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范围

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人的社会化如何在特殊个性决定下,在环境作用下,形成个性化性格特征的。
内部借助个体生物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基因、血型、体质对个体的影响。
外部借助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理论,研究具体家庭、学校、小群体、社区、民族、历史环境、时代变迁对个人性格特征形成的影响。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包括社会动机的种类和理论说明,社会动机的外在表现特征、模式等内容。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包括3个方面:一是对他人的认知,或叫人际认知。
如对他人个性特点、表情、行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等。
二是对自己的认知,也叫自我认知。
包括自我评价、情绪自我认知等等。
三是归因问题,即研究人是怎样寻找自己的或他人的行为原因的。
4.研究社会态度和态度的改变。
什么影响人的态度发生变化,变化的过程与程度如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是一个动态研究过程。
对研究者而言,可以进行跟踪调查,对自我研究者而言,则是建立心理分析机制与习惯。
看自己心路变化历程。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这个层次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第一层次研究的基础上。
知己知彼。
再从自我研究引申到个体与个体间关系的研究。
主要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三个方面。
其中,人际关系研究主要探讨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的测量和改善。
人际沟通的主要内容包括沟通的类型、功能、程序以及如何提高沟通的效果。
社会影响的研究主要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行为是如何相互发生影响作用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有用有效果的理论是好理论。
(三)群体心理群体是指相互有着各种关系的各种人群,大大小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
大到民族心理,小到家风,都属于群体心理研究范畴。
人是怎样受其所在各种群体影响,群体内部各成员之间,领导者与成员之间,都是怎样发生相互影响的。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影响下做出的内隐或外显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1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220世纪40年代:“黄金时代”○3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危机”表现为“信仰危机”“身份危机”○41895年,勒温格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5麦孤独《社会心理学导论》是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61908年,罗斯《社会心理学》。
当代社会心理学主要关注的问题:(1) 社会生活与心理顺应,社会生活和心理同化:○1适应是一种生存智慧。
○2社会生活涉及社会因果,社会标签和社会建立。
○3心理顺应的策略包括对现实的知觉差异,抵御应激和创伤后应激的能力,心力平衡,胜任生活,人际关系和个体自助。
(2) 社会认知:○1信息的主要来源和系统判断,心理的归因,知觉者的期望和认知的曲解。
○2社会性偏见,包括传统的和现代的偏见特征,现代偏见的成因,对弱势群体的淡模,以及对暴力,抢劫,意外事故等受伤个体的无动于衷。
促使人们反思,生活的价值和做人的道理,提出和强制他行为的研究。
○3劝诫的策略和过程。
(无“根”:社会素质感,生命意识,法律意识,自我完善)○4社会的压力:包括人们对社会变化事件采取顺从和尊奉的方式所带来的压力,现代社会生活特有的人际关系和地位竞争带来的压力,社会变迁导致的文化错距,机会失衡。
(3) 就业和失业:一定职业风险,主要涉及个人空间和职业空间的定位,工作需要与休闲娱乐的失衡,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转换,以及性别歧视等。
(4)现代社会的婚姻取向:○1婚姻学说○2婚姻风险○3不同文化对单身同居再婚和同性恋的看法○4艾滋病毒和艾滋病(5)生命周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心态生命周期的控制:○1童年期:食物,营养和抚养条件,虐待儿童,自闭症和多动症,行为障碍,媒体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儿童监护等。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奥尔波特: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寻在的影响。
2.T.M.安德烈耶娃: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之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
3.我国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时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4.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性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独立学科,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包括社会动机种类和理论说明,社会动机的外在表现特征、模式等内容。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3.群体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①哲学方法论(1)方法论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②一般方法论③具体的研究方法(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变量、信度和效度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观察法观察法公开参与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隐蔽参与观察法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验法具体研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方法现场实验法访谈法调查法问卷法档案研究法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1.偏向问题:(1)研究者(实验者)的偏向(2)被试者(被试)的偏向2.伦理问题:(1)实验性的欺骗(2)对被试隐私的侵犯(3)被试的痛苦3.遵循原则:(1)必须让被试者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要做些什么。
