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脏
中医基础理论

(二)肺与大肠
经脉络属,表里相合 生理:配合协调,肺主呼吸及大肠传导功能均归正常 肺气清肃下降 气机调畅 布散津液
有利
促进
大肠腑气通降 传导正常 糟粕下行
病理:相互影响
肺气壅塞,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不下达——腑气不通,肠燥便秘 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肺气宣降失常,出现 胸满咳喘
病理
湿困脾运,脾湿太过,其气不升,可致胃纳不振; 胃燥伤阴,胃阴不足,其气不降,可致脾不健运。
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
(四)肝与胆
1.同司疏泄
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藏泄胆汁。
两者协调,胆汁疏利,以助脾胃消化。 病理:肝气郁滞,影响胆汁疏利
胆腑湿热,影响肝气疏泄
——肝胆郁滞、肝胆湿热、肝胆火旺
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
(三)脾与胃
1. 水谷纳运协调
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
前提 条件
脾主运化 转输精微
病理
脾失健运,胃纳不振 胃气失和,脾运失常 脾胃纳运失调 纳少脘痞 腹胀泄泻
藏象▪脏腑之间的关系
2. 气机升降相因
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 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 饮食纳运功能的正常:脾气上升,上输水谷精微和津液,有助胃气之通降; 胃气通降,受纳水谷、通降食糜及残渣下行,有助于脾气之升运。 脾胃之气升降相因,维护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辽宁中医药大学 王彩霞 教授
(本课程PPT课件中采用的图片均 来自网络,仅此向原作者致谢)
二、脏与腑的关系
脏腑阴阳表里配合——“脏腑相合”关系 根据:
①经脉络属: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脏。 ②生理相助:脏气行气于腑,协助腑气功能。 如胃的纳谷腐熟需脾气运化的推动。 腑行精于脏,使脏得精气而发挥功能, 如脾气的运化水谷,又需要胃气的腐熟的支持。 ③病理相关:如肺热壅盛,失于肃降——大肠传导失职(大便秘结)。 反之亦然。 治疗: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2
针灸疗法
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来调节血流通,平衡人体的阴阳。3
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以达到舒缓病症的效果。
中医药理学理论
中医药理学理论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以及草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 效学等方面的作用。
中药的种类和性质
草药
草药是中药中最常见的种类, 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本课件将全面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学、治疗学、 药理学,以及各种种类和性质的中药,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理论,养生保健和 预防疾病的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等。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草药丸剂
草药丸剂是将草药研磨成粉末后 再制成丸剂,方便携带和使用。
贴剂
中药贴剂是将草药制成贴剂,贴 在患处来治疗病症。
中医针灸学理论
中医针灸学理论包括经络学说、穴位学说、针刺方法和调气法等,针灸疗法 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中医推拿理论
中医推拿理论包括经络推拿、穴位推拿、手法和技巧等,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人体的循环和调理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通过调理饮食、运动和作息等方面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延缓衰老。
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
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包括饮食调理、药膳疗法、锻炼养身等,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植物类药物
植物类药物主要来自植物的 根、茎、叶、花等部分,具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动物类药物
动物类药物包括珍珠、牛黄、 麝香等,具有特殊的药用效 果。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避免不适当的组合导致不良 反应。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03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分类
脏腑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的功能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腑的功能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
中医历史沿革
01
02
03
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 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 本形成。
发展
历经汉、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医逐 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经验。
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中医在传承古 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发展。
中医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 病的病因、病机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导致心 神不宁。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 下。
饮食劳逸失调对健康影响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五味偏嗜,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
劳逸过度
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使气血筋骨脏腑失调,导致疾病发 生。
中医基础理论篇_PPT课件

脏腑篇
五脏-肝、心、脾、肺、肾、心包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三焦
肝胆
一:主解毒
症状: ⑴皮肤:斑、痘、疹、暗黄、粗糙
⑵大、小便:胀气、腹硬、便秘、干
结大便色深、小便黄
二:主情志
症状:急躁、心烦易怒、情绪抑郁、乳腺增 生、胁肋胀痛、小腹胀痛
三:主藏血
症状:头晕、月经量少、色深、提前
四:主筋
症状:容易扭伤、崴脚、抽筋、酸痛
五:开窍于目
症状:干涩、疲劳、视力模糊、视力下降、
