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户感知和弱覆盖识别的无线网络规划方法研究

合集下载

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分析及应用研究

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分析及应用研究

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分析及应用研究无线通信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便利和效率。

但是,当我们使用无线网络时,却会发现有些区域的信号很弱甚至没有信号,这就是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不足造成的问题。

本文尝试对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探讨了其应用。

一、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的定义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是指无线信号在特定区域内覆盖的程度。

通俗易懂的说,它是用来衡量一个无线网络信号的强度与分布情况的。

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在区域内信号强度达到所需最低值的相对比例称为网络覆盖率。

二、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1. 预测模型法预测模型法是一种基于建筑物高度、信号传输特性和接收器位置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可预测信号覆盖范围和信噪比。

预测模型法需要输入一些参数,如发射功率、天线高度、地形、建筑物等,以确定网络信号的分布和强度。

优点:可以计算网络覆盖率,如果输入的参数足够准确,预测结果会很精确。

缺点:预测模型法需要输入一些参数,并且需要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对于普通用户不太友好。

2. 统计法统计法是通过测量一定数量的信号强度和离散程度来估算网络的覆盖范围。

该方法通常使用RSSI值(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或SNR值(Signal toNoise Ratio)对网络信号进行量化。

利用这些数据以计算网络的覆盖范围和信号强度等指标。

优点:统计法可以计算网络覆盖率,对用户更为友好。

缺点:统计法的准确性与覆盖范围直接相关。

如果测量点数量不足或者测量点分布不均匀,预测结果将有所偏差。

三、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算法的应用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对于网络建设者和用户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网络建设者,它可以评估网络的性能并确定网络需要改善的地方。

对于用户,它可以帮助评估在该区域中使用该网络的体验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者可以利用无线通信网络覆盖率计算算法来评估在特定区域的无线信号,从而确定在该地区需要建造的基站数量和位置。

基于信令数据的客户感知评估与无线网络质量分析

基于信令数据的客户感知评估与无线网络质量分析
寻 呼 无 响 应 时 间 主 要 集 中 在 l :0 1 5 6 1 — 6: 1之 间 , 寻
注 : 户 感 知 系 数 分 l2 3三 个 等 级 , 级 为 3 用 ,, 等 的 项 目对 用 户 感 知 影 响 程 度 最 大 , 2次 之 , 等 级 对 l 用 户 感 知 影 响 程 度 最 低 ,具 体 等 级 可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应 网络质 量 。 涛 、 丽珍 、 四 清 所撰 《 于信 令 数据 的客 户感知 评 估 与 无 线 网络 质量 分 析 》 文 朱 张 邵 基 一
介 绍 了 中 国 移 动 通 信 集 团杭 州 分 公 司在 省 公 司 的 大 力 支 持 与 帮 助 下 , 分 利 用 中 创 信 测 科 技 股 份 充

4 ・ 8
中创 信 测 技 术 专 栏
《 电信 网技 术 ) 0 1年 4月 第 4期 口 ) 1 2
为 了更 直 观 的表 现 客 户 业 务 使 用 感 知 情 况 , 客 对
1 路 测 用 户 感 知 分 析
路 测 用 户 感 知 分 析 是 基 于 信 令 监 测 系 统 结 合 客

接 通率 % l00 0 0 100 0 0 1 00 0 0
掉 话次数 掉 话率 % 0 O O O 0 0 0 0 O 0 0 0
0 O 0
切 换 失 败 次 数 O 0 0

切 换 失 寻 呼 无 寻 呼 成 疑 似单 通 疑 似单 通 来 电提 醒 串 话 次 数 串 话 率 % 0O O 2 1 7 7 71 O 00 0 l 0O O 2 9 0 80 O OO O 0 O0 0 0 100 0 O 0 OO 0 O
户 感 知 从 接 人 性 、 持 性 、 整 性 等 保 完 多维 度 进 行 分 析 。杭 州 分 公 司 从 2 0 08

