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文学史

合集下载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

查看文本教学大纲“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大纲总学时:72 学分:4 开课学期:2撰写人:文日焕(古典部分)金明淑(近现代部分)金春仙(当代部分)一、课程指导思想及其目的《朝鲜-韩国文学史》教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分析韩国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并努力达到以下目的:一,通过系统地讲授韩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韩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熟悉相关的文学常识;二,通过对重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欣赏韩国名篇佳作的基本技能,提高文学修养,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更好地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三,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小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二、课程简介《朝鲜-韩国文学史》课程,是朝鲜语言文学系的主干课程,是中韩经贸翻译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本课程介绍韩国文学史的系统知识,包括作家、流派以及文学史的发展线索;讲解部分名篇并由此培养学生欣赏韩国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对学生的要求,是重视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重视搜集资料和综合运用的能力的训练。

三、课程章节及主要内容第一编朝鲜-韩国古典文学(24学时)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 1.1 概观§ 1.2 神话§ 1.3 原始歌谣§ 1.4 古代歌谣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朝鲜上古时期的文化思想,古代神话的分类及特点。

应当重点掌握的作品:《龟旨歌》、《箜篌引》、《檀君神话》。

教学要求:一.要求学生了解朝鲜上古时期文学的主要内容。

二.要求学生掌握朝鲜古代神话的特点。

第二章三国文学(4学时)§ 1.1 概观§ 1.2 汉文学的起源§ 1.3 说话§ 1.4 歌谣§ 1.5 乡歌的起源应当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三国时期的文学倾向,乡歌诗体的艺术特点及代表作品。

韩国文学史 第一讲幻灯片PPT

韩国文学史 第一讲幻灯片PPT
精品文档
• 第三单元 朝鲜朝时期的文学 • 第十三课 歌辞 • 第十四课 时调 • 第十五课 稗说和诗话 • 第十六课 朝鲜朝时期的汉诗 • 第十七课 国文小说

• 《朝鲜-韩国文学史(下)》

• 第一单元 近代转型期的文学 • 第一课: 唱歌与新体诗 • 第二课: 新小说与启蒙小说 • 第三课: 抒情诗与现代主义诗歌 • 第五课: 卡普系列文学
缺勤1次扣1分,三次按旷课一次处理。 • 作业要求:符合主题,有创意,按时完成。
精品文档
6. 什么是韩国文学?
“韩国”一词, 用于18971910年由朝鲜王国改称的“大 韩帝国”。 日本投降后, 在 半岛南部建立了“大韩民国”,
简称“韩国”
“韩”字始用于古代朝鲜半 岛南部的“三韩”, 即辰韩, 马韩, 弁韩三个部落集团
精品文档
3. 本课程的要求
•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韩国文 学基本知识,了解对韩国文学及文化。本 课程以课堂讲课为主,课堂讨论想结合。 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做到基本 功扎实
• 一定要读完教科书 • 作业要按时完成
精品文档
4. 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 朝鲜-韩国文学史 (上, 下)金英今 编 著, 外语教学与研进究出版社 2010. 6
韩国文学史 第一讲
精品文档
1.本课程的意义 2. 本课程讲涉及的内容 3. 本课程的要求 4. 参考书目 5. 考核方式 6. 什么是韩国文学?
精品文档
1. 本课程的意义
• 本课程是专业必修课,适用于朝语本科学 生提高阶段的教学,拟在第五学期开设。
•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朝鲜,韩国古代文 学和现代文学的主干内容及基本理论知识,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朝鲜和韩国的文 学的基本概况,主要文体,经典作家作品, 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文学知识,扩 展学生的知识面,熟知韩国文化,提高文 学鉴赏和理解能力。

韩国文学史

韩国文学史

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学史:探寻古老却又充满活力的文化遗产引言:韩国文学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韩国文学成为了一个独特的存在。

在这片土地上,古代的文人们通过文字和诗歌表达着他们的情感与思想,将韩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将以韩国文学史为中心,深入探讨韩国文学的独特之处,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分析。

一、古代韩国文学的瑰宝古代韩国文学的瑰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诗歌。

《三国志》是韩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代表之一,其中记载了韩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另外,韩国还有许多神话传说,如《三清洞》和《洪吉童》等,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韩国古代人民的信仰与思想。

