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遗传分析》word版

合集下载

10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性导、转导

10细菌和病毒的遗传-性导、转导


如果研究三因子转导(three-factor transduction),只需分析一个实 验的结果就可以推出三个基因的次序。
普遍性转导

例如:供体基因型a+b+c+,受体的基因型为a- b- c- 。 供体用P1噬菌体感染,P1的后代再用来感染受体细胞,
然后把受体细胞接种在选择培养基上。

如果通过中断杂交已知三个基因中的一个如a不在中 间,就可对a+进行选择,即在对a+进行选择的选择培 养基上,把可以生长的a+细胞选出来。然后,再把被 选择的受体细胞重复接种在其他对b+或c+进行选择的 选择培养基上,检查a+细胞是否同时具有b+和c+。
突变子和重组子都是一个核苷酸对或者碱基对(bp)。所
以基因内每个碱基均可能发生突变,任意两个碱基间均能 发生交换重组
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试验
属于同一基因(功能单位)还是两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呢
p59
对于两个独立起源的、表型相似的隐性突变,如何判定是 在二倍体生物中,可以建立双突变杂合体。双突变体杂合 体有两种形式:顺式(cis)和反式(trans)
普遍性转导
最少的一类转导体应当代表最难于转导的情况,
这种转导体是同时发生交换次数最多的一类。
这种转导子的基因排列应为两边是供体基因,而
中间为受体基因。
假定由实验得到的最少的转导体类别为a+b+c- ,
那么就可以确定,这三个基因的正确次序应当是 acb或bca,而不是abc。
普遍性转导

如λ的DNA,既可以以自主的状态存在,也可以整合在细菌染色 体中。这种有两种状态的遗传因子叫做附加体(episome)。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学分析

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学分析
gal
用不同的Hfr菌株进行中断杂交实验所作出的大肠杆菌基因连锁图,其基因向F-细胞转移的顺序大不相同。
重组作图
01
当转移时间间隔在两分钟之内, 如已知lac与ade紧密连锁,距离约为1分钟,中断杂交作图就不可靠,须用传统的重组作图(recombination mapping)
01
不用亲本类型 两对基因间的交换频率,必须在形成部分二倍体的条件下,计算重组率。 部分二倍体如果不发生重组,无法鉴别。 接合重组不产生相反的重组类型
低频重组与高频重组
高频重组(High frequence recombination, Hfr)
F因子整合到了细菌染色体上,与F-细胞接合后将供体染色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传递给F-受体,当供体和受体的等位基因带有不同的遗传标记时,可观察到它们之间发生重组,频率可达到10-2以上,称为高频重组品系(菌株)
杂合DNA复制后,形成一个亲代类型的DNA和一个重组类型的DNA并导致转化细胞的形成与表达。
转化的进程
4 共转化与遗传图谱绘制
共转化:供体的一条DNA片段上的两个基因同时转换的现象。 利用共同转化绘制细菌连锁遗传图谱的基本原理: 相邻基因发生共同转化的概率与两者的距离间成正向关系,基因间距离越近,发生共同转化的频率越高,反之越低。 因此可能通过测定两基因共同转化的频率来指示基因间的相对距离。
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
单击添加副标题
遗 传 学
单击添加副标题
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学分析
目录
1
2
二 细菌的接合与染色体作图
1.接合现象的发现
细菌的接合首先是莱德伯格( Lederberg )和塔特姆( Tatum )在1946大肠杆菌杂交试验中发现的。

《病毒的遗传分析》word版参考模板

《病毒的遗传分析》word版参考模板

第五章病毒的遗传分析(3h)教学目的:掌握噬菌体的突变类型以及λ噬菌体的基因组;明确噬菌体的噬菌体的重组;了解噬菌体的互补测验。

教学重点:噬菌体的重组。

教学难点:噬菌体的互补测验。

第一节噬菌体的繁殖和突变型一、噬菌体的繁殖二、噬菌体突变型第二节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测验一、φX174条件致死突变型的互补测验二、T4突变型的互补测验第三节噬菌体突变的重组实验一、T2突变型的两点测交二、T4突变型的三点测交第四节λ噬菌体基因组与λ原噬菌体一、λ噬菌体的基因组二、原噬菌体的插入与切除第五节环状排列与末端重复(自学)一、线状DNA具有环状遗传图二、环状排列与末端重复的形成第五章病毒的遗传分析(3h)第一节噬菌体的繁殖和突变型一、噬菌体的繁殖感染周期:是指噬菌体从吸附细菌到子代噬菌体从宿主细菌细胞中放出来的过程。