大学校园无线网络规划研究

大学校园无线网络规划研究
静 置十 分钟 ,再将 胶条 揭掉 ,在 露 出的小 缝 处粘 贴注浆 咀并 用封 口胶 包严 固定 。 为
凝 土表面 2 — 3 a r m的浆料 ,并用 抹 刀压实 ,
待 其硬化 凝 固后再 用錾子 修平 。修 补处在 养 护期 间应注 意避 免雨淋 、 日晒 ,最好用 塑料 薄膜覆盖 。
至造成公 共信 道不足。
4 . 由于话 务密度 大 ,频率复 用紧密 , 造成 个别 地方 忙时话 音质 量下 降 ,客 户感
知不好 。
有 以下 几 类 问题 :
1 .部分新 建校 园面积庞 大 ,学生 宿舍 区域楼 宇多且 密集 ,教学区域面积大且楼体
5 .部分学 校不让 在校园 内建 设基站 , 导致 学生 群体 的投诉 迟迟 无法 得到有 效解 决 ,这部分用户又属于易于投诉 的群体 ,由 此造成高校 区域的网络投诉 居高不下。 以上种种原因 ,造成了学校 尤其是 大型 高校及其周边的 网络承载能力长期无法充分 满足客户需求 ,造成这一类区域的投诉 居高 不下 ,尤其 以拥塞类的投诉最多 ,对客户感 知度造成 的影响最大 ,因此如何借助各种手 段有效提升高校 区域 的网络容量 、解决部分 室 内的弱覆盖 、提升 网络质量 ,是提升高校 场景 客户感知 的关键 。同时 ,由于校园 区域 各 时段业务量 的极度不均衡性 ,又需要充分
的 。加强 保温 隔热 不能 单纯 采用 一般性 的
高效 保温 隔热 材料 ,还 应该 有较 好 的屋面
进 行 修 补 。修 补 时 首 先 要 对 裂 缝 进 行 清 理 ,用湿 布清 理掉 尘土 ,并 保证 裂缝 中不 得进 水 ,以便 密 闭裂缝 粘贴 注浆 咀 ;在需
要 封闭 的裂缝 处贴 上 医疗胶 布 ,然后 用毛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9年总目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9年总目录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9年总目录专家视点能量信息化与新型5G供电技术 刘宝昌 ( 4 1)面向5G+AICDE的智慧建造应用方案研究 高鹏 (11 1) 5G安全技术与发展研究 张滨 (12 1)标准与规范政府数据治理体系研究 卢乐天, 阳梦华, 邓樱文 ( 1 29)无线基站电磁辐射安全距离技术研究 赵胜毅 ( 3 23)略谈通信网时频同步技术演进趋势 于佳亮 ( 4 31)通信机房分级要素研究 孙丽玫,李琴,雷鸣,吴文静 ( 7 24)工程与设计三维激光点云技术在通信机房勘察自动化设计中的应用李威,王伟 ( 1 37)一种提升传输机房装机空间的优化改造方案 王会义 ( 1 42)基于智能化开放式ODF的应用研究高志英,李峥,林何平, 李鑫 ( 1 46)载波智能调度系统的研发及应用黄海晖,刘建强,陆南昌 ( 5 34)一种基于多维度排序的TD-LTE优化方法 段卫国 ( 5 40) 5G SA核心网信令组网方式分析卜忠贵,冯征,牛芳,刘蕾 ( 8 30)基于MEC和K-means聚类的天馈智能优化系统及方法设计李连本,张阳,胡博,贾磊 ( 8 36)全自动控制系统在数据中心建设中的应用罗永亮,丁银,徐敏锐 ( 8 40)基于机器学习的室内栅格化蓝牙定位系统设计李逸龙,王万宁,胡博,贾磊 ( 9 22)云专线和集客接入技术组网方案毛晓东,李勇,霍强 ( 9 25) 4G多频网络中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智能拆闲优化研究唐永川,覃功宾 ( 9 30)经验与交流国际通信网络的优化及业务的优选服务 秦政,秦保根 ( 1 51) OTN网络SDN技术应用及测试验证 韩笑,朱武增 ( 1 56) LTE高负荷小区聚类优化方法研究 吴桐 ( 2 32)基于网络安全的身份认证技术研究常玲,赵蓓,薛姗,洪东 ( 2 37) MDAS在多层居民区场景的应用研究 徐永杰 ( 2 43)云南喀斯特地貌无线网络覆盖 赵燕,罗书谨,王树辉 ( 4 39)一种基于用户体验的4G网络扩容策略研究黄圣红,李洲 ( 4 42)无源波分复用设备应用分析 余嗣兵,黄坤 ( 4 46)一种基于地图爬虫的场景边界识别与质量监控方法张璐岩,贾磊,方路成 ( 5 45)提升LTE驻留比对CSFB的影响分析古莉姗,邓也,汪陈,储刘庆 ( 5 50)微服务编排在网管支撑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杨朝晖,李飞,付永振 ( 6 31)家宽网络运维和优化手段探讨 成梦虹, 李端 ( 6 37)基于LTE网络视频业务感知评估分析邓也,王喆,古莉姗,牛春 ( 6 41) 6扇区组网技术研究及应用效果钟文清,曾昭山,孟书源 ( 8 44)移动互联网中用户位置信息的分布及保护方式研究张琳,刘佳,杜雪涛,张宏坤 ( 8 48)上行信噪比对VoLTE分组丢失影响及分场景优化余飞,赵春阳,王蔚 ( 8 53)基于非标频点的高铁公专网资源优配方案的研究叶婉玲,黄海晖,陆南昌,祝捷 ( 9 36)一种基于贡献度的LTE上网业务质量指标分析方法张令勇 ( 9 40)面向未来网络演进的局房规划思路及方法王计艳,宋小明,王改红,李昶 ( 9 45) GSM网络无线利用率提升思路研究 白晓平,贾磊 (10 24)多运营商高铁隧道移动网络覆盖方案 彭威城 (10 29)纺织子管建设实践与效益分析 刘仁志,杜刚亭,项余俊 (10 34) LTE语数分层策略研究及优化效果余飞,赵春阳,王蔚,俞喆 (11 67) C-RAN机房散热问题研究 李勇 (11 70)浅谈VC-OTN技术在传送网中的应用 强浩 (11 74) 5G+4G网络协同策略探讨 汪影 (12 77)基于提升运营商集中监控能力的采集监控技术研究 祝好 (12 83)运营与维护宽带装维业务的众包运营思路研究 罗红,彭程 ( 1 62)物联网卡业务运营风险监控系统的研究赵俊,刘浩明,王伟杰 ( 1 67)基于探针的端到端设备故障检测模式 夏昭,孙鹏 ( 1 73)基于selenium自动化测试框架的改进与应用刘敏,周卫星,陈思,周亮 ( 1 78)道路移动用户运动轨迹定位回溯研究 史君黛, 梁荣锟 ( 2 46)基于信令分析的LTE网络CSFB优化策略 姜文涛 ( 2 50) LTE网络手游业务评估研究邓也,古莉姗,许伟东,储刘庆 ( 2 53)不限量套餐流量增长分析及容量保障策略研究李坤江,王乐 ( 3 31)基于聚类分析运营商流量精准营销研究朱琦,朱正键,刘肖 ( 3 34)一种基于大数据回归分析的LTE流量预测及扩容方法研究付航 ( 4 50)一种高效的室分系统问题定位方法李连本,胡博,贾磊 ( 4 55)基于信令分析的VoLTE时延优化施荣杰,张燕,彭鹏 ( 4 61)传输因素导致VoLTE异常的定位方法研究徐霖洲, 杨庭勋 ( 5 55)基于互联网应用数据的网络性能监测及问题定位的研究方伟津,龙晨,廖艳娟 ( 5 61)“携号转网”政策下的客户运营策略研究梅嘉玲,朱正键 ( 5 66)基于BP神经网络的4G话务预测方法研究刘建强,黄海晖,陆南昌 ( 6 48) VoLTE业务性能指标优化研究 叶茵 ( 6 54)基于OpenFlow流表的云网络异常行为主动监测和处理龚燕波,刘瑛,陈健林 ( 7 34)基于新型脑皮层的VoLTE视频感知指标监控方法钟其柱,罗耀满 ( 7 40)一种LTE网络利用率评估与扩容方法张之栋,李连本,高瑜鸿 ( 7 46)基于网络大数据的4G用户投诉精准定位模型 彭丽恩 ( 8 58)一种基于多数据源的楼宇弱覆盖小区评估分析方法何蕊馨 ( 8 64) LTE网络用户感知速率提升策略研究于德成,薛振,丁章,徐永杰 ( 8 69)一种家庭宽带用户精细化划分的方法 鲁明 ( 9 51)基于MDT数据优化小区空闲态与连接态覆盖一致性的方法储刘庆,邓也,古莉姗,汪陈 ( 9 55)一种智能化IT运维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谭敏,李国徽,谭家兴,胡记伟 ( 9 60) 4G/5G网络互操作部署策略研究 张秀成 (10 38)人工智能在网络故障预警的应用 吕品 (10 42)基于用户感知和网络效益的LTE无线扩容方法张之栋,李威,陈洁,杜犇 (10 46)基于NG-PON2的LTE信号和有线宽带信号混传接入技术研究王海洋,车悦,陈亚辉,王东 (11 79)网络安全攻防技术在运营商中的应用研究李雪芳,丁志刚,徐翔,裴明煜 (11 82)针对高速公路场景下的TF协同优化思路与方案何蕊馨,陈洁 (11 88)系统与方案LTE FDD和TD-LTE融合组网的相关问题研究任小强 ( 2 59)数字化室分系统应用研究及未来5G室内覆盖展望王海涛 ( 2 64) ATG地空通信业务分析与策略研究王靖,黄曜明,谢宁,黄松涛 ( 