在古代韩国,诗歌是文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

《三国时代歌谣》是韩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代表,它们以简练而纯净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爱情、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以《百渚秋歌》为例,这首诗歌以婉约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人们的思念之情,展现了古代韩国人的情感世界。

二、韩国文学的繁荣时期韩国文学在高丽时期(公元918年至1392年)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文人相继出现,为韩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诗人杜甫的《高丽朝行》是一部描述高丽时期的史诗,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除了诗歌,高丽时期的韩国文学还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

李滉的《东国日记》是一部描写他在东国(即东北地区)旅行的游记,通过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此外,高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如士人诗、宫廷诗和寺庙诗等。

三、现代韩国文学的崛起现代韩国文学的崛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韩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并受到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对韩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许多作家通过小说、散文和诗歌等形式,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金东一是韩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小说《朝鲜夏日》以朝鲜半岛的自然景观和人民的生活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社会画卷。

韩国文学概要

韩国文学概要

韩国文学概要韩民族度过历史的逆境,经历苦难而生存下来。

因此,韩国文学上这种忍受苦难考验、顽强地反复地进行生存斗争的印象很深刻。

同时,不得否认地,韩国文学受到东方伦理观支配的传统社会性向制约,比起动态的、转向的文学更倾向于怀古主义或是以过去为主的思考方式。

但是,宏观地看韩国文学就会发现,从原始时代至今的漫漫长途中,每逢岔路口,韩国独立的传统根基和面对历史现实的独特创作不但没有枯竭反而绵绵不断地发展延续,流传至今。

一方面,韩民族自远古时期开始就拥有自己表达想法和情感的固有语言,但是记录这种语言文字的出现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即,朝鲜时代初期创制训民正音以前,韩语只能借用音韵和语法体制都不同于韩语的中国汉字来记录发音和含义。

这就是三国时代就已经形成的乡札或者说吏读。

但是与此不同的是,依照中国传统汉文体进行创作的文学活动也非常兴旺,即使在韩文出现以后也没有中断,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左右。

通常,韩国文学的时代区分方法是依照历代王朝的变迁史来划分的。

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成立之前的文学称为“上古时代的文学”;这三国鼎立时期的文学称为“三国时代的文学”;从高丽创建到灭亡时期的文学称为“高丽时代的文学”;从朝鲜建国到壬辰倭乱时期的文学称为“朝鲜前期文学”;之后直到甲午改革时期的文学称为“朝鲜后期文学”;这些总称为古典文学。

与这些古典文学相对应的概念——新的文学出现了,受西方文化影响发展形成的文学被称为“新文学”,与古典文学区分为两类。

1.古典文学1)上古时代韩国文学的黎明期要追溯到遥远纪元前后的时期。

我们认为某一民族的境遇或者文学是以诗歌、舞蹈、音乐等相融合的综合原始艺术的形态出现的。

韩国的情况也是这样,在古代记载中出现了浮于的迎鼓、东礼的舞天、高句丽的东盟以及马韩、辰韩、矣韩等三韩的祭天仪式。

在这些歌舞和饮酒的习俗中我们能找到古代歌谣的来源。

因此古代歌谣体现民族固有的信仰或者与农业生活密切相关,不是关于某个特定的人而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

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影响

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影响

按高丽一然所著《三国遗事》中有关古朝鲜记录,韩民族(朝鲜族)在韩半岛建古朝鲜之始初,可能与中国尧舜时代差不多。

从古朝鲜到现在的悠久历史期间,韩、中两国,因其国境邻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尤在文化方面,韩民族本有固有言语,树立其独特的精神文化,而发明文字之历史比中国晚,故从古朝鲜时候开始,已经接受汉字和中国文学的形式来创作他们自己的文艺作品。

韩国文学史,可分为古朝鲜、三国、统一新罗、高丽、近世朝鲜、现代等六个历史阶段。

这六个阶段的文学史当中,从古朝鲜到高丽时代的文学,当时韩国还没发明文字,故借用汉字来表记,为此,韩国固有之文学(新罗乡歌,高丽歌谣等)和纯粹汉文学是并存的;到了近世朝鲜第四代世宗24年(1443年),创制训民正音(韩字)以后,才使得用训民正音表记的纯粹韩国文学(时调,歌辞等)和汉文学一起并立发展下来。

