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经济学人性假设走向政治学的可能与贫困

合集下载

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前提人性假设

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前提人性假设
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前提人性假 设
基本内容
本次演示将探讨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论前提人性假设,通过分析不同人性假 设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在研究公务员激励机制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前提人性假设。人性假设是 指人们对人类本质的共同认识和假设,这些假设会影响我们对激励方法的选择和 运用。在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常见的人性假设包括“经济人”、“社会人”、 “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
总之,本次演示从“政治人”的人性假设视角对公务员晋升制度的激励作用 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公务员晋升制度在满足职业发展需求、提高工作绩 效和增强组织承诺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也存在晋升标准不够明确、晋升渠 道单一等问题。为充分发挥公务员晋升制度的激励作用,我们建议相关部门明确 晋升标准,建立多元化的晋升渠道,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本次演示分析了不同人性假设对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影响。针对不同的人性假 设,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以更好地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 “经济人”假设,激励机制以物质激励为主;对于“社会人”假设,注重社会激 励和团队激励;对于“自我实现人”假设,能力激励和挑战性工作;对于“复杂 人”假设,采用综合激励的方式满足公务员的多样化需求。
5、自我实现需求:公务员的自我实现需求主要体现在个人成长、职业发展 和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满足这种需求,有助于激发公务员的创新精神和进取心。
四、激励机制的探讨
1、薪酬激励机制:通过给予公务员合理的薪酬待遇,满足其生理需求和安 全需求。合理的薪酬制度应综合考虑公务员的工作绩效、能力、岗位和物价等因 素,以保证公务员的薪酬与市场接轨,避免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二、背景介绍
人性需求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内在需求,主要包括生理需求、安全 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公务员作为个体,同样具有这些人 性需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公务员人性需求对工作行为的影响,以及 如何通过激励机制的设计来满足这些需求。

“经济人”假设对政治学若干问题的解释

“经济人”假设对政治学若干问题的解释

“ 经济人 ” 假设是西方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基石 之一 英 国古典 自由 主义经济学家亚 当斯 密在 1 7 7 6年发表 的《 国富论》 中首次 创建 了“ 经 济人 ” 假设的范畴 , 在书 中. 斯 密写道 : “ 我们 每天所需 的食 物和饮料 . 不是 出 自 屠户 、 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 , 而是 出 自 他们 自 利 的打算 。 我 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 , 而说 唤起他们利 已心的话 。我们不说 自 己有需要 , 而说对他们有利” Ⅲ . 可见 。 他认为 . 经济社会 中. 人天生具有 追求 自身利 益的动机 .这也 就是 市场交易 中存 在的人 的 自 利 性的问
题 。斯密的观点为后来 许多的政治经济学家所借鉴 . 并经过 新古典经 济学 、 制度经济学 、 公共选择学派 的发展之后 . “ 经济人 ” 假设 变得 比较
成熟 . 并在政治学中渐渐显露头角 经济人假设 有两个特点 : 自利和理性 自利是一种品格 。 而理性则 是一种能力。人 的 自 利性主要表现在人受 自身利益的驱使 . 追求 目 标
最大化。总是希望 以最少 的付 出获得最多的利益 . 知道这种效益受 到 抑制为止。人的理性表现 在人在进行活 动的时候总是会进行 各种成 则 , 都会进行 比较 和算计 。政治选举过程 中 。 选民手中的选票 , 就像 经 本一 收益 的比较分析 . 企图把支付成本 降低到最少 济市场上顾客手 中的钞票一样 . 他决定投 给哪一个政党 . 哪一派政 治 家。 购 买了他们 的政 策纲领 . 这个党及其政治 家就上 台执政 。 2 . 自利 V S政治领域 中的人性 公共 选择学派还 主张个人还 可以采取 “ 脚 投票” 的方 式对待公 共 各 门科学在研究的时候 都会隐含着一个基本 的出发 点 . 这就是关

专家指出“经济人”假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反科学的

专家指出“经济人”假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反科学的

专家指出“经济人”假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反科学的
来源:察网
“经济人”实际上就是资产者。

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有一个
前提,即认为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的利己主义者,
换句话说,都是“经济人”,这是人的不可更改的、永恒的本性。

