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依靠机械化手段,在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免耕播种、化学除草、秸秆(残茬)覆盖、机械深松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发展可持续农业的一项耕作技术. 具有明显的提高土壤含水量、防止风蚀、水蚀、培肥地力和节约作业成本的效果。
其主要做法是:1、秸秆根茬处理将农作物秸秆或根茬留在地表做覆盖物是保护性耕作的前提。
秸秆或根茬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作物收获时留根茬高度20?30厘米;另一种是灭茬浅旋处理,就是作物收获时留高茬,播种前用旋耕机或灭茬机浅旋表土,使秸秆根茬与土壤混合均匀,以利于机械播种。
使用的主要机具有:秸秆粉碎还田联合收获机、割晒机、旋耕机等。
2、免耕播种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最关键的生产环节。
为了保证播种质量,需要使用专用的免耕播种机,在留茬地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
使用免耕播种机一定要把播量、播深、株距、行距、覆土深度等按照农艺要求调整好,其调整方法与常规播种机相同。
目前适用机型有:2BM-9免耕播种机、2BG-4/6型带状免耕播种机、2BY?4/3型免耕播种机、2BF-3/2免耕播种机、2BT-2型破茬播种机、SGTNB-180苗带灭茬播种机等。
3、杂草、病虫害防治根据杂草、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用适用的除草剂和灭虫剂。
使用喷雾机械按要求进行喷洒。
对使用化学除草效果不好的杂草可采用机械或人工辅助除草。
使用的机具:WFB-18A型背负式喷雾喷粉机、机动喷雾机、3WM2-350喷雾机等。
4、机械深松深松的主要作用是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蓄水保墒能力,一般为2~3年深松一次。
土壤含水率在15~22%时,可以在秋季作业,松土深度30?左右;干旱严重或土壤含水率低于15%时,不宜在秋季作业。
深松机械的类型有凿铲式深松机、翼铲式深松机和全方位深松机,常用机型有IMC-185灭茬深松机、IS-360、350、240全方位深松机、ISN-70型深松机、ISND-140悬挂深松机和ISZF-3型深松中耕追肥机等。
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和意义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耕作,实行少免耕施肥播种、病虫害防控和深松等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懒汉式种田法)。
2、保护性耕作的意义由于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干旱地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提高水的利用率,是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降低风蚀造成的土质流失,可以多蓄天上水、保住地中墒和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是发展干旱地区农业最经济、最有效、最现实的办法,同时,也可有效降低沙尘暴的发生,可以有效减少地表裸露,减轻风蚀强度,降低空气中浮尘含量,降低沙尘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减少耕地表土流失量,减少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可持续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大气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性耕作的好处(1)减轻农田水土侵蚀。
通过农田免耕和秸秆覆盖有效控制了农田水土流失,并起到抑制农田扬尘作用。
(2)提高农田蓄水保墒能力。
免耕覆盖改善了土壤孔隙分布,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增加土壤蓄水量。
(3)提升农田耕层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及减少动土次数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4)省工、省时、节本增效。
通过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和复式作业,减少机械动力和燃油消耗成本,降低农民劳动强度。
减少作业工序,亩均降低作业成本15-30元,与传统耕作相比增产5%以上。
宁城县自2002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
十几年来,主要开展了以留茬免耕、秸秆还田、秸秆编织覆盖免耕播种为主要模式的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实施面积逐年扩大,示范效果显著。
到2015年推广面积已达到50万亩。
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比传统耕作省2-3道工序,减少费用20-40元/亩。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应用探究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应用探究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主要目标的耕作方式,在耕种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和损失,以达到保护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等,对于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原理和方法1. 保墒覆盖:在玉米种植期间,采用覆盖物覆盖在地表,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供适宜的微气候环境,适宜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2. 秸秆还田:将上一季作物的秸秆留在田间,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避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同时秸秆分解可以增加有机质的含量和改善土壤结构。
3. 土壤覆盖:在耕作后尽量减少裸露的土壤表面,可以通过耕作和覆盖作物等方式,减少土壤的风蚀和水蚀,防止土壤流失。
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探究1. 减少耕作频次和深度: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减少翻耕的次数和深度,可以保持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采用浅耕、犁草深耕等方式可以达到减少耕作对土壤的破坏。
2. 控制农田水分:合理的农田水分管理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合理的灌溉制度和耕作措施,保持土壤湿度的平衡,避免土壤过干或过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3. 应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质量。