因此,我们对本题目之内容,要广泛了解则必须对那两个系统文学接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历史加以考察。

但这里只是把各时代韩国汉文学的发展和中国文学的关系,简单地介绍而已。

一、古朝鲜时代接受的乐府诗古朝鲜人接受中国文学的影响而会作汉文学作品,可以说是从汉四郡时候开始的。

晋人崔豹《古今注》所载古朝鲜津卒白首狂夫之妻丽玉作《箜篌引》,暗示着那时候的情况。

诗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公将奈何。

”除了这首乐府诗以外,古朝鲜时代的汉文学作品,一句也没有遗留下来。

但是,我们注意看这《箜篌引》的作者丽玉之身分,她是一个贱民阶级的女人。

贱民阶级的乐府诗已经到了这么完整的境界,则当时一般社会对乐府文学的关心和达到的水平乃可想而知了。

二、三国时代接受的汉文与五言古诗在三国中,高句丽早一点接受儒、佛、道等先进思想文化,以为国家发展之基础。

百济与新罗,晚一点由高句丽而接受儒、佛、道思想,以成就其各有特长之文化。

举例来说,高句丽开办太学和扃堂等大小教育机关,教五经、《文选》等先进汉文课本,以提高国民教育之水准;新罗融合儒、佛、道思想,以成立花郎徒的“风流”之道,以为三国统一之根本理念;百济接受儒教思想以为百济自己之治国理念,同时把儒教传播于日本,对日本儒学发展有很大贡献。

自考本科韩国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自考本科韩国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考试大纲

山东自考韩国语(本)专业考试计划一、指导思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历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专业考试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增强高等教育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性,为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本科以上水平、有韩国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同时,根据自学考试的特点,着重考核应考者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程度和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要求本专业开考的目的是为了有计划地培养和造就一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具有较广泛的韩国语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朝鲜语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在政治上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文明廉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专业方面,能掌握韩国语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毕业后能较好地从事有关韩国语方面的工作。

三、学历规格本专业为本科学历层次,共设置十一门课程,各科均采用学分制,每门课程考试合格后,即发给单科合格证书。

本专业所规定的十一门课程经考试全部合格(达70学分)且经审核鉴定符合要求者,发给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学历。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由主考院校授予学士学位。

四、报考对象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专业专科及专科以上毕业生均可报考。

五、考试课程与学分01115韩国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考试大纲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大纲韩国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指定使用的教材为《朝鲜-韩国文学史》,金英今编著,张光军审订,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及试题难易程度1.试卷题型结构表2.试卷分别针对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及能力层次命制试题,四个层次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理解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难易度大致可分为容易、中等、难三个等级,试卷中不同难易度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容易占30%,中等占50%,难占20%。

论1950年代的韩国基地村小说

论1950年代的韩国基地村小说

论1950年代的韩国基地村小说韩国基地村小说是1950年代韩国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以下九个方面:一、基地村小说的来源基地村小说的形成是在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映下,对于这一流派的来龙去脉有必要得到分析。

二、基地村小说的主题基地村小说的主题以反映农民的贫困、不公正和所受压迫为主。

本篇文章将着重分析其主题特点。

三、基地村小说的流派在基地村小说的流派中,共有创伤小说和家庭小说等。

分析创伤小说和家庭小说两类的特点并作比较。

四、基地村小说的文学特点基地村小说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如语言的简洁明了、风格的鲜明特异等。

本篇文章将从文学角度对此特点进行探讨。

五、基地村小说的意义基地村小说在社会发展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篇文章将探讨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六、基地村小说的代表作论述基地村小说中的经典代表作,并对代表作进行解析。

七、基地村小说与现代文学的关系基地村小说在韩国当代文学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本篇文章将对其与现代文学的关系进行探讨。

八、基地村小说的文学传承基地村小说在韩国文学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文章将探讨基地村小说的传承,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九、基地村小说的启示基地村小说从历史到现在带给我们的意义和启示。

文章将介绍其中的部分值得我们关注的启示。

一、基地村小说的来源:在这一部分中,需要从历史背景,经济环境等方面探讨基地村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这个提纲主要是要以客观的视角,详细讲解这种文学形式的渊源。

