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

合集下载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2. 1934年De Bakey在美国研制了滚压泵,后被用于人工心肺机沿用 至今。
3. 1937年Gibbon开始研究血膜式氧合器,此种氧合器应用于20世纪 五、 六十年代。
4. 1953年,世界上第一次将人工心肺机用于临床。 5. 1953年5月6日,美国Gibbon为1例18岁女孩Cecelia Bavolek行房
体外循环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外科 李全正
什么叫体外循环?
•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体外循 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 肺旁路术)
• 顾名思义,就是在机体外通过某种设备建 立临时的血液循环以代替全部或部分自身 的血液循环。
药物浓度与时间呈线性关系 灌停:200ml自体血冲洗减轻毒性
其它
• 肝移植 • 布加综合征手术 • 一氧化碳中毒 • 急性药物中毒 • 呼吸道严重阻塞 • 全身热疗 • 低温、高温抢救 • 下肢恶性肿瘤
静脉现象:8~14ml/(kg·min)流量或10%心排量维 持常温下30min心脑肝肾功能不受损害。 • 控制性交叉循环技术:1954年Lillehei成功进行第 一例控制性交叉循环下室缺修补术。 • 低温与体外循环技术:1952年Lewis在低温麻醉 下为1例5岁女孩进行室缺修补术成功。 • 血液稀释:1961年Zuhdi用5%葡萄糖液代替部分 血液预充心肺机成功。
管道连接
连接好的体外循环管路
体外循环中
Jostra Rotaflow离心泵
Jostra离心泵
Medtronic离心泵
Medtronic离心泵
心脏停搏液的种类
• 晶体停搏液
– 仿细胞外液停搏液 – 仿细胞内液停搏液

体外循环临床应用

体外循环临床应用

体外循环临床应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简称EC)是一种替代体内心脏、肺功能进行气体、血液交换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心脏手术、肺移植、体外肺氧合等领域,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生命支持。

本文将从技术原理、临床应用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体外循环的相关内容。

一、技术原理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一个外部管道系统,将血液引流至外界设备,在外界设备中完成气体交换、血液循环,再将氧合后的血液重新回输至患者体内。

这一过程涉及到多种技术手段,包括泵血、氧合等。

泵血是体外循环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

常见的泵血方式有非脉冲流动和脉冲流动两种。

非脉冲流动通过旋转泵的方式,以较为连续的方式提供血液循环。

脉冲流动则通过装置内部的脉冲发生器,模拟人体心脏的跳动,并以脉冲方式提供血液循环。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式。

氧合是体外循环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向循环血液中通入高浓度氧气,同时通过清除二氧化碳来完成气体交换。

氧合装置通常采用膜式氧合器,其中包含多个纤维空隙,可以带动气体和血液之间的交换。

二、临床应用体外循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心脏手术需要在停止心脏跳动的情况下进行,因此需要体外循环来维持患者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体外循环在心肺透支期间,保持着患者的正常生理状态,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

体外循环还被广泛应用于肺移植手术中。

肺移植是一项高风险手术,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肺部的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

体外循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此外,体外循环还在心脏病患者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体外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简称ECMO)是一种通过机械设备来实现心肺功能的维持和支持。

ECMO通常用于重症心脏病、急性呼吸衰竭等病症患者的治疗,为患者提供重要的生理支持。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医学课件)体外循环技术
2023-10-26
目录
•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 体外循环技术操作流程 • 体外循环技术的临床应用 • 体外循环技术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 体外循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 体外循环技术相关文献与学习资源推荐
01
体外循环技术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体外循环技术是指通过特殊的人工管道,将病人的血液引流 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和排出二氧化碳,然后再 将血液输回病人体内的过程。
原理
体外循环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心肺机代替人体心脏和 肺脏的功能,维持病人生命体征,为手术或治疗提供条件。
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范围源自1 2 3心外科手术
体外循环技术常用于心外科手术,如心脏搭桥 、心脏瓣膜置换等,为手术提供良好的视野和 操作条件。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 ,体外循环技术可以提供呼吸支持,为病人的 治疗赢得时间。
肾移植
通过体外循环技术,为患者进行肾移植手术,恢 复肾脏功能。
心脏移植
利用体外循环技术,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进行心 脏移植手术,重获新生。
重症监护治疗
心肺复苏
利用体外循环技术,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恢复生命体 征。
呼吸衰竭治疗
通过体外循环技术,为呼吸衰竭患者提供呼吸支持,改善缺氧状 况。
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
围手术期管理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血糖、改善患者营养等,以降低术后 并发症的发生率。
术后随访与康复
建立完善的随访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同时开展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 。
提高手术效率与安全性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改进
优化手术流程

