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苔藓、蕨类教案

合集下载

生物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教案)

生物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教案)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基础主干梳理一、植物的类群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二、藻类1.结构特点和生理特征: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藻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2.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连线):三、苔藓植物四、蕨类植物1.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有专门的输导组织。

2.与人类的关系(把字母对应填写在横线上):a.卷柏b.蕨c.满江红d.古代蕨类(1)食用:b(2)药用:a(3)绿肥、饲料:c(4)煤:d【归纳提升】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比较类群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代表植物水绵、海带葫芦藓、墙藓肾蕨、满江红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水中潮湿的陆地等阴湿的陆地等形态结构无根、茎、叶的分化有类似茎、叶的分化,根为假根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运输物质的输导组织繁殖方式孢子生殖共同点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辨易错】1.海带的可食用部分是叶状体,不是叶。

2.并不是所有的蕨类植物都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如满江红。

3.易错字词书写:蕨.类______苔藓..______孢子囊.____微情境假如你在北半球的森林中迷了路,你如何借助苔藓植物的分布辨别方向呢?提示: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长有苔藓的树干为背阴面(树的北侧)。

【拓视野】孢子生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够萌发长出新的个体。

素养分层评价【基础演练】知识点1藻类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描述了下列哪类生物大量繁殖后的自然景观(A)A.藻类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2.海苔是小朋友们喜爱的食品,主要原料是条斑紫菜。

条斑紫菜与石花菜属于同一类植物,下列关于条斑紫菜的叙述正确的是(D)A.紫菜依靠根固定在海底的土壤中B.人们食用的主要是紫菜的叶C.紫菜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紫菜没有根、茎、叶的分化3.李红同学在观察水绵时,做了下面四条记录,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A.水绵细胞中没有液泡B.水绵是一种绿色丝状的植物C.水绵的叶绿体呈球状D.水绵是多细胞藻类,有根,无茎、叶4.藻类用途广泛,下列不是藻类用途的是(B)A.能为鱼类提供饵料B.藻类呼吸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含量降低C.可提取褐藻胶和碘,可供药用D.海带、紫菜可食用知识点2苔藓植物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会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

3.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输导组织发达,受精过程离不开水,生活在阴湿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和识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征。

2. 讲解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点,举例说明其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 讲解苔藓植物:介绍苔藓植物的特征,分析其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优势。

4. 讲解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特征,讲解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观察实物,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并进行分类。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增强对这类植物的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练习题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观察、分类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 关注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3. 分类卡片,用于实践环节的学生分类活动。

初中生物藻类苔藓蕨类教案

初中生物藻类苔藓蕨类教案

初中生物藻类苔藓蕨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 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3. 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2.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习性;3.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掌握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2. 了解苔藓植物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3. 理解藻类植物在水生环境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幻灯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和分类;2. 实验器材和材料,进行苔藓植物的繁殖实验;3. 课堂互动活动,让学生参与蕨类植物的观察和研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概念和分类;2. 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吗?二、学习(30分钟)1. 分别介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2. 展示图片或幻灯片,让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3. 进行苔藓植物的繁殖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

三、巩固(10分钟)1. 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讨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 全班讨论,总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笔记;2. 研究一种藻类、苔藓或蕨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复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和分类;2. 强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意识。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野外考察等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和理解。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命周期、繁殖方式等。
2.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3.了解这些植物的生活环境、分布特点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4.掌握研究植物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比较、分类等。
2.延伸拓展作业:
-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进行户外实践,观察身边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拍摄照片并记录观察过程。
-让学生尝试在家中培养藻类、苔藓或蕨类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撰写观察日记。
3.创新性作业: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一系列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2.教学目的:
-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分析植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利用多媒体、网络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教学评价: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It is not difficult to make a decision, but the hard part is to put it into action and stick to it to the end.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1教案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植物,很多同学见过却并不知道是什么植物,这节课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几种绿色植物。

介绍三种植物展示三种植物的图片,让学自由讨论,这些植物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生活环境、形态特点…)列出比较三种植物的表格,让学生阅读书本,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学生根据老师的图片作出判断,初步了解三种植物的不同点练习利用本节课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如果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