2 70)家庭宽带等系统虚拟化部署方案尹凤庆,冯征,吴丽华 ( 3 38)基于4G信令监测系统的NB-IoT共享单车解决方案包琅允 ( 3 45)基于SDN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感知监测的解决方案乔健,龚彦 ( 3 50) 5G用户语音业务解决方案刘博士,董丽华,桂霖 ( 3 55) LTE FDD与GSM频谱共享方案郭建光,张力伟,李丹,吕晨光 ( 4 65)关于运营商手机办公系统建设方案研究梁荣 ( 4 70) 5G通信网络中的安全布局分析 赵悦,马俊达,李翀 ( 5 70)一种基于5G云接入网络架构下的能耗获取方法曹桓,周昶,许勇 ( 5 74)移动应用支撑系统中全景监控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李映 ( 6 61)基于自适应的软件定义安全架构 陶云祥,李宙洲 ( 6 66) NSA部署初期的移动性管理优化策略 张炎俊,刘璐 ( 7 52)面向C-RAN的5G前传方案研究丁为民,陈一伟,胡远 ( 7 56)面向5G的智慧园区蜂窝网络基础设施部署方案 王佳庆 ( 7 59)基于PCC的VoLTE业务精细管控方案 彭鹏,张燕 (10 51)高层楼宇弱覆盖解决方案自动输出方法研究徐永杰,魏宁宁,冯延钊,王仔强 (10 56)开发与研究传输资源管理“钻石”模型的研究和实践林海,潘广津,杨彬,李娇 ( 1 83)一种基于5W1H的数据异常访问分析研究李映壮,王瑶,周政成,刘松涛 ( 1 88)一种基于电信数据特点的新型特征挖掘方法吉晶,余凤丽 ( 3 61)基于Delaunay图形识别的移动网络位置区规划方法研究李正勇,权笑 ( 3 66)多运营商基站联合规划研究梁高光,温正阳,孙占委,肖建杰 ( 3 71)三域融合资源池研究与实践 黄艳,廖振松 ( 4 76)基于Non-GBR与ARP优先级的QoS管控研究陈嘉明 ( 4 81)面向5G的综合业务接入区演进方案甘康宁,林银,安春波 ( 4 88)智能监控应用平台告警关联大数据分析算法研究袁静,李大伟,陆绍雯,雷鹏 ( 5 80)基于多元高斯分布的数据质量波动监测模型研究王捷,马红艳 ( 5 85)基于石墨烯的光缆监测和追踪方案研究孟凡,安青青 ( 5 89)基于动态评估模型的基站传输受限问题识别方法研究田原,胡博,贾磊,李逸龙 ( 6 72) LTE网络异频切换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 周琳 ( 6 78)基于大数据用户画像技术的潜在家宽用户挖掘罗怀瑾, 徐晓东,刘艳, 田文静 ( 7 65)基于子网模型的运营商移动存量用户保有方法 周成贵 ( 7 71)基于线状特性的大数据地铁用户识别与定位方法叶婉玲 ( 8 74)基于业务切片的高负荷4G基站流量压抑还原算法研究王科,曹广山,杨宗林 ( 8 78)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分配马劲松 ( 8 82)一种提升楼间对打射灯天线设置精确度的算法及工具高博,张书铭,杨旭 ( 8 88)性能数据准确性自动监测方法的研究王西点,徐晶,程楠,赵文娟 ( 9 64)可见光通信系统中光源优化方案的研究 孟凡 ( 9 67)一种改良的射线追踪模型原理及应用效果验证宋雷,张冬晨 ( 9 72)基于MDT的3D-MIMO天线权值优化方法研究与应用田原,李连本,贾磊,陈向前 (10 60)基于Apriori算法的手厅潜在客户识别模型研究刘晓燕 (10 65)基于多租户的VoLTE视频质量评估的研究与应用罗耀满,钟其柱 (10 70)新技术应用Massive MIMO关键技术及应用刘艳, 罗怀瑾,潘磊, 徐晓东 ( 2 75)基于256QAM在4G+技术中的研究及应用李琦,谭群芳,孙朝晖,田艳中 ( 2 80)基于新型光纤的传输技术探讨戴广翀,杨天普,孙冀,李德莉 ( 2 84)基于石墨烯增强VLC接收装置的研究孟凡,张阳,张硕 ( 2 88)卫星通信在5G非地面网络架构中的应用和问题分析华政翔 ( 3 76) OTN集群技术工程应用研究孙冀,戴广翀,杨天普,翟睿 ( 3 81)基于VC-OTN大客户专线精品承载网探讨杨曦,王书勋,赵林,张岩 ( 3 87) 5G远程医疗的探索与实践刘金鑫,靳泽宇,李雯雯,李娜 ( 6 8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校园建设 