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isocial_Personality

合集下载

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1 概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数不多,大约不足人口的1%(Cleckley,1976),但是他们的扰乱和给他人带来的麻烦的影响程度远超过他们的数量。

反社会人格的人好像对任何人或事既不忠爱也不忠实。

很明显,他们从不懊悔,也没有内疚,反而容易冲动,无所畏惧。

他们最初的动机是寻求快乐和兴奋,只要能得到刺激,他们什么都干。

由于这些特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常和朋友、家庭、甚至法律发生冲突。

反社会人格的人不一定使用暴力。

来自暴戾的家庭和文化背景的人有使用暴力侵犯他人的可能。

他们的行为很可能导致犯罪,并且也使用武器进行人身攻击。

其它来自较“温和”的社会经济背景的人往往克制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行为限制在较轻一些程度的范围内。

反社会的人长期以来,一直是精神病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谜。

首先,这些人对治疗或严厉的惩罚好像没有反应。

就是说,即使通过心理治疗后表面上病情有所好转,实际上他们可能还在欺骗医生。

当治疗似乎取得了很大进展时,仍旧干偷窃、贩毒等勾当。

有些人根本不在乎在监狱里度过的艰难岁月,一经释放出狱马上又会犯罪。

令人同样感到迷惑不解的是许多障碍者(并不是所有的人)看起来似乎表现得友好、聪明、诚恳,他们很愿意给他人留下性情温和、善良的表面印象,他们似乎很有见识、懂事,很快贏得工作人员、法庭和其他人的信任。

他们谈起混乱的家庭生活,并且声称遭受歧视、恐惧和贫困的打击,在生活中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去犯罪。

他们承认给他人带来痛苦,也为此感到痛心,并且发誓这样或那样宗教信仰或治疗方法能使他们看到光明。

监狱的档案里记录下反社会人格者似乎能够彻底转变的病例,直到这些人被释放后很快开始反社会的活动,才使“转变”真相大白,事实上,这只是很聪明的精神变态者的举动而矣。

以下是两个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案例,第一个是典型的使用暴力犯罪,第二个是较轻的犯罪。

AL现年34岁,从15岁开始,曾在监狱里先后渡过整整14年。

高个子,衣着整洁,长相端正,看上去和善,聪颖。

反社会人格障碍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感的特征

反社会人格障碍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感的特征

反社会人格障碍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感的特征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PD)是一种心理疾病,其患者表现出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和社会适应问题。

APD的特征之一是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感。

本文将探讨APD患者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感的特点,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缺乏同理心的表现同理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互动与联系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感受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观点,并对他人的需要作出适当的回应。

然而,APD患者通常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无法产生充分的认知和理解。

1. 冷漠无情APD患者往往对别人的痛苦和困境漠不关心,没有对他人的不幸产生伤心或愧疚的情绪。

他们可能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甚至从中获取乐趣。

2. 难以理解他人APD患者常常难以体会他人的动机和情感。

他们缺乏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往往无法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3. 欺骗和操纵由于缺乏同理心,APD患者更容易利用他人,欺骗和操纵别人以满足自己的利益。

他们可能无视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从而对他人做出伤害他们的行为。

二、缺乏道德感的表现道德感是社会规范对个体内化的结果,它使我们能够判断行为的对与错,并引导我们按照社会价值观进行行动。

然而,APD患者通常缺乏道德感,常常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1. 违法行为APD患者倾向于违法犯罪行为,如偷盗、欺诈等。

他们可能不顾他人的权益,为了自己的私利而采取非法手段。

2. 不负责任APD患者常常缺乏责任心,不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并忽视他人因其行为所受到的伤害。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缺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

3. 缺乏内疚感APD患者往往不会为自己对他人的伤害感到内疚和愧疚。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过错和错误行为不在乎,缺乏反省和自我批评的能力。

三、可能原因探析APD患者缺乏同理心和道德感的特征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1. 环境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缺乏父母或监护人的关爱和正面的道德教育,可能导致APD患者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和同理心。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与心理治疗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与心理治疗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与心理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P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常表现出冷漠、无视他人权益,缺乏责任心和自控能力,易于冲动和违法犯罪行为等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以及心理治疗方法。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特征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表现出以下行为特征:1. 缺乏对他人情感的认同与关怀。

