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政治——文学的自律与他律

合集下载

_诗性政治_论_兼及文学性和政治性的融通_范永康

_诗性政治_论_兼及文学性和政治性的融通_范永康

[收稿日期]2009-11-2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7B Z W 012);江苏省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 X 09B -038R )[作者简介]范永康(1972-),男,安徽芜湖人,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诗性政治”论———兼及文学性和政治性的融通范永康(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摘要] 在“再政治化”文艺思潮中,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可以落实到“政治文化”层面加以探讨。

在此基础上,以文学立场为本位所提出的“诗性政治”建基于“心理本体”或“人类学本体”,文学性和政治性在人文关怀的终极处能够融通。

“诗性政治”具有想象性、人文性、体验性、超越性、整体性等美学特征。

[关键词] “诗性政治” “心理本体” “人类学本体论” 美学特征[中图分类号] I 0-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10)02-0103-04 一、从“政治文化”层面探寻文学与政治的关联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艺学“向外转”的趋向日益明显,我国文学界、文艺理论界联系创作领域的“政治冷淡症”,开始反省80年代“去政治化”的思潮,近几年逐渐加强了“再政治化”的理论探讨。

在此次讨论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再一次引起关注。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学者克服了西方当代文化研究忽略文学性的缺陷,在文学性和政治性的融通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当然,这首先得益于对“政治”的内涵与特点的把握较以前更为灵活、深入。

过去理解的“政治”主要是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或者指人们对社会政治观念的理论反思和总结,即主要集中在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层面。

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借鉴外来理论资源作出了新的拓展,延伸到“政治文化”层面。

“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于1966年提出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1]曾永成1995年将它引进文艺学领域,用来探讨政治和文学共同的人学内涵:“对政治活动的文化审视,可以更逼近政治活动与人的生存方式和深层心理的关系。

论文学体制的自律与他律

论文学体制的自律与他律
裁 、 局 。 郑 玄 《 谱 ・周 颂 》 颖 达 疏 : 然 《 颂 之 格 诗 孔 “ 鲁
那 么 , 么是 文学 体制 ?文学 体制 是文学 生产 、 什 “ 流 通 和 消 费 过 程 中 所 形 成 的 社 会 机 制 和 文 学 场
域 。 口文 学 体 制 关 涉 文 学 创 作 、 版 、 费 、 读 、 ”] 出 消 阅 批 评等 诸多 环 节 , 括特 定 时期 的文学 生产组织 体 系 、 包 出 版 机 构 、 播 媒 介 、 价 机 构 等 。法 国 社 会 学 家 皮 传 评 埃 尔 ・布 迪 厄 对 文 学 作 了 社 会 学 的 分 析 , 出 “ 学 提 文
面 的 制 度 研 究 方 兴 未 艾 。“ 学 理 论 逐 渐 对 体 系 、 文 体 制和 规则 等进 行 质疑 , 其 采取批 判或 抗争 的立场 , 对
对 理 论 空 白和 由 一 些 根 深 蒂 固 的 观 念 所 遮 蔽 的 误 读
感兴 趣 。l ”5 _
式 等 的 总 称 。如 政 治 体 制 、 济 体 制 等 。2 诗 文 的 体 经 )
场 ” 命 题 。 指 出 : 只 有 对 文 学 场 的 生 成 进 行 分 析 的 他 “
才 能 真 正 理 解 生 成 法 则 , 成 法 则 是 作 品 和 写 作 的 生
源 泉 。 [6 认 为 文 学 场 的 形 成 是 文 学 自 身 的 法 则 ”7 ]他
与 社 会 的 各 种 关 系 、 构 互 动 、 流 的 产 物 。作 家 在 结 合 文 学 运 动 中 不 得 不 把 文 学 的 生 成 结 构 和 社 会 结 构 并
面的内容: 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定性或法则即自 社会的各种关系与结构即他律。文学体制建立在文学的 自 律;

中国古代诗歌与政治历史的关系

中国古代诗歌与政治历史的关系

中国古代诗歌与政治历史的关系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诗歌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人视诗歌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也将其作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中国古代诗歌与政治历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诗歌,人们可以反映和记录政治事件、表达政治立场,并传递政治观点。

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歌与政治历史之间的关系。

1.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诗歌可以追溯到约三千多年前的《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300余首民歌和贵族之间的歌辞,它不仅是文学的珍贵遗产,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史料。

从《诗经》开始,中国的诗歌经历了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诗人,例如刘禹锡、王之涣、杜牧等,他们的作品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础,并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歌作为政治表达的工具在中国古代,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政治表达的工具。