1、烈性噬菌体的感染周期:烈性噬菌体T4,其宿主是大肠杆菌,故称之为大肠杆菌T4-噬菌体。

T4-噬菌体对大肠杆菌的侵染过程,就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噬菌体感染周期。

大肠杆菌T4-噬菌体:头、尾两部分组成,外为蛋白质外壳+内部DNA分子。

侵染过程:侵染时T4噬菌体的尾部吸附在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上,放出溶菌酶将细胞壁溶成一小孔,借助于尾鞘的收缩,将自己的DNA(T4-DNA)通过小孔注入大肠杆菌细胞内,T4-噬菌体的基因e立即有顺序地进行表达。

T4-噬菌体DNA上约有160个基因,已定位的有70多个基因,装配成完整的噬菌体的全部信息也都在此DNA上。

T4-噬菌体的基因的表达:早前期基因表达—多为调节基因。

其作用是启动自身基因表达。

而抑制宿主大肠杆菌细胞的DNA合成。

晚前期基因表达—是与DNA复制有关的基因。

其产物是:核酸酶:降解大肠杆菌的DNA,为自己DNA 合成提供游离的核苷酸;DNA复制有关的酶:大量合成新T4-DNA。

晚期基因表达—是控制形态发生过程的基因;编码噬菌体结构蛋白的基因。

其产物是大部分直接参与外壳的建成和少数具有酶的作用。

遗传学第五章 病毒与原核生物的遗传学分析

遗传学第五章  病毒与原核生物的遗传学分析

(六) 跳跃基因和断裂基因的发现 基因组:对于一个二倍体高等生物而言,能 维持配子或配子体正常功能的最低数目的一 套染色体就称为一个基因组。 B.McClintock最早提出可跳动基因的观点. 转座子:可以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 的DNA片段. 断裂基因:基因中DNA序列不连续,其中被一 些不编码序列所隔开.
近代基因的概念: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DNA序列,是一个
遗传功能单位,其内部存在有许多的重组子和突变子。 突变子:指改变后可以产生突变型表型的最小单位。 重组子:不能由重组分开的基本单位。
(五)操纵子模型:1961年F Jacob和Monod提出,这一学说阐明了 因调控在乳糖利用中所起的作用。
遗传学GENETICS
s + + 30 + co1 mi 32 s co1 + 61 + + mi 51
√ √ √
s + mi + co1 +
合计
5 13
18
2091
0.86

3.76

6.16 8.2
作图: 3.76 s
6.16
co1 8.2 + 2 x 0.86=9.92 mi
第三节 细菌的遗传分析
1928年 Griffith 的实验
遗传学GENETICS
• 由于排列方式不同而表型不同的现象称 为顺反位置效应. • 拟等位基因:将紧密连锁基因的功能性等 位基因,但不是结构性的等位基因称为拟 等位基因.
遗传学GENETICS 二 噬菌体突变型 1噬菌体形态变型 2 宿主范围突变型: 3 条件致死突变型: 表4-1 类 型 野生型与几种突变型的区别 不同大肠杆菌平板上噬菌斑表型 S K() B 野生型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rI 大噬菌斑 小噬菌斑 rII 大噬菌斑 无噬菌斑(致死) 小噬菌斑 小噬菌斑 rIII 大噬菌斑 小噬菌斑