老花眼、白内障、青光眼
六:分泌胆汁,储藏于胆囊
胆
一:协助消化
症状:消化不良、胀气、 脂肪肝、酒精肝、
胆囊炎、胆结石、胆息肉等
二:主决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症状:犹豫不决、 胆小
脾胃
一:主运化水湿
症状:眼袋、胸部结节、腹部肿胀、腿部肿胀、 白带多、经期坠胀感、赘生
(二)黑
肤色发黑、黑眼圈、嘴唇发黑、乳头发黑、腋 下发黑、鼠溪部位发黑、外阴发黑、肾的反射区 发黑
(三)痛 头痛、腰背酸痛、肌肉僵硬酸痛、关节疼痛
二:主运化气血营养
症状:气血不足、月经量少、易疲劳、肤色暗
黄或苍白
三:主肌肉紧实
症状:法令纹、面部松、胸部松、腹部松、 阴道松弛、全身肌肉松弛
四:主统血
症状:月经淋漓不断、易淤青、皮下出血点、 便血、尿血、崩漏
四:脾主免疫 症状:免疫低下、易感冒发烧、皮肤湿疹、慢性
疾病
五: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症状:口干、唇裂、嘴唇颜色深 六:脾固涉中气 症状:脏器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低血压
大肠(排泄糟粕)
症状:便不尽、便秘、便溏、大便干、色 深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中国传统医学→中国传统文化→文化 文化: 广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 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传统:历史沿传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 度、行为方式等。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致中和:人与自然合一,人与社会 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鸦片战争(有说“五四”)前的中国文 化。具有整体性、人文性(重伦理、修身)、承传性的 特点。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面向工农兵, 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指导方针。 1958年毛泽东在卫生部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 班总结报告上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 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79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坚持中医、 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都要发展。 1997年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 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 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服务。
14
关于中医的科学性
英文science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17世纪传入我 国,学者据“格物而后致知”译“格知”“格致”。明治维新时 (1868)日本学术界认为science指“分科的学问”,译为 “科学”,1893年康梁将其引入中国。 科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 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 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辞海》“运用范 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的知识体系。” 当前的“科学”不等于“正确”、“唯一”。 “科学”的关键是实证,方法强调还原。 朱清时:中医药是科学,但当前流行的狭义的“科学”还不接受 它。中医药是复杂性科学。是粗粒化的“大写意”生命科学。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ppt课件

肺
输布和营养全身
糟粕→大肠。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31
生理: 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
病理: 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 消瘦等。
32
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多余的水
肺宣发到皮毛→汗
肾与膀胱→尿液
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
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
69
脾虚运化失调 痰饮水湿内停 肺失宣降 咳嗽喘息
70
肺气虚衰
无法通调水道 水湿内停 腹胀、便溏、水肿
71
肺与肝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涉及气机的调节。
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升降 协调,则气机通畅。
72
肝升太过 肺降不及
气火上逆
胁痛、易怒、 咳逆、咯血
73
肝火犯肺
肺失清肃 燥热内停
影响及肝
肝失疏泄, 气机郁结
3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 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 粕;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4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子宫), 似腑非腑;似脏非脏。
5
脏腑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
方面: 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 象的观察 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24
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 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②将清气和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 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25
3.通调水道
①概念: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 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 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②与肺的宣发肃降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方面。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特点。
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等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等方面。
三、脏腑经络1.脏腑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2.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导感应、抵御病邪等作用。