李槜林,赖馨 ( 6 87)基于新型龙伯球天线的高密度组网方法宋锴,王晓琦 ( 7 76)人工智能在网络运维中的应用研究 韩冰,谭敏 ( 7 83)大规模天线技术在5G中的应用 颉斌 ( 7 88)卫星共视技术在铁路同步网性能监测中的应用研究程华,吕博 ( 9 78) 5G IAB技术及在泛在电力物联网中的应用研究彭雄根,彭艳,李新,王浩宇 ( 9 83)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算法的室分用户定位与感知监控方法杜犇,陈洁,李威,张之栋 ( 9 88)新无线接入技术NR-MIMO赋形研究 陈嘉明 (10 76) NB-IoT并发终端错峰接入的研究王雪涛,刘海涛,马燕茹 (10 83)双层双联微模块设计方案 赵昱,朱丽,陈旭,张彦遒 (10 88)TD-LTE技术专题分场景TD-LTE网内干扰优化方案研究李行政,张冬晨,宋心刚,汪汀岚 ( 1 1) TD-LTE室分建设中的干扰抑制方法杨志华,韩晓亮,白巍,高超 ( 1 6)基于MR弱覆盖提升TD-LTE终端驻留比的方法姚岚 ( 1 11)结合MR数据设计方案提高TD-LTE室分故障排查效率方法的研究田桂宾 ( 1 16)面向网络质量的TD-LTE设计审核方法研究吴玉东,赵明峰 ( 1 23)VoLTE专题基于系统化OTT对比分析的VoLTE感知提升研究陈莉莉,廖振松,明亮 ( 2 1)干扰器场景下的VoLTE感知预干预机制研究与实践陈向前,贾磊,胡博 ( 2 6) VoLTE自动开通成功率提升优化与应用周佳佳,文英,张迎春,王涛 ( 2 11)一种基于话统的VoLTE接通率分析方法吴苏清,张燕,彭鹏 ( 2 15)基于语音质量eSRVCC切换研究及优化策略黄正彬,梁家溪,李坚,杨燕铭 ( 2 18) VoLTE网络跨Pool容灾方案研究设计与实现刘挺昕,侯华杰,马千 ( 2 23)物联网专题NB-IoT网络结构优化方法研究刘静, 杜日览, 武琳栋, 杨云峰 ( 3 1) NB-IoT网络容量和优化方法研究 白晓平,贾磊 ( 3 6)物联网业务识别模型初步方案郑波,崔洋,巢巍,陈彬 ( 3 10) LTE FDD与NB-IoT融合组网建设方案代修文,刘天培 ( 3 14)一种运营商物联网端到端业务质量分析方法 张令勇 ( 3 19)信息能源专题智能数字供电技术浅析 刘强,李玉昇,高兴旺,王海东 ( 4 5)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罗永强 ( 4 8)提高市电/不间断电源混供系统电能质量方案研究何茜 ( 4 12) 基于微网并网的智能电网用户用电福利研究潘婷婷,李军祥 ( 4 17)分布式光纤测温在通信机房热效能分析中的应用张瑜,李玉昇 ( 4 22)频繁市电断电地区基站后备电源解决方案 刘继亮 ( 4 27)人工智能专题人工智能在网络规划仿真中的应用方法研究与验证刘玮,任冶冰,孙伟,席思雨 ( 5 1)基于运营商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 范丽丽 ( 5 7)一种基于SDN及人工智能的OTN资源规划及调度应用方法与系统张奇 ( 5 11)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投诉用户质差小区定位及预测的方法研究刘丽娟 ( 5 17)基于机器学习的细分业务用户感知评估方法马敏,李威,陈洁 ( 5 23)面向双千兆传输网络演进专题《面向双千兆传输网络演进专题》序 李学成 ( 6 1)面向双千兆业务发展的传输网络演进思考李学成,封志敏,汤进凯,崔珂珂 ( 6 2) 4G/5G混合场景下SPN组网关键问题探讨张奇,严钧,许闱帏,黄焕乾 ( 6 10)基于特大型城市双千兆覆盖需求的传送网优化研究章霄,刘华,张明浩,庄冀 ( 6 14)有线宽带PON网络千兆提速演进策略及应用严沁,步彤,胡海芳,张奇 ( 6 19) SPN网络建设过渡期组网策略研究胡轶凡,陆永辉,徐瀚,王励颖 ( 6 24)通信建筑专题多层仓储式数据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赵昱,李鸿飞,陈旭 ( 7 1)利用旧厂房改造微模块数据中心的问题及对策王滨,吕青,万华芸 ( 7 7)数据中心10 kV供电系统双电源切换逐级投切的应用研究王海东,苗晓春 ( 7 