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 第三章

合集下载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案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案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案第一章:新能源汽车概述1.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2 新能源汽车的特点与优势1.3 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与产业现状1.4 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类型及代表车型第二章: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2.1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组成2.2 电池类型及性能特点2.3 电机类型及工作原理2.4 动力系统控制策略与技术参数第三章:新能源汽车驱动与控制技术3.1 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3.2 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3.3 燃料电池汽车驱动系统3.4 驱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技术特点第四章: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4.1 充电设施及充电方式4.2 充电桩的类型与技术参数4.3 充电过程及充电控制策略4.4 充电安全与防护措施第五章:新能源汽车维修与保养5.1 新能源汽车维修基本原则与方法5.2 动力电池维护与检修5.3 电机及控制系统维护与检修5.4 车辆常规保养及注意事项第六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技术6.1 动力电池的类型与结构6.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特性6.3 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6.4 动力电池的充放电策略与寿命延长第七章:新能源汽车电机与驱动技术7.1 电机的类型与工作原理7.2 电机控制器及其工作原理7.3 驱动系统的效率与优化7.4 电机与驱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第八章:新能源汽车的能源管理与节能技术8.1 能源管理与能量回收系统8.2 车辆能源消耗的测试与评价8.3 节能技术及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8.4 节能驾驶习惯与节能驾驶培训第九章: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技术9.1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定义与意义9.2 车辆智能控制系统(VSC)9.3 车联网技术及其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9.4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新能源汽车的影响第十章: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与环保性10.1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要求与措施10.2 碰撞安全与防火安全10.3 新能源汽车的环境影响与环保评价10.4 环保法规与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技术第十一章:新能源汽车的案例分析11.1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案例11.2 成功新能源汽车品牌案例分析11.3 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案例分析第十二章:新能源汽车的法律法规与标准12.1 新能源汽车相关法律法规概述12.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12.3 新能源汽车认证与监管政策12.4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第十三章: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与服务13.1 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与销售策略13.2 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体系建设13.3 新能源汽车客户关系管理13.4 新能源汽车销售与服务案例分析第十四章: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14.1 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方向14.2 固态电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14.3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挑战与机遇14.4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的融合第十五章:新能源汽车的实践与实训15.1 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与操作15.2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15.3 新能源汽车模拟实训项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特点、优势、类型及代表车型。

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考点

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考点

新能源汽车技术考点第1章 绪论1、 新能源汽车定义:新能源汽车系指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先进技术,形成技术原理先进、具备新技术、新构造汽车。

2、 发展新能源汽车必要性:石油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

3、 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1)拟定“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2)坚持“三纵三横”研发布局。

补充:1、新能源汽车涉及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汽车等。

第2章 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1、化学电池:运用物质化学反映发电。

2、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分为原电池、蓄电池、燃料电池和储备电池。

3、额定电压:指电池在原则规定条件下工作时达到电压。

(镍镉电池和镍氢电池额定电压为1.2V,锂离子电池额定电压为3.6V,铅酸电池额定电压为2V。

)4、深度放电:如果电压低于放电终结电压后电池继续放电,电池两端电压会迅速下降,形成深度放电。

5、荷电状态:是电池在一定放电倍率下,剩余电量与相似条件下额定容量比值。

反映电池容量变化。

6、比功率:单位质量电池所能输出功率称为比功率,也称质量比功率。

7、比能量:也称为质量比能量,是指电池单位质量所能输出电能,单位是W.h/kg。

8、自放电率:指电池在存储期间容量下降率,即电池无负荷时自身放电使容量损失速度。

9、放电速率:普通用电池在放电时时间或放电电流与额定电流比例来表达。

10、电动汽车对动力电池规定重要有:(1)比能量高(2)比功率大(3)充放电效率高(4)相对稳定性好(5)使用成本低(6)安全性好11、蓄电池常规充电办法:恒流充电法、分段电流充电法、恒压充电法、恒压限流充电法等。