几乎
所有的经济学家、尤其是新自由主义者,都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

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人”
假设。

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经济人”假设,其目的是掩盖资本家对工人
的剥削关系。

从哲学上讲,“经济人”假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命题,因而是反科
学的。

从政治上说,“经济人”假设是资产阶级学者反对社会主义的重要
工具。

从经济上说,“经济人假设”是为私有化提供理论依据。

所有私有
化的观点都是由这里推论出来的。

这个问题,我们在下面详细讲。

从思想上说,“经济人”假设是在宣传没落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人性假设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人性假设

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人性假设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人性假设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的升级,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下面小编整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人性假设,欢迎阅读收藏。

一、“经济人”的假设(一)“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要点1.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都尽可能逃避工作;他们没有雄心壮志和负责精神,而宁可期望别人来领导和指挥;他们对组织的要求与目标不关心,只关心个人,而且其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他们缺乏理性,不能自律,容易受他人影响;他们工作的目的在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

2.只有少数人是勤奋、有抱负、富有献身精神的,他们能自己激励自己、约束自己。

这些人应当负起管理的责任来。

(二)相应的管理措施与“经济人”假设相应的管理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管理是领导者的事,与广大被管理者无关。

(二)为使被管理者努力工作,必须强迫他们、控制他们,用惩罚威胁他们,同时用金钱、福利引诱他们,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三)主要采取任务管理的方式,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各种科学操作规程、规章制度,加强对被管理者的控制,以保证任务的完成,而无需考虑被管理者作为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人所应负的道义上的责任。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和监督。

二、“社会人”的假设(一)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1.人是“社会人”,是由社会需要而引起工作动机的。

因此,金钱不是激励职工积极工作的唯一动力,职工的社会心理需求才是影响职工积极性的主要因素。

2.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不决定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而取决于职工的“士气”。

“士气”取决于企业中的人际关系、职工的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

3.工人对同事给予的影响的重视程度,要比对管理者所给予的经济诱因与控制的重视程度大得多。

职工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自身的规范,能更有效地影响其成员的行为。

管理学五种人性假设

管理学五种人性假设

管理学五种人性假设1、经济人假设。

在古典管理理论中把人当做一种‘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欲,工作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1960年麦格雷戈发表了一本的书,里面提出X理论,X理论认为,人天生就是懒惰的、逃避工作、没有雄心壮志、不愿承担责任,甘心情愿受别人指导等,必须用强制手段来让他们工作,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说的基础来自于人际关系学说,认为人除了物质外,还有社会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

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假说,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到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是思想管理与管理方法上的进步。

管理者不应该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同时也要关心员工之间的关系、满足他们需求、培养员工归属感和整体感上。

3、自我实现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也叫‘自动人’,50年代末马斯洛、麦格雷戈等一群人提出,人有好逸恶劳的天性,人的潜力需要充分的挖掘才能得以发挥,从而得到最大的满足感。

在管理方面,将注意力放在了工作环境上,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使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和才能,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4、复杂人假设。

相应的还有超Y理论,两者认为就个体而言,潜力和需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改变而各不相同。

对群体而言,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

不管是‘经济人’、‘社会人’还是‘自我实现人’,都有合理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

5、“观念人”假设(马克思,1818~1883、恩格斯,1820~1895):人的行为受其观念的巨大影响。

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观念人假设从自然、社会、思维3个维度来揭示人的本质,与其他人性假说相比,其认识更加系统、全面、准确和深刻,生产力的现代发展更充分证明了其假设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经济人”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发

“经济人”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发

“经济人”假设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发作者:马琳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7年第29期摘要: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上层建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与经济密切相关。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前提,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备受鄙夷,而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个人诉求与愿景越来越凸显,对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烈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经济人”假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9-0173-02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推进,人们的认知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发生了深刻甚至颠覆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使得人在谋取利益时道德缺失的现象比比皆是,思想政治工作昔日卓有成效的方法、内容、途径,好像立刻“失灵”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行为中的教育实践活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政工作不可避免受到经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此外,经济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一套相当成熟和丰富的分析方法,不仅贴近社会现实,而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巨大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一、“经济人”假设理论概述当代经济学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人类的欲望、理想及人类本性中的其他情感问题的。

”①他给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了一个定义:“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它研究个人和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

”②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与人的科学。

“经济人”又称“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者“唯利人”。

这种假设最早来自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中有一段话:“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政治领域中的人性--经济人假设评析

