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及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_唐彦林
辩证看待中国软实力

辩证看待中国软实力作者:沈铭辉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18期软实力及其展现对软实力的科学解读,并在实践中探寻软实力展现的正确路径,当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大课题。
解读1:长久以来,无论是国内施政还是国际交往,硬实力都作为唯一标准而存在着,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SOFT POWER”概念,中文翻译作“软实力”。
其实早在约瑟夫·奈之前,美国学者克莱因就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国力方程”概念,“国力方程”把“战略目标”与“国民意志”作为衡量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另一位美国学者斯拜克曼则把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视为软力量。
我们无法确证“国力方程”和“软力量”与“软实力”之间是否确实存在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找到在实质内涵上一脉相承的核心价值体现。
什么是软实力约瑟夫·奈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
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在这个分类模式下,我们还能将软实力再作进一步深入分析,约瑟夫·奈将其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在约瑟夫·奈所构建的这个关于软实力的概念框架之下,“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其实是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_对策及中国的应对_唐彦林

世界政治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对策及中国的应对*唐彦林=内容提要>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的关系问题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重要视角,/挑战论0、/融入论0和/替代论0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三种主要观点。
借用/和平式权力转移0理论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只是侧重从权力、秩序制度以及观念和身份的角度对中国与现行秩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各有其缺陷。
/挑战论0认为权力在崛起国与主导国间进行转移时,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大。
这一论断忽略了国际秩序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估了主导国与崛起国在国际秩序走向上进行协商调解的能力。
/融入论0分析了崛起国以和平方式融入现行国际秩序的可能性,但它具有一定的/西方中心论0的色彩,反映出美国试图以自己的政治价值观进行评价并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企图。
/替代论0解释了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但它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相对立起来,将两者视为彼此替代的关系,这是西方冷战思维在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关系上的一种反应。
针对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对策,中国应采取恰当的原则、方式和方法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总体发展战略。
=关键词> 美国;中国崛起;国际秩序;应对=作者简介>唐彦林,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政治学博士。
(沈阳邮编:110036)=中图分类号> 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10) 03-0030-16*本文系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资助项目5东亚地区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变6(项目编号: 200910)以及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5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研究6(课题立项号:2008J Y J066)的系列成果之一。
非常感谢5世界经济与政治6杂志的匿名审稿专家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笔者受益匪浅,文中错漏由作者负责。
“软实力”与国家的强大

“软实力”与国家的强大作者约瑟夫・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曾任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
美国想保持强大,就必须关注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什么呢?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都是劝导他人改变立场的硬实力。
硬实力依靠劝诱(胡萝卜)和威胁(大棒)。
但是,还有一种间接运用实力的方法。
一个国家可以在国际政治中得到所希望的结果,因为他国想追随它,欣赏其价值观,效仿其模式,渴望达到其繁荣水平和开放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国际政治中通过制定议程来吸引他人,与通过威胁或使用军事或经济手段来强迫他人改变立场同等重要。
我把实力的这一方面称为软实力。
它可以拉拢他人,而不是胁迫他们。
软实力依赖于制定政治议程并使之成为他人所喜好的议题的能力。
在个人的层次上,明智的父母知道,如果他们用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培养子女,与只靠打屁股、扣零花钱和拿走汽车钥匙等方式相比,父母的影响力就会更大更久远。
同样,安东尼奥・葛兰西早就明白力量来自设置议程和决定辩论的框架。