患者几乎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无视他人的权益和感受。

2. 冷漠和无情。

患者不容易有情感的共鸣,对他人的痛苦和不幸不会感到同情,甚至可能对其感到满足。

3. 不负责任和不顾后果。

患者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任,缺乏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常常冲动行事,不顾后果。

4. 追求刺激和无法无天。

患者对刺激和冒险行为有着极大的渴望,常表现出不计后果的行为,如赌博、吸毒等。

5. 偏向犯罪行为。

患者往往以违法犯罪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对他人产生伤害,缺乏道德约束和社会责任感。

二、心理治疗方法针对反社会人格障碍,心理治疗是最主要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CBT旨在帮助患者意识到其错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教会他们如何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从而减少或消除症状。

通过认知重构、情绪调节和行为替换等技术,患者可以学会更加健康和适应性的行为方式。

2. 情绪调节训练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缺乏对他人情感的认同和关怀,无法适当表达情感,容易冲动爆发。

情绪调节训练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情绪、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减少冲动和暴力行为。

3. 社会技能训练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缺乏适应社交场合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社会技能训练旨在通过对社交技巧和行为规范的学习,帮助患者改善社交能力,增加其与他人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4. 心理支持与心理教育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支持和心理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反社会人格的概念

反社会人格的概念

反社会人格的概念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PD)是一种心理障碍,其特征为持续的违法行为、忽视他人权利和社会规则、缺乏良心和同情心,以及表现出冷漠和无情的行为。

下面将对反社会人格的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反社会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被定义为一种以违法犯罪行为为特征的人格障碍。

该障碍多发于成年人,通常开始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患有反社会人格的个体常常表现出重复的违反社会规则和他人权利的行为,如虐待动物、欺骗、偷窃、性侵犯以及其他形式的暴力犯罪。

其次,反社会人格的特征包括行为冷酷无情、缺乏责任感、常常欺骗和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权利。

这些人常常不在乎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并且缺乏内疚和悔过之心。

他们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漠视和轻蔑,缺乏同情心和思考他人感受的能力。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可能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遗传因素可能对心理形成发挥一定影响,如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

而环境因素,如不良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童年虐待等也被认为是患有反社会人格的危险因素。

此外,不良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也可能影响个体的行为发展。

由于反社会人格对个体本身、家庭和社会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治疗和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常见的反社会人格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和减少冲动行为为目标。

心理治疗则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危机干预、急性治疗等手段来培养患者的认知和情感调节能力,增强其自我控制和同理心,以促进行为的改变。

最后,反社会人格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患有反社会人格的个体常常对他人造成伤害,社会安全和秩序也可能因其行为而受到威胁。

因此,预防和识别患有反社会人格的个体显得尤为重要。

早期干预、家庭教育、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服务等是预防和干预反社会人格的关键措施。

总结起来,反社会人格是一种心理障碍,其特征为持续的违法行为、忽视他人权利和社会规则、缺乏良心和同情心,以及表现出冷漠和无情的行为。

人格障碍b类

人格障碍b类

人格障碍B类以戏剧化、情绪化或不稳定的模式为主要特征,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以及自恋型人格障碍。

这些障碍在处理社会规范和他人权利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不
遵守和漠视,常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早期出现,并持续到成年。

具体来说,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特征是不遵守社会规范和漠视或侵犯他人权利。

这种模式也被称为心理病态、社会病态或逆社会型人格障碍,在美国成年人的患病率为1.5%。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通常表现出麻木不仁,对重要事件的情感反应淡漠,对一般的人际关系无反应,以及做出幻想性的或使人讨厌的行为。

此外,B类人格障碍还包括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人
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突出特点是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性,以及强烈的恐惧和不安全感。

表演型人格障碍则以夸张的言行和需要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征。

自恋型人格障碍则表现为自我中心、自我夸大和缺乏共情心。

这些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因类型和诊断标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为1%~4%,在酒精滥用的男性以及监狱、物质成瘾治疗机构或其他司法环境中的个体患病率可高达70%。

而在年轻、受教育水平较低以及有过不良成长环境的人群中,该病的罹患危险更高。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和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和对社会适应的影响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和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AP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表现为个体对社会常规和道德规范漠不关心甚至蔑视,常伴随着冷血、粗暴和欺骗行为。