通过有机肥料的施用,可以减少对化肥的需求,并且有机肥料的分解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
4. 生物技术的应用: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如微生物肥料、生物防治等,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和建议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对于提高农田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应该:1. 提高农民的意识:加强农民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于保护土壤的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农民积极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识。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指为了保护和改善土壤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以及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采用合理的农业耕作措施。
玉米作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减少耕地翻耕次数和深度,避免过度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平衡。
通过降低耕地的肩耙率和耕深度,可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墒能力,有利于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改善土壤质量。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供应,改善土壤结构和保水能力,提高作物根系生育环境,增加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减少害虫和病害的发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和农作物残留物,提高玉米的食品安全性。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保护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通过合理的轮作休耕、优化施肥和灌溉措施等,促进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活动,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脆弱程度,减少农业对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压力,改善农田景观和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可以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依赖大量的农药和化肥,会导致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风险,减少了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推广和应用这些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科研和示范引导,提高农民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的技术
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项技术内容: 一是改革铧式犁翻耕土壤的传统耕作方式,实行免耕或少耕。免耕就是 除播种之外不进行任何耕作。少耕包括深松与表土耕作,深松即疏松深 层土壤,基本上不破坏土壤结构和地面植被,可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 增加土壤含水量; 二是将30%以上的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在培肥地力的同时,用秸 秆盖土,根茬固土,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 天然降雨利用率; 三是采用免耕播种,在有残茬覆盖的地表实现开沟、播种、施肥、施药、 覆土镇压复式作业,简化工序,减少机械进地次数,降低成本;
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现阶段生态文明加速建设的大背景下,在推广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加大对保护性耕种技术的研究、推行与应用力度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也是目前农业生产优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保护性耕种的概述保护性耕种主要依托少耕或者是免耕、改造地表微形态、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技术的综合性利用,达到降低农业生产土壤受侵蚀程度的效果,实现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共同提升,促使农业生产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当前,常用的保护性耕种手段主要包含着少耕或者是免耕、改造地表微形态、地表覆盖、合理种植等农田土壤表面耕种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机。
二、保护性耕种的现实价值分析1、减少劳动量与劳动时间由于在保护性耕种中推行少耕或者是免耕手段,因此与传统土壤耕作方式相比,所引入的耕作次数更少,只需要利用一次工序基本可以完成播种。
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农民还是农机,所需要投入的劳动时间、劳动量均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或者可以在传统土壤耕作所需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农业生产任务。
2、节省农机燃料消耗由于基于保护性耕种的农业生产劳动力与劳动时间投入量均大幅降低,因此能够达到节省农机在运行过程中所消耗燃料的效果,即在保证农业生产效果的同时体现出节约能源的效果。
3、降低农机的磨损程度在保护性耕种的支持下,农机的工作时长与工作次数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相比于传统土壤耕作实践来说呈现出极为显著的减少趋势,基于此,农机的磨损程度也随之表现出下降状态,农户在农业机械化射生产中所需要投入的农机维修养护费用、零部件更换成本等均保持在偏低水平,切实达到在保持农业生产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成本投入。
4、优化改善土壤的可耕种性通过保护性耕种技术的投入,能够充分发挥出自然恢复的力量促使农田土壤微粒的聚合情况逐步改善,更好转变为团粒结构,以此为农作物根系的更好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土壤环境条件。
