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目标、变式例题作业模板
《第三单元 0.0》作业设计方案

《0.0》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中的零知识,包括零的表示、零的运算以及零在数学中的应用。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能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练习:(1)请用数字表示0,并解释为什么这样表示。
(2)请举出日常生活中涉及零的例子。
(3)请说明零加任何数等于这个数,零减任何数等于零的原因。
2. 提高练习:(1)请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零,并解释其含义。
(2)请举例说明零的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
(3)请用具体的数字和运算式说明零的特殊性质。
3. 拓展思考:(1)在数学中,零为什么是奇数的否定?请举例说明。
(2)在现实生活中,零的存在有何意义?请举例说明。
三、作业要求1. 认真阅读课本和课堂笔记,确保正确理解基础知识。
2. 完成基础练习后,请家长或老师检查并给予反馈。
3. 提高练习和拓展思考需要独立思考,家长或老师可给予引导,但不要代写。
4. 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确保答案正确。
四、作业评价1. 基础练习:每道题应给予正确答案,对于错误答案,应分析原因并给予指导。
2. 提高练习:应关注学生是否理解符号语言的意义、乘法法则和除法法则的应用,以及零的特殊性质。
对于错误答案,应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3. 拓展思考: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对于回答是否合理,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开拓思路。
五、作业反馈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包括对正确答案的肯定、对错误答案的分析和纠正,以及对学生思考方式的鼓励和建议。
反馈应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旨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0”的认知,包括其在数轴上的位置、性质以及与其它数字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解。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相关概念和应用,提高数学素养。
二、作业内容1. 基础练习:(1)在数轴上标出所有的整数、非零的小数和以“0”为起点的正实数;(2)完成课本上的基础练习题,包括选择、填空和计算题;(3)应用题实践:描述一个场景,其中需要用到“0”作为起点的数字,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扣本质,提质量,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优化设计案例(卢特)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

扣本质,提质量,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优化设计案例笔者是一所城镇学校的五年级老师,所带两个班学生的基础较好,今年10月份在A班执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教研课后,把数学书本89页中的内容作为回家作业。
刚走出教室学生们就议论纷纷:“作业太简单了,没意思”“好多题目都是一样的”“一点挑战性都没有”……学生们的“呐喊”,引起了我的思考:课后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延伸,更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的作业全部照搬书本或者课外练习的时代已经过去,对小学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与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把学生过量的、低效的、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减下去,优化课后作业结构与内容,提高课后作业的质量,需要教师紧扣教学本质,结合学情和教材内容去思考与设计。
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课后作业为例,分享我的思考和作业设计。
一、设计依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的起始课,是学生利用转化思想探究面积计算公式的开端,也是后续学习三角形、梯形等面积计算的基石,本质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①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②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渗透转化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是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紧紧扣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即要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查学生对关键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还要把握作业的针对性、操作性、探究性和层次性,精制优选作业内容。
这样,教师才能确保在对课后作业进行删繁就简的同时,做到分层有序、精炼有度,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巩固与提升作用。
小学数学优秀作业案例及设计意图

小学数学优秀作业案例及设计意图一、作业案例概述本次小学数学优秀作业案例主要针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以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为核心目标。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及实际需求,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作业案例内容1. 作业题目:购物找零问题情境描述:小明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个玩具飞机和一个文具盒,花费了35元。
他给了收银员50元,请问收银员应该找给小明多少钱?2. 作业要求:(1)计算找零金额;(2)用线段图表示小明、玩具飞机、文具盒之间的关系;(3)思考:如果小明再买一件价格为20元的物品,他需要再给收银员多少钱?三、设计意图1.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2. 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引导学生运用线段图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助于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问题,提高解题效率。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作业设计中,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1)计算正确,线段图清晰、准确;(2)解题过程简洁,步骤明确;(3)能主动思考问题,探索解题方法。
2. 评价方式:(1)学生自评:学生完成作业后,对照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2)同伴互评:学生相互评价,互相学习,共同提高;(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鼓励性评语,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改进。
五、作业反馈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提高数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解题思路,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作业案例拓展1. 拓展题目:小明计划周末和父母一起去游乐园玩,游乐园门票价格为每人80元。
如果他们一家三口一起去,需要花费多少钱?如果游乐园推出家庭套票,每张套票价格为150元,且可供一家三口使用,那么购买家庭套票会比单独购买门票便宜多少钱?2. 拓展要求:(1)计算单独购买门票和家庭套票的总费用;(2)比较两种购票方式的花费差异;(3)思考:如果游乐园增设四人家庭套票,价格会是多少?小明一家需要考虑购买吗?六、设计意图拓展1.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2. 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能力。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教案+例题+习题+答案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一、目标认知学习目标: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会使用运算律简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运算技巧,认识减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合理运算。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减法法则、乘法法则、除法法则。
有理数的加法结合律、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理解,尤其是有理数加法和减法法则的理解;有理数运算中的符号问题;运用运算律进行简算问题;运算的准确性问题等。
二、知识要点梳理知识点一:有理数的加法:把两个有理数合成一个有理数的运算叫做有理数的加法。
要点诠释:相加的两个有理数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数都是正数;(2)两数都是负数;(3)两数异号,即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4)一个是正数,一个是0;(5)一个是负数,一个是0;(6)两个都是0。
知识点二:有理数加法法则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两数相加,先弄清这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根据法则确定和的符号,然后根据法则求出和的绝对值。
要点诠释:(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知识点三: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定律要点诠释:(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知识点四:有理数减法的意义要点诠释:有理数减法的意义与小学学过的减法的意义相同。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知识点五:有理数减法法则要点诠释: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知识点六:有理数加减法统一成加法的意义要点诠释:对于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的减法,可以根据有理数减法法则将减法转化为加法。
这样一来,就将原来的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统一成加法以后的式子是几个正数或负数的和的形式,有时,我们把这样的式子叫做代数和。
《14.3.2公式法》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人教版12八年级上册

