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散文选

合集下载

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
• 对魏晋文风的批判。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

白 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 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 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 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 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 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 其精者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皋陶、禹 孔其子像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 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 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 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 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陈子昂议非经背圣,不合于礼。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 以前议从事。谨议。
推翻前议。
礼法之本,合统于一 礼法之用,判然有异
旌与诛莫得而并
礼杀直不 法不的议
合仇曲
旌义 服 者孝 当死
• 富于逻辑性,说理充分。 • 情理兼备,发人深省。 • 语言多变化,辞短意长。
1. 陈子昂《复仇议状》。 2.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进学解》等。 3. 柳宗元《永州八记》。
• 洎张燕公以辅相之才,专撰述之任,雄 辞逸气,耸动群听。苏许公继以宏丽,丕变 习俗。 • 而后萧、李以二《雅》之辞本述作;常、 杨以三《盘》之体演丝纶;郁郁之文,于是 乎在。
• 惟韩吏部超卓群流,独高遂古,以二帝 三王为根本,以六经四教为宗师;凭陵轥 轢,首唱古文,遏横流于昏垫,辟正道于 夷坦。于是柳子厚、李元宾、李翱、皇甫 湜又从而和之,则我先圣孔子之道,炳然 悬诸日月。故论者以退之之文,可继杨、 孟,斯得之矣。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黄州快哉亭记

高二语文选修唐宋散文选读课件黄州快哉亭记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此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认为只要保持坦荡 的胸怀,不被外物所伤,就能在任何环境中感受到 快乐。
文学艺术手法探讨
比喻手法的运用
文章中大量运用比喻手法,如“变化倏忽,动心骇目”、“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 木行列”等,使得描绘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和谐共处
面对社会矛盾和冲突,应借鉴 儒家中庸之道和道家顺应自然 的观念,追求和谐共处和可持 续发展。
精神追求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容易 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潭,应学习 道家超脱物欲的思想,关注精 神世界的追求和成长。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相关历史知识补充
唐朝与宋朝的历史背景
黄州快哉亭的历史与文化
简要介绍唐朝和宋朝的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 环境和文化氛围。
小组代表分享交流讨论成果,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进行 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升阅 读和鉴赏能力。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 内容进行总结,强调 重点和难点。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 余时间多读书、多思 考、多写作,提升语 文素养。
教师布置相关作业, 包括阅读理解、文本 分析、写作练习等。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而乐”的政治抱负。
02
《醉翁亭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以醉翁亭的秀丽景色为
背景,描绘了滁州百姓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光
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03
《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辞赋,通过游览赤壁的所见所感,
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宇宙的无穷等深刻问题,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

《古代文学》第七章 唐代散文和小说

《古代文学》第七章   唐代散文和小说

第七章唐代散文和小说▪清嘉庆年间董诰等人奉敕编《全唐文》,收录作者3042人,作品18488篇。

▪同治年间陆心源又补辑3310篇。

▪编者使用大散文的概念,相对于诗歌、小说而言。

唐散文有骈体有散体,骈体占主导,公文等都是以骈体写成。

古文,相对于六朝时期盛行的骈体而言,因通行于六朝以前的先秦两汉的古代,称古文。

一、初唐散文1、魏征:《十思疏》2、王绩:《五斗先生传》、《醉乡记》3、“四杰”:《滕王阁序》、《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4、陈子昂:《与韦五虚己书》、《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二、盛唐散文1、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2、王维:《山中与裴迪秀才书》3、李华:《吊古战场》4、元结:《右溪记》☞韩柳古文运动☞韩愈的古文创作☞柳宗元的古文创作☞其他作家作品:白居易:《醉吟先生传》、《养竹记》、《草堂记》;刘禹锡:《陋室铭》1、韩柳古文运动背景:“古文运动”响的文学革新。

韩、柳是“古文运动”的主帅。

刘、白、元等都参与其间,一时作手如云,声势大震。

古文运动的理论:▪“文以明道”——古文运动的理论核心,道即儒家的伦理道德。

▪独立创新——文体、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

▪蓄情养气——重视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2、韩愈的古文创作闳中肆外的论议文:《原道》、《进学解》、《师说》、《论佛骨表》等;生动传神的记叙文:《张中丞传后叙》情至而深的抒情文:《祭十二郎文》、《祭柳子厚文》;“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是哭,一面是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吴楚材《古文观止》评《祭十二郎文》《杂说》、《毛颖传》、《送穷文》等;(闳中,指情感内容;肆外,指形式猖狂恣肆。

)“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宋·李涂《文章精义》);“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地位和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3、柳宗元的古文创作议论文。

《古文观止》里10篇短篇古文,全是经典

《古文观止》里10篇短篇古文,全是经典

《古文观止》里10篇短篇古文,全是经典诗词精品集《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是一部供私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书名“古文观止”的意思是“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