决定他人喜好的能力往往同无形实力资源联系在一起,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
如果我能让你想做我想让你做的事,那么我就不必逼迫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
如果美国代表了其他人想效仿的价值观,那么我们领导世界所付出的代价会变小。
软实力不能等同于影响力,尽管它是影响力的一个来源。
总之,威胁和奖励都是影响他人的途径。
软实力不仅仅是劝说和通过争论说服他人的能力。
它是诱惑和吸引的能力,而吸引往往可以导致默许或模仿。
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我们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通过我们的文化、我们奉行的国内政策和我们在国际上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
有时候,政府难以控制和利用软实力。
与爱情一样,软实力难以衡量和处理,而且不会感动每一个人,但这些并不会降低其重要性。
正如贝尔・韦德里纳所感慨的那样,美国如此强大,因为它可以“激发他人的梦想和欲望,这是由于美国通过电影、电视控制了全世界人头脑中的概念,大批外国学生来到美国完成学业”。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
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
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北京邮编:100872)自美国学者约瑟夫。
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
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
「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
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
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
「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
海外学者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软实力

海外学者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软实力许少民本文发表于香港《瞭望中国》杂志2012年7月下旬版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与“中国特色的软实力”20世纪80年代末,以保罗·肯尼迪为代表的学者宣传“美国衰落论”。
在“美国衰落论”的滥觞之下,这些学者建议美国应该削减居高不下的防务支出并且推卸不合时宜的国际义务,这样美国才能避免重蹈历史上各个强国的覆辙。
然而,奈的看法却与“唱衰派”的观点截然不同,他认为观察家热议的美国衰落只是“二战效应”(World WarⅡeffect)的消失以及战后相互依赖的发展导致权力的性质发生重要变化的结果。
在这个背景下,奈首次提出了“软实力”概念。
奈认为与其它大国相比,美国依旧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诸多观察家忽略的软实力上占据优势地位。
进入新世纪,“美国衰落论”偃旗息鼓,但“美国必胜论”却甚嚣尘上,于是奈频频针对软实力著书立说。
如今,“软实力”已成为各国学界与政界的常用术语。
在奈看来,“软实力即吸引力”。
具体来说,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大棒)或者利诱(胡萝卜)的方式让他人去做你意欲其所做的事情的能力。
其与“硬实力”相辅相成,但并不依赖于硬实力。
此外,在奈看来,软实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以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
然而,中国语境下的软实力却与奈阐述的软实力有所不同。
在美籍华人学者王红缨看来,“奈有关美国软实力的讨论强调‘当代’美国大众流行文化而中国学者有关中国软实力的讨论则聚焦于‘传统’中国文化。
奈探讨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吸引力而中国的分析家却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吸引力。
再者,有关政策的建议,中国的分析家赋予软实力的‘国内’基础以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从国内凝聚力和政策合法性等角度予以软实力宽泛的定义。
与此相对,奈的关注点在于通过提升美国‘外交’政策的内容和实质使美国更具吸引力”。
浅论“软实力”

浅论“软实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家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频繁,国家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
与传统的军事实力相比,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其文化、价值观、政策等方面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能力。
在国际关系中,软实力可以帮助国家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和合作。
本文将对软实力的概念、作用以及中国的软实力进行讨论。
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当于1990年提出的。
他认为,国家的软实力包括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说服力。
软实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力量,通过有效的外交手段来产生影响力。
与硬实力(如军事力量)相比,软实力更注重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更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它是国家实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国家的利益。
