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PPT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生理:
秋季不可过度发散肺气。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的阴阳 气血失调
肺气虚 肺阴虚
肺病常见症: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A. 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 液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恍白,神疲 体倦。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B.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 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 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C. 舌淡苔白或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 D. 脉虚或细数
第二章 藏象学说
• 一、定义 •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定义)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分类(填空)
• (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 • 1、五脏:肝、心、脾、肺、肾 • 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 3、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
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 --- 指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生理:
(1)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 (2)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
病理: 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
2、在窍为鼻
鼻 --- 司嗅觉、通气。 生理: 肺之精气上通于鼻 →嗅觉灵敏,通气畅顺。 病理: 肺失宣肃 → 鼻塞流涕,嗅觉失灵。
脾病常见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 肢倦,食少懒言,面色萎黄 A. 或浮肿、或消瘦 B. 或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 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C. 或口干舌燥,或干呕呃逆。 D. 或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 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 米泔。 E.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 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F. 舌白、舌淡胖苔白滑或舌红少苔、无苔 G. 脉缓弱或沉迟无力或细数或细弱
秋季不可过度发散肺气。
肺的阴阳气血失调
肺的阴阳 气血失调
肺气虚 肺阴虚
肺病常见症: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 A. 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益甚,痰 液清稀,声音低怯,面色淡白或恍白,神疲 体倦。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 B.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口咽干燥,形体 消瘦,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盗汗,颧红, 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 C. 舌淡苔白或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 D. 脉虚或细数
第二章 藏象学说
• 一、定义 •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 藏象学说(定义)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
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分类(填空)
• (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 • 1、五脏:肝、心、脾、肺、肾 • 2、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 3、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
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皮毛 --- 指皮肤、汗腺、毫毛等组织。 生理:
(1)肺宣发卫气,外达皮肤。 (2)肺输布精气,充养皮肤;
病理: 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
2、在窍为鼻
鼻 --- 司嗅觉、通气。 生理: 肺之精气上通于鼻 →嗅觉灵敏,通气畅顺。 病理: 肺失宣肃 → 鼻塞流涕,嗅觉失灵。
脾病常见症:腹胀纳少,食后尤甚,便溏 肢倦,食少懒言,面色萎黄 A. 或浮肿、或消瘦 B. 或腹痛喜暖喜按,肢冷尿少,或肢体困 重,或浮肿,或带下清稀。 C. 或口干舌燥,或干呕呃逆。 D. 或脘腹坠胀,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 或久痢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混浊如 米泔。 E. 便血,尿血,肌衄,鼻衄,齿衄,或妇 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F. 舌白、舌淡胖苔白滑或舌红少苔、无苔 G. 脉缓弱或沉迟无力或细数或细弱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六腑之大主” ❖ 心的生理特性是为阳脏而主通明。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自《医学入门》提出心有血肉之心和 神明之心以来,一般认为血肉之心主 血液运行,而神明之心主人体的生理 活动和心理活动。
1.主血脉
❖涵义:心主血脉,是说心具有化生血 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运行的作用。
┌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
∣ 赤而为血(浊气归心)
2.藏神
❖ 心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 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 理活动的功能。
❖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 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 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 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 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 之神。
之精向下输布到其它脏腑以濡
诸窍,外达皮毛肌腠
养之
─────────────────────────────
宣发卫气于体表肌腠,发挥保
将脏腑代谢产生的废水下输于
卫机体的作用
肾,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4 在液为涕
5 与秋气相通应
五行同属于金
三、脾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
(二)生理特性 1、脾气主升 2、喜燥恶湿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生理功能
1.主运化
字面理解:运, 转运、转输; 化, 消化(变化)。
基本概念:
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 微和津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 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生成
来源于先天——— 肾中之精气
元气
(1)生成:
充养
充养与后天——— 脾胃水谷之气
通过
通行
(2)分布:藏于肾(命门)
三焦
全身
3、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18
(二)宗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
华而化的气。
2、生成与分布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1)生成:
主疏泄——气行血行 肝 主藏血——调节血量
最新版整理ppt
25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二、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神智活动正常
最新版整理ppt
26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分泌、
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位置的恒定和功能的正最新常版整)理ppt
14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1、含义: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即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
的各种的变化。
2、作用:
(二)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化血液、行于脉中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
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
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完整版ppt课件
57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内容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中医学思
维方法的特点。
(二)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 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等四
完整版ppt课件
19
张从正(字子
和,号戴人),倡 “邪非人身所有,邪 去则正安”,善用汗、 吐、下三法攻邪治病 —攻邪派(攻下派)
完整版ppt课件
张子和 20
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倡“内 伤脾胃,百病由生”, 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 ——补土派(脾胃学 派)
完整版ppt课件
21
朱震亨(字彦修, 后人尊为朱丹溪), 倡“阳常有余,阴常 不足”。善用滋阴降 火治疗杂病—滋阴派
完整版ppt课件
39
对于某一脏腑的疾病,不是仅调治本脏 腑,而注重协调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 全身气血。
例:
心气不足,血行无力,既可补益心气, 也当补益肺气以助心行血。
胆气郁滞,胆汁排泄不畅,可疏肝理气。
结论:中医治病把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治疗注意调整机体,从本论治。
完整版ppt课件
40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完整版ppt课件
11
景东
《伤寒杂病论》
)汉 张
·
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
机 (
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
仲
后世尊张仲景为“医圣”,
其书尊为“方书之祖”。
分为: 《伤寒论》
《金匱要略
》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16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 (3)中医学融合来自印度、 波斯等国外医学知识, 成为当时世界医学中心。 世界上最早由国家制定 颁布的官方药典《新修 本草》问世。
17
•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 《针灸甲乙经》12卷,128篇。
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针刺手法、刺
禁、腧穴主治等。 书中经过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
11
+ 秦汉时期
+ 著名的医家 扁鹊 (秦越人)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
论述了脏腑、经络、脉学、针 法 分析了病例。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12
秦汉时期
+ 《神农本草经》全书收载365味中药,按 功效特点分成上、中、下三品,所录药物 功效的记载,屡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 书中提出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等性味学 说,确立了中药理论的基础。该书的问世, 使中药学科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
+ 宋末 宋慈的《洗冤集录》 一书,达到了古代法医学 的顶峰。
+ 宋朝出现了官办药局的配 方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 方》。
23
• 王惟一(公元1026年)
设计铸造铜人精细刻制了 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 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 之用。
考试官将铜人穴位注水, 外用蜡封。受试者如取穴 正确,可针进水出。
研究人体病理生理的变化 祥于结构 略于机能
5
东 方 医 学
东西方医学之差异
西 方 医 学
“经验和 直觉”; 模糊的 整体; 中医学 取类比象
认知方法
“实证加 推理”; 清晰的 局部; 西医学 实体解剖
中医学采用 宏观形象 以辨证论治
为核心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完整版).ppt

