科

受体——百度百科

受体——百度百科2014-5-1 摘编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配体(ligand)。

受体与配体结合即发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反应,如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细胞间黏合、胞吞等过程。

中文名受体外文名 receptor药理学概念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位置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功能识别特异的信号物质等特征结合的特异性、高度的亲和力等目录1简介 2功能 3特征 4分类 5概括 6本质 7特性 8与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9药理1简介受体(receptor)受体细胞受体在药理学上是指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

不同的受体有特异的结构和构型。

受体在细胞生物学中是一个很泛的概念,意指任何能够同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的信号分子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变化的生物大分子。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在细胞通讯中,由信号传导细胞送出的信号分子必须被靶细胞接收才能触发靶细胞的应答,接收信息的分子称为受体,此时的信号分子被称为配体(ligand)。

在细胞通讯中受体通常是指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

2功能受体是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一种分子,可以识别并特异地与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配体)结合,从而激活或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导致该信号物质特定的生物效应。

通常受体具有两个功能:1、识别特异的信号物质--配体,识别的表现在于两者结合。

配体,是指这样一些信号物质,除了与受体结合外本身并无其他功能,它不能参加代谢产生有用产物,也不直接诱导任何细胞活性,更无酶的特点,它唯一的功能就是通知细胞在环境中存在一种特殊信号或刺激因素。

药效动力学(8章)总结

药效动力学(8章)总结

1、离子通道受体: (a) 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受体
(ligand 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s), (b) 电压依赖型离子通道受体
(Voltage-dependent ion channel receptors )
离子通道型受体存在于快速反应细胞膜上,由 单一肽链形成亚单位,并由4~5个亚单位组成穿越 细胞膜的离子通道。
PDGF);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淋巴因子等。
配体与细胞外段结合 构型改变
酪氨酸激酶活化 残基磷酸化
激活细胞内蛋白激酶 DNA、RNA合成 新蛋白合成 产生生物学效应
4.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
④ 钙离子(calcium ion) 激活PKC等激酶。
8. 信号产生强度依赖于受体占有率,信 号在胞内被放大; 9. 通过作用于受体,药物可增强、减弱或 阻滞信号的产生或传递; 10. 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是受体调节剂,不 赋予细胞、组织新的特性;
11. 受体具有识别与转导特性; 一种受体可有数种亚型,并分别分布于

2. G蛋白偶联受体: 最多最广泛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 )
一类由GTP-结合调节蛋白(简称G蛋白)组成 的受体超家族,可将配体信号传送至效应器 蛋白,产生生物效应。 GPCR的第二信使是cAMP, IP3,DG 。 两类G蛋白:
Gs:激活AC, cAMP Gi: 抑制AC,cAMP
②部分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
弱的内在活性的配体。 部分激动药具有激动药与拮抗药双重特性。
③拮抗药:能阻断、拮抗受体活性的配体,

药物效应动力学—受体学说(药理学课件)

药物效应动力学—受体学说(药理学课件)

(二)受体类型
(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如N胆碱受体。 (2)G-蛋白耦联受体:例如肾上腺素等肽类受体。 (3)具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例如胰岛素受体。 (4)细胞内受体:例如大多数甾体激素受体。
(三)受体的特性
①敏感性; ②特异性; ③饱和性; ④可逆性; ⑤多样性; ⑥可变性。
药物 内源性配体 Receptor
信息放大系统 生理、药理学反应
(四)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D]+[R]
[DR] K1 ……E
K2
• 式中[D]代表药物(指激动药);[R]代表受体;[DR]代表药物-受体复合物;E代表效应。
• 当反应达平衡时,解离常数K2 =
[D][R] [DR]
当50%受体与药物结合时, K2 =[D]
• KD:指引起50%最大效应(即50%受体被占领)时所需的剂量.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与亲和力 大小成反比.
2、与受体结合药物的分类
(1)激动剂
( =1)
(2)部分激动剂
( 1)
(3)拮抗剂
( =0)
▪ 概念: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合力,但缺 指与受乏效体应有力较。强的亲合力又具
▪ 分有类较:强依其的与效激应动力剂(是否内竞在争活同性一)受体
,它们而区能分与为受两体类结合并激动受 ①竞体争而性产拮指抗生与剂效受:应体和。有激动较剂强相的互亲竞合争相力同受体,拮抗作 用是可逆的,,但与具激有动较药合弱用的时效其应效力应取。决于两者的浓度
和亲和力;单激独动应剂用的是量效激曲动线剂平,行与右移激,最大效应不变