细菌及病毒的遗传分析h

细菌及病毒的遗传分析h

trp2+ his2+ tyr1+转化trp2- his2- tyr1- 实验 trp2 34 his2 13 tyr1
Hfr菌株在切除F因子时发生错误切除,分离出一个携带F因子和部分宿主染色体基因的遗传因子,这种带有宿主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称为F΄因子。
T2噬菌体的基因重组
将两种不同的T2突变体进行杂交,对其杂交子代进行重组分析 杂交方法: 将Ttor和Ttos两种大肠杆菌细胞混合 同时接种高浓度的T2噬菌体的h-r+和h+r-两种突变体,保证绝大多数细菌都被一个以上噬菌体感染 两种不同的噬菌体DNA可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重组,从而产生非亲本型子代h+r+和h-r-。 亲本型 重组型
F因子在杂交中的行为——接合过程
(三)中断杂交实验作图
中断杂交实验作图
1分钟≈20%的重组值
二、转化
转化(transformation):指某些细菌(或其它生物)能通过其细胞膜摄取周围介质中的DNA片段,并将此外源DNA片段整合到自己染色体组中的过程。 (一)转化的过程 非感受态细胞 外源DNA被洗掉了 转化因子 感受态细胞 外源DNA仍与细胞结合 整合 吸收 整合 供体单链DNA进入受体细胞后与受体染色体的某一部分联会,并进一步置换受体的对应染色体区段的过程。
第十章 细菌及病毒的遗传分析(2h)
1
第一节 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
2
第二节 噬菌体的基因重组
3
第三节 细菌基因重组
4
本章要求
5
思考题
繁殖世代所需时间短;
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
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
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
遗传物质较简单,便于用作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材料。

病毒的遗传分析0-文档资料

病毒的遗传分析0-文档资料

(2)噬菌体的抑制因子敏感突变型类型及表现 琥珀型(amber)UAG 赭石型(ocher)UAA 乳白型(opal) UGA
表5-2携带不同专一性抑制基因宿主中sus突变噬菌体的表现
宿主菌基因型 噬菌体基因型 su- su+amb su+och su+op
野生型
+
+
+
+
sus amber -
+
+
杂交:amA + tsC X + amB +
amA + tsC + amB +

如果基因顺序是: amA amB tsC 实验结果应是: + + tsC为大类,+++为小类 图5-4 (正交顺序I或反交顺序I)
如果基因顺序是: tsC amA amB 实验结果应是: + + + 为大类, tsC + + 为小类
C och6
D am10,amH81,
E am3,am6,am27,
F am87,am88,am89, amH57,op6, op9,tsh6,ts41D
G am9,am32,ts,ts79
H amN1,am23,am80,am90,ts4
二 T4突变型的互补试验
三 基因内互补
1 基因内互补的机理
图8-3 λ 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二 噬菌体的突变型
(一)快速溶菌突变型(r) 由于基因突变能快速复制,并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类型。
r+—野生型,r—突变型。 r+—小噬菌斑,r—大噬菌斑且边缘清晰。 (二)宿主范围突变型(h) h能感染野生型细菌和突变型细菌。野生型噬菌体用h+表 示,只能侵染野生型菌株。 例如: T2噬菌体

第8章 病毒的遗传分析[1]

第8章 病毒的遗传分析[1]
2. 尾丝鞘收缩,中轴刺穿宿 主细胞 3. 头部的DNA被送入宿主细 胞
4. 在数分钟内,所有的细菌核
酸和蛋白质合成都被抑制
5. 噬菌体大分子合成,细菌的核酸被降解
(1) 噬菌体DNA复制。 (2) 噬菌体外壳蛋白合成。
6. 噬菌体组装
(1) DNA被包到头部 (2) 组装尾部 (3) 装上尾丝
su+
产生子代噬菌体(许可条件)
su能侵入,不能产生正常子代噬菌体 (限制条件)
Tyr: UAU Anticodon: AUA Muton: AUC Stop codon:UAG
UAC AUG AUC UAG
这种sus突变型在效应的抑制基因宿主中可产生后代,原因是将 终止密码子(UAA/UAG/UGA)代换成一个特殊的氨基酸,防止在 终止密码子上提前终止
•温度敏感 突变
冷敏感突变型(cold sensitive mutants):突变型在低温下致死
•抑制敏感突变(suppressor-sensitive mutation,简称
sus):是原来正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产生
无活性蛋白质

无义突变与无义抑制基因

终止密码子因为不编码任何氨基酸,所以称为无义密 码子,它们是蛋白质合成的终止信号
两者与tsC距离较远,tsC属非选择标记。
测验步骤:
amA + tsC × +amB +
su许可条件
野生型重组子 ++tsC、++tsC+
限制条件
总数
tsC和tsC+所占比例, 确定基因排列顺序
tsC+
amA + tsC
正交
+ + tsC