(2)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在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
(3)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者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对被试者而言的,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
(4)价值中立原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孕育阶段(射虎哲学阶段)→形成阶段(社会经验论阶段)→确立(社会分析论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界20~70年代*1908年.英.麦独孤※※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内容

社会心理学内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心理学分支。
它主要研究社会的动态过程和社会互动的心理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理解、判断和记忆社会信息,包括印象形成、认知边界、归因过程等。
2. 社会影响:研究人际互动和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的态度、行为和情感。
包括顺从、从众、少数派影响等。
3. 群体动力学:研究群体内部的互动和运作,包括群体认同、群体极化、集体行动等。
4. 社会关系:研究人际关系的形成、维护和破裂的心理机制。
包括合作、竞争、亲近、冷漠等。
5. 社会认同:研究个体对自我身份和归属感的心理需求和建立。
包括自我概念、自我价值感、社会身份等。
6. 社会心理调节:研究人们如何适应社会规范和规则,包括社会责任感、社会公正感、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心理病理学:研究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交焦虑、群体恐慌等。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罗斯的《社会心理学》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社会心理学贡献重大。
实验社会心理学奠基人、之父。
G·W·奥尔波特: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影响。
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社会心理学之父:勒温:B=f(P,E)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这是(勒温)的观点。
《中国社会心理学简史》- 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说。
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启蒙期——哲学思辨,形成期——经验描述,确立期——实证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哲学思辨阶段)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
调查法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实验法(应用最广)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档案法(搜集资料、内容分析)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社会学习论班杜拉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模仿社会交换论霍曼斯经济学:投入—产出,行为准则:趋利避害符号互动论詹姆士、米德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语言、文字、记号)精神分析论荣格、霍尼、沙利文“集体无意识”“文化因素““人际社会学习论:起源:行为主义,代表:班杜拉学习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表现的学科。
它涵盖从个体行为到团体行为的各种因素,探究人类如何通过社会交互、归属感、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等因素达成合作和互惠,并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认同和群体行为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感,是群体行为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通常会在一定的认同感推动下进入相应的群体行为状态,从而产生某些行为模式。
这些行为模式往往是与自我价值、群体标准以及行为目标相协调的结果。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群体行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的社会信仰、意识形态在群体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他们能够深入了解群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群体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二、社会影响和如何发生社会影响是指他人、群体或社会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通常包括了群体压力、社会认同、社会支持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它们都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环境如何影响个体行为以及心理。
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是社会影响如何发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行为、情感、思维等方面。
通过研究社会影响,人们可以了解到单个个体行为如何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和其他个体的行为产生关联,并添强我们对于人们行为的了解。
三、群体协作和合作群体协作和合作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心理学中最核心的研究方向之一。
群体协作和合作通常涉及到大量的互惠、精神特征、情感等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了人们如何进行群体协作、合作,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个体的情感、心理和行为等方面。
通过研究群体协作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人们的感受、思考和意见等方面。