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软实力可以帮助国家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表现在其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这些方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一个国家若能通过这些方面展示出自身的优势和独特性,就能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支持。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成就吸引了很多外国人的关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因此得到提升。
软实力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强,越能吸引其他国家与之进行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合作。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国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合作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软实力,一个国家可以与其他国家建立互信关系,共同面对全球挑战。
中国的软实力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在国际媒体上的形象不够正面。
由于缺乏对外传播的能力和理论基础,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面临着一些负面言论和误解。
中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
尽管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但在国际舞台上对外传播的力度不够,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有限。
中国的外国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中国对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美国软实力经验分析及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研究

2 0 1 3 年4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也领先 于其他 国家 。美 国具有完善 的教育体制 和先进 的教
育体 系 , 世 界各 国很 多优秀 的人才 都到 美 国留学并进 行研 究, 美国拥有的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都居世界第一 。各 国优 秀 的科 技人 才都 流 向了美 国 , 这样 有助 于美 国软实力 的提 升 。美 国将研究 生教育 的方 向指 向为科 技创新 的密集型产 业, 鼓励交叉学科 和跨学科进 行创 新活动。美国加强 了对劳 动力 的技术 教育培养 , 这成 为教育 的基本职能 和 目的之一 。
Vo 1 . 2 6 No . 4
Apr . 2 01 3
美 国软 实 力 经 验分 析及 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研 究
曾 艳
(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4 4 8 0 0 0 )
[ 摘 要 ] 当前 ,在全 球经济 一体 化背景 下 ,各 国之间存在 着综合 国力的对 比。“ 软 实力”作 为综 合国力重 要的组成部 分 ,在 国际社会 中发挥着 日益重 要的作用 和影响。在此对美 国软 实力建设 的经验进 行 了分析 ,重点分析 了科技创新力 的建 设 、在教育方面 的建设 、在人 口竞争力方面 的建设 等内容 。对此 ,我 国软实力建设 的路径研 究,应遵 守文化安全 、现有 经 济制度 以及人 民群众主体 的原则 ;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 ,完善社会 主义制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以及 改善 民生 和 增强话语权 。因此,本 文的研 究对提 升我 国文化软 实力具有积极 的意义。
中美学者关于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理解的对比分析

正如前文提到,国内关于 “软实力” 的研究 成果颇丰,这里就不一一叙述①。就中国在东南亚 “软实力” 这一具体问题来说,笔者从数据库的检 索中检索到的文章有: 卢继鹏的 《软实力与中国 对东南亚外交》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 年 第 4 期) 、陈显泗的 《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 《东南亚研究》2006 年第 6 期) 、张锡镇的 《中 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和中美关系》 ( 《南洋问题研 究》2009 年第 4 期) 。而海外学者关于中国 “软实 力” 的研究也相当丰富②,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两份美国国会关于中国东南亚 “软实力” 的研究 报告: 《中国在东南亚的 “软实力”》、 《中国外交 政策与其在南及洲和非洲的 “软实力”》 (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Soft Power’in South America,Asia,and Africa) 。近年来,关于中美两国在东南亚 的软实力比较研究也有一些新的文章,如谭笑的 《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 “软实力” 比较》,该文章 对中美两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进行了比较,以及陈 瑶的 《美国对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认知———以 国会研究处报告和民意调查为中心的分析》 ( 《厦 门大学学报》 ( 哲社版) 2009 年第 4 期) 。
中国在东南亚 “软实力” 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6099 ( 2011) 05 - 0064 - 05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Scholars' Perceptions of Chinese Soft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中国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及排序 软实力来源 经济 受访国家 美国 日本 韩国 印度尼西亚 越南 未进行评定 。 0. 52 0. 57 0. 57 0. 73 0. 70 0. 55 0. 58 0. 64 0. 74 0. 80 0. 56 0. 57 0. 54 0. 62 0. 77 0. 40 0. 44 0. 51 0. 69 0. 67 0. 34 0. 41 0. 48 0. 71 — — — 人力资源 文化 外交 政治