这是什么原因?2、某地修建了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

几年后,这里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都不见了,为什么?3、有些树的树干,背阴的一面常常生长着一些苔藓,而向阳的一面则不生长,这是为什么呢?4、现在的蕨类植物还能形成大片的森林吗?为什么?总结:这三种植物都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人类再无视自然界的天然作用,很快使我们的家园受到破坏。

教学后记: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主要要求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植物,并且了解这几种植物的作用,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更重要的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地方现在看不到苔藓?看不到大片的蕨类植物森林?引起学生对我们生物圈环境反思。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精品教案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精品教案
【展示图片】珠线的圆形孢蒴,金发藓的孢蒴和丛藓的圆柱状孢蒴。
知识拓展,加深对孢子及孢蒴的认识。
【提出问题】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具有哪些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P75内容。
【强调】苔藓植物能够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总结】苔藓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学生表达交流。
认同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蕨类植物比苔藓植物要高大很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对比思考并作答。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及对比学习的学习方法。
【展示图片】以革叶耳蕨和铁线蕨为例,介绍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强调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的茎一般都是根状茎,生长在地下。同时在蕨类植物中有了专门运输物质的输导组织。
环节三
讲授新课:
苔藓植物
【提出问题】展示袁牧的《苔》,请同学们思考“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中“苔”指的是哪种植物?
学科融合,激发兴趣。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74内容,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容易发现苔藓植物?
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回答。
【展示图片】介绍几种常见的苔藓植物。
【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我们看到苔藓植物一般都比较矮小,这是为什么呢?
【提出问题】输导组织对于蕨类植物的生活和生长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思考交流。
认同输导组织对于陆生植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展示图片】在蕨类植物的叶背面我们通常能看到许多褐色的斑块突起,这些斑块是由蕨类植物孢子囊群构成的。孢子囊中含有许多孢子,蕨类植物同样也是靠孢子来进行繁殖的。
【提出问题】蕨类植物与我们的生活之间有哪些密切的联系呢?
学生阅读教材P77内容,表达交流。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教学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4.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比较和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植物细胞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学生回答: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有的还有叶绿体、液泡、线粒体等。

植物细胞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引出新课:什么是绿色植物?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呢?(一)绿色植物1.概念: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植物。

2.分类: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问:“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为什么春天的湖水、江水都泛起绿色呢?学生回答:春天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

引出新课:常见的藻类植物有哪些呢?(二)藻类植物1.常见的藻类(1)淡水藻类展示淡水藻类(衣藻、水绵)图片,简单介绍:衣藻:单细胞藻类,分布于水沟、洼地和含微量有机质的小型水体中,早春晚秋最为繁盛,可培养作饲料或食用。

细胞内含有叶绿体,有眼点、鞭毛等。

水绵:多细胞藻类,大量分布于池塘、沟渠、河流等地方,可作某些鱼类的饵料。

细胞内有带状叶绿体。

(2)海洋藻类展示海洋藻类图片,简单介绍:【鹿角菜】分布于大西洋沿岸和我国东南沿海以及青岛、大连等海域,是中国的一种重要经济海藻。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

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苔藓植物:讲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分布,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人类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关系:分析人类如何利用这些植物,以及这些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和分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

2. 讲解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讲解苔藓植物:讲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分布,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讲解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分析人类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关系:讲解人类如何利用这些植物,以及这些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说明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对周围植物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先通过多媒体方式展示出学生平时能见到或熟悉的几种植物,并引导他们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使学生建立起植物类群的概念。

之后,重点介绍无种子植物(藻类、苔藓类和蕨类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观察、比较、思考和讨论为主,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但由于学生刚进入中学不久,在自主观察和学习方面还缺乏足够的训练,因此,教师应加强指导。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三类植物的观察比较,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三类植物在形态结构的特征与区别,同时也合理渗透了生物学的教育思想。

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植物。

它简明扼要地介绍较低等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和分布。

特别重视这三种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这是学生认识绿色植物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本章的一个重点。

本节内容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绿色植物虽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各种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等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各种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也知之甚少。