四、社会心理学中的其他研究方向除了上述三个方向,社会心理学科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研究方向。
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对于社会环境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这个方向主要关注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身份、自我概念以及其他一些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关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并探索人们对社会环境的感知、态度、偏见和行为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对人类行为的个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探索。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社会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自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独立发展。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主要关注个体的心理过程和人际关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0世纪中叶,社会心理学逐渐发展为一个更加广泛的领域,开始涉及更多与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相关的议题,如社会动力学、群体心理学和社会认知。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议题包括群体决策、群体行为、社会认同、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运用了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索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实验方法、问卷调查、观察和纵向研究。
实验方法通过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人类行为。
问卷调查则通过向受试者提问来收集数据。
观察方法则通过观察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来研究社会行为。
纵向研究则通过长期跟踪观察人们的行为来研究行为的变化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概念社会心理学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帮助解释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思维。
其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包括认知失调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自我感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等。
•认知失调理论是指当个体持有矛盾的态度或观点时,会产生一种不适感,进而会努力寻找减轻这种不适感的方式。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个体在理解和解释社会信息时,倾向于使用一些特定的认知策略和处理方式。
•自我感知理论是指个体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外界反馈来认识自己的内在状态和特点。
•社会影响理论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和观点的影响,并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对实践和应用有着广泛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答: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而所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则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于来自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要求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隐的和外显的反应。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答:一、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二、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三、群体心理:大群体与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心理与行为。
四、应用社会心理学:环境、健康、法律、宣传、教育等具体实践领域中的社会心理现象。
3、社会心理学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答:一、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从而探究变量间关系的方法。
1、自然观察法:即一般观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下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2、控制观察法: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行为进行观察的方法。
3、参与观察法: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同时观察参与者行为的方法。
包括公开参与观察法和隐蔽参与观察法。
4、非参与观察法:观察者以旁观的方式观察被研究者行为的方法。
通常可借助于单向玻璃或录音、摄像等进行。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通过系统地操纵某些变量以研究其他变量的方法。
1、实验室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法:由环境因素自然操纵自变量,而非由实验者操纵的。
形式上与观察法相同,效果上与实验法相同。
如对自发事件引起的社会行为的研究。
3、现场实验: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三、调查法:又称询问法,是通过谈话、问卷等形式,根据被调查者的直接表达获得被研究者信息的方法。
1、访谈法:通过问答进行调查的方法。
包括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三节亲密关系三
爱情
爱一直是人类生活的主题之一。
佛洛姆认为爱是一种主动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它是“奉献”,而不是索取。
爱的基本要素有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但他的描述没有太多的证据。
