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对外学术交流中的几个“大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

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必需的能力。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需要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俗。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很容易出现误解和冲突。
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些禁忌是需要格外注意的,以避免伤害他人或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注意。
一、语言禁忌语言作为跨文化交际中最基本的工具,使用得当可以促进交流,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引起误解甚至冲突。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敏感词和禁忌词汇。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敏感词和禁忌词汇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四川话中的一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可能是禁忌词,因此需要注意避免使用。
在西方国家,一些种族和性别相关的词汇也是禁忌的,使用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尊称。
在不同文化中,对待长辈和上级的称呼方式也有着不同的规定,需要根据当地的习俗来使用,以示尊重和礼貌。
二、宗教禁忌宗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因素之一,而宗教礼仪和信仰观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触犯对方的宗教信仰和禁忌。
需要避免在对方宗教场所进行不当行为。
在伊斯兰教国家,对清真寺和穆斯林的尊重是非常重要的,游客需要避免在清真寺内穿着暴露或者做出不当的行为;在印度,对牛的尊重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避免伤害牛或者在牛神庙内进行不当的行为。
需要避免讨论对方的宗教信仰和观念。
宗教是人们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很容易引起争议和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避免议论对方的宗教信仰和观念,保持中立和尊重。
三、饮食禁忌饮食文化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而饮食禁忌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需要尊重对方的饮食习惯和忌讳。
在印度教国家,牛被视为神物,而在伊斯兰教国家,猪肉是被禁止食用的,因此在这些国家需要避免带入或者食用这些食物。
需要尊重对方的餐桌礼仪和用餐方式。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用餐礼仪和方式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对方的用餐规矩,以避免造成尴尬或冲突。
外事交往的禁忌

外事交往的禁忌
小编为大家整理一篇关于外事交往的禁忌文章,更多文章尽在。
在外事社交场合,有许多礼仪、礼节、习俗是需要我妈持别注意的,其中的一些事项甚至是禁忌,最好不要触犯,否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有时甚至会导致辛苦建立的关系的破裂。
所以我们在外事交际及国际商业交往中,需特别注意以下这些禁忌:
1.交往的忌讳。
在一些场合,衣着要合适。
与欧美人打交道时,少涉及私人性质的问题。
交往中的举止要得体,与一些地方之人交谈时不要跷“二郎腿”。
在一些国家,不要摸小孩头顶。
在印度、印尼、阿拉伯国家,用左手与人接触或传送东西是不合适的。
此外,在一些地方,笑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沙特阿拉伯的一个地区,笑被看作是不友好的象征。
2.颜色的忌讳。
在欧美国家,尽量少用黑色,比利时人忌讳蓝色,而巴西人则忌讳棕黄色。
3.数字的忌讳。
西方人把“十三”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在许多场合尽量避免使用这个数字。
南方许多生意人非常喜欢选用“八”这个数字,而忌讳用“四”这个数字。
此外,“星期五”这一天也被一些基督徒视为凶日,
4.选用选送某种物品、图案的禁忌。
例如,法国人视核桃花为不祥之物,伊斯兰教民忌讳用猪作为某种图案,瑞士人视猫头鹰为死人的象征。
除艺术四项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社交禁忌需注意,如男女之间交往,避免谈论女人的年龄;与阿拉伯人交往,需尊重他们的习俗等等,这些内容可以参考本网站“各国礼仪”栏目的其它文章。
涉外礼仪禁忌