政治家和君主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策,经常通过命令或征集诗歌的方式,引导文人创作与其政治意图相符的作品。

例如,在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韩愈就是以其宏大的政治抱负而著名。

他的诗作大多表达了对时事政治的关切和批评。

他的《原书》被认为是对当时政府腐败现象的犀利批评,因此使他面临被流放的危险。

然而,这样的政治批评也使他成为了后来政治改革的象征。

3. 诗歌记录历史事件中国古代诗歌也被广泛用于记录历史事件。

古代政治家和文人常常会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写成诗歌,以便后人了解和铭记。

这些历史诗歌不仅具有文学艺术价值,更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例如,纪录《出塞》的《关山月》的著名唐代诗人王之涣。

他的这首诗歌描述了当时边塞上守卫士兵的艰辛生活和对家人的思念。

这首诗歌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情表达,还记录了当时中国北方边防的安全与稳定。

这样的诗歌使人们能够窥见历史的真相,并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

文学自律的五个面向

文学自律的五个面向

第卷第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读图时代,曾经被视为精神家园的文学四面楚歌。

文学的终结、文学研究已经过时等西方学说纷至沓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谈论并倡导文学自律问题似乎显得有些滑稽。

其实不然,域外的理论自有其产生的基础及发展脉络,借鉴当然可以,盲从大可不必。

尤需注意的是,米勒虽然说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然过去,再也不会出现这样一个时代为了文学自身的目的而撇开理论的或者政治方面的思考而单纯去研究文学了,因为那样做不合时宜,但他认为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就像它一如既往的那样。

一“不同的时代,文艺可能是号角,是旌旗;也可能是美的熏陶,是灵魂的深入展示,是历史的总结与反思。

”前者倾心文学他律,后者青睐文学自律。

尽管由于所处场域的变化文学会在自律与他律之间摇摆,如韦勒克所言:“在某种意义上说,整个美学上的问题可以说是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断言有独立的、不可再分解的‘审美经验’(一个艺术的自律领域)的存在,而另一种观点则把艺术认作科学和社会的工具,否认‘审美价值’这样的‘中间物’()的存在,即否认它是‘知识’与‘行动’之间,科学、哲学与道德之间的中介物。

”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是文学艺术的两重属性,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二者相辅相成。

如果自律走向极端就会导致文学不食人间烟火,从而缺少尘世关怀;如果他律剑走偏锋文学又会沦为工具而丧失自我。

其弊虽有不同,其害并无大别。

如何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了一段坎坷历程。

总体说来,在启蒙与救亡的时代潮流激荡之下,他律的力量雄踞宝座;自律的力量虽然弱小,且屡遭打压,但执着而不悔。

因此,考察文学自律走过的艰难行程至少可以凸显出被历史压抑的一面,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有利于以后的文学发展。

对于长期遭受政治、宗教或道德等外在因素束缚的艺术而言,能够逃离他律的种种“妖魔”、实现自律永远是一个充溢魅力的梦想。

艺术家对艺术自律抱有天然的好感并将其作为一个精神的彼岸,而对他律尤其是过分的他律心怀不满。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政治生涯的关系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政治生涯的关系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政治生涯的关系1. 引言1.1 概述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创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主题而闻名于世,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与此同时,白居易还有着光辉璀璨的政治生涯,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并参与了许多重大政治活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政治生涯之间的关系:首先介绍白居易的诗歌创作背景及其创作风格与主题;然后回顾他在政治领域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持有的政治观点与理念;随后分析诗歌创作和政治生涯之间相互影响的情况,并阐述政治背景对他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诗歌创作对他政治生涯的推动;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白居易及其作品进行评价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究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其政治生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他的作品和政治经历进行分析和解读,揭示出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

同时也希望从中能够更全面地认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文化人物,理解其作品与政治生涯对唐代文化和政治发展的重要贡献。

2.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2.1 背景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诗魔"和"诗仙",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个时期被后世称为盛唐时代。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白居易以其才华横溢和政治抱负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2.2 创作风格与主题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优美、流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擅长运用对偶、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

白居易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抒情、咏史、山水田园等多个方面。

在抒情方面,他以自然为背景来表达自己内心复杂而纷乱的感情;在咏史方面,他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和借鉴来表达对时代的思考和回顾;在山水田园方面,他追求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此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一、引言文学和政治作为两种不同的领域,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政治氛围,而政治又常常以文学的形式进行宣传和塑造。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旨在深入了解二者交融的现象。

二、文学的政治倾向1.政治主题很多文学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政治主题,例如《红楼梦》中的权力斗争和家族政治,以及《1984》中对极权主义的批判。