12、镍氢电池特点:(1)比功率高(2)循环次数多(3)无污染(4)耐过充过放(5)无记忆效应(6)使用温度范畴宽(7)安全可靠13、锂离子电池特点:长处:(1)工作电压高(2)比能量高(3)循环寿命长(4)自放电率低(5)无记忆性(6)对环境无污染(7)可以制导致任意形状缺陷:(1) 成本高(2) 必要有特殊保护电路,以防止过充14、当前,车用燃料电池急需解决如下核心问题:(1) 提高车用燃料电池单位质量(或体积)、电流密度及功率,提高车辆所必须迅速起动和动力响应能力;(2) 必要开发质量轻、体积更小、能储存更多氢能车载氢储存器,以便更有效地运用燃料能量,提高续驶里程和载质量;(3) 必要解决好氢气安全问题,在一定条件下,氢气比汽油具备更大危险性,因此无论采用什么储存方式,储存器及其安全办法都必要满足使用规定;(4) 电池组件必要采用积木化设计,开发有效制造工艺,并进行高效自动化生产,从而减少材料和制造费用;(5) 发展构造紧凑及性能可靠质子互换膜燃料电池同步开发应用其他燃料,像甲烷、柴油等驱动质子互换膜燃料电池,这将会拓宽质子互换膜燃料电池应用范畴。

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第一章新能源汽车电池的概述新能源汽车电池是指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的核心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因其环保、节能等特点而备受关注。

目前,广泛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为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较小的体积和重量、无记忆效应和较好的安全性等优点。

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中,锂离子电池技术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先进的镍钴酸锂电池技术被引入电动汽车领域。

1991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功开发出第一辆配备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动汽车EV1。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锂离子电池技术在不断优化和改进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2008年,特斯拉公司推出了其第一款电动车型Roadster,其采用的是锂离子电池。

此后,特斯拉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如今,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已发展成为以锂离子电池技术为主体的一项成熟技术。

第三章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优化与改进除了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基础——锂离子电池技术,目前也有一些新的电池技术正在被研究和开发,这些技术将为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优化与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和契机。

例如,固态电池技术、锂硫电池技术和锂空气电池技术等。

固态电池技术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可有效解决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燃烧、漏液等问题;锂硫电池技术具有比锂离子电池更高的能量密度,但稳定性和寿命存在一定问题;锂空气电池技术是一种高能量密度电池,但目前仍在研发中,并未成为实用技术。

第四章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是保障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关键之一。

目前,全球主要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供应商为宁德时代、LG化学、松下、瑞声科技、比亚迪等。

这些公司的电池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品中。

特斯拉公司则是目前最具实力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供应商之一。

特斯拉公司的电池生产工厂“超级电池工厂”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池组装厂之一。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教案(全)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教案(全)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教案(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其工作原理。

3. 培养学生对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兴趣和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1.1 定义1.2 分类2. 新能源汽车的特点2.1 环保性2.2 经济效益2.3 技术发展前景3. 新能源汽车的基本组成部分3.1 电池组3.2 电动机3.3 控制器3.4 充电设施4. 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4.1 纯电动汽车工作原理4.2 混合动力汽车工作原理4.3 燃料电池汽车工作原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分类、特点、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车型及其技术特点。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环保和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制作新能源汽车相关图片、图表、动画等课件。

3. 视频资料:准备新能源汽车相关介绍或原理讲解的视频资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能源汽车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中的表现。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知识的掌握。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教案(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5. 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5.1 动力电池技术5.2 驱动电机技术5.3 充电技术5.4 能源管理系统6.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与可靠性6.1 安全性能要求6.2 可靠性评估6.3 安全测试与认证7. 新能源汽车的维护与保养7.1 常规维护项目7.2 特殊维护要点7.3 保养周期与注意事项8. 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与市场8.1 国内外政策环境8.2 市场发展趋势8.3 产业竞争格局9.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9.1 技术发展趋势9.2 环保与经济影响9.3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安全性、可靠性、维护保养等内容。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教案(全)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教案(全)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教案(一)章节名称:新能源汽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3. 理解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现状。