政治领域中的人性--经济人假设评析

演# 把自然界 3 人类社会和精神统一到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中 & 公共选择学派关于自利和理性的观点与政治学家有所不同 &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的自利性表现为 $ * . 人是自利的 # 个人的行为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 & 人的目的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 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或 * 0 . 是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量多的产出 # 或是以尽量少的花费买得尽量多的效用 & 个人的这种利益最大化行为 直到遇到抑制为止 & 人的理性表现为 $ 人在行动时必然进行成本 4 收益分析 # 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或是为了 * . 取得最大收益 # 或是为了把所支付的成本降到最低 &* 所谓理性包括这样三层意思 $ 一是知识的完备性 # 即 0 . 个人在经济活动时具备关于其所处环境的各方面知识 % 第二 # 个人的偏好体系是稳定的 # 有序的 % 理性排序是 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 % 第三 # 个人能计算出在各种备选方案中 # 哪个可达到其偏好尺度的最高点 &遍的法则与主宰万物规定万物的神并无二致 " 近代人认为理性是人的思辨能力 # 被当作 理性 # &
最高的能力 # 用以抗拒对神的迷信 & 荷兰法学家雨果 1 格老秀斯把自然法与神法区分 # 认为自然法不依从于 上帝 # 而是以人的本性为基础 & 理性是人的天赋能力之一 # 人的行为依据理性 # 自然法是正确的理性准则 # 它 ! 指 明 任 何 与 我 们 理 性 和 社 会 本 性 相 合 的 行 为 就 是 道 义 上 的 公 正 的 行 为# 反 之# 就是道义上罪恶的行
K 4 L 6 1 7 5 8 自持 , 那么 , 他厕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 J 所以君王在统治臣民的时候 , 应该暴力和欺 E

从经济人到道德人——关于人性假设一些想法(精)

从经济人到道德人——关于人性假设一些想法(精)

从经济人到道德人——关于人性假设一些想法讲管理类课程,开篇就要谈到人性假设,因为任何一种管理措施,都是基于某种人性而提出的,每种管理模式的背后,无不隐藏着相关的对于人的基本看法。

关于人性假设,我看的资料并不多,但也有一些自己的点滴看法,收录于此。

一、人性假设及其管理策略“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生而懒惰,自我中心,喜欢被领导。

→相应的管理措施:严密控制和监督,“胡萝卜加大棒”。

——麦格雷戈:X理论“社会人”假设:认为相对于物质利益,人类的工作以社会需要为主要动机。

→相应的管理措施:重视人际关系,提倡团体奖励、参与管理。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并非天生不爱工作,都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欲望。

→相应的管理措施:重视工作环境,充分授权,工作扩大化和丰富化。

——麦格雷戈:Y理论“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类的需求因人、因事、因地而异,没有纯粹的经济人、社会人和自我实现人。

→相应的管理措施:不同组织结构、弹性灵活管理。

——超Y理论二、关于人性假设的一点思考表面上,好像是“复杂人”假设更为合理,但个人认为这也是最没有用的理论,说的基本上是正确的废话,所以,在管理学的历史上,其影响也有限。

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提出者其实并非没有看到人性复杂的一面,而是在人性复杂的基础上,对工作中的人主要特质的总结,这种总结,虽然片面,但更显深刻,因为片面,也所以深刻。

关于人性的几种基本假设,单独提出来,没有所谓谁好谁坏,每种人性假设,只要有合适的条件,都是合理的假设,都是好的理论。

否则,不计条件的基于人性假设而提出相应的管理,假设再好,也会效果不佳。

历史上,每种人性假设的出现,都是符合了当时“时代精神”(黑格尔)的结果,都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在经济人假设之前,历史的背景是:劳动者没有一点地位,管理者并不把劳动者当人,劳动者只是一种私有财产而已,所以当时的人性假设其实是一种“不是人”的假设。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虽然产品不是很发达,但略显规模,这时候,把人当成“经济人”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 第2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月V ol.38 N o.2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M ar.2011经济人 :经济学人性假设走向政治学的可能与贫困张群梅(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政治经济活动的现代交融性使单一的政治学人性假设无法探讨微观政治活动中的经济因素,新政治经济学的 经济人 假设试图走向政治学去弥补这种缺憾。

政治学性 恶 假设中的自利与理性元素及个人主义分析方法为 经济人 走向政治学提供了人性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使之走向政治学成为可能,但政治学性 善 假设对理想化人格与秩序的追求及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又使 经济人 假设走入政治学后同样会因方法论的单一性而陷入经济学贫困。