本期聚焦 3. 中国的软实力在拉丁美洲 、 东南亚 、 非洲等 发展中国家增长明显 与中国显著的经济进步相应的是 , 中国的文 化和外交影响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扩大 。 这种被称为软实力的增长若干年前就已经在东南 亚地区很明显了 。 除东南亚外 , 中国的软实力在 美洲和非洲表现得同样明显 。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 会从事拉丁美洲研究的高级研究员朱莉娅·斯韦 格认为 ,“ 与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坏名声相比 , 中国 是一种清 新的空 气 , 中国的 影响被 认为是 有益 的。 ”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非洲政策研究高级研究 员普林斯顿·莱曼认为 , 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 包括 : 与非洲在贸易和人权国际论坛上加强团结 , 免除非洲国家债务 , 在中国的大学和军事院校培 训非洲人 , 派医生在整个非洲工作 , 在基础设施 、 3 1 农业和能源等领域进行投资等 。 从美国进行的调查来看 , 近年来中国的软实 力在发展中国家的确增长较快 。 当被问及中国在 亚洲是否具有主要是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时 , 被调 查国家的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地区影响不是 很积极就是有些积极( 美国 53 %, 日本 62 %, 韩国 和印度尼西亚均为 58 %, 越南 76 % ) 。 展望未来 , 除印度尼西亚( 35 % ) 以外的受访国家的大多数受 访者均 认为 中国将 是未来 亚洲 的领 导者 ( 美国 4 1 68 %, 日本 55 %, 韩国 78 %, 越南 71 % ) 。 4. 中国软实力增长的主要原因 首先 , 中国软实力不断增长的基础是改革开 放以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及成功的发展模式的 吸引力 。 实际上 , 在冷战结束后不久 , 就有美国学 者因中国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质疑苏联解体后资 本主义获得全面彻底胜利的观点 。 改革开放后 , 中国快速的经济崛起使许多进步人士把中国作为 发展典范 , 认为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 , 在现存的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 有可供选择的不同道路 。 主 6 1 流经济学家已经接受中国是发展 典范的观点 。 “ 北京共识” 的提出及相关讨论就充 分说明了这 一点 。 其次 , 得益于中国政府和人民日益开放性的 思维及有意识的推动 。“ 中国成功的巨大动力来 源于它仿效过去美国对外国人及其想法的接纳能 力 。 而我们失去的许多优势则根源于我们的一种 新倾向 , 不听我们不熟悉的新想法 , 向我们不熟悉 的人关闭边界 。 在过去 28 年中 , 中国已经通过自 省、 自我修正和对变化保持开放性的能力获得了 7 1 惊人的进步 。 ” 软实力增长的原因 , 除以日益增 长的硬权力为基础外 , “ 近年来 , 中国政府政策的
危机的时候 。“1997 年是标志中国软实力呈现的 时间 。 在金融危机期间 , 北京拒绝人民币贬值 , 以 ② 这样的决定来支持亚洲 。 ” 2007 年 5 月 , 耶鲁大 学出版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学者约 书亚·库兰茨克的《魅力攻势 — — —中国的软实力如 何改变世界》 一书 , 这是美国甚至西方第一本研究 中国软实力的专著 , 在美国学界和政界引起很大 关注 。 2007 年 10 月 ,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正式提出 ,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使人民基本文 ③ 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 约瑟夫 ·奈认为 , 这表 ④ 明软实力已经进入中国的官方语言 。 从此 , 关于 中国软实力的话题在美国越来越热 。 除少数学者外 , 美国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普 遍认为 , 中国的软实力获得了长足发展 。 著名汉 学家沈大伟教授认为 , 中国崛起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中国软实力的崛起 。 中国在全球的表现主要 体现在经济 、 外交和政治 ( 局部的 ) 以及不断增加 ⑤ 的一系列“ 软实力” 的文化工具方面 。 同时 , 中国 意识到了用“ 硬权力” 和“ 软实力” 两条腿走路在发 展“ 综合国力” 方面的重要性 。 更为基础的是 , 中 国正在寻找确定与西方相分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 东西 , 作为独一无二的对国际社会和世界文化的 积极贡献 , 这种贡献将与中国有特别联系 。 按北 京的观点 , 中国现在提出的诸如“ 和平发展” 、 “和 谐”( 包括外部的和谐世界和国内的和谐社会) 、 双 赢的解决方法和战略伙伴关系就适合这种模式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双月刊) 2009 年第 6 期
美国对林
[ 内容提要] 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壮大 , 是中国和平 崛起的重要 组成部分 。 近 年来 , 美 国对中国 软实力的关 注 日益加深 , 并对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进行了全面的 评估 。 美国学者普 遍认为 , 中国注重 并展示其 软实力建设 始 自 20 世纪 90 年代 , 至 2007 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召开表明软实力已经进入中 国的官方语言 。 中国软实力增长 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在于 ,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 力的不断增强及成 功的发展 模式的吸引 力 , 以 及中国政 府和 人民日益开放性的思维及有意识的推动 。 此外 , 中国的软 实力增长还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失误有关 。 [ 关键词] 美国 中国 软实力建设 启示 [ 分类号] D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005 -6505( 2009) 06 -0015 -05
— 15 —