脾体干燥有利于脾气升运。
病理:
湿邪容易困遏脾气。
治疗:
“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最新.课件
45
(三)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生理:
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 脾气健运 → 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 脾气虚 → 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
最新.课件
46
足痿软
最新.课件
47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 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 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最新.课件
12
治疗方面
治法
清宫汤、清 营汤、安宫 牛黄丸
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 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 瘀、祛痰开窍
清心开窍
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 热病神昏、危重急症等
最新.课件
13
(二)心的生理特性
精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最新.课件
54
肾所藏之精
活力资助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不断培育充养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 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 的精微物质。
最新.课件
55
肾藏精,精化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 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 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 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 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 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 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 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 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
病理:
湿邪容易困遏脾气。
治疗:
“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
最新.课件
45
(三)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生理:
脾化生精气以养肌肉。 脾气健运 → 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 脾气虚 → 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
最新.课件
46
足痿软
最新.课件
47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至 狂躁谵语
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嗜睡、意 识朦胧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最新.课件
12
治疗方面
治法
清宫汤、清 营汤、安宫 牛黄丸
补心气、温心阳、滋心阴、 养心血、清心火、活血化 瘀、祛痰开窍
清心开窍
多种外感热病的危重阶段 热病神昏、危重急症等
最新.课件
13
(二)心的生理特性
精
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最新.课件
54
肾所藏之精
活力资助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不断培育充养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 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 的精微物质。
最新.课件
55
肾藏精,精化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 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 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 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 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 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 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 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 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ppt课件

19
2.脾主升
(1)含义一:升清 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 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 血,以营养全身。——“脾气主升”。 (2)含义二;升举脏器 协调平衡又是维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 因素。脾气之升举作用可以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恒定 而防止其下垂。
不能满”。
•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
若六腑通和降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 谷的受盛和传化。
33
胆
•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府之 一。 • 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病理: 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 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 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 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
20
3.脾主统血
①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 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② 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 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
4.主肌肉、四肢 与清阳之气有关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
“思则伤脾”
21
肝
• 解剖形态: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 胁下而稍偏左,右肾之前。肝为分叶脏 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38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贮存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 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 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 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加以贮存。
2. 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 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 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课件

手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线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肢 后线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下 中线→前线
足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前线→中线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肢 后线
27
最新版整理ppt
手经——行于上肢; 足经——行于下肢。
阳经——行于四肢的外侧——属腑; 阴经——行于四肢的内侧——属脏。
28
最新版整理ppt
5
最新版整理ppt
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剖不可见! 显微镜下不可见! X光不可见! MR不可见! 红外成像不可见!
6
最新版整理ppt
解剖, 我们可以看到骨 骼, 肌肉, 腱膜, 皮下脂 肪, 各种脏器, 血管, 神 经, 淋巴管道……就是 看不到经络。
7
最新版整理ppt
显微镜下, 我们可以看 到各种各样的组织, 细 胞, 甚至在电子显微镜 下甚至可以看到各种细 胞器……
气 气行于皮肉筋骨的缝隙中 经络就是皮肉筋骨之间的缝隙所构成的通
道。
16
最新版整理ppt
经络的功能
具有流通气血, 营养全身, 调节机体功能, 增强机体防御外邪的作用。
运行气血, 燮理阴阳; 抗御外邪, 保卫机体; 传导感应, 调整虚实。
17
最新版整理ppt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主干, 多循行于深部, 纵行于固定的路
三、经络的规律
命名规律 分布规律 走行规律 交接规律
25
最新版整理ppt
经络的命名规律
手足 阴阳(太阴少阴厥阴, 阳明太
阳少阳) 脏腑
“手 太阴 肺经”
26
最新版整理ppt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