涉外礼仪,一般指的是中国人在与外国人进行交际应酬时所须遵守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
作为涉外交往的标准的、规范的作法,它好比“国际交通规则”,是每一位涉外人员均须自觉恪守的。
遵守涉外礼仪,主要作用有四:首先,有利于个人形象、单位形象和国家形象的维护;其次,有助于自身良好素质与教养的展示;再次,有助于增加中外双方的相互信任与了解;最后是有助于发展交往双方之间的友谊。
涉外礼仪,主要适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并且可操作性很强。
在学习涉外礼仪的时候,既要了解其主要的讲究,又要回避很多需要回避的禁忌。
简言之,就是要在同外国人交往的时候时,应当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
以下,扼要地介绍一下涉外礼仪的一些较为重要的讲究与禁忌。
一、关于穿着打扮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的穿着打扮均被视为其自身教养的最为形象的说明,并且被视为与自己对交往对象尊重的程度有关,故此不可自行其事。
(一)重要的讲究1、三色原则在正式场合,涉外人员尤其是男士,应当有意识地分清自己全身衣着的色彩,在总量上限制在三种之内。
涉外人员全身衣着的色彩苦多于三种,未免令人眼花缭乱,因而难以给人以庄重之感。
2、三一律男士在涉外场合着正装时,应当尽可能地使自己的皮鞋、腰带以及手包为同一色彩,并且以三者同为黑色最佳。
越是有身份者,在涉外活动中越要注意此点。
3、三大场合参加涉外活动时,切不可使自己的穿着打扮以不变应万变,而是应当根据本人所处的具体场合的不同而令其有所区分。
按照常规,涉外人员的穿着打扮主要有下述三大场合之分:其一,公务场合。
公务场合,即上班办公的时间。
公务场合的穿着打扮,应以庄重、保守为总体风络。
此刻涉外人员的着装宜为套装、制服或者套裙。
具体而言,男装宜为蓝色或灰色的西装套装、制服,女装宜为单色的套裙、连衣裙或者制服。
其二,社交场合。
社交场合,在此是指公务活动之余的交往应酬的时间。
社交场合的穿着打扮,应以时尚、个性为总体风格。
在宴会、舞会、相互拜访以及聚会等常见的社交场合,涉外人员宜着时装与礼服。
把握“四不准”“六禁忌”让你成为交谈高手!

把握“四不准”“六禁忌”让你成为交谈高手!引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交流和沟通是不可避免的。
而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如何成为一位出色的交谈者,能够充分把握住交谈的主动权,引导对话,增进理解和共识,是每个人都希望掌握的技能。
本文将介绍“四不准”和“六禁忌”,这两个交谈技巧,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位优秀的交谈高手。
一、四不准1. 不准只注重表面在交谈中,很多人习惯只关注对方的表面言辞,而忽略了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的变化。
这样的交谈方式往往无法真正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因此,在交谈中,我们必须学会观察和解读对方的非言辞表达,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需求。
2. 不准中断对方中断对方的谈话是一种常见但并不礼貌的交流行为。
中断对方会给人一种不尊重的感觉,影响交谈的氛围。
因此,在交谈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中断对方的发言,而是耐心倾听对方的观点,并在对方发言结束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3. 不准批评和指责批评和指责是交谈中常见的沟通障碍。
当我们用指责和批评的语言与他人交谈时,容易引发对方的防御心理,对话往往变得紧张和冲突。
因此,在交谈中,我们应该尽量用积极和建设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
4. 不准抱有偏见在交谈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抱有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
这些偏见往往会影响我们对话中的理解和判断。
因此,在交谈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对方的观点,尽量避免带有主观偏见的表达方式。
二、六禁忌1. 禁忌使用贬低和讽刺的语言使用贬低和讽刺的语言会给对方带来羞辱和伤害,容易导致对话的破裂。
在交谈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贬低和讽刺的语言,而是用尊重和友善的方式与对方交流。
2. 禁忌批评对方的过往批评对方的过往会导致对方感到愤怒和尴尬,对话往往无法继续进行。
在交谈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过多追究过去的错误,而是着重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和改善未来的交流。
3. 禁忌使用过于激烈的言语和手势过于激烈的言语和手势会让对话变得紧张和困难。
国外交际礼仪禁忌