12)高压直流系统与光伏混合供电的综合应用研究刘强,高兴旺,张瑜,叶红建 ( 7 15)一种新型双冷源节能型空调技术的应用朱亮,李世刚 ( 7 19)5G无线网络专题面向5G网络演进的超密集组网规划方案研究刘永涛,王磊,李军,张书铭 ( 8 1) 5G无线网规划部署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任小强,敬嘉亮,余树宝,杨玉忠 ( 8 7) 5G无线网络CU/DU部署策略探讨 周桂森 ( 8 12)基于5G仿真及测试的覆盖效果研究 李琦,周君杰 ( 8 16)面向5G的室内天线自动布点功能研究张明镜,邹卫霞,赵培,梁童 ( 8 20)5G传输网络专题全无源有保护的O-band CWDM型5G前传创新方案徐荣,邓春胜 ( 9 1)基于C-RAN组网方式的5G传输承载方案研究和实践吴钦雄 ( 9 7)面向5G时代的光纤复用设备建设策略研究 蔡航 ( 9 12)5G室分专题基于5G 2.6 GHz频段的室分系统演进策略研究杨旭,张书铭,高博,曹京京 (10 1) 5G移动通信室内覆盖解决方案研究张振,张英孔,王二军 (10 5) DAS系统在5G室分建设中的融合与发展高光辉, 李勇, 卫钰, 刘光明 (10 10) 5G毫米波在室内的应用及探讨 许黎 (10 16)2019年中国移动科协“5G+”专题面向5G的云网融合发展探讨李莹,张乐,徐晓蕾,马洪源 (11 7)5G组网演进策略及优化研究 张巧琳,张烁 (11 12)微能量采集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应用研究 吴元钧 (11 18) 5G网络大气波导干扰研究王磊,陈锐,赵飞龙,林森 (11 23)一种基于GBDT机器学习的算法及应用研究周徐,方东旭,文冰松 (11 27) SBA架构下核心网各专业融合统一可行性分析李冰,李文娟,杨晓锦 (11 31)多模共存的5G网络部署关键问题探讨 肖子玉 (11 37)移动边缘计算安全风险分析及解决方案刘利军,柏洪涛,谭飞越,张双 (11 42) 5G时代下基于大数据AI的全周期反通信信息诈骗方案研究林宇俊,许鑫伶,何洋,鲁银冰 (11 47)端到端网络切片关键技术及应用孙晓文,陆璐,孙滔,王硕 (11 55)大数据安全与敏感数据保护技术应用实践王晓周,乔喆,白雪,王馨裕 (11 60)中国移动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题基于可信计算构建物联网安全边界何申,黄静,赵海燕,杨林 (12 7)移动互联网用户隐私信息检测保护技术研究及应用许家乐,乔喆,王晓晴,李斐 (12 12)基于声学模型的不良语音识别技术研究杜刚,朱艳云,张晨,杜雪涛 (12 18)基础电信运营商威胁情报能力提升方案研究李乘宇,乔喆,王晓晴,白雪 (12 23)一种面向运营商CDN业务的不良信息检测方案设计与实现朱子涵,陈霖 (12 28)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中的安全风险与管控研究 朱丽芳 (12 33)深度融合云环境自身架构的东西向攻击检测技术研究包森成,王珏,霍旺 (12 38)威胁诱捕感知系统设计与应用 张彤,徐引进 (12 45)云计算环境下新型网络安全技术及解决方案 罗原 (12 51)基于流量的攻击溯源分析和防护方法研究谭彬,梁业裕,李伟渊 (12 57)从传统企业网到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防护研究王晟,赵建福,乔辰龙 (12 65)互联网高级持续性威胁分析取证手段及技术研究白浩 (12 70)OVUM观察专栏RCS的未来 OVUM ( 1 34) 2019年趋势观察:大众移动宽带 OVUM ( 2 29) 2019年趋势观察:AI家庭助手 OVUM ( 3 28) 2019年趋势观察:大众固网宽带 OVUM ( 4 36) 2019年趋势观察:通信应用与服务 OVUM ( 5 30) 2019年趋势观察:高级OTT视频服务 OVUM ( 6 28) 2019年趋势观察:消费者人工智能 OVUM ( 7 30) 2019年趋势观察:无线接入网络 OVUM ( 8 25) 2019年趋势观察:电信运营与IT OVUM ( 9 17)消费者AI助手的演变 OVUM (10 19)人工智能在中国电信行业的发展现状 OVUM (11 64)。