动药联用时是拮抗剂。
②非竞争性拮抗剂:不是和激动剂争夺同一受体,可反
妨碍激动剂与受体的结合或改变效应器的反应性,结合

简述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

简述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

简述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
摘要:
一、受体概念与分类
二、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发展
三、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
四、受体作用机制及信号转导
五、受体的调节
六、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正文:
受体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子,具有特异性的结合能力,可以与特定的化学物质(如药物、激素、神经递质等)相结合,引发细胞内信号传导,进而调节细胞功能。

受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表面受体,另一类是细胞内受体。

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起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从简单化学物质作用到生物活性物质作用的认识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目前,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引起受体构象变化,从而激活受体。

结合力强的药物通常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

2.受体激活与信号转导:受体激活后,通过介导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引发细胞内生物效应。

信号转导过程中,受体可激活酶、离子通道、基因转录因
子等,进而调节细胞功能。

3.受体的调节:受体结合药物后的活性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如受体磷酸化、糖基化、泛素化等。

这些调节机制影响受体的生物活性,进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4.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研究受体结构、功能及信号转导途径,可以设计出具有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药物,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总之,药物作用受体的学说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筛选和药物研发的重要理论基础。

受体学说

受体学说
脑缺血引起的脑水肿与其有关
5-HT3-R—细胞膜去极化 Ca2+内流增加、NE 增加
心脏兴奋、血管收缩
心脏: 5-HT2A-R介导正性肌力作用较弱, 心率减慢
(7)降钙基因相关肽受体(cGRP-R)
分布于心脏、血管、中枢-------介导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8)心钠素受体(ANP-R)
ANP1-R—排钠利尿、抑制醛固酮分泌、扩血管AV 大小、内脏外周
(12)阿片受体 -R和-R----心率减慢、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R----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主要在应激时如:休克、创伤、低血糖等,抑制应激 引起的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2.生理状态及药物对受体的调节
生理性调节
药物的调节 受体上调 受体下调
数量增加、反应增强 数量减少、亲和力降低、受体-G蛋白脱偶联
(2) 胆碱受体: (3)组织胺受体
M1-R-反馈性抑制递质释放 M2-R—心脏抑制 M3-R—血管舒张
H1-R 分布于右心房、血管、中枢 效应:心房收缩力减弱、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H2-R 分布 右心房、窦方结、心室肌、血管、中枢 效应:心房、心室收缩加强、心率加快、血管舒
张、血压降低
(4)多把胺受体
总结合管 50 ml 200 ml 750 ml
非特异性结合管 50 ml 200 ml 650 ml 100ml
• 总结和管中 H3-prazosin 能与1-R 结合, 也与非特异性受体结合
• 非特异性结合管中因N存在 H3-prazosin 不能与1-R 结合, 仅与非特异 性受体结合
• 总管放射强度-----非管放射强度=H3-prazosin 与1-R结合的放射强度
D1-R 外周血管舒张 D2-R 反馈性抑制递质释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体学说
递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受体是指神经元和效应细胞膜上能与递质结合的特殊结构。

位于突触后膜与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后受体,位于突触前轴突末梢上的受体称为突触前受体。

某些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产生与递质类似的生理效应,称为受体激动剂(或递质拟似剂);如果一些药物,其化学结构与递质相似,也能与受体结合但不能产生递质的效应,而是占据受体或改变受体的空间构型,从而使递质不能发挥作用,这些药物称为受体阻断剂(或递质拮抗剂)。

1.胆碱能受体主要可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受体广泛存在于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细胞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一系列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的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膀胱逼尿肌的收缩、瞳孔括约肌的收缩、消化腺分泌的增加等。

这类受体也能与毒蕈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

因此这类受体称为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阿托品是M型受体阻断剂,它仅能和M型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M样作用。

另一种胆碱能受体存在于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和神经肌接头的终板膜上,当乙酰胆碱与这类受体结合后就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导致节后神经元和骨骼肌的兴奋。

这类受体也能与菸碱相结合,产生相似的效应。

因此这类受体称为菸碱样受体(N型受体),而乙酰胆碱与之结合所产生的效应称为菸碱
样作用(N样作用)。

N型受体还可分成两个亚型,神经节神经元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为N1受体,骨骼肌终板膜上的受体为N2受体。

筒箭毒能阻断N1和N2受体的功能,六烃季铵主要阻断N1受体的功能,十烃季铵主要阻断N2受体的功能,从而阻断乙酰胆碱的N样作用。

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骨骼肌的交感舒血管纤维,其递质也是乙酰胆碱;由于阿托品可以阻断其作用,所以属于M样作用,受体属于M型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胆碱能受体也有N型和M型两种,但主要是M型受体;乙酰胆碱作用于神经元的M型受体,主要表现为放电增多的兴奋效应。

2.肾上腺素能受体多数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其对效应器的作用既有兴奋性的,也有抑制性的。