四、病因病机1.病因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主要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病等。
2.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等。
五、诊法辨证1.诊法诊法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四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为辨证提供依据。
2.辨证辨证是中医学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分析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
六、防治原则1.预防预防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强调调养身体、增强正气、避免病邪;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
2.治疗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治则和治法。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ppt课件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ppt课件
13
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
•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 四种形式。
• 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 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
化收藏”。
•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
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
应”。
ppt课件
ppt课件
8
古代中医发展简史2
• 东汉时期: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八纲 八法 神医华佗:麻醉外科手术 五禽戏
唐朝时期: 药王孙思邈:总结前人医学理论 收集5000多个药方 采用辨证治疗 中医理论传播:唐朝开始,中医理论 著作开
始传到高丽 日本 中亚 西亚
ppt课件
9
古代中医发展简史3
• 宋朝时期: 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 医学分科完备 针灸专著--《图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理功能
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二、肺
“相傅之官” ★肺系统以及阴阳属性
(一)解剖形态
位于胸腔,居横膈之上。 “华盖” 清虚之脏 娇脏
(二)生理功能
1.肺主气
2.肺朝百脉
3.肺主宣肃 4.肺主行水
5.肺主治节
1.肺主气
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诸气者,皆属于肺” (1)肺主呼吸之气(“司呼吸” ) 又称肺“司呼吸”,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人自然界的清 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机体同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之为呼吸。 肺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① 肺主呼吸的作用 呼浊吸清 吐故纳新 气的生成 升降出入 新陈代谢
一呼一吸运动 全身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3)肺主呼吸与肺主一身之气的关系 肺主呼吸
吸清呼浊—宗气生成 升降出入—气机调节
肺主一身之气
2.肺朝百脉
指肺与百脉相通,全身的血液通过这些血脉流注、汇聚于 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后,将富含清 气的血液不断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助心行血。
六腑
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和 三焦之合称。
生理 功能 功能 特点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子 胞之合称。
体(五体)
皮、肉、筋、骨、脉
形体官窍 官(五官) 官窍 窍 九窍 七窍 目、舌、口、鼻、耳 头面之窍有七,即眼二、 鼻孔二、耳二、口舌合一。 七窍,再加上前阴和后阴。
第一节 五 脏
一、心(附:心包络)
(1)调节精神情志
“肝主谋虑”
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
肝主疏泄
肝失疏泄
气机调畅
正常的情志活动
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 (2)促进消化吸收 ①协调脾胃的气机升降 脾升清 胃降浊
肝主疏泄
气机疏通畅达
消化功能正常
②分泌排泄胆汁 胆汁——肝之余气 肝主疏泄 胆汁正常分泌和排泄 助脾胃消化吸收
1.脾主运化
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 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
主要依赖脾气的气化和升清以及脾阳的温煦作用。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
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对水谷精微的转输作用。
包括“化”和“运”两个 过程。
“化”
脾阳的温煦 饮食物 脾气的气化 水谷精微
“运”
全身
心肺
水谷 受纳 胃 腐熟 小肠 受盛化物 水谷精微 糟粕 脾 升清 “散精”
气血
全身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之后生长、发育和维持生 命活动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 源。 “后天之本” 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
饮食物
消化吸收 转输
水谷精微
脾胃
“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称为“脾气健运”。
肾
肾 藏 五 脏 六 腑 之 精
后天之精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关系
先天之精
物质基础 充养培育
后天之精
肾精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 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
肾所藏之精,又称为肾中精气,具有促进机体的生长、 发育和生殖,参与血液生成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生理作用。
冲脉为血海 任脉主胞胎
隶属于肝
“女子以肝为先天”
调节精室:
肝—疏泄作用
肾—闭藏作用
司精关之开合
2.肝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1)贮藏血液 制约肝阳,防止其过亢 (2)防止出血 (3)调节血量 固摄力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维持肝的阴阳平衡 肝疏泄正常
此外,肝藏血调节血量对女子的月经和胎产起重要的作用。 肝血不足和肝不藏血 肝藏血和主疏泄的关系
输布精微和津液
肃清异物,保持洁净, 使肺气运动畅达无阻。