直到最近才有人使用心理学的科学工具对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爱的定义与类型
爱又叫爱情,它是比人际吸引更复杂更高层的概念,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及生理唤起和共同生活愿望在内的一种强烈的情感状态。
沃尔斯特把爱分为两类,即狂热是爱情和友谊是爱情。
狂热是爱情是指一见钟情而难以自拔。
当得到对方爱的回报时又极度欢乐的爱情。
在这种爱情中起作用的要素有两个:一时情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常被无法控制的激情冲昏了头脑,对所爱的人毫无抵抗力;二是对他人有先入为主的成见,被所爱的人整个迷惑住,倾向于对所爱的人理想化,看成是十全十美的人。
这种爱情来匆匆去匆匆,热烈但脆弱。
友谊式爱情是指我们对那些在生活上与我扪紧密结合者的感情。
这一类型的爱情比较实际,它强调信任,关怀及对对方缺点的容忍。
友谊式爱情的情绪成分比较稳固温暖及情感是它的特色,它不是极端的激情。
狂热式和友谊式爱情代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爱情经验。
凯利认为,当两个人建立起某种相互满足的关系后,友谊式爱情便慢慢的成长。
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友谊式爱情较为普遍,一般说来友谊式爱情是爱情关系长期维持的基础。
2.爱情经验
鲁宾(1973)最早对爱情进行了研究。
他反对把爱情看成是喜欢的一种极端形式。
在他看来,尽管喜欢和爱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例如我们可以很喜欢一个人但不一定与她相爱;相反,我们可以对某个我们自己并不非常喜欢或关心的人产生强烈的爱情。
尽管人们还不能充分揭示爱情的机制,但对爱情经验的研究却取得了许多成果,最近的研究已开始找出恋爱过程中人们的想法,感受及行为。
(1)恋爱时的想法鲁宾认为,爱是个体对所爱的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
这些想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依附,意思是需要及渴望对方的感觉,例如个体认为自己没有办法离开对方而独处;其次是关怀,也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对方获得幸福并满足其需求;最后是信任及自我揭露。
相信对方的真诚,并想把自己内心的东西告诉对方。
在这三个方面的想法中,关怀比需要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信任在爱情中是最不重要的因素,但在友情中却是最主要的。
(2)恋爱时的行为在确定某人是否爱你时,我们不仅从他的言语当中,而且也可以从他的行为来加以判断。
例如某个人口口声声说爱你,却忘了你的生日而与别人约会,从不向你吐露心中的秘密,这时你就会对他的诚意有所怀疑Swensen(1972)通过调查区分出7类与爱情最有关的行为:
1.对爱情的口头描述,比如向对方说我爱你
2.自我揭露,向对方吐露心中的秘密
3.无形的爱情表征,比如对对方的活动表示兴趣。
尊重其意见,时时注意对方的一举一动。
4.以非语言的形式表达爱情,比如当对方出现是感到快乐和轻松。
5,有形的爱情表征,如送礼物或帮对方做事
6,以身体行为表达爱情,比如拥抱和接吻
7,表示愿意容忍对方,并愿意牺牲一切以维持这种关系对对方的过错能够谅解。
当然这些行为并非爱情所独有,有许多同时也象征着对父母,兄弟或朋友的爱。
(3)恋爱时的感受爱情与友情最主要的不同便是生理上的反应不同。
流行歌曲中经常把恋爱中的人描写得心神不宁,失眠,注意力无法集中。
那么恋爱中的人究竟有什么感受呢?凯宁通过让679名大学生评定自己最近爱情生活的感受发现:最普遍的回答是由前列的幸福感(%79)及注意力难以集中(%37),其他的回答还包括%29又飘飘然的感觉,%22希望大喊大叫,%20感觉好像喝醉了酒一样,%20双手冰冷等生理感觉,%12的人说有失眠状。
研究结果还表明,男性及女性的爱情体验不相同,女性比男性对爱情有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女性经常报告说在恋爱中有陶醉感,而男性则很少这样认为。
了解恋爱的想法,感受及行为对深入剖析爱情是很重要的。
但爱情并非如此简单,我们往往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爱情经验,这些独特的经验与个体的个性特征有很大的关系。
3.爱的理论
对爱从理论上论证是从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有两种理论比较有影响:一是,斯滕伯(1986)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另一种是哈扎嗯(1987)提出的爱的依恋过程理论。
(1)爱的三角理论斯滕伯格认为爱包含三种成分,分别是亲密,激情和承诺。
亲密指加强紧密联系的感受。
如善待对方,给予支持等,它是情绪的。
激情是与生理唤起有关,有些是与性有关的因素,有些则源于需要或个性特质,它是动机性的。
承诺是个体对维持这种关系的投入程度。
它是认知性的
个体体验到的爱的程度依赖于这三个成分的绝对强度,爱的类型则依赖于三个成分的相对强度。
亲密出现在所有的爱中,而激情和承诺制选择性的出现。
比如激情更可能在激情是爱情中出现,而承诺却大多出现在友谊式的爱情中。
(2)爱的依恋过程理论
哈扎恩认为,人类的爱情于自身的依恋过程有关,我们早期对父母的依恋决定了后来对成人关系的期望与评价。
也就是说,人的亲密关系趋向具有相似性和持续性。
爱情中的一脸是幼年期对父母一脸的持续,二者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
4爱的破裂
离婚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日益提高的离婚率提醒我们,以爱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不见得能天长地久。
这种爱情关系为什么会破裂呢?最简单的答案是伴侣中的一方或双方对彼此的关系渐渐不满,当这种不满曾达到一定程度时,离婚变成了他们摆脱婚姻困境的主要方式。
与上述解释不同,社会交换理论认为,除了满意感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夫妻双方对该婚姻关系的承诺感。
承诺感越小,这种关系结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许多研究已经验证了满足感,婚姻上的投资可选择性和成本等交换因素对关系破裂的影响。
一般说来,满意感月底,关系破裂的可能性越大。
对投资而言,当双方对该关系的投资不相等时,他们更可能结束关系,假如双方投资相等时,关系交易维持。
可选择性地的人更会努力的持续这种关系。
当情侣间的关系出现问题是,有四种主要的处理方法:
1,向双方说明:说出问题,尽力去协调,努力改善彼此的关系。
2,忠诚等待:被动的等待,盼望关系随时间自然改善。
3,置之不理:与伴侣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不搭理对方,任凭关系持续恶化。
4,分手,离开情侣而结束关系。
关系破裂是一种很辣手的事情,它的有利于不利很难衡量。
但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破裂往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它往往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我们每个人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不要因此而产生悲观与失望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