精品文档_基于用户感知和CQI双赢的PSCell A2事件RSRP门限研究

精品文档_基于用户感知和CQI双赢的PSCell A2事件RSRP门限研究

基于用户感知和CQI双赢的PSCell A2事件RSRP门限研究目录一、创新背景 (3)二、创新分析说明 (3)2.1、NR接入/退出及SCG占用简介 (3)2.2、创新分析思路 (6)三、研究试验 (8)四、经验总结 (10)基于用户感知和CQI双赢的PSCell A2事件RSRP门限研究【摘要】本文综合考虑用户体验感知、NR驻留比和CQI指标,研究NSA组网模式下NR的退出门限PSCell A2事件RSRP门限(以下简称A2门限)。

正如大家所知,A2门限设置越高,即双链接终端越早退出NR网络,SCG占用时长比例越低,弱覆盖用户不能更多的感受5G网络带来的高速体验,但话统指标CQI优良比、NR掉线率、SCG变更成功率、MR覆盖率等会更好;反之,A2门限设置越低,双链接终端很难退出NR网络,SCG占用时长比例越高,但CQI等指标会因为弱覆盖信道条件恶化导致指标恶化。

本文通过设置多个参数门限研究对比,最终得出用户感知和CQI指标双赢的平衡取值。

【关键字】PSCell A2事件RSRP门限、用户感知、NR驻留比、CQI优良率【业务类别】参数优化一、创新背景在NSA组网的簇优化过程中,有一项覆盖类考核指标为SCG占用时长比,要求指标值大于95%,目的是为了让网络中UE尽量多驻留NR网络,享受更好的网络体验,毕竟NR网络的容量和速率远大于4G网络。

影响SCG占用时长比的关键因素中,除开覆盖情况外,A2门限是控制NR释放的门限,也能直接影响SCG占用时长比指标。

5G CQI优良比是集团考核省公司的一项KPI指标,考核目标为>=98%。

影响CQI指标的因素有覆盖、干扰、调制编码方式、特性参数等等,其中覆盖因素与A2门限有直接关系。

A2门限设置越高,即双链接终端越早退出NR网络,SCG占用时长比例越低,弱覆盖用户不能更多的感受5G网络带来的高速体验,但话统指标CQI优良比、NR掉线率、SCG变更成功率、MR覆盖率等会更好;反之,A2门限设置越低,双链接终端很难退出NR网络,SCG占用时长比例越高,但话统指标CQI会因为弱覆盖信道条件恶化导致指标恶化。

基于MR的4G网络智能优化算法研究

基于MR的4G网络智能优化算法研究

基于MR的4G网络智能优化算法研究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4G网络技术有了很大进展。

利用海量MR数据将4G网络栅格能化,以栅格为单位,建立网络模型,将4G网络覆盖情况可视化呈现出来,相对于传统DT,海量用户上报数据能准确反馈网络问题,指标的分析更加贴近用户行为,能更深层次地剖析覆盖问题,更准确地评估4G网络问题区域,有效指导优化工作。

关键词:MR数据分析;网络再规划;覆盖差异性;基站规划引言为了提升覆盖能力,支撑市场发展,达到客户感知和网络指标的双提升,对4G网络MR弱覆盖的提升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通过“一委两院”家属楼区域4G弱覆盖的分析实例,总结提炼出了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性4G网络MR弱覆盖分析提升方案,为MR分析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MR数据采集原理测量是TD-LTE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