本文将探讨APD的主要症状及其对个体在社会适应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一、症状描述APD患者常常表现出以下特征症状:1. 缺乏责任感和内疚感:APD患者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感到内疚或后悔,对伤害他人也没有任何负责任的意识。

2. 漠视他人权益:他们往往对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和共情能力,对他人的痛苦和困境漠不关心。

3. 行为冷漠和冲动:APD患者常表现出冷漠、无情和好斗的行为特征,容易冲动和爆发。

4. 虚假和欺骗:他们习惯于谎言和欺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经常操纵和利用别人。

5. 易怒和暴力:APD患者情绪起伏大,易怒暴躁,常常出现暴力行为。

二、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反社会人格障碍对个体在社会适应方面产生了显著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破裂:APD患者常常在家庭中产生冲突和争吵,无法与家人建立稳定、健康的互动关系,导致家庭破裂和紧张关系。

2. 社交困难:由于他们对他人不关心和缺乏同情心,APD患者很难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导致在社交场合中的不适应。

3. 职业不稳定:APD患者常常在工作场所中表现出对权威的反抗和无视,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

这导致他们经常换工作,难以保持稳定的职业生涯。

4. 非法行为:APD患者往往以违法犯罪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他们可能会涉及赌博、偷窃、暴力等各种违法行为,使得他们处于一个危险和不稳定的境地。

5. 治疗难度:由于APD患者对治疗和干预缺乏主动性,很少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这使得他们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管理和治疗针对APD患者的治疗和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以下方法可作为参考:1. 心理治疗: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社交技能训练,帮助患者改善其行为和情绪调控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

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
反社会人格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反社会人格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介绍 病因 防治 例子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英文称为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亦称“悖德型”“违纪 型”“无情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之一, 多见于男性。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 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者人 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精神异常。反社会 型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 格等。在人格障碍的各种类型中,反社会型 人格障碍是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所最为重 视的。人格障碍导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 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但是思维和 智能方面无异常,意识清晰。这类人的人格 缺陷是持久的、顽固的,多数延续到成年阶 段,甚至终身不能改变。 人格障碍不属于精神病,但是根据传统 和实际临床诊治情况,属于心理障碍、精神 疾病或心理疾病。因此,在处理方法上与精 神病不同,患者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要负法律 责任,但是量刑较轻……
反社会人格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介绍 病因 防治 例子
患者情况:骊某,女,十五岁,初中二年级 由父母带来咨询所咨询。叙述如下:“女儿 本来是个惹人喜爱的孩子,在家排行老二,小哥 哥二岁。平时性格虽较倔犟,但成绩一向不错。 父母也没操多少心。 “前些时,她哥生病住院,我和她父亲的心 思便大多放在她哥哥身上。一天,我和她父亲都 去了医院,她放学回家见家里没有煮饭,就大发 脾气,把碗摔了,冰箱里的东西被她搞的乌七八 糟。我们回来后批评她,她却置之不理,还说我 们不喜欢她,当初就不该把她剩下来。这是那里 的话,自己的孩子怎么不喜欢呢?只是她哥哥病 了,她父亲又病倒在床,我本来就够劳累的了, 白天还要上班,自然心情烦躁。她却对家里人莫 不关心,有事无事还故意给家里天麻烦,我多次 骂她不懂事,她却说我还不是因为不喜欢她。上 周二突然没见回家,只道是去了同学家,岂料第 二天某同学捎来一信,信的内容只有两句话: ‘你们从来就不喜欢我……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和症状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和症状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和症状反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S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特征包括对他人的权益和社会准则缺乏尊重,以及表现出反社会行为。

这种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和他人的安全造成负面影响。

以下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行为特征和症状。

1. 冷漠无情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出漠视他人感受的特征,缺乏同理心和关注他人福祉的能力。

他们可能无视他人的痛苦、需求和感受,甚至可能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2. 违法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倾向于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

他们可能频繁地从事犯罪活动,如盗窃、诈骗、伤害他人或虐待动物等。

这些行为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获取个人利益。

3. 偏斜的行为模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往往展现出一种偏斜的行为模式,包括懒散和冲动的生活方式,缺乏长期规划和责任感。