教学内容:1. 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2. 新能源汽车的特点3.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4. 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5. 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现状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分类、特点、发展历程、未来发展趋势和政策环境。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和典型企业案例。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3. 网络资源: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市场数据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兴趣:介绍新能源汽车在环保、节能方面的优势。

2. 问题导入:询问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10分钟)1. 讲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详细解释新能源汽车的概念。

2. 讲解新能源汽车的分类:介绍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和代表车型。

三、讲解新能源汽车的特点(10分钟)1. 环保节能:分析新能源汽车在减少尾气排放、降低能源消耗方面的优势。

2. 技术创新: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3. 经济效益:探讨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效益,包括购车成本、运行成本等。

四、讲解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10分钟)1. 发展历程:概述新能源汽车从诞生至今的发展过程。

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分析影响因素。

五、讲解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现状(10分钟)1. 政策环境:介绍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如补贴政策、限行政策等。

2. 市场现状:分析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市场的销售情况、市场份额等。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加深学生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市场表现。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课件 第3章 纯电动汽车

《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学课件 第3章 纯电动汽车

3.1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及行驶性能
2.电力驱动及其控制技术 电动机与驱动系统是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要使电
动汽车有良好的使用性能,驱动电机应具有调速范围宽、 转速高、启动转矩大、体积小、质量小、效率高且有动 态制动强和能量回馈等特性。
3.1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及行驶性能
3.电动汽车整车技术 电动汽车是高科技综合性产品,除电池、电动机外,
3.1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及行驶性能
(1)电池技术 电池是电动汽车的动力源泉,也是一直制约电动汽
车发展的关键因素。要使电动汽车能与燃油汽车相竞争, 关键就是要开发出比能量高、比功率大、使用寿命长的 高效电池。
3.1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及行驶性能
作为第3代燃料电池是当今理想的车用电池,但目 前还处于研制阶段,一些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
3.1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及行驶性能
3.1.1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
纯电动汽车的定义:纯电动汽车(简称BEV)是指以 车载电源(如铅酸电池、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为动力, 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 的车辆。
3.1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及行驶性能
纯电动汽车,顾名思义是以电池等电能元件作为驱 动源。
新能源汽车
主讲人:XXX 教授
第三章
纯电动汽车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
3.1 结构及行驶性能 3.2 基础设施建设 3.3 车型实例
在断加剧的“人、 车、自然”的矛盾之 下,人们开始把目光 从传统的燃油汽车转 向新能源汽车。
第三章纯电动汽车
3.1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及行驶性能
近年来,各国争相对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与发展,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传统内燃机汽车采 取一定的技术改造。例如代用燃料、发动机多气门技术 、涡轮增压、稀燃、分层燃烧、电控喷射等。

新能源汽车技术(第三章01)

新能源汽车技术(第三章01)
Copyright 2002 – 2003 by Pu Jinhuan
5
第三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HEV示意图
Copyright 2002 – 2003 by Pu Jinhuan
6
第三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优点 与纯电动汽车比较: 整车重量小(由于电池的容量减小)。 汽车的续驶里程和动力性可达到内燃机的水平。 保证驾车和乘坐的舒适性(空调、暖风、动力转向的 使用)
轿车,以此来保证美国在世界汽车行业老大的地位,政府和企业共同投 资高达几十亿美金。
政策配套 鼓 励产销
美国政府部门大力鼓励汽车制造商开发生产低污染汽车,目前已出台相关
政策,对汽车厂商生产、销售节能低污染汽车,将提供减免税收的优惠 政策,如销售一辆混合动力汽车,政府减免税收2000美元。
Copyright 2002 – 2003 by Pu Jinhuan
南宁
广州 深圳
福州 厦门
奇瑞:混合 动力
Copyright 2002 – 2003 by Pu Jinhuan
13
第三章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东风混合动力轿车
选择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风神蓝 鸟轿车作为基础车型,发动机通 过离合器与AMT一轴耦合,主电 机采用水冷却方式并与变速器一 体化设计。目前已完成了3轮研制, 并进行了台架试验、转鼓试验、 性能试验和道路试验,整车排放 指标满足欧Ⅲ标准,燃油经济性 达到比基础车低20%的阶性目标 要求,实现了要求的性能。
在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日本电动车积极向海外出口,丰田公司销量最 大的Prius混合动力轿车在美国的售价约为150万日元,而该车的开发成 本却高达约300万日元/辆,其中差额部分基本由政府补贴。