同时,在保护性耕种技术的支持下,同时可以达到降低土壤压实程度的效果,如土壤耕作性能的提升、减少实际耕作行程等,均促使土壤压实降低成为现实。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应用效果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应用效果摘要介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内容,指出其应用效果,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效果;建议当今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短缺、耕地退化和人口膨胀的巨大挑战。
发展保护性耕作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即以秸秆还田覆盖地表、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减少土壤风蚀、水蚀、耕作次数,降低压实程度,具有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播种质量、提升作物产量、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节本增效等作用[1-4]。
1 保护性耕作的主要技术将上一年的大量作物秸秆还田,用大量的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耕作,通过机械化手段,保证免耕播种质量。
实施保护性耕作,一是能够减少地表沙尘漂移,保护生态;二是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三是可有效减少劳动力和机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农民收入;四是可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1.1 机械深松机械深松有利于作物根系发育,有效提高产量,主要作用是通过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耕、深松土壤25~50 cm,打破犁底层厚度,增强降水入渗率。
深松的适耕条件是土壤含水率为15%~20%。
对秸秆粉碎还田覆盖的土壤进行全面深松或全方位深松,是一项不翻动土层的松土作业,可有效接纳天然降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深松可使大田粮食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一般应选在秋季进行,并要及时进行表土处理,促进保墒[3-5]。
对新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可能存在犁底隔层,应先进行1次深松,打破犁底层。
对已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根据机具进地次数和土壤条件确定深松周期,一般为2~3年[6]。
1.2 秸秆与表土处理利用机械将秸秆和残茬粉碎还田留在地表作覆盖物,达到保土、保水作用。
秸秆与表土处理是为了保持良好的播种作业程序,同时又保持地面覆盖条件。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大,产量丰富。
玉米种植过程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应运而生。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主要目的的耕作方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保持土壤覆盖、减少耕作次数、改善土壤结构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保持土壤覆盖保持土壤覆盖是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耕作方式经常会翻耕土壤,导致土壤裸露,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保持土壤覆盖,可以使用秸秆覆盖、覆膜覆盖等方式,防止土壤裸露,减少水土流失。
尤其在玉米生长季节尤为重要,可以有效地保护土壤,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二、减少耕作次数传统的耕作方式中,经常会进行过度的耕作,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流失严重。
而保护性耕作技术强调减少耕作次数,可以采取不翻耕、少耕甚至无耕的方式,保持土壤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减少对土壤的破坏。
在玉米种植中,减少耕作次数可以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三、改善土壤结构保护性耕作技术还强调改善土壤结构,通过合理施肥、增施有机物质、选用适当的耕作机具等方式,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产量。
在玉米种植中,改善土壤结构可以提高土壤对水和养分的利用率,减少水肥的流失和浪费,提高作物的抗旱抗涝能力,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
四、增施有机物质在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增施有机物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有机物质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可以通过施用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或者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强土壤的抗逆性,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黑风暴、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频频发生,对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为了应对这些极端恶劣的天气,人类开始研究其形成原因,保护性耕作技术应运而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免耕播种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黑风暴
1保护性耕作的概念
1934年5月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三天三夜,形成了一个东西长2400km、南北宽1440km、高3400m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
时隔26年的1960年3月和4月,在前苏联新开垦地区先后两次遭到黑风暴的侵蚀。
这两场风暴席卷了俄罗期大草原南部的广大地区,使新开垦荒地上的土粒、种子甚至幼苗和大块土壤都被刮得腾空而起,造成水土大量流失,良田变成荒地。
据有关专家分析黑风暴等极端天气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农业机械的出现和推广,对土壤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频繁搅动土层,使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板结,土壤有机物质含量减少,蒸发量增加,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发生黑风暴等极端恶劣的天气。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保护性耕作技术应运而生。