第7章 病毒的遗传分析

第7章 病毒的遗传分析

L(M)
O L
14.1 kb
5.4 kb 3.0 kb
L: 线状、O: 环状、M: 基因组含几个片断、1=单链、2=双链
病毒 (virus) 类别 核酸类型 形状 核酸长度 2.植物病毒:创伤肿瘤病毒(WTV) 2-RNA L 21.0kb 雀麦花叶病毒(BMV) 1-RNA L(M) 9.0kb 马铃薯 X 病毒(PVX) 1-RNA L 8.67kb 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 2-DNA O 8.1kb 烟草花叶病毒(TMV) 1-RNA L 6.3kb 芜菁黄色花叶病毒(TYMV) 1-RNA L 6.0kb 3.动物病毒:鸟痘病毒 2-DNA L? 300.0kb 牛痘苗病毒 2-DNA L 240.0kb 疱疹病毒 2-DNA L 15.9kb 呼肠孤病毒(reovirus) 2-RNA L 3.4kb 口蹄疫病毒(FMDV) 1-RNA L 10.3kb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 1-RNA L(M) 7.8kb 多瘤病毒(polyoma) 2-DNA O 4.5kb L: 线状、O: 环状、M: 基因组含几个片断、1=单链、2=双链 核酸分子长度与碱基数的关系:3 kb = 1㎛
禽流感病毒
二、噬菌体的繁殖
1、
2、温和噬菌体的侵染周期 温和性噬菌体中λ和P1噬菌体各代表了一种略有不 同的溶源性类型 温和性噬菌体的生活周期有两个: 一个是溶源性周期,即在噬菌体侵入后并不裂解 细菌,而是将其DNA分子整合到细菌基因组DNA上, 这样的噬菌体叫原噬菌体。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叫 溶源性细菌。
attP 的序列结构特征也是一样,记为POP`序 列。 整合酶和 IHF 在 att 上都有特定的结合 位点。每一次整合的重组过程需要20-40个 整合酶分子和约70个IHF分子。说明这两种 蛋白不仅仅是酶(起催化作用),而且在形 成某种复合物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病毒的遗传分析(3h)教学目的:掌握噬菌体的突变类型以及λ噬菌体的基因组;明确噬菌体的噬菌体的重组;了解噬菌体的互补测验。

教学重点:噬菌体的重组。

教学难点:噬菌体的互补测验。

第一节噬菌体的繁殖和突变型一、噬菌体的繁殖二、噬菌体突变型第二节噬菌体突变型的互补测验一、φX174条件致死突变型的互补测验二、T4突变型的互补测验第三节噬菌体突变的重组实验一、T2突变型的两点测交二、T4突变型的三点测交第四节λ噬菌体基因组与λ原噬菌体一、λ噬菌体的基因组二、原噬菌体的插入与切除第五节环状排列与末端重复(自学)一、线状DNA具有环状遗传图二、环状排列与末端重复的形成第五章病毒的遗传分析(3h)第一节噬菌体的繁殖和突变型一、噬菌体的繁殖感染周期:是指噬菌体从吸附细菌到子代噬菌体从宿主细菌细胞中放出来的过程。

1、烈性噬菌体的感染周期:烈性噬菌体T4,其宿主是大肠杆菌,故称之为大肠杆菌T4-噬菌体。

T4-噬菌体对大肠杆菌的侵染过程,就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噬菌体感染周期。

大肠杆菌T4-噬菌体:头、尾两部分组成,外为蛋白质外壳+内部DNA分子。

侵染过程:侵染时T4噬菌体的尾部吸附在大肠杆菌的细胞壁上,放出溶菌酶将细胞壁溶成一小孔,借助于尾鞘的收缩,将自己的DNA(T4-DNA)通过小孔注入大肠杆菌细胞内,T4-噬菌体的基因e立即有顺序地进行表达。