效应不同的机制是由于效应细胞上的受体不同。

目前认为,能与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结合的受体有两类,一类称为α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α受体),另一类称为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β受体)。

儿茶酚胺与α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主要是兴奋性的,包括血管收缩、子宫收缩、扩瞳肌收缩等;但也有抑制性的,如小肠舒张。

儿茶酚胺与β受体结合后产生的平滑肌效应是抑制性的,包括血管舒张、子宫舒张、小肠舒张、支气管舒张等;但产生的心肌效应却是兴奋性的(参阅表)。

有的效应器仅有α受体,有的仅有β受体,有的α和β受体均有。

不同的儿茶酚胺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强度并不一样。

去甲肾上腺素对α受体的作用强,而对β受体的作用较弱;肾上腺素对α和β受体的作用都强;异丙肾上腺素主要对β受体有强烈作用。

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上升,这是由於α受体被激活引致广泛血管收缩而形成的;如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则见到血压下降,这是由于β受体被激活引致广泛血管舒张而形成的;如注射肾上腺素,则血压先升高后下降,这是由于α和β受体均被激活引致广泛血管先收缩后舒张而形成的。

如用受体阻断剂进行实验,见到酚妥拉明(α受体阻断剂)可以消除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但不影响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降压效应;而普萘洛尔(β受体阻断剂)可以消除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降压效应,但不影响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

由此看来,确实存在两种肾上腺素能受体,即α受体和β受体。

β受体阻断剂的研究发展很快,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例如心绞痛患者,应用普萘洛尔可以阻断心肌的β受体,从而降低心肌的代谢和活动,得到治疗的效果。

但是,普萘洛尔阻断β受体的作用很广泛,应用普萘洛尔后可引致支气管痉挛,对伴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有危险性。

现已发现,有些β受体阻断剂主要阻断心肌的β受体,而对支气管平滑肌的β受体阻断作用很少,例如普拉洛尔;有些β受体阻断剂对心肌的β受体阻断作用极小,而对支气管平滑肌等的β受体阻断作用却很强,例如心得乐。

由此认为,β受体还可分为两个亚型,即β1和β2受体;使心肌兴奋的β受体属β1型,使支气管平滑肌等舒张的β受体属β2型。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也有α型和β型两类。

3.其他递质的受体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递质种类较多,相应的受体也较多;除有胆碱能和肾上腺素能受体外,还有多巴胺受体、5-羟色
胺受体、γ-氨基丁酸受体、甘氨酸受体、阿片受体等。

这些受体还可进一步分成多种亚型,分别有其受体阻断剂;例如荷包牡丹碱能阻断γ-氨基丁酸A受体,纳洛酮能阻断阿片μ受体等。

4.突触前受体以上讨论的受体主要位於突触后膜与效应细胞膜上,属于突触后受体。

现在知道位于突触前轴突末梢上的突触前受体也有重要的功能,其作用在于调制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量。

例如,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上突触前受体有α和β两种,α受体激活时使递质释放量减少,β受体激活时则使递质释放量增加;当神经冲动抵达末梢引致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时,如果释放量较少,则低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可激活突触前的β受体,使递质释放量增加;如果释放量较多,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则能激活突触前的α受体,使递质释放量下降。

突触前α受体与突触后α受体是不同的,前者为α2型,后者为α1型。

α受体区分为α1和α2两个亚型,是根据不同受体阻断剂的选择性作用来确定的。

酚苄明可选择性阻断α1体,育亨宾可选择性阻断α2受体,而酚妥拉明对α1和α2受体均有阻断作用。

可乐定(氯压定)能激活突触前α2受体,使前膜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达到降血压的效果。

突触前膜上也有胆碱能M受体,由於其受体阻断剂和突触后M受体的受体阻断剂不完全一样,因此将突触前M受体定为M2型,而突触后M受体定为M1型。

组胺:英文名称:histamine
定义1: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的活性介质,因过敏原刺激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而被释放,可发挥促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黏膜腺体分泌等效应,介导I 型超敏反应发生。

定义2:组氨酸在体内脱羧而生成。

有促进毛细血管舒张及胃液分泌等功能。

定义4:广泛存在于生物组织中的一种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特别是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含量较高,在变态反应过程中释放,可引起血管舒张、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和平滑肌收缩。

乙酰胆碱英文名称:acetylcholine
定义:传递神经脉冲的神经递质,在胆碱乙酰化酶作用下由胆碱合成而得。

主要存在于突触前的胆碱能神经末梢部位。

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能特异性的作用于各类胆碱受体,在组织内迅速被胆碱酯酶破坏,其作用广泛,选择性不高。

临床不作为药用,一般只做实验用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