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采取少耕、免耕等耕法,减少对土体的扰动和破坏,使上一季作物残茬覆盖于土层之上,达到保墒、保土、保养分的效果,减少劳动力、机械设备及水、肥料等资源的投入,达到高效、高产、低耗、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冬小麦、夏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近几年来,我区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日趋成熟,结合本地的气候、土壤等资源的实际情况,我区着重推广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2.1小麦保护性耕作技术
2.1.1 玉米秸杆处理
安装有秸杆粉碎还田机的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的同时,对玉米秸杆进行粉碎,灭茬、还田。
应注意秸杆应尽可能彻底粉碎,抛洒均匀,以利于小麦机械化种植作业。
秸杆覆盖于土壤之上有以下优点:
2.1.1.1降低土壤中水分蒸发以保墒,减少土壤板结和地表径流,有利于水土保持;
2.1.1.2秸杆在土壤之上还可以改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体层次构造,有利于作物生长。
2.2小麦播种前准备工作
2.2.1实行小麦免耕播种的地块应平整,无砖头、石块,以利于机械化作业。
小麦适宜播种的土壤含水量为16%~20%,若墒情不足,则应在玉米收获前15天左右灌水造墒,沙土地应晚造墒。
2.2.2播期
小麦播种应按当地适宜播期进行作业,开封地区半冬性品种一般选在当地平均气温14℃~16℃时播种,播种日期一般为10月8日至10月18日。
2.2.3播量
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使耕作层土壤疏松,容重降低,易发生播种时覆土镇压不实,对出苗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求播种量比传统耕作播种量高10%,一般播种量为每亩8~10kg
2.2.4施肥
小麦保护性耕作是利用秸杆覆盖保护土壤,无需再施有机肥,但必须用高浓度粒状复合肥或复混肥作为底肥,以满足小麦前中期的生长发育需要。
一般要求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40%以上,亩施肥量一般为40~50kg。
肥料应施在种子侧下方3~4cm处,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肥带宽度宜在3cm以上。
2.3播种
小麦免耕播种机的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2.3.1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3.9%;
2.3.2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1.3%;
2.2.3种子破碎率≤0.5%;
2.3.4播种深度合格率≥75%;
2.3.5播种均匀性系数≤40%;
2.3.6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施种肥的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13%,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7.8%,排肥断条率<3%,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40%,施肥位置
准确率≥70%。
2.3.7除具有传统播种机开沟、播种、施肥等功能外,还应有很好的防堵、入土、覆土镇压功能。
播前应对小麦免耕播种机技术状态进行调整,使播种机达到正常工作状态。
宜采用宽窄行播种,一般水浇地宽行26cm,窄行12cm;旱地宽行20cm,窄行12cm。
播深要比传统耕作稍浅,一般播深为2~4cm。
2.4杂草及病虫害的防治
杂草及病虫害的防治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有效的预防杂草及病虫害对小麦的危害,目前主要采用化学药品来预防病虫草害的发生。
3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3.1小麦收获与秸杆处理
安装有秸杆粉碎抛撒机的谷物联合收获机械收获小麦的同时对小麦秸杆进行粉碎还田。
3.2.玉米播种前准备工作
3.2.1深松作业
实施保护性耕作初期,如有犁底层,需进行深松作业;实施保护性耕作过程中,如土壤容重过大,也需要进行深松作业。
3.2.2播期及播量
玉米播种期为6月上旬,麦收后及时播种,每亩播量一般为3~3.5kg,亩基本苗为5000~5500株,一般采用等行距种植,行距为60cm,株距在20~25cm。
3.2.3播深
播种深度一般为4~6cm。
如果土壤黏重且墒情较好,播深3~5cm;对于质地疏松的沙土地,播深6~8cm,但最深不能超过10cm。
3.2.4施肥
一般优先选用氮磷钾有效养分含量40%以上的高浓度粒状复合肥或复混肥,亩施肥量一般为10~15kg。
肥料应施在种子侧下方6cm处,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肥带宽度宜在3cm以上。
3.3播种
采用玉米免耕精少量播种机进行作业,作业前应将机具调整到实播状态,按预定的株距、行距、排种量和排肥量进行作业。
对于精量播种机:①按玉米播种要求的全株距调整,实现一穴一粒,无需间苗,但对种子、土壤要求较高;②按玉米播种要求的株距一半或大于一半进行播种,使得实际播种籽粒数比要求的种植密度略大,以防因种子质量、虫咬等因素影响播种后出苗不全的问题。
玉米免耕播种机的性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3.3.1种子破损率:机械式为≤1.5%,气力式为≤0.5%;
3.3.2播种深度合格率不小于80%;
3.3.3行距一致,同一播幅内行距的最大偏差不大于4cm;
3.3.4玉米免耕施肥播种机施种肥的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13%,总排量稳定性变异系数≤7.8%,排肥断条率<3%,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40%,施肥位置准确率≥70%。
4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4.1经济效益
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了机械的投入和使用,既节省了人力也节省了油料,平均每亩地能节省资金25元。
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运用,作物的产量有所提高,每亩增加收益约为80元。
4.2生态效益
4.2.1保持水土
保护性耕作不但可以减少径流,增加土壤有效蓄水,还可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
保护性耕作利用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可以有效的抑制土壤侵蚀,有利于水土保持。
和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小麦地水土流失量减少了95%,玉米地减少了80%。
4.2.2改良土壤
由于常年过度机械化耕作和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降低、团聚体减少,土壤严重退化。
而保护性耕作极大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表土中酶的活性明显提高,作物残茬对土壤肥力和细菌繁殖较为有利,同时也增加土壤中原生动物的丰富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