体外循环名词解释外科护理学

体外循环名词解释外科护理学

一、体外循环解释:
1、体外循环是利用一系列特殊人工装置将回心静脉血引流到体外,经人工方法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

2、在体外循环过程中,由于人工装置取代了人体功能,因此也称心肺转流,体外循环机也称为人工心肺机。

3、进行体外循环的目的是在实施心脏直视手术时,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体外循环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不仅在心脏肝肾肺等大血管手术中获得应用,在肿瘤治疗的患者的生命支持方面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技术。

二、体外循环实施:
1、灌注师应提前参加术前讨论,充分了解患者循环系统病理解剖和心功能状态,了解外科医生的手术方案和对体外循环关注的特殊要求。

2、术前检查体外循环设备,如电源,人工心肺机,变温水箱等,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所有与手术野及患者血液接触的物品应经过彻底灭菌处理,并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将管路氧合器等进行安装连接。

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

体外循环技术体外循环技术可以分为非灌注式体外循环和灌注式体外循环两种。

非灌注式体外循环技术是指将病人的血液引流出体外,通过一个氧合器和一个泵将血液泵入病人体内,以维持病人的生命活动。

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治疗一些轻度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疾病。

灌注式体外循环技术是指将病人的血液引流出体外,通过一个氧合器和灌注泵将血液注入病人体内,以维持病人的生命活动。

这种技术主要用于治疗一些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

在体外循环技术的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控制病人的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以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同时,医生还需要注意病人的出血量、凝血功能等指标,以防止出现并发症。

体外循环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医疗技术,它可以帮助医生治疗一些严重的疾病和紧急情况。

虽然这种技术有一定的风险,但只要医生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认真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已成为治疗心脏疾病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心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对中国心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数据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体外循环数据是指在进行心外科手术时,通过对患者进行体外循环,收集到的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患者的生理参数、手术过程中的操作细节等。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医院需要建立严格的体外循环数据收集和管理制度。

在数据分析方面,需要运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挖掘。

通过这些分析,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效果以及预测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心外科手术数据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信息。

为了获得这些数据,医院需要建立完善的手术记录和随访制度。

心外科医生需要严格遵守数据收集和记录的标准,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收集到的数据经过整理和分析后,可以用来评估手术效果、制定更加合理的手术方案、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等。

浅谈体外循环

浅谈体外循环
利用一系列特 殊装置将静脉 血液引流到体 外经人工方法 ► 进行氧合,然 后将其输回动 脉系统的生命 支持技术。
7
1.3体外循环的应用
1
心内直视手术、心肺移植等

2 大血管(胸/腹 主动脉瘤)手术


3 肾癌切除及下腔静脉癌栓摘除术

4
肝移植手术
5
气管手术
Ⅱ.体外循环基本装置
9
2.体外循环装置
3.8停止体外循环
拔出左房引流管、冷冠管、静脉管 道,停止体外循环。指标如下:
①体温达36℃; ②平均动脉压60~80mmHg; ③手术野无重要出血;

