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2
针灸疗法
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来调节血流通,平衡人体的阴阳。3
推拿按摩
中医推拿按摩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以达到舒缓病症的效果。
中医药理学理论
中医药理学理论研究草药的性味归经,以及草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 效学等方面的作用。
中药的种类和性质
草药
草药是中药中最常见的种类, 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本课件将全面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中医的病因病机、诊断学、治疗学、 药理学,以及各种种类和性质的中药,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理论,养生保健和 预防疾病的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和脏腑经络理论等。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草药丸剂
草药丸剂是将草药研磨成粉末后 再制成丸剂,方便携带和使用。
贴剂
中药贴剂是将草药制成贴剂,贴 在患处来治疗病症。
中医针灸学理论
中医针灸学理论包括经络学说、穴位学说、针刺方法和调气法等,针灸疗法 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中医推拿理论
中医推拿理论包括经络推拿、穴位推拿、手法和技巧等,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人体的循环和调理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
中医养生保健理论通过调理饮食、运动和作息等方面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延缓衰老。
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
中医预防疾病的理论包括饮食调理、药膳疗法、锻炼养身等,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植物类药物
植物类药物主要来自植物的 根、茎、叶、花等部分,具 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动物类药物
动物类药物包括珍珠、牛黄、 麝香等,具有特殊的药用效 果。
中药的配伍禁忌
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中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避免不适当的组合导致不良 反应。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闻诊方法介绍
听声音
精神调理
保持心情愉悦、精神宁静,避 免过度情绪波动。
03
脏腑经络学说
脏腑功能特点与分类
脏腑功能特点
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指胆、 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分类
脏腑按功能特点可分为脏和腑两大类。脏的功能以化生和贮藏精气为主,腑的功能以受盛和传化水谷为主。
中医历史沿革
01
02
03
起源
中医起源于原始社会,春 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 本形成。
发展
历经汉、唐、宋、元、明、 清等朝代的发展,中医逐 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和实践经验。
传承与创新
近代以来,中医在传承古 代经典理论的基础上,不 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创新发展。
中医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用以说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 病的病因、病机等。
惊则气乱
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导致心 神不宁。
恐则气下
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 下。
饮食劳逸失调对健康影响
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或五味偏嗜,均可使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
劳逸过度
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均可使气血筋骨脏腑失调,导致疾病发 生。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完整ppt课件

精选编辑ppt
4
(一)、六淫
精选编辑ppt
5
六淫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
风、寒、署、湿、火本是自然六种不同 的气候变化,简称“六气”。当四时气候 急剧变化,出现反常气候所谓太过或不及 时,超过了人体试应能力,或人体抵抗力 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这时六气才成 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才成为致病因素。 这种情况下的“六气”就成为“六淫”, 为一切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精选编辑ppt
29
• 韩国设有2700所中医医院,还于1976 年培养出第一批中医博士。
• 自70年代以来,美国众多的医学家对中 医学的兴趣与日俱增。现在美国已有中 医,针灸学会等组织数十个,美国中医 学会还主办了《美洲中医医学杂志》, 《中国医学报导》。波士顿创办了美洲 中医学院,加利福尼亚州也建有数所中 医学校。
精选编辑ppt
26
中国传统医学 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世界医学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精选编辑ppt
27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 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中医热”。 不少国家已经从原来只注重针灸, 中药的应用,发展到重视探讨中医 理论的价值,由个人分散地研究, 到组织中医学会,针灸学会开展学 术交流,同时还翻译出版中医书籍。
精选编辑ppt
13
葛洪最早用疯狗脑髓捣烂外敷防治 狂犬病,而法国人巴斯德在19世纪 的1885年才制成狂犬疫苗,比之 晚了1500余年;
葛洪的炼丹术,也是世界制药化学的先 声。
精选编辑ppt
14
中医学不仅在过去科学技术极其落
后的年代,是我国劳动人民与疾病
作斗争的重要武器,而且在当代科
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发挥
精选编辑ppt
24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治表、主气、司呼吸
外邪、燥咳、痰湿

藏精、主生、司水
肾虚、阳亏、水液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中药理论
中药材
炮制处理
药方配伍
中草药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被广
中草药在炮制过程中,通过特定
中医药常采用多种草药组合而成
泛应用于中医理论的实践中。
的处理方法来增强或削弱其药效。
的方剂,以发挥协同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的精髓,从历史渊源到未来发展,从五行思想到推拿理
论,一起了解中医学的独特观点和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渊源
1
神农氏时代
我国最早的医药著作-《神农本草经》诞
黄帝时代
2
生,奠定了中医药理论基础。
3
后继发展
《黄帝内经》集结世界上最早的医学理
论,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行及疾病的产生与发展。
情特征进行精确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行思想



代表肺,属性清寒,喜干燥,
代表肝,属性疏泄,喜酸味,
代表肾,属性寒湿,喜咸味,
对应秋季,可治疗痰湿。
对应春季,可治疗郁结。
对应冬季,可治疗水湿。


代表心,属性炎热,喜苦味,对应夏季,可治
代表脾,属性稳定,喜甘味,对应季节交替,
1

提供人体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与呼
血 ❤️
2
吸息息相关。
携带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人体各系统
的正常功能。
3
气血协调
气血互相关联,相互滋养、合作,维持
人体的健康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脏腑学说
脏腑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件)  ppt课件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
《内经》 ①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素问——九卷——81篇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 对疾
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
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 济、 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 空 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 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 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 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 ,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 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 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
(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
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 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 作用,
这就
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 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 医疗实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 使 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
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 类疾 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 一组症状与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 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 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 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引言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防治原则等方面。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阴阳五行1.阴阳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指的是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特点。