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

今天,诗词君要分享10首最短的古文,全是经典,一起来读一遍吧!《齐桓下拜受胙》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

”齐侯将下拜。

孔曰:“且有后命。

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解读】《齐桓下拜受胙》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出自左丘明的《左传》。

这是篇短文,记录了周天子赏赐给齐桓公祭肉的场面。

本文写齐桓公只有一段话、一套程式化动作,却把一个雄才大略、老谋深算的形象刻画得形神毕肖。

《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解读】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全文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评价】清·谢有煇《古文赏音》:此文殆借室之陋以自形容其不凡也。

虽不满百字,而具虎跳龙腾之致。

《马说》唐代: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唐代散文 (2000字)

唐代散文 (2000字)

唐代散文摘要:唐代的文坛绚丽多彩,百花争艳。

除诗歌、传奇、变文、词之外,散文也异常发达。

特别到了中唐贞元、元和期间,在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掀起之后,散文更是盛况空前。

它的题材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广泛了,举凡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都可以运用散文这种形式。

作家作品方面,唐代不少著名诗人都兼擅诗文,如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元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陆龟蒙、皮日休、罗隐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越的散文作家。

他们的散文作品,数量也蔚然可观,如韩愈的散文现存约三百多篇,柳宗元的散文现存约四百多篇。

晚唐小品也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后人的喜爱和称赞。

关键字: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唐末小品文。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八世纪后期的一次文体革命。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

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

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就是要求用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

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韩愈散文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

他的贡献在于:不但恢复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和历史地位,而且大大扩大了散文的功用,使这种原来主要用于著述的文体,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思想、描述事物、表达情感,具有多样化功能的语文工具,从而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广阔天地。

同时,由于他十分重视文学特征的表现和文学手段的运用,创作出优秀的文学散文,提高了散文的审美品格,由此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语文苏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丰乐亭记)资料

语文苏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丰乐亭记)资料

20
夫宣上恩德以与 民共乐,刺史之事 也。遂书以名其亭 焉。庆历丙戌六月日,
右正言、知制诰、知 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而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 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 内的事。于是便写了这篇文章, 并给亭子起名为丰乐。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 知制诰、知滁州军州事欧阳修 记。
21
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6
第三段介绍了滁州现今的情况。
作者是如何介绍滁州现今的情况的?
可分为三层:一是简要介绍目前的状况;二是交代自己生活 在此的心态;三是说明百姓愿意与自己同游的原因。
17
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 文章中的动词用的很传神举例说明: 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 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 “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 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 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 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这两句话用词准确传神, 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 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叶 落,山势蝇岩毕露,故日“刻露清秀”,作者仅 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 钦佩。
今天滁州位于江淮之间,地方偏僻, 是船只车辆、商贾游客都很少到的地 方。百姓生下来就不见外地的事情, 安心于耕田种地,穿衣吃饭,养老送 终。谁能知道皇上的功德,让百姓休 养生息,如雨露滋润、阳光普照达百 年之久呢!////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 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民风安 恬闲适。既已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 泉,便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抬头 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花 草,夏天荫凉于茂密的乔木,秋迎风 霜,冬赏冰雪。秋冬的刻削裸露,春 夏的清幽秀茂,四时的风光,无一不 令人喜爱。民众也为年年谷物的丰收 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 他们推求这里的山川形胜,叙述这里 风俗的美好,使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 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 事的时代。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材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材
日期: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 材 汇报人:
目录
• 教材简介 • 教材内容 • 教材使用方法 • 教材价值与意义 • 教材问题与改进 • 教材影响与展望
01
教材简介
教材背景
适应新课改要求
本教材的编写是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 能力。
经典文学作品
唐宋八大家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
改进方向
01
优化内容安排
对教材中的文章选择和编排顺序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确保内容安排的
合理性和科学性。
02
增加注释和导读
针对教材中较为难懂的文章,增加必要的注释和导读,帮助学生更好地设计
重新设计练习题,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层次性,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
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增加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拓展性的练习题,激发学
学习建议
注重积累
01
积累唐宋八大家散文中的经典名句、段落和词汇,提高语言素
养和表达能力。
主动探究
02
结合单元主题和教学重点,主动探究唐宋八大家散文的内涵和
艺术特点,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多角度学习
03
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如朗读、背诵、鉴赏、写作等,多角度
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文化意义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唐宋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选读经典唐宋散文有助 于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文化自信与认同
通过学习唐宋散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培养民族 自豪感和家国情怀。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唐宋散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融 合,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唐代散文5篇 .doc

唐代散文5篇 .doc

唐代散文5篇烟雨销魂桥_散文随笔700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我吟咏着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在雨中打伞漫步。