二、基地村小说的主题:在这一部分中,需要探讨基地村小说的主题,重点分析其反映社会不公、农民的贫困和受到压迫等主题。

通过深度剖析基地村小说的主题,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个流派的真正内涵。

三、基地村小说的流派:这部分内容需要探讨基地村小说的流派,主要分析创伤小说和家庭小说,并比较这两类小说的异同。

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对基地村小说的代表作案例分析来更加深入理解。

四、基地村小说的文学特点:这一部分需要分析基地村小说的文学特点,如语言的简洁明了、结构的紧凑等方面。

韩语系课程简介

韩语系课程简介

“高级韩国语(1)”课程简介课程名称:高级韩国语(1)英文名称:Advanced Korean (1)课程代码:23020351开设专业:朝鲜语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行课程:中级韩国语(2)23020241内容简介:本课程精读《高级韩国语1》1-9课的内容,9篇精读课文均为随笔作品,并结合课后习题加深课文理解,巩固单词及语法的掌握。

参考教材:马金善等《高级韩国语1》,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高级韩国语(2)”课程简介课程名称:高级韩国语(2)英文名称:Advanced Korean (2)课程代码:23020361开设专业:朝鲜语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行课程:高级韩国语(1)23020351内容简介:本课程精读《高级韩国语1》10-12课和《高级韩国语2》1-5课的内容,8篇精读课文题材不等,有小说、民间故事、随笔等,并结合课后习题加深课文理解,巩固单词及语法的掌握。

参考教材:马金善等《高级韩国语1》,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沈贤淑等《高级韩国语2》,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高级韩国语(3)”课程简介课程名称:高级韩国语(3)英文名称:Advanced Korean (3)课程代码:23020371开设专业:朝鲜语专业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行课程:高级韩国语(2)23020361内容简介:本课程精读《高级韩国语2》6-10课的内容,5篇精读课文由小说、随笔等组成,并结合课后练习加深理解,巩固单词及语法的掌握。

参考教材:沈贤淑等《高级韩国语2》,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韩国文学作品选读(1)”课程简介课程名称:韩国文学作品选读(1)英文名称:Selected Readings in Korean Literature (1)课程代码:23021006开设专业:朝鲜语专业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先行课程:高级韩国语(1)23020351内容简介:本课程教学可分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和课外作业等环节,课堂教学讲授文学史发展脉络,重点作家介绍,主要作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学按照年代划分,韩国文学可分为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

韩国的古典文学是在以韩国人民传统的民间信仰为背景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但也受到了道教、儒教和佛教的影响,其中以佛教影响最大,其次则是朝鲜时代儒教的巨大影响。

另一方面,韩国的现代文学则是在实行现代化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接触而发展起来的。

从西方传入韩国的不仅有基督教思想,而且还有众多的艺术潮流和影响。

随着"新教育"和"国语与文学运动"的发展,过去一向代表统治阶级文化的汉文书写系统便失去了它以往所具有的社会文化作用。

新罗的"乡歌"标志着韩国文学中一种独特诗歌体裁的兴起。

"乡歌"是以汉字的音和义记录的韩语诗歌,保存于《三国遗事》一书中的此种诗歌共有14首。

高丽时期文学的特征是更多地使用汉字、"乡歌"的消失,以及"高丽歌谣"的出现并以口头文学的形式一直流传至朝鲜时期。

朝鲜时代早期创建的韩文字母是韩国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乐章,例如《龙飞御天歌》,均用韩文字母记录。

"时调"是朝鲜时代诗歌的代表。

"时调"的诗歌形式确立于高丽后期,但在朝鲜时代以宋代理学为主导的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进一步繁荣昌盛。

朝鲜时代另一种诗歌形式是"歌辞"。

"歌辞"不限于抒发个人的情感,还常常包含警世劝善的内容。

韩国最初的古典小说是金时习用汉字写的《金鳌新话》和许筠用韩文字母写的《洪吉童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文字母的应用日益广泛,促进了韩国语言、文学的成长和发展。

韩国的现代文学是在朝鲜王朝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西方新思想的传入的背景下形成的。

作为韩国现代文学的形式," 唱歌"(新体歌)和"新体诗"被誉为新的诗歌形式。

诗(一)在古代韩国,作诗是一门有实际用处的技能。

它是评定一个人是否有能力担任公职为国效劳的主要标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人格修养的尺度。