这些作品通过刻画政治事件和人物,揭示了政治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社会批判一些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对社会不公、腐败和不平等现象的批判。

比如,《霍乱时期的爱情》通过描述一个充斥着政治腐败和灾难的国家,揭示了政治对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破坏性影响。

3.艺术与政治文学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家,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和言论来影响公众的思想和价值观。

例如,泰戈尔的诗歌与政治抗争息息相关,他通过文学作品来鼓舞印度的独立运动。

三、政治的文学化1.政治演讲与文学性政治演讲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作品中的叙述技巧有着密切的关联。

演讲者常常使用象征、比喻和修辞等手法,以增强演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这种技巧比如在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2.政治宣传与文学化政治宣传时常借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来达到影响民众的目的。

政治宣传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是通过情感和意象的营造来塑造民众的价值观和观念。

例如,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门就大量使用文学作品来弘扬纳粹意识形态。

四、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1.文学影响政治文学作品具有感染力和激励力,可以改变社会观念和推动政治改革。

一部揭示社会不公的小说或诗歌,可能会引起公众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和关注,从而促使政府采取行动。

2.政治影响文学政治氛围和政府政策对文学创作有明显的影响。

政府的审查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影响。

一些作家可能会被迫通过隐喻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以逃避政治审查。

五、结论文学和政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文学哲学类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文学哲学类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

2023年国家电网招聘之文学哲学类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汉语、日语、俄语从语法结构上分别属于()A.复综语、粘着语、屈折语B.屈折语、孤立语、粘着语C.粘着语、孤立语、屈折语D.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答案】 D2、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最初的台名是()A.北京广播电台B.中国人民广播电台C.中央广播电台D.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答案】 D3、减轻垃圾焚烧大气污染的措施包括()。

A.焚烧工况控制B.焚烧尾气净化C.垃圾预处理D.垃圾分类收集【答案】 A4、“山上都是苹果树”是()A.动词谓语句B.形容词谓语句C.主谓谓语句D.名词谓语句【答案】 A5、()世纪开始出现一些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生的专职人员。

A.14B.15C.16D.17【答案】 C6、北宋后期词的代表作家是()A.周邦彦B.柳永C.苏轼D.秦观【答案】 A7、内容上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艺术上较多吸收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技巧手法的诗歌流派是()A.七月诗派B.九叶诗派C.巳现代诗派D.中国诗歌会【答案】 B8、语序是一种()A.句法范畴B.语法范畴C.语法形式D.语法意义【答案】 C9、李白绝句佳作“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篇名是()A.《望庐山瀑布》B.《望天门山》C.《早发白帝城》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答案】 D10、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是()A.张岱B.王思任C.袁宏道D.陈继儒【答案】 A11、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评价时,应在生态系统识别的基础上,分析()。

A.生态系统类型B.生态系统结构C.生态系统组成D.生态系统功能【答案】 A12、《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的作者是()。

A.陆定一B.邓拓C.胡乔木D.范长江【答案】 A13、“习惯是人生的最大指导。

”这句话是谁提出来的()A.莱布尼茨B.霍布斯C.休谟D.笛卡儿【答案】 C14、《美狄亚》的作者是()A.埃斯库罗斯B.索福克勒斯C.欧里庇得斯D.阿里斯托芬【答案】 C15、某热电厂锅炉烟气拟采取两级除尘处理,一级为三电场静电除尘器,二级可选择()。

格律诗的“自律”与“共律”

格律诗的“自律”与“共律”