从桥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的大多是幸福和幻想: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识,互生爱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今天,我却感到了桥的冰冷。

雨停了,我收起伞,抬头才见灞桥已到。

她还没有来。

桥边翠柳低垂,絮花纷飞,漫天飞舞的絮花让我想起了那年冬天——我们共同走过这座桥。

柠莹是我从小到大的挚友。

那年冬天,她,我和洛小菲着急地走着。

不知何故,那天很热闹,行人拥挤。

洛小菲一直拉着柠莹的手,怕会失散吧!我却并未在意,左瞧瞧右瞅瞅,望着车水马龙,顿时眼花缭乱。

再寻找她们时,却只看见远远近近,密密麻麻的陌生人,不断有人从我身边经过,唯独不见她俩。

我只好向前走,我看到无数人,慌了。

上了桥,我倚着栏杆寻找,我看见她们掂着脚尖四下张望,一脸的焦急,俨然我刚才寻找她们的样子。

我才知道她们的好,想起了她们在我生病时的辅导,在我参加比赛时的呐喊。

曾有无数欢笑,在这桥却散失了。

“我在这!”听到我的声音,她们大叫大笑着狂奔而来,紧紧的握着我的手。

我们哭了。

今天,在这座桥,我却要和柠莹告别了。

她将要去美国,或许再也见不到这座把我们的友谊加深的“友谊之桥”。

“喂!”银铃般的说话声将我从沉思之中拉了回来,柠莹来了!“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当然是我们失散纪念日回来了!放心,我绝不会忘记你们的,可惜小菲没来。

”说着,她的脸上现出了一份落寞,眼角流出了眼泪。

然后她从书包里拿出两个瓶子轻轻地放到我的手里边,说:“这是我为你们折得星星,每一颗里都有一句话,记着想我啊!”我无奈的笑了,拿出了一个泛黄的记载着那些难忘的日记本给她。

终于,我们抱头痛哭。

雨,又下了起来。

这座桥,是友谊之桥,左边散失了,却在右边更加理解与信任。

相信友情的桥会构成人生一道美丽的风景。

海棠花落_散文随笔700字从暗无天日的大地深处而来,到金黄色的阳光从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⒋抒情夹杂叙事 紧扣“别”“序”
自叙遭遇,说明此行的去向: “勃三尺微命”至“奏流水以 何惭” 。
申明作序辞别之意:“呜呼” 至“四韵俱成” 。
三、应酬性与文学性的结合
应酬性 :
首先,对洪州地势、物产人才大加宣扬;
其次,对主人阎公及文武陪客备加夸赞称颂; 其三,对滕王阁及周围的景观大加渲染; 其四,自谦也是应酬的需要。 文学性:在应酬中充分运用了想象、夸张、拟人等 文学手法,后面的写景当然文学性更强。“天高地 迥”以后,除了继续运用多种文学手法之外,还侧 重写“失路之人”、“他乡之客”宇文新州和自己 的悲感。
⒊ 抒情: 紧扣“饯别”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 之有数” ——大转折,全文结构的关键。 一是悲慨,宇宙无穷,人生短暂, 命运多舛,他乡作客; 一是勉励,老当益壮,穷且弥 坚,失之东隅,收之桑隅。
人生感慨
由消极悲观变为积极乐观,体现了作者失望与希望、 痛苦与追求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面对逆境的超 越情怀。
由古及今,由远到近,由物到人,由主到宾,由别
人到自己,层层铺叙,层层收束。
⒉ 写景:紧扣 “秋日”、“登 滕王阁”
登滕王阁、滕王阁的壮丽景象: “时维九月”到“即冈峦之体 势” 。 滕王阁远处的美景 :“披绣 闼” 到“声断衡阳之浦” 。
由近及远地展示出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
“遥襟甫畅”至“极娱游于暇日”:宴会之盛之乐。
其三,变化着的悲剧感。
前三段张、许蒙冤未白,悲剧感被压抑,故层层申 辩,文气比较收敛。 第四段在反驳中转向主动进攻和正面歌颂,悲剧感 向外张扬,文气也强盛念缅 怀的情绪,文气委婉纡徐。
小石潭记
柳宗元
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发现过程和小石潭的环境。
六、写景特点
(1)色彩鲜明 ;(2)远近错落 ;(3)虚实相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花 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瘐信《马射赋》) 上句落霞与孤鹜,一远一近,一为无生命的云霞, 一为有生命的动物,让二者齐飞,语出惊人。 下句秋水与长天,一近一远,一实一虚,青天碧水, 水天相连,浑然一色。 上下句之间,一动一静,一高一低,一为彩霞绚丽, 一为水天一色,勾画出动静相宜、上下和谐、色彩 明丽的绝妙图画。
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突出水之清澈。 东晋·袁山松《宜都山水记》:“其水十丈见底 ,视鱼游如乘空。” 梁·吴均《与宋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 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唐·沈佺期《钓竿篇》:“人疑天上坐,鱼似镜 中悬。”
第三段写潭四周环境,重点表现游人的感受。 第四段记同游诸人。 这是篇山水游记,却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前两段:悠然自得之乐——短暂。 第三段:清冷、寂寞,反映了凄怆、哀怨的心境 。 “闷则出游,游复多恐。„„时到幽山好石,暂 得一笑,已复不乐。”——忧伤的情绪。
四、变化多端的手法
其一,变化的议论方式。第1段,似读书笔记的 写法,较随意。第2段,假设推理的手法;第3 段,归谬法,用笔简洁。第4段,话语蹈厉奋发, 咄咄逼人。 其二、变化的叙事方式。第5段叙求援。时而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时而激昂悲壮,感慨淋 漓。第6段补充张巡的轶事,较自然随意,节 奏也较为舒缓。
一、题解
序的含义: 一是序跋,在著作和诗文的前面或后面; 二宴集序,用于宴会聚集,说明集体作诗的 原因,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是赠别序,用于赠别,如韩愈《送孟东野 序》。 《滕王阁序》之序:既是宴集序,又是赠别 序,还是《滕王阁诗》的序文。
《滕王阁诗》
王 勃