关键词:经济人;政治学;新政治经济学;可能;贫困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359(2011)02 0071 04作者简介:张群梅(1973-),女,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性分析自然成为社会科学研究构建理论框架的逻辑基点。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政治学与经济学有着各自的人性假设,而政治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性,特别是当代日益加强的政治经济交融趋势,又使单一的政治学假设或单一的经济学假设都不能充分解释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复杂冲突并统一着的各种政治、经济行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新政治经济学打破了政治学与经济学人性假设间的人为藩篱,将经济学的 经济人 假设用于政治分析,为政治学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与此同时,关于 经济人 范式走进政治学的可能性、困境及出路等问题也自然成为人们探讨的热点。

纵观近年来对 经济人 范式的研究,成果颇多,但从政治学人性假设角度来分析 经济人 走向政治学的可能性与困境的尚不多,而政治学人性假设能否接纳 经济人 以及接纳的程度怎样,对 经济人 走向政治学起着决定性作用。

西方政治学人性假设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本身已具备的自利与理性元素及个人主义分析方法,为 经济人 走向政治学提供了人性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使之走向政治学成为可能。

但作为经济学研究范式,在走入政治学后,由于政治学科的特殊性及对理想化人格与秩序的追求, 经济人 的 经济学帝国主义 势必会陷入经济学的贫困。

一、西方政治学的人性假设:性善与性恶对于人性假设而言,由于现代政治学(指政治科学中的行为主义)保持价值中立及后行为主义对传统人性的依附,谈及西方政治学的人性假设主要指传统政治学的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在传统政治学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主要有性善说与性恶说。

(一)古希腊至中世纪的性善假设:善的张扬与恶的隐喻政治学的性善假设始于古希腊。

当时的政治学研究侧重于伦理层面,以人性本善为价值判断,以个人道德实现为根本途径,以城邦正义为最终原则,在政治生活中着重培育公民对城邦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亚里士多德用人的合群性说明人的政治性, 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 [1]。

人生的目的是实现某种 善业 ,为此人们建立起团体,城邦是最高的团体,其政治权利的分配不仅以财富而且以品德为依据。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政治学是关于大善 城邦的善的学科,城邦所追求的 善业 是大善,根本目的是获得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幸福,而古代的君主政体、贵族政体以及共和政体都是旨在照顾全邦人民公共利益的政体,因此都是 正宗政体 。

在这里,一个善性或德性完全具备的 道德 政治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分析中已经成型。

到中世纪,收稿日期:2010 12 12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督教主导思想依旧是引导人们向 善 ,善性是神性,是上帝的品性,为了得到灵魂拯救,人必须向至善的神忏悔,遵守神的戒律,通过救赎来脱离苦难。

基督教是一个将所有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都集中于上帝的高度伦理化的宗教, 从宗教中取走了道德的动因,则宗教就成了迷信 [2]。

在张扬善的同时,人性假设中已有一种个体 恶 的隐喻。

柏拉图认为,人性总是把人类拉向贪婪和自私,逃避痛苦而毫无理性地追求快乐。

亚里士多德也指出,法治起源于防恶,权力需要制约,任何人都必须受法律的约束。

基督教的 原罪说 和 求赎说 隐含着一种人天生有作恶倾向的意蕴,从奥古斯丁、阿奎那到路德、加尔文都坚持着这种性恶论思想。

不过,基督教的恶并不是具体意义上的现实恶,而是一种抽象的先验的整个人类的恶,以人性恶为前提是为了强调救赎的必要性,以人性恶来扬神性善,以神性善来抑人性恶。

可以说,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政治学从整体层面高扬 善 意,为塑造 道德人 正义城邦 或 神性世界 而努力。

对善的倡导表现了人们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并且这种理想化人性假设一直影响着后来的政治学发展,使人们对政治人性的理解或多或少都抱有善的期待和假定。

虽然性恶论只是善背后的一种隐喻,但这种传统对后来特别是西方近代以来的政治哲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近代以来的性恶假设:恶的张扬与善的隐喻一反古希腊至中世纪的性 善 假设,近代政治学在理性基础上提出了性 恶 假设,其中以霍布斯为代表的契约论和以边沁、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为最。

霍布斯设想了一种人们在公权力未建立之前 人对人像狼 的自然状态:由于私欲,人们之间经常会出现猜疑、竞争和作战的情况, 最糟糕的是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之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 [3];由于理性,人们相互订约,将自己的全部权力交给能制止相互伤害和抵御外来侵略的公共权力,即国家这个伟大的 利维坦 产生。