④血气分析报告正常; ⑤血离子正常; ⑥无严重心律紊乱。
22
3.9中和肝素 鱼精蛋白剂量为肝素的1.5倍,鱼精蛋白为异 体蛋白,很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给药慢,以免引 ► 起血压下降。
▪ 钾、钠、镁等离子成分
胶体液பைடு நூலகம்
代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 白蛋白 库血
3.3肝素化
体外循环中以大剂量的 肝素抗凝,称为肝素化。 人体按3mg/kg;预充液 1mg/100ml。
act (全血活化凝固时间)
正常 值是
80~ 130秒
转流 中要 保持
480~ 600秒
3.4管道的建立
►利用管道,将静脉血引流到体外,氧合后再泵回体内的过程。
23
The end Thank You!
灌注师需要检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电图、 鼻咽温度和直肠温度、血气分析、全血活化凝固时 间(ACT)、红细胞压积(HCT)、尿量等。
3.7升温,排气,开放主动脉
条件合适, 心脏多能自 动复跳,如 不复跳,可 •用电击去颤, 一般用直流 电5~50焦。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是指在程序中使用循环结构时,循环条件的判断不是在循环体内部进行,而是在循环体外部的控制结构内进行判断。

具体来说,体外循环通常在循环结构的外部使用条件语句判断循环是否继续执行。

只有当条件满足时,循环才会执行,否则循环将被跳过。

这种循环结构常用于需要先判断条件再执行的情况,例如先读取一个值,再根据这个值来决定是否执行循环。

体外循环的一个常见示例是do-while循环,它的循环体会先执行一次,然后在循环结尾进行条件判断,如果条件满足,则继续执行循环体,否则结束循环。

另一个常见的体外循环是for循环,其中的循环条件通常在循环的第三个部分进行判断。

它首先执行循环的初始化语句,然后在每次循环结束时执行循环的迭代部分,再在控制结构内部判断循环条件是否满足,根据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执行循环。

总而言之,体外循环是一种在循环结构外部进行条件判断的方式,用于控制循环是否执行和何时终止循环的流程。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的概念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一种医疗技术,它通过建立人工循环系统暂时替代或辅助患者的心肺功能。

在该过程中,血液从体内通过管道引流出,经过一个特殊设备(心肺机)进行氧合和二氧化碳排出,然后由血泵驱动将富含氧气的血液重新输回体内动脉系统,从而保证在实施手术时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和氧气需求。

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
1. 心脏手术:在进行心脏直视手术(如冠状动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正等)时,需要停止心脏跳动以确保手术视野清晰,这时就需要依赖体外循环来支持生命体征。

2. 大血管手术:涉及主动脉瘤切除及血管置换等手术时,体外循环可以提供无血操作环境,保护重要脏器免受缺血损伤。

3. 器官移植:在部分肝、肾、肺等大器官移植手术中,可能需要用到体外循环以保持受者在移植过程中的血液灌注和气体交换。

4. ECMO(体外膜肺氧合):对于急性呼吸或循环衰竭的重症患者,可采用ECMO作为临时性生命支持手段,让受损的心肺得到休息和恢复的机会。

5. 肿瘤治疗:某些情况下,在对心脏附近的大肿瘤进行手术时,也可能应用到体外循环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体外循环的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拓宽,不仅限于上述经典场景,也在更多复杂和高风险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先心病
(1)左向右分流者,有无肺动脉高压,有无心力衰竭。

(2)右向左分流者,应注意动脉血氧分压及血红蛋白含量;(3)畸形的严重程度,左室功能受损程度,肺动脉压力与体循环压力差大小,有无心内膜炎及心衰等;
(4)心脏畸形是一种还是多种,有无合并其他畸形;
2 瓣膜性心脏病
瓣膜病种类,病史长短,有无风湿活动,有无心内膜炎,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心功能状况,药物治疗史等。

1. 二尖瓣狭窄手术①防止心动过速,否则舒张期缩短,左室充盈更减少,心排量将进一步下降;②防止心动过缓,因心排血量需依靠一定的心率来代偿每搏量的不足,若心动过缓,血压将严重下降;③避免右侧压力增高和左侧低心排,否则心脏应变能力更小,因此对用药剂量或液体输量的掌握必须格外谨慎;④除非血压显著下降,一般不用正性肌力药,否则反而有害;有时为保证主动脉舒张压以维持冠脉血流,可适量应用血管加压药;⑤房颤伴室率过快时,应选用洋地黄控制心率;⑥保持足够的血容量,但又要严控输入量及速度,以防肺水肿;⑦病人对体位的改变十分敏感,应缓慢进行;⑧术后常需继续一段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