究竟哪种说法对?
限于篇 幅 , 本文 对 这 个 问题 已经 不 可 能 探 讨 更多 , 这里只是起 了一个头 , 并顺便指 出它和诗歌 形式 问题也 有密 切 的关 系 。
而在诗歌形式的研究 中 , 首先需要研究的是 白话新诗的格律问题。要解决新诗 的一系列基本 理论问题 , 要制定新诗的一整套术语和定义 , 也必 须从新诗的格律问题着手 。 所以, 我要说 : 当前新诗一切 问题 的突破 口, 就在 于格律诗 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 , 除此以外 别无其他 出路 。
个 问题 又 凸显 出来 。有 人 说 , 只有 更 民族 的才 是 更 世 界的 , 也有人 认 为 只有更 洋 的才是 更 世界 的 ,
要诗律做工具 ; 而传统的诗律 , 也需要从 当前新的
语言学理论 高度来进行再认识。反过来说 , 诗律 问题又涉及语言 学界 自身 的建 设。拿节 奏来说 吧, 不研究格律诗节奏 , 散文节奏就缺少比照的对 象, 同样没法研究 透。所 以, 在现代 汉语 的研 究 中, 语言的节律问题 , 至今仍旧是一个薄弱环节 。 新诗界在理论方面, 比创作方面显得更薄弱。 不是没有理论 , 有的理论还很精辟 , 只是缺乏对诗 歌基本理论 的研究。比如说 , 什么是“ 新诗 ” 假 ( 定“ 诗歌 ” 的定 义 已经 明确 )就 没 有统 一 的看 法 , , 甚至从来没有讨论过。其他术语和定义就更不必 说了。诗歌理论界如此 , 诗人们 自然更弄不清楚 有关的理论 , 以致轻视诗歌理论 的指导作用 。在 这种情况下, 中国新诗难道能够说 已经建设得多
作品及一些颇有建树的理论批评著作。学会编发
出版会刊《 现代格律诗坛》 — 1 7卷 , 园诗歌丛书 雅
1 0余册。20 年 , 出现 了新格律诗坛丰收的一 05 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美学2019/07
一、 阶级政治的传声筒:文学工具论
文学工具论的典型论述便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将文学艺术视作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工作也是与革命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使文学与政治产生了重要且绝对的联系。

毛泽东的这种文论范式就呈现为审美政治话语的建构。

文艺从而成为他律的、服务于当时的革命政治话语。

《讲话》指出,文艺工作者们要以无产阶级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文艺作品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旨归,要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上进行文艺创作。

这实际上就将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同阶级、政党密切绑缚在一起,认为政治立场应高于艺术立场,艺术应服从于政治立场的安排。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对于不同政治和阶级人群要持有鲜明差异的写作态度。

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和干部,所以,文艺工作者们要积极学习马列主义先进思想,同时还要走出书本,走进民众,要在情感上亲近民众,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打成一片。

毛泽东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

”[1]那么,以阶级性和党性为基本立足点的文艺立场问题成为了开展各项文艺工作的基础与前提,这就体现出当时文艺工作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

毛泽东十分赞同列宁的文艺观,认为文艺工作是整个革命及其中的“齿轮和螺丝钉”。

这就确定了革命文艺的服务对象,革命文艺就成为了“为人民大众”的文艺,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团结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文学艺术的强大号召力,从而助推革命进程朝着有利于党和人民取得政治胜利的方向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文艺理论立场,在当时的政治历史语境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功用。

由此出发,文艺工作者们走进实际社会生活,在情感上亲近广大工农兵大众,在文学作品上团结革命阵营的统一战线,这对于取得革命胜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引导了文艺作品亲近人民的发展方向。

当然,必须承认,文艺工具论使得文学艺术丧失了原有品格,意识形态性取代了审美性,从而成为政治传声筒,对文艺自身的发展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 折中的文论范式:审美意识形态论
20世纪80年代文艺理论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和共识,就是将文学定义为“审美意识形态”。

本文就主要探讨童庆炳先生的“审美意识形态论”。

童庆炳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提出与发展有着相应的历史文化语境,他提出要以文学“审美”的本质属性对抗当时的极“左”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试图去除绑缚在文艺身上的政治绳索。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文艺不再从属于政治。

但是他也明确表明文艺不能脱离政治,为了呼应邓小平讲话,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继续肯定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般属性。

另外,在苏联文论的长期影响下,中国文论往往把文学视作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最终使文学沦为图解意识形态的工具,成为政治观念的传声筒。

“文革”结束后,中国文艺理论界得以解放,童庆炳应时提出要以“审美”取代“形象”,以此作为文学的根本属性。

可以说,童庆炳文艺理论的突出特征就是要强调文学的审美特征与审美本质,并将审美性灌注到各种文学研究中。

童庆炳关于文学的定义提出“文学是蕴含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这就暗示了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两大特征要素,分别是:审美和意识形态。

在童庆炳这里,文学虽然已经不再是政治的附庸了,但是意识形态仍在文学本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他认为文学的本质包含两个部分,即一般属性与特殊属性,而意识形态则是文学的一般属性,审美作为文学的特殊属性被放在了次于意识形态的位置,意识形态在童庆炳的文论中依然是第一性的。

当时邓小平提出“文艺不能脱离
诗与政治——文学的自律与他律
文/杜 咪
摘 要:当代中国的文艺理论范式大体经历了三次转型,分别是从开国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文学工具论、钱中文与童庆炳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新时期的发展文化政治诗学。

通过这三种文艺理论范式的比较阐述可以发现,中国文论是随着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共同发展的,而文化政治诗学,正是最符合社会主义中国当下语境的文论范式。