他们可能无视约束、规则或社会期望,并常常对权威人物或规则表示抵触。

4. 欺骗和谎言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通常善于欺诈和说谎,以获得个人利益或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们可能表现出高超的说服力,迷惑他人,并且往往缺乏道德底线,对他们的行为不感到内疚或后悔。

5. 冷酷和残忍这种障碍的患者可能表现出冷酷和残忍的行为,包括对他人的虐待、欺凌、侮辱或施暴。

他们可能没有同情心,并以对他人的伤害为乐。

6. 缺乏稳定的人际关系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无法建立和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表现出关系浅薄、疏远和不稳定的特征,很少拥有亲密关系,并且难以建立深入的情感联系。

7. 缺乏责任感这种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过失或破坏行为不承担责任,往往将责任归咎于他人或环境。

8. 表现问题行为的早期迹象在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体的青少年时期,通常会表现出违法、攻击或欺凌行为等问题行为。

这些早期迹象可能会逐渐加重,并在成年后演变成更加严重和持久的反社会行为。

虽然上述特征和症状可能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标志,但确诊反社会人格障碍需要专业心理评估和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Defining features:
– Antisocial behaviour present before age 15 – Irresponsible – Irritable/Aggressive – Impulsive/Reckless – Deceitfulness
Cognitive Approach
• Poor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nd ability to read social situations • See hostility where none was intended
Biological Approach
• Identical twins are more likely than fraternal twins to be concordant in criminal activity • Adopted twins separated at birth are more likely to be concordant with each other than with adopted siblings
Biological Approach
• Limited capacity for fear • Poor fear conditioning • Underaroused stimulus-seekers
– heart rates at age 3 predict aggression at age 11
– media, family examples
• Poor reinforce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ur • Inconsistent and harsh punishments • Do not perce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sitive behaviour and treatment they receive (luck)
APD vs. Psychopathy
• Impulsive, but motivated vs. unmotivated • Irritable, angry vs. shallow emotions - no empathy or anxiety • Normal learning vs. poor passive avoidance learning • Constantly in conflict with society vs. pleasant exterior & deceptive • reactive aggression vs. instrumental aggression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tisocial Behaviour
• Antisocial Behaviour
– criminal, aggressive behaviour that might come to clinical attention – less inflexible, maladaptive, persistent, distressing, and impairing than APD
– people with APD who do not have discernable brain trauma nevertheless have subtle prefrontal defic, poor fear conditioning, lack of conscience, and decision-making deficits
Biological Approach
• APD shows high comorbidity with addictions • General vulnerability to toward antisocial behaviour, not violence • EEG abnormality in left frontal lobes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Pervasive disregard for, and violation of, the rights of others that begins before the age of 15 and continues into adulthood • 1% of females and 4-6% of males
Psychodynamic Approach
• Traditional psychoanalytic approaches
– poor SuperEgo development
• Raine, Lencz, Bihrle, LaCasse, and Colletti (2000) Reduced prefrontal gray matter volume and reduced autonomic activity in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Antisocial behaviour in childhood is a good predictor of adult antisocial behaviour • Protective factors
– high levels of physiological arousal – strong orienting response
Sociocultural Approach
• Next to gender, poverty is the single greatest risk factor for violent behaviour • Injustices in society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behaviour
• Considerable overlap and debate
– Clinically antisocial – Simply a criminal – Psychopath
Antisocial Behaviour and Age
• By definition APD individuals demonstrated antisocial behaviour during adolescence • Homicide rates among boys are much higher in the USA than anywhere else • Violence has been increasing among children in the USA
• Anderson, Bechara, Damasio, Tranel and Damasio (1999) Impairment of social and moral behaviour related to early damage in human prefrontal cortex
– impaired social behaviour, insensitivity to consequences of decisions, defective autonomic responses to punishment – defective social and moral reasoning (but normal intelligence)
Psychopathy
• Late 19th century: “Psychopath” • 20th century: “Sociopath” • DSM-IV: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 not all antisocial behaviour is evidence of a “disorder” – but fails to include emotional and inter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sychopathy
– need and inability to succeed in a socially sanctioned manner
• Socialization into groups that encourage antisocial behaviour
Behavioural Approach
• Focus on the individuals immediate environment (family) • Modeling
Antisocial Behaviour and Age
• Two DSM-IV categories for childhood antisocial behaviour:
– Conduct Disorder –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Antisocial Behaviour and Ag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