国外交际礼仪禁忌出差到国外,或者到国外旅行,我们总要避免一些当地的禁忌,礼仪之邦的脸面可不能丢,来看看国外的那些禁忌吧!1. 涉外活动言行忌举止忌: 严忌姿势歪斜,手舞足蹈,以手指人,拉拉扯扯,相距过近,左顾右盼,目视远处,频频看表,舒伸懒腰,玩弄东西,抓耳挠腮。
忌话忌: 严忌荒唐淫秽,他人履历,女子私事,工资收入,私人财产,衣饰价值,批评尊长,非议宗教,嘲弄异俗。
语气忌: 严忌大声辩论,高谈阔论,恶言恶语,寻根问底,争吵辱骂,出言不逊。
礼遇忌: 严忌冷落他人,独谈到底,轻易表态,打断异议,纠缠不止,随意插话,随意辞别。
2. 涉外活动拍照忌在涉外活动中,人们在拍照时,必须不能违犯特定国家、地区、民族的禁忌。
凡在边境口岸、机场、博物馆、住宅私室、新产品与新科技展览会、珍贵文物展览馆等处,应严忌随意拍照。
在被允许的情况下,对古画及其他古文物进行拍照时,严忌使用闪光灯。
凡在“禁止拍照”标志的地方或地区,人们应自觉忌讳拍照。
在通常情况下,应忌讳给不相识的人(特别是女子)拍照。
3. 涉外活动卫生忌个人卫生: 忌蓬头垢面,忌衣装鞋帽或领口袖口不洁。
在正式场合,忌讳挖眼屎、擤鼻涕、抠鼻孔、挖耳秽、剔牙齿、剪指甲等不卫生的动作。
患有传染病的人严忌参加外事活动。
环境卫生: 切忌随地吐痰、乱弹烟灰、乱丢果皮纸屑或其他不洁之物,忌讳把雨具及鞋下的泥水、泥巴等带入室内,忌讳把痰盂等不洁器具放在室内醒目的地方。
4. 商界礼忌种种东南亚礼忌: 与东南亚商人洽谈商务时,严忌翘起二郎腿,乃至鞋底悬着颠来颠去。
否则,必引起对方反感,交易会当即告吹。
中东礼忌: 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商人,往往在咖啡馆里洽谈贸易。
与他们会面时,宜喝咖啡、茶或清凉饮料,严忌饮酒、吸烟、谈女人、拍照,也不要谈论中东政局和国际石油政策。
俄罗斯礼忌: 俄罗斯及东欧诸国,对西方商人的礼待是极其热情的。
在同俄罗斯人洽谈贸易时,切忌称呼“俄国人”。
英国礼忌: 到英国洽谈贸易时,要有三条忌讳:1.忌系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生校服领带的仿制品;2.忌以皇室的家事为谈话的笑料;3.不要把英国人称呼为“英国人”。
职场涉外礼仪习俗禁忌

1、礼仪习俗:
1)在职场涉外交往中,要注意彬彬有礼的举止和谦逊的态度。
2)尊重对方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
不要说一些会引起反感或者不敬的话题。
3)避免使用手势来表达情绪或者表述意思。
4)尽量使用正式的语气来表述你的想法和看法。
5)如果是女士参加会议时应当穿上正装并注意个人卫生问题。
禁忌:
1) 在国外出差时不要大声吆喝、随地吐痰或者大声嚷叫; 2) 郑重其事,不要随便打断别人; 3) 说话前,先考虑对方是否有必要听你说; 4) 场上不能出现明显的竞争对手之间相互攻击; 5) 没有必要去分析别人,也不能去干预他人内部之间的关系.。
中国对美外交的十要十不要

中国对美外交的十要十不要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为联合早报网撰写的专稿,作者通过自身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多年浸润,以及对美国的访问交流,提出了中国对美外交的“十要十不要”。
(联合早报网专稿)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对美国的了解,民间层面无疑远胜于美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而精英层面则很难说。
西谚有云:魔鬼出自细节。
中国对美国的了解不够,更多也体现在细节层面。
对美外交,往往不自觉地犯了以己度人和想当然的错误。
对美外交实践表明,中国很难改变美国的思维,指责也无济于事,最好是顺着对方,达到良好沟通效果。
日前,笔者应美国进步中心邀请赴美,就美方对习奥怀柔庄园会晤的期待,走访了美国国安会、国务院、国会主管中国事务官员,以及奥巴马第一任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隆、小布什总统最后一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哈德利,深切感受到,中国对美外交十要十不要:一、要多讲责任,不要老讲主权。
习奥怀柔庄园会晤的最重要话题是气候变化与新能源。
美方对此寄予厚望,希望明年底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达成全球协议,挽回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影响,增强世界对美国领导能力的信心。
为此,中国如能多从全球责任、人类担当高度而非强调主权、发展中国家身份,便可能与美国达成共识,确保第二次习奥庄园会晤的成功。
反面的例子是,中国以主权安全为由反对美国抵岸侦查,甚至威胁将来对美国进行抵岸侦查,便给人留下以牙还牙的复仇者形象。
只会证实美国如此行为的合理性,且让其他国家紧张。
二、要多讲合作,不要老讲内政。
美国人崇尚自由,在成为全球霸权后,常常以人权、自由等名义干涉他国内政。
与美国讲不干涉内政不仅不能打动其心,反而让自己落了下风。
成熟的对美外交,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多讲合作,少讲内政。
不能把对发展中国家的话语体系不自觉搬到对美外交中来。
当然美国领导人也常常以国会不配合的内政为搪塞,在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批准提高新兴国家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权等方面,迟迟未兑现承诺。
对外交流注意事项