物理层上报的测量结果可以用于系统中无线资源控制子层完成诸如小区重选及切换等事件的触发,也可以用于系统操作维护,观察系统的运行状态。

网络设备应具有测量所规定测量报告数据的能力。

测量方式采用周期测量时,可在测量任务定制时对上报周期进行配置。

对一个测量,报告触发方式可以是事件触发或周期性触发。

如果是周期性触发,需要配置上报周期;如果是事件触发,则利用网络已开启的事件测量,不需另外开启测量。

测量报告数据主要来自UE和eNodeB的物理层、RLC层,以及在无线资源管理过程中计算产生的测量报告。

原始测量数据或者经过统计计算(可以在eNodeB或OMC-R上实现统计)报送到OMC-R以统计数据形式进行存储,或者直接报送到OMC-R以样本数据形式进行存储。

2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性分析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性分析,以某一区域全量基站的MR弱覆盖采样点和数据流量两个维度进行MapInfo渲染,形成弱覆盖和高价值连片区域,并以区域为最小分析单元进行综合解决提升。

分析单元选择以覆盖价值二维四象限图为标准,优先处理高流量(日均流量大于25GB)、严重弱覆盖(日均弱覆盖采样点大于10000)的第一象限区域,最后处理低流量、非严重弱覆盖的第三象限区域。

5G无线网络智能规划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5G无线网络智能规划技术的探索与实践

5G无线网络智能规划技术的探索与实践随着5G无线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对于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个背景下,5G无线网络智能规划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网络规划和优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实践经验等方面对5G无线网络智能规划技术进行探讨,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一、5G无线网络智能规划技术的技术原理5G无线网络智能规划技术是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无线网络进行自动规划和优化。

其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大量的网络数据,包括用户使用情况、网络质量、基站覆盖情况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网络进行深度分析,找出问题和瓶颈所在。

2. 人工智能算法: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对网络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自动化的规划和优化,提升网络的性能和覆盖范围。

3. 自动化部署:结合5G网络的特点,利用智能设备和自动化工具,进行基站的自动化部署和调整,使网络建设和维护更加高效和智能化。

以上技术原理为5G无线网络智能规划技术的核心,通过这些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网络的快速部署、灵活调整和高效优化,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

5G无线网络智能规划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建设:在网络建设初期,利用智能规划技术可以快速实现网络的部署和优化,提高建设效率和节约成本。

2. 网络优化:随着网络的不断运行和用户数量的增加,网络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利用智能规划技术可以实现网络的动态优化,改善用户体验。

3. 故障定位:当网络出现故障或问题时,智能规划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快速定位并解决问题,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网络规划:在网络扩容或升级时,利用智能规划技术可以进行网络规划和设计,保障网络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5. 业务分析:通过对网络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为运营商提供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帮助其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和市场趋势。

基于AI_的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解决方案

基于AI_的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解决方案
无线网络的基础 KPI 主要包括 3 个方面:(1) 无
案自动执行到无线网络中,促进整体系统自动发现问
6G 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线网络覆盖;( 2) 无线网络质量;( 3) 无线网络容量。
这是无线通信的基础,是永恒的主题。 体现在用户感
知方面 通 俗 地 讲 就 是: 接 的 通, 听 得 清, 上 的 去, 用
题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优化。 主要分为无线网络类
优化,如弱覆盖、容量受限等;感知类优化,如 WEB 速
率提升、游戏类业务优先等 [5] 。
同时,结合用户满意度调查情况对用户感知进行
分析,便于发现影响用户感知满意度的网络原因,以
达到改善用户满意度的目的。
3 结语
通过通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结合,可以实
大量的优化工作主要依靠人工的分析与判断。 此时,
人工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故效率较低。 这一
专家的经验格外关键。 人工的分析与判断, 效率低
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无线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大
弊端将会随着 6G 网络时代的到来,成为阻碍无线网
络发展的障碍。
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为
图 2 覆盖分析
2. 2 基于业务预测的网络容量规划方案
参照以往历史小区的业务数据及业务类型,依据
KMeans + LSTM 算法来分类预测基站小 区 各 类 业 务
( 视频、微信等) 及整体业务的发展情况。 再根据预
测结果对网络容量实现扇区级的容量发展规划。 该
方案可避免统一扩容标准,评价指标一刀切导致的流
方案
结合无线信号质量干扰矩阵的覆盖规划优化方
案与功率、波束的情况,得出区域内的无线传播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