霍布斯的思想为近代政治哲学开创了一种新的分析范式,此后的洛克也主要从人性偏私角度来分析自然状态的混乱秩序,人们通过订立契约,组成公民社会并设立政府,个体恶性决定着由个人组成的政府恶性,私有财产权被提到了与生命权同等的天赋人权高度,政府合法性的唯一基础是组成社会的 各个个人的同意 。

契约论中,卢梭明确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们能和睦相处,只不过由于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障碍之大,使他们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克服,由此产生的集体成为一个道德共同体、一种公共人格,即 公意 。

虽然对契约论思想中的人性善恶并不能用一 恶 字来概括,但无论是霍布斯、洛克还是卢梭,对由契约形成的国家或政府的公共性都持一种怀疑态度,并由功利主义进一步发展,对以后政治学政府认识的消极性起着决定作用。

以边沁和密尔为代表的功利主义认为,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是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是恶。

幸福涉及与该行为有关的所有人,社会幸福是所有个人幸福之总和,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来衡量,对幸福的促进作为行为判断的标准。

其中,个人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个人追求一己幸福是具有理性的一切人的目的,凡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

但个人的自利选择在实现个人幸福的同时有可能对社会幸福产生负影响,社会幸福就不可能实现。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能做出 达到最大善 的行为,只不过最大善的计算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有相同分量。

功利主义考虑的是一个行为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但行为出现毕竟要考虑行为人的动机,因此自利和个人幸福是首要的,利他和社会幸福是派生的。

在个人自由与国家干预的张力中,功利主义选择了个人,提出 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守夜人 等政府观。

虽然古希腊与中世纪高扬善性,且西方政治学在各个时期都有善的假设,但自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学是以性恶论为主流的,并据此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构。

正是这种性恶假设中包含的现实人性分析,与经济学中的人性分析有相通之处,新政治经济学的 经济人 假设走向政治学才具备了可能性。

二、新政治经济学的 经济人 :走向政治学的经济学人性假设西方新政治经济学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流派,而是指一种研究取向。

它既不同于经济学,也不同于政治学,而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治问题,重新看待政治经济关系,实现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有机融合。

追根溯源,西方经济学是由西方政治经济学发展演变而来的。

政治经济学亦可称作 政治与经济 之学,无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还是之前的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它们在研究经济活动时从未脱离政治,进行的都是一种政治与经济的整合性研究。

只是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政治学与经济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随着边际革命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经济学研究的重点由对国家政策的规范分析转向对经济现象的实证描述,政治经济学才逐渐脱离政治走向了纯粹式的 现代经济学 。

但政治经济学对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功能和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研究,对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探索尤其是政治和经济的整合研究,为后来的 新政治经济学 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新政治经济学的出现标志着政治经济学在西方学术界的再次复兴。

在经济学发展史上,最早系统阐述 经济人 思想,并把它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的是亚当 斯密。

斯密指出: 每个人都努力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高程度 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 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4]这就是 经济人 的自利性。

人的本性是利己,以利人之物换取利己之物,如果每个人都使自己的产品实现最大价值,利己行为的最后结果便是资本的最大利润。

当然,人的自利行为都受其理性控制。

在斯密看来,理性体现为对得失和盈亏的精明准确的计算,能用 成本-收益 分析各种可选方案,能知悉现在预测未来并做出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最优化决策。

按自利原则行事并不能保证人们不去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而导致利益非最大化,所以,理性作为一种不言自明的假定隐含在所有经济行为的描述中。

虽然在以后的经济理论研究中,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不同使 经济人 有各自的特点,但自斯密开始, 经济人 假设一直是经济学人性假设的主流。

新政治经济学反对把政治学与经济学隔绝,强调政治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过程中的政治行为之统一性,认为活动于经济过程、政治过程中的个体都是以 经济人 方式存在的,都以追求私益为动机,依据自己偏好,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机会,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政治机制和市场机会及附带约束的不同。

由此,用于经济学分析的 经济人 假设便走向了政治学,被用来分析政治问题。

与之前的经济学假设一样,新政治经济学的 经济人 依旧具有两个基本特点:自利与理性。

自利指人的私性,个人行为只受自我利益驱使,目的是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或以最少投入换取最多产出,或以最少花费买得最多效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