T4-噬菌体DNA上约有160个基因,已定位的有70多个基因,装配成完整的噬菌体的全部信息也都在此DNA上。

T4-噬菌体的基因的表达:早前期基因表达—多为调节基因。

其作用是启动自身基因表达。

而抑制宿主大肠杆菌细胞的DNA合成。

晚前期基因表达—是与DNA复制有关的基因。

其产物是:核酸酶:降解大肠杆菌的DNA,为自己DNA 合成提供游离的核苷酸;DNA复制有关的酶:大量合成新T4-DNA。

晚期基因表达—是控制形态发生过程的基因;编码噬菌体结构蛋白的基因。

其产物是大部分直接参与外壳的建成和少数具有酶的作用。

包装完成后,由噬菌体裂解基因表达,产生裂解酶。

消化宿主细胞壁。

大肠杆菌细胞裂解,放出大量的子代T4-噬菌体。

2、温和噬菌体的感染周期-噬菌体:其宿主是大肠杆菌。

感染宿主。

原噬菌体: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原-噬菌体。

溶源性细菌:带有原噬菌体的细菌叫溶源性细菌。

以上过程称为溶源周期。

-噬菌体基因的表达:先是早期基因和部分晚期基因的表达。

产物——阻遏蛋白。

作用——调节或抑制自身其它基因的表达。

噬菌体的整个基因组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噬菌体的大部分基因处于失活状态,随宿主染色体一起复制。

溶源性细菌具有2个重要特性:免疫性:由于大肠杆菌含原噬菌体而产生一种阻遏蛋白(I )。

这种阻遏蛋白不但可抑制原噬菌体DNA复制。

也可抑制再度感染的同类噬菌体DNA的复制。

故能抵抗同类噬菌体的超感染。

可诱导性:原噬菌体的自发诱导,每一代可能有1/10000溶源性细菌被裂解,释放出大量噬菌体(裂解周期)。

裂解周期:用紫外线或化学物质(丝裂霉素C)诱导,90%溶源细菌进入裂解周期。

噬菌体的基因有顺序地表达,-phage的DNA独立复制,形成蛋白质外壳,从而组装成完整的噬菌体释放出来。

温和噬菌体:象这种在感染周期中具有裂解和溶源两种途经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

二、噬菌体的突变型1.噬菌斑形态突变型——快速溶菌突变型野生型噬菌体:形成嗜菌斑小、边缘模糊、中心清晰。

这是因为野生型噬菌体裂解细菌细胞,速度缓慢,当噬菌斑中心的细胞裂解形成清亮的小洞后,它的边缘还有许多未裂解的细菌,故呈现出模糊的晕环。

快速溶菌突变型:形成的嗜菌斑大、边缘清晰、中心清晰。

这是由于突变体裂解细菌细胞的速度快,只要突变体在增殖细菌便一直在裂解,产生的噬菌体就在且边缘清晰。

2.寄主范围突变体在细菌和噬菌体生存竞争过程中,两者都在发生突变。

大肠杆菌抗噬菌体突变型:细胞壁上由于没有野生型噬菌体赖以附着的接受点而表现出抗性,但野生型噬菌体也能突变成寄主范围突变体。

寄主范围突变体:其吸附器和野生型的有某些精细的差别,所以又能吸附在抗—噬菌体细菌的细胞壁上,侵染并使它们裂解,经自然选择,细菌中又产生抗寄主范围突变体的抗性品系,而噬菌体同样会产生侵染这种新品系的突变体。

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自然界中,细菌和噬菌体靠这种突变的微妙平衡,而使对立双方不致于同归于尽而完全灭绝。

3.条件致死突变型噬菌体大部分基因的功能是复制和产生子代噬菌体所必需的,这些基因的突变是致死的,不能形成噬菌斑,有些致死突变型在限制条件下是致死的,而在许可条件,可形成噬菌斑,这种突变称为条件致死突变。

它在遗传学研究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种突变已鉴定出大部分噬菌体基因。

Benzer所用的T4的rⅡ突变就是遗传学研究中所用第一个条件致死突变型。

第二节噬菌体的互补测验一、φX174条件致死突变型的互补测验φX174条件致死突变型的互补测验含一环状单链DNA,称为(+)链。

φX174突变型有许多条件致死突变型:将突变型成对地进行互补测验以确定不同来源的两种条件致死突变型影响的是不同的遗传功能还是相同的遗传功能。

如两种突变能互补的,则属于不同的顺反子;不能互补的则属于同一顺反子。

由此推出φX174基因组中的顺反子数,根据互补测验结果,φX174的39种条件致死突变分属于8个顺反子互补测验的原理:遗传学研究的基础首先必须有突变型,然后就是分析这些突变型之间的关系。