五、结构缜密
1、步步推移,步步衔接,转换自然紧凑;大开大 合,结构缜密,统帅于题目之下。 2、文中用了许多过渡性的句子: 一二段之间,“家君作宰„„躬逢胜饯”,既承接 上文介绍宴会上的宾客到作自我介绍,又引出下文 游览滕王阁的描写。 写滕王阁景观时,“披绣闼,俯雕甍” ,是由近 景向远景的过渡。 写景与抒怀之间,“天高地迥,„„兴尽悲 来„„”,是由写宴会之盛、兴致之高,转入抒发 人生感慨的过渡。
归谬法
第四段,反驳不必死守睢阳城的谬论。 先反面驳斥,后正面阐述守城的意义,最后就睢阳 城沦陷及其不幸发表议论,指出真正要承担责任是 那些坐视不救者。
第五段,补充南霁云的事迹。
拒食断指;抽矢射塔;临终前笑答张巡。
第六段,补充张巡的遗闻佚事。 一是张巡惊人的记忆力——过人的才华。 二是就义时的情景——大义凛然。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基本内容
地势之雄:“豫章故郡”到“控蛮荆而引瓯越” ⒈ 叙事: 紧扣“洪府” 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到 “俊采星驰”
宾主之尊:“台隍枕夷夏之交”到“王将军之武库” 作者自身:“家君作宰”到“躬逢胜饯”
张中丞传后叙
韩 愈
一、写作背景
睢阳保卫战
睢阳太守:许远 御史中丞:张巡 “序”:一般放在书前,变称作“叙” 或“引”。“后序”:对著作进行补充、 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二、课文讲解
第1段,交待写作缘起——读李翰 《张巡传》后有感而作。 第2段,反驳许远畏死投降论。 假设推理
第三段,反驳城陷的责任在于许远。
七、用典技巧
用典变化多端:正用,反用;明用,暗用——为了 贴切自然地表达内容、抒发感情。 “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正用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反用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明用 “宾主尽东南之美”、“纤歌凝而白云遏”——暗 用
三、先议论后叙述的结构
A.议论——破小人之言——读《张巡传》 (前四段) B.叙述——彰英雄业绩——补《张巡传》 (后两段) 先议论后叙述:议论在前有事实基础(李翰 《张巡传》),且符合实际需要(驳斥流言 蜚语,维护英雄形象)。
议论有先后主次:许远受诬最重,故先为许远洗刷 各种不实之词,后反驳不必死守睢阳城的谬论。 议论后,补充张巡、南霁云等人的遗闻佚事,一是 为前面的议论提供佐证,二是进一步完善英雄们的 形象,使之更丰满更生动。 两个部分,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驳斥谣言,歌颂英 雄),虽前后分明,却浑然一体。
四、骈文规范的遵守和突破
规范的遵守 :
对偶:除“嗟乎”、“呜呼”之外,全是对偶句, 且大都是四六句型,对仗中又多用当句对; 辞藻:华美富丽; 声律:和谐,音韵铿锵;
用典:繁富贴切。
规范的突破:
第一,以散行的气势驱使对偶句,全篇文气腾涌, 势不可挡 。避免了骈文艰涩不畅的通病,有利于感 情的抒发。 第二,以充实的内容、真挚的感情注入骈文的形式 中,矫正了六朝骈文末流华而不实、柔而无骨的弊 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