(3)肺主宣发与肺主肃降的关系 肺主宣发——升、外 升降出入——相反相成
肺主肃降——降、入
4.肺主行水
又称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具有疏通和调节水液运行的通 道从而推动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肺为水之上源。” 肺气的宣发 (向上向外) 水 液 肺气的肃降 (向下向内) 全身、皮毛 充养,润泽和护卫
②正常的血液的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呼吸的调节
肺主呼气 肾主纳气
肺为气之主 肾为气之根
(2)肺主一身之气 指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 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1参与宗气的生 成 自然界的清气(肺) 水谷精气(脾) 肺内结合 宗气
2调节全身气 机 (气机,泛指气的运动,升降出入为其基本形式。)
(一)解剖形态
胸腔之左,横膈之上。其外有心包络围护。
★ 心系统以及心的阴阳五行属性
“君主之官”
(二)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
1.心主血脉
含义: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脏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心—血—脉(由心所主宰 ) 心脏有节律的搏动,使之脉管亦随之产生 节律的搏动,称之为“脉搏” 。 “脉诊”
维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
(三)生理特性
1. 脾宜升则健
脾的气机运动特点是以上升为主。
2. 脾喜燥恶湿
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
3. 脾气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四、肝
(一)解剖形态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
(二)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2.肝藏血
1.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 而不郁的作用。 生理作用包括: (1)调节精神情志 (2)促进消化吸收 (3)维持气血运行 (4)调节水液代谢 (5)调节生殖功能
(3)维持气血运行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气血调和 气行则血行
心主血脉 肺助心行血 脾统摄血液 肝藏血、调节血量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4)调节水液代谢
气血正常运行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三焦气治
气行则水行
脾运化水湿,肺布散水津,肾蒸化水液 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 理气治水
(5)调节生殖功能
调理冲任:
2. 脏腑分类及其区别
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
心、肝、脾、 肺、肾之合称。
生理 功能 功能 特点
“藏精气”
即化生和贮藏精微物质, 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
“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属实体性器官) “传化物 ” 即受纳和腐熟水谷, 传化和排泄糟粕。 “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属中空的管腔器官 ) 形态结构多为中空,与腑相似; 功能多主藏精气,与腑有别而 类于脏。
1.肺为华盖
①五脏六腑中居位最高,覆盖心君和诸脏腑 ②肺主一身之表,护卫肌表 ③肺主一身之气 ④“肺为脏之长”
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
①肺为清虚之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 ②肺叶娇嫩,不耐寒热 ③肺居高位,为华盖而覆盖诸脏,又为百脉之所朝
3.肺气与秋气相通应
三、脾
(一)解剖形态
(二)生理功能
其生理作用有二
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的关系
心血(心主血脉) 养 主宰 心神
五脏藏神学说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 肾藏志。”
五神为神、魂、魄、意、志的统称,分别为五脏所藏, 故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密切关系。但主要还是 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心主神志与脑为元神之府的关系
3.脾主升清
“脾气主升”
升,即上升和升举之意;清,指轻清的精微物质。 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上输 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 身,并通过脾气的升举作用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脾主升清是与胃主降浊相对而言的。 水谷精微向上输布
生理作用
2. 心主神志(心藏神、心主神明) 神的含义
①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 “阴阳不测谓之神。”
②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
③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思维 和情志活动,即心所主之神。
广义
狭义
神的物质基础—精气
精气 形 体
用
神
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①主“任物”。 神明之心具有接受、处理和反映外 界客观事物或信息,从而进行意识、 思维和情志活动的生理作用。 ②主宰全身生命活动。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1)促进生长发育
年龄 幼年 青年 壮年 老年 肾中精气 逐渐充盈 进一步充盛 充 盛 衰 少 生长发育 齿更发长,骨骼生长,身体增高 发育成熟,智齿生长,骨骼长成 身体强壮,精力充沛 发脱齿落,形神衰老
(2)运化水液
又称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
肺
转 输
宣发 肃降
全身
滋润、濡养
水饮
胃
脾
转 输
枢纽
肾
气化—尿
膀胱
排出
2.脾主生血统血 (1)脾主生血
指脾具有生血的功能。
脾
水谷精微
心肺
气化
血液
(2)脾主统血
指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运行而防 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主要和脾气的旺盛与否密切相关。 实际上是气对血的统摄作用的具体体现。 “脾不统血 ”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一)脏象与脏象学说
1. 脏象
脏 象
古作“藏象”。
(1)藏象的含义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①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 。 象 ②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表现于外的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 化反映于外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