互补测验是确定突变的功能关系。

如T4的rⅡ区中有3000多个突变型,它们有相同的表现型,这是由于所有的rⅡ突变都导致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蛋白质的能力,这种蛋白质是大肠杆菌k()发育所必须的。

,因此这些突变型对大肠杆菌k()细胞是致死的,但可在大肠杆菌B菌株的细胞中增殖。

既然它们有相同的表现型,那么是否它们都影响同一种遗传功能呢?即rⅡ中这3000多个突变型是属于一个基因还是属于几个基因?为了划分这种功能单位界线,必须进行互补测验,就是用不同的rⅡ突变型成对组合去感染大肠杆菌k()菌株。

如果被双重感染的细菌中产生两种亲代基因型的子代噬菌斑(也有少量重组型的噬菌斑),那么就必然是一个突变型补偿了一个突变型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两个突变型就称为彼此互补。

如果双重感染的细菌不产生子代噬菌体,则这两种突变型一定有一个相同功能受到损伤。

互补测验的方法:具体进行互补测验常用斑点测试法(spot test)。

用一种rⅡ突变型以0.1的感染比(噬菌体1/细菌10)去感染大肠杆菌k()菌株。

噬菌体和细菌在温热的琼脂中混合,涂布在营养平板上,琼脂凝固后,在平板上所划出的一定位置上再加一滴含有另一种rⅡ突变型的培养基,在这一滴培养基的范围内,一些细菌就会被两种噬菌体所感染。

如在这范围内形成噬菌斑,就证明这两种突变型互补,反之就不能互补。

在一个培养皿平板上可做6~8个斑点试验。

互补测验的结果:互补测验的结果发现:除了一些缺失突变型外,rⅡ突变型可分成rⅡA和rⅡB 两个互补群。

所有rⅡA突变型的突变位点都rⅡ区的一头,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所有rⅡB突变型突变型的突变位点都在rⅡ区的另一头,也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

凡是属于rⅡA互补群的突变不能互补,同理属于rⅡB互补群的突变也不能互补,只有rⅡA的突变和rⅡB的突变可以互补,即双重感染大肠杆菌k()菌株后可产生子代。

说明rⅡA和rⅡB是两个独立的功能单位,分别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又是互补的,要在大肠杆菌k()中增殖,这两种功能缺一不可。

由此可见,rⅡ是因为这两种功能丧失而形成的。

二、T4突变型的互补测验是R.S.Edgar和R.H.Epstein于1960年首次从T4中分离出条件致死突变型。

第三节噬菌体突变的重组实验一、T2突变型的两点测交r+型:生长缓慢,噬菌斑小,边缘模糊。

r-型:快速生长,噬菌斑大,边缘清晰。

h+型:只能感染Ttos (对T2-phage敏感的野生型大肠杆菌),不能感染Ttor(对T2噬菌体具抗性的突变型大肠杆菌)。

h -型:能感染Ttos,也能感染TtorTtos简称品系1,Ttor简称品系2噬菌体的混合感染噬菌体的重组h-r+ × h+r-中出现的4种噬菌斑四种嗜菌斑重组率的计算T2的连锁图(只注明4个基因)1965年,用重组分析法鉴定出T4-phage的60个不同的基因,它们在环状遗传图上的排列。

二、T4突变型的三点测交突变型品系:小嗜菌斑(m)、快速溶菌(r)、浑浊溶菌斑(tu)野生型品系:野生型(+++)T4的mrtu ´ +++三点测交结果三个基因的染色体图第四节λ噬菌体基因组与λ原噬菌体一、λ噬菌体的基因组基因:一是形成嗜菌斑所必须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另一类是嗜菌斑形成非必须基因(用小写字母/希腊字母表示)。

基因组:含49 000bp,线状DNA。

基因组特点:许多功能相关的基因聚集在一起。

结构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所作用的部位也处在邻接的区域(如int和xis位于att旁边)。

从中分离出的DNA是双链线状的,具有由12个核苷酸组成的互补的单链粘性末端。

侵入宿主后,“粘性末端”退火形成的环状分子上的单链“缺口”,在细胞DNA连接酶作用下形成共价键而被封闭。

二、原噬菌体的插入与切除λ噬菌体是插入大肠杆菌DNA的gal和bio基因之间。

λ噬菌体又是如何插入?用图片来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