《公式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公式法》第一课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公式法概念,理解公式法的应用场景,并能够熟练运用公式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通过作业的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其运用公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公式法》的基本知识点展开,具体包括:1. 掌握常见的数学公式,如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理解公式的来源和推导过程。
2. 了解公式法的应用场景,如代数式的化简、解方程等。
3. 通过练习题,熟悉公式的运用,包括公式的正用、逆用和变用。
4. 针对课堂所学的知识点,设计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掌握《公式法》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并确保答案准确无误。
3. 对于综合性的问题,学生需独立思考,尝试多种解题方法,并记录下自己的解题过程。
4. 作业需按时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对作业进行认真批改,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和作业质量。
2. 对于正确率较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指出问题并给予指导。
3.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纠正。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公式法》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
2.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将给予耐心解答和指导。
3.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教师将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式法》的知识点。
4.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公式法》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通过教师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式法》的知识点,提高其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巩固学生在第一课时所学的公式法基础知识,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作业模板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作业模板在教学过程中,作业是一种重要的评估和巩固知识的方式。
通过设计作业模板,教师可以更好地衡量学生的学习进展,并为他们提供有效的练习和巩固机会。
本文将介绍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作业模板,以确保作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I. 引言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需求确定的实际能力培养目标。
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作业模板。
II. 确定关键能力和知识点在设计作业模板之前,教师需要确定本次教学的关键能力和知识点。
这些关键能力和知识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和应用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III. 设计作业类型和格式在确定关键能力和知识点后,教师可以开始设计具体的作业类型和格式。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常见的作业类型:1. 选择题: 提供几个选项,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
这种类型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并提供快速的反馈。
2. 填空题: 给出一段文字或问题,要求学生填写正确的答案。
填空题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和应用知识。
3. 解答题: 提出一个问题或情景,要求学生详细地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
这种类型的作业可以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4. 实践任务: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实验。
实践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5. 综合性作业: 结合不同类型的题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解答。
综合性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IV. 设计作业内容和要求在确定作业类型和格式后,教师需要设计具体的作业内容和要求。
作业内容应该与教学目标和关键能力紧密相关,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作业要求应该明确清晰,使学生能够明确知道需要完成的任务和标准。
V. 提供参考答案和评估标准为了确保作业的正确性和评估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提供参考答案和评估标准。
参考答案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答案并纠正错误,评估标准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客观评价。
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变式教学策略探究

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变式教学策略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数学教材例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解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在教学中,有时候教材中的例题可能显得单一和呆板,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提高解题能力。
对初中数学教材例题进行变式教学策略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只是单纯地讲解概念和公式,然后让学生通过例题进行机械式的练习。
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对例题进行变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变式教学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促进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
针对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变式教学策略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例题的改编和创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变式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通过分析教材中的例题特点,揭示变式教学策略的基本原理,提出基于例题的具体变式教学策略,并探讨实施步骤与方法,以及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教学效果。
通过这项研究,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和设计例题,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也为教育教学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此研究,希望能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数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1.3 意义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变式教学策略探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例题的变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变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变式教学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最优化方法大作业模板

命题人:审核人:大作业学期:至学年度第学期课程:最优化方法课程代号:签到序号:使用班级:姓名:学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一、(目标1)请从以下6种算法中任选一种,说明算法的来源、定义、基本思想和优缺点,并给出算法步骤(包含算法流程图)和例子(包含程序与运算结果)。
①禁忌搜索算法;②模拟退火算法;③遗传算法;④神经网络算法;⑤粒子群算法;⑥蚁群算法。
二、(目标1)某工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已知生产这两种产品需要消耗三种材料A 、B 和C ,其中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单位产品消耗量和总量,以及单位产品的利润如下表所示。
该如何配置安排生产计划,使得工厂所获得的利润最大?材料甲乙资源总量材料A (Kg )3265材料B (Kg )2140材料C (Kg )0375单位利润(元/件)15002500-(1)要保证工厂利润的最大化,写出相应的生产计划数学模型;(2)根据对偶理论,直接写出该线性规划的对偶问题;(3)采用单纯形表法对该该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写出详细的计算过程;(4)采用Matlab 软件对该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写出完整的源程序,并给出程序运行结果;(5)讨论当材料B 的资源总量发生变化时,该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会如何变化?课程目标目标1……题号一、二、三、四、五……分值20、25、20、20、15……得分得分三、(目标1)求解下列无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1)采用黄金分割法求解:min 4()24f x x x =++。
初始区间为[-1.0],精度为ε=10-4。
(要求:采用黄金分割法进行Matlab 编程求解,写出源程序,并给出运行结果,列出迭代过程的数据表格)(2)采用阻尼牛顿法求解:222121212min (,)4f x x x x x x =+-。
分别取两个初始点:x A =(1,1)T ,x B =(3,4)T 。
(要求:采用阻尼牛顿法进行Matlab 编程求解,并给出运行结果,列出迭代过程的数据表格)四、(目标1)求解下列约束非线性规划问题:22112212121212min ()23532..00f x x x x x x x x x x x s t x x =-+--+≤⎧⎪-≤⎪⎨≥⎪⎪≥⎩(1)采用罚函数法进行求解,需写出具体计算过程;(2)采用二次规划方法进行求解,需写出具体计算过程,并进行MATLAB 编程,写出源程序和运算结果;五、(目标1)(1)某商店在未来的4个月里,准备利用它的一个仓库来专门经营某种商品,仓库的最大容量为1000单位,而且该商店每月只能出卖仓库现有的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