关键词:文艺理论;文化政治诗学;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性
91审美与文学
政治”,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实际上不仅是对于此前文学工具论的反驳,也是对于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呼应。

当然,虽然童庆炳将文学视作意识形态与审美特性的统一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是意识形态与审美性简单的机械叠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2]。

我们不能将“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随意拆分,它们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是功利性与无功利性、情感与理性的交织。

可见,审美意识形态论充分肯定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但同时它也强调了文学的审美特征,两者不可分离。

“意识形态”不是说文学只能指向思想意识、政治文化等,“审美”也不是说文学只是一种娱情悦性的产品,它也包含着深层传达的思想内容。

当然,“审美意识形态”论也招致了不少质疑,一方面,有人认为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实际上仍未脱离“意识形态”的陷阱,文学本质依然是意识形态的。

对此,童庆炳以“审美中心”予以反驳,他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目的是将文学拉出此前极“左”意识形态的泥沼,重新恢复文学审美品格,故重点是“审美”而非“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的质疑则认为“审美意识形态”论实际上是一种“纯审美论”,“意识形态”只是童庆炳提出的保护文学“审美”本质的说辞。

于是他又强调,文学的审美性需要“意识形态”的一般属性作为基础,故中心是“意识形态”。

从童庆炳的回应来看,他似乎想要寻求一种中庸的观点,但这种说法的确存在矛盾性,无法很好地说明文学的本质问题。

正如学者李艳丰教授所说:“审美意识形态论并没有脱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结构”,这一文论范式明确“表现出‘回到马克思’的明确理论立场”[3]124。

只不过,这种回归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新阐释与现代性重构,具有明显的中国化与现代化特征。

三、 文化研究的转向:文化政治诗学
童庆炳等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对中国文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随着现代化语境的发展,审美意识形态论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逐渐显示出其理论局限,对此,很多学者都开始转向“文化政治诗学”这一理论范式,认为文化政治诗学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

同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发展,文化政治诗学理论与审美意识形态论相异其趣,它立足于当代西方马克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批评不是单纯的文本阐释,而应“从整个文化结构出发”,通过对文艺的编码解码,“厘清文学话语中隐蔽的意识形态质素,以文化批判澄清权力真相,以审美自由消解政治奴役”[3]126。

“文化政治”将文化定义为政治斗争的场所,而这“政治”同阶级上的“政治”大不相同,文化政治研究的是主体、性别、身份、族裔等问题,是一种微观政治,把握日常生活中的权力结构。

权力关系渗透着全部的生活实践,它与知识、话语的联合,使得其更为隐秘地藏匿在文化与生活实践中。

而文化政治诗学从文化政治出发,把文学视作权力斗争的场所,是一种微观的政治实践。

正如伊格尔顿所说,文学是一种生产,生产的对象是文化意识形态,其工具是语言,其方式是审美,产品则是文本意识形态,如他所说:“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文学被赋予绝对的政治性,文艺理论就成为了政治理论,当然,这一“政治”更侧重于一种微观性与差异性,是一种生活化的政治,远非建国初的阶级化的“政治”。

而对于文本中“权力”与“政治”的强调,实际上是社会人对于某种“内化的压抑”的反抗,也是人类达到心灵解放的重要渠道。

文化政治诗学同时兼顾了文艺的文化与政治内涵,这样的“批评范式更加贴合中国当下文艺现实,能更有效地阐释文艺经验,充分实现文艺意识形态批评的意义、价值与功能。

”[3]128文艺工作者们应做到罗岗所说的“读入文本”与“读出文本”,不应囿于文艺理论的审美自律的形式主义圈中,而是应该充分关注文艺实践的现实介入功能与美学批判意义,努力发挥其批判的实践精神。

四、 结语
文艺理论诞生之初都有着其对应的社会背景,有着生存与发展的现实土壤。

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范式也经历了几多转型。

文学不该是完全他律的,不该失去其自身的独立品格,而彻底沦为阶级斗争的工具,乃至政治的传声筒,但也不能完全将文学视作逃离、避开意识形态的象牙塔,而是应该将文本放置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发现隐匿在文本背后的权利关系,找寻失踪的主体。

同时也不能将文学文本单纯视为文化批评的注脚,还需要观察这些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在文本中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以及文本对它们产生了什么影响和它们发挥了何种作用。

正如罗岗所说的“读入文本”与“读出文本”,文论家们要同时兼顾文本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追寻文学“诗性政治”的文化功能,发扬文学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69.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8.
[3]李艳丰.从审美意识形态论到文化政治诗学——中国当代文艺意识形态批评话语范式的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123-131.
作者简介:杜咪,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刘贵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