对外交流注意事项
1. 预热:在进行对外交流之前,应尽可能了解交流双方的文化背景,以正确理解日常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
2. 避免禁忌:了解双方文化中的禁忌,在交流中避免使用可能冒犯到对方的思想意识或言辞。
3. 言辞:尊重对方,想法明确,用语恰当,发言前做好准备,谨慎表达,不要用一些抹黑、贬低、攻击的语气。
4. 身体语言:通过身体语言正确表达情绪,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更显谦虚,更为人类。
5. 有效沟通:充分利用写作、口头沟通、以及表达方式把要传达的信息表达清楚,尽量避免歧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安:对外学术交流中的几个“大忌”
原标题:小议对外学术交流的“大忌”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外文明平等交流,源远流长。
数千年来,其间充满无数互相碰撞、激荡和扬弃,更充满无数互相借鉴、渗透、吸收和交融。
后者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主流,促进了世界文明的繁荣绚丽,但也时时出现一些逆流,对于中外文明交流起了损害的作用,不容小觑。
为了弘扬主流,抑制逆流,特以国际经济法为例,就对外学术交流中需要防止的三种“大忌”,小议一番。
第一,忌闭目塞听,夜郎自大。
历史上,中国有许多明君倡导向域外先进文明虚心学习,汲取精华,兼容并蓄,但也有不少昏庸颟顸的统治者惯于夜郎自大,对域外先进文明闭目塞听,视为异端邪说,一律贬斥。
他们自命为“奉天承运”的“天子”,并以“天朝大国”自居,在对待周边国家的态度上,存在着一定的自大与轻狂。
直到鸦片战争的大炮轰开“天朝大国”的国门,才猛然醒悟:不向域外先进文明虚心学习,势必导致落后,落后必然挨打!
第二,忌囫囵吞枣,盲目附和。
就人文社科而言,来自外国的思潮和理论,其中多有精神食粮,但也有不少是精神鸦片。
鉴此,在国际学术交流中,我们切忌言必称希腊罗马,哈佛耶鲁,剑桥牛津,而对自己祖宗留下的深厚文明积淀和丰富思想瑰宝,则“不晓得”或“忘
记了”。
我们既要谦虚谨慎,认真学习和吸收外来的一切有益新知,切忌闭目塞听,妄自尊大;又要对外来的种种“权威”理论,结合国情和世情,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加以鉴别,切忌妄自菲薄,盲目附和。
为此,要刻苦学习中外历史,钻研理论,善于史论结合,摆出事实,讲清道理,有理有据地阐明自己的见解,平等而又自信地参加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和争鸣,不渝不懈,追求客观真理和社会公平。
第三,忌屁股坐歪,脊梁缺钙。
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身为中国人,应时刻不忘祖国,践行“知识报国,兼济天下”的使命。
试剖一例,举一反三:WTO组织成立至今已经二十余年,许多事实证明,WTO法制为全球各国提供了多边贸易平台,功不可没,值得赞扬。
但WTO法并非全是“良法”,其中既有“良法”,也有“劣法”,不应全盘肯定,更不能顶礼膜拜;WTO/DSB(WTO争端解决实体)的执法实践也非全盘“善治”,其中也有偏袒强权成员和欺凌弱势成员的不公裁决,不容漠视和掩盖。
特别是,2012~2014年在WTO“稀土案”中,“被告”中国在专家组和上诉机构两审中连续败诉,举世瞩目,全国哗然。
按照裁决,中国出口的稀土,虽属全球稀缺、极其珍贵的髙精尖工业“维生素”,但就是必须只卖“白菜价”,既不许限制出口,也不许出口加税。
对此蛮横裁决,众多中国学者深感“切肤之痛”,依法据理,撰文揭露和批判其执法不公,努力诉诸国际公正舆论,讨回公道;也有高明专
家,呼吁WTO及时纠正失误,建立判例纠错制度,亡羊补牢,以免失去公信。
但是,人们也遗憾地看到,竟有一些宣讲文稿和相关出版物,三年多来在国内多处论坛反复宣讲散发,极力赞颂“WTO是模范国际法”,是“良法善治的典型”,甚至把《WTO协议》和《入世议定书》吹捧为“圣经”。
对于上述“稀土案”中WTO的两审裁决,只津津乐道一审裁决思路是如何之“严谨缜密”,二审裁决思路是如何之“技高一筹”;而对于中国横遭两审裁决沉重打击之特大冤屈和深远祸害,却三缄其口,不置一词。
难怪有人提出异议和质疑:此种视角和做派,是否有些“屁股坐歪,脊梁缺钙”?是否略欠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作者系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学教授、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荣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