本期聚焦 而传统文化价值观 、准则和格言 , 特别是那些与儒 家思想相关的都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可以提升的更 ⑥ 具根本和普遍意义的文化贡献 。 约瑟夫·奈曾形 象地描述了近年来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 “ 中国的传 统文化一直深具魅力 , 而今它也正在进军全球通 俗文化的领域 。 华语影片《卧虎藏龙》 在非英语电 影中票房价值最高 , 篮球明星姚明具有同迈克尔· 乔丹旗鼓相当的潜力 , 中国举办 2008 年奥运会 , 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过去 10 年间由 3 . 6 万增长 到 11 万 , 2008 年中国接纳了 1700 万外国游客 , 在 世界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超过 170 所 。 当美国之 音将中文广播的时间从每天 19 小时削减到 14 小 时的时候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却将其播出时间增 ⑦ 加到每天 24 小时 。 ” 在看到中 国软实力建设取 得长足进 展的同 时 , 美国学者也普遍认为 , 制约中国发展软实力的 因素仍然较多 , “ 中国的全球软实力将仍然是有限 的 , 既出于中国的政策偏好 , 也与其他国家以自我 利益为中心有关 。 中国将继续优先解决自身明显 的国内经济不平等 、基础设施问题 、 政治转型压力 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 而不会过于关注在全球的 ⑧ 表现” 。 因此 , 中国大多数的软实力建设和影响 还是和安全相关的 。 某种意义上还是被动反应型 的 , 缺乏更多的积极建构的意图 。 华盛顿战略与 国际研究中心在《中国软实力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 两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竞争》 的报告中 , 对中 国的软实力状况进行了评估 。 报告认为 , 中国国 内正在进行有关软实 力的来源和使 用原因的争 论 。 目前中国缺乏协调的国家软实力战略 , 中国 自身的软实力是防御性的和被动反应的 , 是为了 ⑨ 减轻别的国家的中国威胁论意识 。 有的美国学 者认为 , 美国学术界对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还很欠 缺 。“ 有关中国崛起的分析和讨论几乎完全集中在 实力不断增长的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 。 然而软实 力的来源 — — —包括文化 、 政治意识形态和外交 — — — 作为强国地位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在被逐步 地认识到 。 在有关中国的讨论中 , 软实力这一主题 要么是缺少 , 要么被误用 , 这是很奇怪的 。 虽然中 国运用软实力在许多方面还是受约束的 , 但它的软 ⑩ 实力来源是相当可观并且需要精细研究的 。 ” 2. 中国推动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措施及 目的 2008 年 , 美国的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和韩 国的东亚研究院合作对美国 、中国 、 日本及韩国等 国家进行了国家软实力的比较调查 。 其中 , 中国 1 软实力各组成部分在受访国家中的排序如下 :
*本文系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2009 年资助项目“ 东亚地区秩序变迁中的中 国角色转变” ( 项目编号 : 20091010) 和教育部学习宣 传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 应急) 课题“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研究”( 项目编号 : 2008JYJ066) 的 研究成果 。
注 : 把五个关键领域的问题答案合并以后 , 平均影响力的水平范围 从 0 到 1 。 在 越南进行的 中国政治 方面的软实 力
美国学者认为 , 就推进软实力建设的措施而 言 , 在经济领域 , 中国主要通过贸易 、 投资 、 观光旅 游 , 侧重于能源和其他资源等 。 如不附条件的援 助和低息贷款 , 减免债务 ; 推动建立中国与东盟自 由贸易区建设等 。 在政治外交领域 , 中国与东南 亚、 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高级领导人互访频繁 ; 举 办中非合作论坛 ; 积极参加多边组织和机构 , 扩大 影响 , 如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 东盟地区论坛 、 东亚 峰会 、东盟 10 +3 峰会 、东亚和 拉丁美洲 合作论 坛、 美洲国家组织以及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等 ; 奉 行互相尊重主权 , 不干涉内政的政治理念及互利 双赢的合作模式 ; 实行以邻为伴 、与邻为善及“ 睦 — 16 —
近年来 , 伴随中国在经济 、 政治和文化等领域 的快速发展 , 特别是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成为国际 社会的共识以后 , 有关中国崛起将对美国造成什 么样的影响的问题成 为美国各界关 注的焦点问 题 。 长期以来 , 美国学者更多地关注中国的“ 硬实 力” , 即经济和军事实力 。 但随着中国软实力的快 速发展 , 美国学术界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程度不 断加深 。 一 、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 对中国软实力进行评估的既包括普通学者 , 也包括美国国会 、 思想库和调研机构等 。 可以说 , 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已经全面展开 。 1. 对中国软实力发展过程及基本现状的评估 美国学者普遍认为 , 中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 开始注重并展示其软实力建设 。“ 对今天的中国 来说 , 约瑟夫· 奈的软实力概念正成为中国战略利 益和战术焦点的特殊领域 。 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的愿望相一致 , 为了向其他国家保证其崛起的善 意本质 , 以及阻止制衡中国集团的形成 , 中国早在 20 世纪 90 年 代初就 注重 软实 力的 概念 。 近年 来 , 无论在公开还是私下场合 , 中国都明确地声明 将通过行动和政策来发展和培育软实力 , 并将之 ① 置于优先位置 。 ” 而从实践上来看 , 冷战后 , 中国 软实力的初步展现是在 1997 年东南亚发生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