所以教师要注意多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植物着手,通过指导学生对实物、标本或图片等的观察与比较,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使他们充分认识和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关系,从而较好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和人类的作用。

(3)通过自主探究、动手观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观察、独立思考、资料分析,合作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圈中这些植物的生存状况,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前准备教师1.就地取材,分别准备三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各种绿色植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

2.通过网络查询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策略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植物图片展示——引入植物类群。

通过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和分布图片展示——了解不同植物的生活环境。

通过代表植物的观察——认识不同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

通过讨论、分析和举例——了解不同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总结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走进新单元多媒体投影显示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亚里捷夫的话:“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的,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

你能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吗?文中的“它”指的是谁?通过分析讨论引出新的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二)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大自然中一些常见植物(如海带、紫菜、水绵、衣藻、葫芦藓、墙藓、半边旗、肾蕨、松、水稻、石榴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比较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各异。

教师因势利导:“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它们分为四个主要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导入新课: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设计理念:通过多媒体展示,加强直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整体了解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种类繁多。

(三)授新课1.藻类植物由“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所反映的现象引入,并通过课件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

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总结:生活在水中(海水、淡水中)。

教师加以补充: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陆地的阴湿处。

接下来分别展示衣藻和水绵这两种淡水藻的形态结构图形,以及海带和紫菜这两种海藻的完整外形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寻找自己想知道的问题的答案。

教师进一步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等器官吗?”“它们的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通过分析可知: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

这种结构特点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藻类植物的特征: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教师提问:“藻类植物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对生物圈又有什么样的贡献?”从而引出“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学生的初步讨论,教师适时展示课本所示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概括出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苔藓植物教师引导提问:“你见过苔藓植物吗?你在什么地方容易找到苔藓植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适时以课件同时展示部分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并及时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对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葫芦藓清晰的放大图形,让同学们对照观察。

并引导提问:“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同学们经过讨论,相互补充完善,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特征。

教师出示课后练习第4题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解答,使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苔藓植物对空气污染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保护绿色植物、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3.蕨类植物课件展示部分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引导性问题:“与苔藓植物相比,蕨类植物在生活环境和形态方面有何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有相似之处,都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的多。

紧接着学生会质疑(如果学生没有质疑,教师可适时加以引导):“为什么两类植物生活环境相似而形态差别很大呢?蕨类植物在结构上又有什么特点呢?”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铁线蕨(或其他蕨类植物)的完整形态结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识别,教师适时进行启发和指导:“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地下部分有什么特点?叶子的厚薄怎样?有无叶脉?它的地下茎和叶柄,有无柔韧的感觉?分析一下是否有输导组织?”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讨论交流,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叶,茎长在地下,茎和叶中都有输导组织。

教师用课件展示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植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种子而靠孢子繁殖的植物”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为下节学习“种子植物”打下基础。

总结蕨类植物的特征:具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利用孢子繁殖。

课件依次展示可供食用的蕨的嫩叶、可入药卷柏、可作绿肥的满江红和可成煤的古蕨类的图片,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蕨类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理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分析讨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有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科学的观察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其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四)归纳与总结在完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学习之后,教师绘制表格,并引导学生按照表格的内容要求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进行比较。

这也是对本节知识的一个综合归纳过程,是本节的重点。

填写表格:设计理念:对比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学习方法。

通过对比,可更好地梳理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形成知识链。

并在知识链接中,较快地提取知识。

板书设计一、藻类植物1.生活环境:多水生(包括淡水藻和海藻)。

2.形态结构特征: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的分化。

3.与人类的关系:鱼饵、食用、药用、释放氧气。

二、苔藓植物1.生活环境:阴湿的环境。

2.形态结构特征:植株矮小,具有茎、叶和假根,无输导组织。

3.与人类的关系: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1.生活环境:阴湿的环境。

2.形态结构特征: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输导组织,孢子繁殖。

3.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饲料、形成化石燃料。

教学反思本节从生物圈的角度介绍较低等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和分布。

特别重视这三种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改变了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放在首位,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培养学生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所以,本课的教学过程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使学生认同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环境的适应性。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不但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还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

关键词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