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第一章引言新能源汽车作为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交通工具,具有环保、节能等优势,并逐渐成为人们购买和使用的选择。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其可靠性与安全性问题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对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分析2.1 能源系统可靠性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能源系统是电动驱动系统,其可靠性对整车性能至关重要。

在电池技术中,电池寿命、充电和放电性能、电池管理系统等问题需要被充分考虑,以确保电池的可靠性。

此外,电动机和电控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

2.2 结构系统可靠性新能源汽车的结构系统主要包括车身结构、底盘系统等。

其中,车身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性和强度,以保证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而底盘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质量则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操控性能和行驶稳定性。

2.3 控制系统可靠性新能源汽车的控制系统主要包括驱动控制系统和车载电子系统。

驱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加速性能和能量回收效率。

车载电子系统的稳定性对车辆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第三章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分析3.1 碰撞安全性新能源汽车的碰撞安全性是确保乘客和车辆在碰撞事故中受到最小伤害的关键。

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采用高强度材料和合理的构造,以提高车辆的抗碰撞能力。

同时,也应考虑乘客及儿童乘员的安全需求,将安全气囊、儿童安全座椅等设施纳入设计。

3.2 火灾安全性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安全性主要涉及电池组的热失控和短路引发火灾的问题。

为确保乘客安全,新能源汽车需要配备火灾报警系统、阻燃设施等,同时加强对电池的温度监控和管理,以控制潜在的火灾风险。

3.3 充电安全性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安全性直接涉及用户的用电安全。

为确保充电过程的安全性,应建立统一的充电标准和规范,并加强充电设备的质量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如何检测判断IGBT管的好坏
1. 可用指针万用表的 R × 1k 挡来检测,或用数字万用表的
“二极管”挡来测量PN 结正向压降进行判断。
2. 用指针万用表的两枝表笔正反测 G 、E 两极及 G 、 C 两极的 电阻,对于正常的IGBT管(正常G、C两极与G、E两极间的正 反向电阻均为无穷大,内含阻尼二极管的IGBT管正常时,E、 C极间均有4kΩ 正向电阻)。
部件的应用。
电力电子部件的应用
一、IGBT模块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IGBT 结构,如下图所示, GTR 是 N+ 、 P 、 N- 、 N+ 四层半导体组成,无 SiO2 绝缘层 MOSFET 是 N+ 、 P 、 N- 、 N+ 四层半导体组成,但有 SiO2 绝缘层, IGBT 是 N+ 、 P 、
二、IGBT保护方法
通常采取的保护措施有软关断和降栅压两种,在逆变
电源的负载过大或输出短路的情况下,通过逆变桥输入直 流母线上的电流传感器进行检测,如图所示为电流传感法 短路保护。