2. 二尖瓣关闭不全手术①防止高血压,否则返流增加,可用扩血管药降低外周阻力;②防止心动过缓,否则舒张期
延长,返流增多;③需保证足够血容量;④可能需要用正性肌力药支持左室功能。

3. 主动脉瓣狭窄手术①血压下降时,可用血管收缩药维持安全的血压水平;②除非血压严重下降,避免应用正性肌力药;③避免心动过缓,需维持适当的心率以保证冠脉血流灌注;④避免心动过速,否则增加心肌氧需而形成氧债;⑤保持足够血容量,但忌过量;⑥对心房退化或丧失窦性心律者应安置起博器。

4.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手术1防止高血压,因可增加返流;2防止心动过缓,否则可增加返流和心室容量及压力,同时降低舒张压而减少冠脉供血;3降低周围阻力,以降低返流量;4需保证足够的血容量。

5. 多瓣膜病或再次瓣膜置换手术1麻醉诱导应缓慢,用芬太尼较安全,需减量慎用吸入麻醉药;2因粘连重,手术困难,出血较多,需维持有效血容量;3心脏复苏后多数需正性肌力药及血管扩张药支持循环;4注意维持血清钾在正常浓度,预防心律失常;5术后约1/3病人需安置心表起搏器。

3冠心病
(1)有无心绞痛,其严重程度如何;
(2)是否发生过心梗,有无并发症;
(3)目前的心功能状况;
①手术前应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手术的理解程度与疑虑问题;属何种精神类型,乐观开朗与悲观脆弱对术后康复有密切关系。

手术可诱发精神失常,冠心病手术也不例外,何况还有CPB的不利因素。

②心脏功能评估可按常规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一般活动无症状);Ⅱ级(一般活动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休息时感觉舒适);Ⅲ级(轻活动即感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休息后缓解);Ⅳ级(休息时也有症状或心绞痛)。

③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心肌梗死可出现有Q波及无Q波两种特征:有Q波提示透壁性心肌梗死,无Q波表示为非透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T波、ST-T段及R波常出现改变,或呈传导异常。

但心电图在相当一部分心肌梗死病人仍属正常,因此不能完全根据心电图改变来判断病情。

④射血分数(EF)有整体射血分数和局部射血分数之分。

整体射血分数指左室或右室收缩末期射出的血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是临床常用的心功能指标,主要反映心肌收缩力,在心功能受损时它比心输出量指标敏感。

成人正常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60%±7%,右室射血分数(RVEF)为48%±6.0%。

一般认为LVEF<50%或RVEF<40%即为心功能下降。

心肌梗死病人若无心力衰竭,EF多在40%~50%;如果出现症状,EF多在25%~40%;如果在休息时也有症状,EF可能<25%。

EF可通过左室导管心室造影获得,也可通过超声心动图、核素心
脏池造影、超高速CT和磁共振检查获得。

⑤心脏舒张功能是心室含能量的主动过程,用心室顺应性表示。

左室舒张功能失调是冠心病早期征象,先于收缩功能减退出现,对了解心功能有帮助,可通过多普勒超声和核素检查,或左心导管检查获得。

⑥冠状动脉造影目前还是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可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病变程度和部位。

通过计算血管直径可了解其截面积(狭窄程度)。

如血管直径减少50%,其截面积减少75%;直径减少75%,截面积减少达94%。

⑦X线检查可了解肺部及心脏扩大等情况。

心脏扩大者,70%以上病人的EF<40%。

⑧心肌梗死后血液生化标志物在近年已采用以蛋白质量为主的检测,取代了以往以酶活性为主的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