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2.五行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相侮、相乘等关系。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等方面。

三、脏腑经络1.脏腑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2.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具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传导感应、抵御病邪等作用。

四、病因病机1.病因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包括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主要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病等。

2.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病机主要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等。

五、诊法辨证1.诊法诊法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四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共同为辨证提供依据。

2.辨证辨证是中医学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分析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辨证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关键环节。

六、防治原则1.预防预防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强调调养身体、增强正气、避免病邪;既病防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疾病传变。

2.治疗治疗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包括治则和治法。

《中医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基础知识》课件
然的和谐统一。
形神兼养
注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 调养,保持身体健康与
心理平衡。
综合调理
根据个体差异,采用多 种方法进行调理,全面
改善体质。
中医保健的方法与技巧
饮食调理
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 食物,达到营养均衡。
运动养生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 极、八段锦等,增强体质。
情志调摄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采用放松、冥想等方法调节情绪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总结词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是中药应用中的重要原则,对于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具 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中药的配伍是根据中医理论,将不同功效的中药进行组合,以达到协同作用和治疗目的 。同时,也需要注意中药配伍的禁忌,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治疗效 果。了解中药的配伍与禁忌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医理论知识,以确保安全有效地应用
中药。
04 针灸疗法
针灸的起源与发展
针灸的起源
针灸疗法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当时人们通过砭石刺激身体的 某些部位来缓解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针灸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医学技 术。
针灸的发展
针灸在古代中国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并逐渐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现 代针灸在继承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传统医学传承
中医通过师承制和经典著作传承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 一。
中医的基本原则
整体观念 辨证施治 预防为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治未病”。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01
0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学说
• 十二正经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 后)
• 上肢 •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 后)
• 下肢 • 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 在后)
(三) 藏象
• 脏腑学说大致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 理、病理;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与脏腑组织 的关系,着重讨论五脏六腑。 • 五脏:心、肝、脾、肺、肾 •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 脏与腑构成表里关系,脏行气于腑,腑输精于 脏,脏属阴,腑属阳。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2)“症”、“病”、“证”的区别联系: • 1)症: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单个的独立的具体表现, 包括症状和体征。 • 2)病:是机体发生病变时,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及规 律所作的概括。
• 3)证:指证候,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病理阶段的 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邪正盛衰)的高度概括,反 映了病变本质。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 ④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 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 则。 阳胜则热 —— 清热,阴胜则寒 — —祛寒 阴虚则热 —— 滋阴,阳虚则寒 — —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 —— 阳,酸苦咸 —— 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 • • (二)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 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 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 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 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 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 环境的相互关系。
•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 一般说来:
•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 • • • • •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1、 五行的属性归类 •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 五行的相生相克 ①相生: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 促进关系。 木→火→土→金→水→木 ②相克: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 关系。 木→土→水→火→金→木
• 正确运用五行学说的“比类取 象”,可以帮助临床诊断、解 释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指导 治疗,制订具体的治疗法则。
(二) 阴阳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
•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 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通路。 • 共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是主要部分,另 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五别络,浮络,孙络,这 是次要部分。 •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部位,是针灸 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 除此以外还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这些穴位不 在经穴之列。
• “症”、“病”、“证”三者有着密切的关系:症是 证的依据,证的本质即是由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 征反映出来的。证是病的某一特定阶段病理变化的实质, 中医学尤注重对证的辨识。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 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 (一) 阴阳学说
•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3、 阴阳的基本内容。 • 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 4、 在医学中的应用。 • ①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1、整体观念 • (1)定义 •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 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内外环境的 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贯穿与中医的生理、病 理及诊治等各个方面。
• (2)整体观念主要内容

• •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a.人体结构的整体性 b.人体物质的整体性
c.人体物质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d.人体功能的整体性

(一)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及主要思维方法
• • • 2)人与外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 a.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b.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 (1)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方面,是中医察识和 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 • 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临 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病史)进行分析、归纳综合, 从而辨识出疾病在这一特定时间范围的原因、病位、性 质及邪正关系等病理本质内容。 • 论治,则是在辩证基础上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三) 藏象
• (一) 心与小肠
• 心的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 在面,与小肠相表里。 • 1、主血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以营养全身的功能。 • 2、主神志:神志指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 动,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 •
(三) 藏象
3、开窍于舌:舌的色泽变化可以反映心主血 脉的功能,心的病变也可从舌上反映出来 , “舌为心之苗”。 • 4、其华在面:心的功能及气血变化可以从面 部色泽有所反映。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② 说明生理功能 •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 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 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 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 着动态平衡。 • ③ 说明病理变化 •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 小肠的功能是泌别清浊,主化物。就是对胃下 传的饮食物消化吸收,分成清和浊两部分。
(三) 藏象
• (一) 肝与胆
• 肝的功能:主疏泄,主藏血,主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 1、主疏泄:包括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 消化,调理冲任等。 • 2、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以及防 止出血的功能。根据人体不同生理状态改变血 流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