三、IPM的保护方法
如下图所示为 IPM 内部工作原理图 , 如果 IPM 其中有一
种保护电路工作,IGBT就关断并输出一个故障信号FO。
导通和截止,因此要有开关变压器降压。
分立元件的IGBT驱动板
IGBT 栅极的电隔离如图所示, DSP 微控制器电路通过反向
器或三极管驱动控制发光二极管从而控制光电管的反向导通和 截止,向IGBT栅极驱动电路提供控制电。
二、栅极驱动
如图所示为分立元器件构成的 IGBT驱动电路,当光耦输入 VG 控制信号时 ,Q1 导通,晶体管 Q2 截止, Q1 导通输出 +15V 驱动 电压 , 当输入控制信号为零时, Q1 截, Q2 导通,输出 -10V 电压。
三、IPM的栅极隔离
如图所示为IPM模块典型栅极隔离电路,在IPM 模块外 围要有相应的电子元件才能保证正确工作。
如图所示为IPM的电机驱动电路。
第三节 IGBT和IPM保护电路
一、IGBT 失效原因分析 1. 过热损坏。
2. 超出关断安全工作区引起擎住效应而损坏
3. 瞬态过电流 4. 过电压
第三章
本章要求:
IGBT模块和IPM功率模块
1.了解IGBT模块的含义;
2.了解IPM功率模块的含义; 3.了解IGBT的栅极隔离功能 4.熟悉IGBT失效原因; 5.了解IPM保护电路;
6.熟悉IGBT的使用和检修
第一节 IGBT和IPM功率模块简介
电力晶体管通常用 GTR 表示 , GTR 是巨型晶体 管 Giant Transitor 的缩写 , POWER MOSFET 是电力
二、IGBT管极性测量
判断极性首先将万用表拨在R ×1k 挡,用万用表 测量时,若某一极与其他两极阻值为无穷大,调换表笔 后该极与其他两极的阻值仍为无穷大,则判断此极为栅 极( G ) , 其余两极再用万用表测量,若测得阻值为无穷
大,调换表笔后测量阻值较小, 在测量阻值较小的一次
中,则判断红表笔接的为集电极(C),黑表笔接的为发射 极(E)。
场 效 应 晶 体 管 的 缩 写 , IGBT (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是绝缘栅极双极型晶体管的 缩写 ,PIC(Power Integrated Circuit) 是功率集 成电路的缩写 ,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s) 是智能功率模块的缩写。如下图所示为电力电子
1. 控制电源欠压锁定(UV) 2. 过热保护(OT)
3. 过流保护(OC)
4. 短路保护(SC)
两单元IPM内部功能图
第四节 IGBT的使用和检修
一、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模块时,尽量不要用手触摸驱动端子部分,当必
须触摸模块端子时,要先将人体或衣服上的静电用大电阻
接地进行放电后再触摸。
2.在配线未接好之前请先不要接上模块,尽量在底板良好 接地的情况下操作。 3.采用双绞线来传送驱动信号,以减少寄生电感。 4.在栅极连线中串联小电阻可以抑制振荡电压。
3.逆变器输出直接短路。
练习题
1.说明IGBT模块和IPM功率模块的含义。
2.叙述IGBT的栅极隔离有哪些功能? 3.分析IGBT失效原因。 4.如何正确对IGBT进行使用和检修?
N- 、 N+ 、 P+ 五层半导体组成,有 SiO2 绝缘层,图中
黑色箭头代表正电子,白箭头代表负电子,仅有电子 流动的为单极性管,有正负电子流动的为双极性管。
电力电子元件结构
二、IPM智能功率模块封装和符号
如图所示为 IPM 内部构造, IPM 智能功率模块采用多层 环氧树脂工艺,小功率IPM采用一种基于多层环氧树脂黏合 的绝缘技术,铜箔直接铸接工艺,中大功率采用陶瓷绝缘 结构。
3. 后用指针万用表的红笔接 C极,黑笔接 E 极,若所测值在
3.5kΩ 左右,则所测管为含阻尼二极管的IGBT管,若所测 值在50kΩ 左右,则所测IGBT管内不含阻尼二极管。
四、电压型逆变器引起短路故障的原因
1.直通短路桥臂中某一个器件(包括反并二极管)损坏。 2. 负载电路短路在某些升压变压器输出场合,副边短路 的情况
IPM常用封装形式 a)一单元IPM符号 b)两单元IPM符号
c)六单元IPM符号
第二节 栅极隔离和栅极驱动
一、IGBT的栅极隔离
如下图所示为分立元件的IGBT驱动板实物,IGBT的驱动
电路必须具备2个功能: (1)实,栅极可能成为高压部分)的电隔离; (2)提供合适的栅极驱动脉冲电压值使集电极和发射极充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