对待诗的这种态度产生了某些有趣的后果首先,诗往往以"我"为中心,往往是一种自由。

这种主观传统到了造诣不够深厚的人手里会格于一些严格的规则而落于俗套,但是到了大诗人手里就能让读者以诗人的感受中发现他自己的感受,因此也是所有人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由具体而至于普遍的。

这确实是好诗的标志。

第二,诗具有一种渗透性的朝超脱方向运动的特点。

这反映了自由与解脱的佛教传统,也反映了在渴望秩序与管束的同时也追求终极智慧的儒教传统。

佛教和儒教对韩国文学的所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高丽王朝时代,即"汉诗"(用汉文写作诗)发展成熟的时期,佛教居主要地位。

在朝鲜王朝时代,即"时调"和"歌辞"这两种据认为最能表达韩国人的感情的通俗文学形式达到全盛发展的时期,则一直是儒教居主要地位。

人格修养是这两个体系都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所向往的超脱的人与儒教所向往的圣贤之士的基础是相同的。

第三,诗往往是即兴赋诗的:游寺庙、会朋友、喜迎春天的到来、接受一瓮馈赠的酒。

对一个具体事件触景生情便引起了诗兴。

第四,诗人往往对自然持独特的态度。

诗人看自然是概念化的。

对自然的赞赏导致冥想,进而由冥想而陶醉,不是为有形的美,而是为精神的美而陶醉。

诗人看到的并不是这一座山或者山的这一个部分,也不是这一朵花或者花的这一片花瓣。

他看到了山的普遍本质,花的普遍本质。

这种态度主要是象征主义的,重点始终放在内心世界的景物上。

至今这依然是韩国传统的核心。

韩国初期的诗由两个方面组成:祭祀歌和作为劳作时的号子而唱的歌。

这些歌全都伴随有音乐和舞蹈。

可惜的是,在汉字传统以前韩国尚未无书写系统。

汉字的传入约在二世纪,虽然确切年代尚未考证出来。

汉字传入后在韩国上层人士中间迅速推广应用,终于形成了"汉诗"传统。

"汉诗"是用汉文写成的诗,遵守中文韵律的所有规则,只是写作的诗人是韩国人。

这一传统中的第一位佼佼者是新罗的崔致远(857-?)。

崔在874年他十八岁的时候通过了唐朝的国家考试,在中国很快就声名鹊起,成为著名的诗人。

尽管他在中国取得很大成就,他内心的忧愁仍见诸他的代表作《秋夜雨中》:秋风惟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新罗时代形成了一种用汉字记录韩国语语音的系统,称为"吏读"。

由于这一发展,人们才得以把通俗的"乡歌"记录下来。

"乡歌"盛行于统一新罗时代和高丽时代初期,保存至今未佚失的有25首。

高丽王朝期间,"长歌"取代了"乡歌"。

"长歌"分化为两种体裁:用汉字记录的、反映儒家思想的"景几体歌";口头相传的、短小玲珑的民间歌谣"俗谣"。

"俗谣"意为粗俗或普通,从这个名称可看出执持儒家标准的人对这种体裁的文学不以为然。

但是,这些短小的诗歌是精巧、细腻的。

到高丽王朝中期的李奎报(1168-1241)开始写"汉诗"的时候,韩国诗的格式已经完全定型。

李奎报的诗带有浓厚的个人色采,多半是对诗人自己生活中的遭遇的戏剧性写照。

他先描述外部世界的景物--一座寺庙、一个驿站、一家客店--然后便进入内心的境界。

他的诗很短,而且如歌一般,并富有启示性。

这些诗描写他自己在刹那间受到的启迪。

在单调的日常生活的水面上出现比较的波澜的时刻,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那也许是职务上有了什么问题,或者子女或妻子有什么事;也许是游寺庙或者访友;也许是愁事,也许是乐事。

无论是什么事,总与诗人自己密切有关。

诗是他对情景的反应,是他个人的体验。

如下面这首诗:寂寞禅房古树边孤灯炉香燃佛前问僧如何度长日客来闲聊客去眠树、灯、香炉--讲述者寥寥几笔便生动地勾画出幽静的寺院,然后几乎不落痕迹地进入了内心深刻的禅的境界。

僧人代表富有修养的人力求达到的理想中的超脱。

然而,诗的中心是僧人的启示如何打动了讲述者,因此诗的中心在讲述者身上,占主要地位的是他的体验,并非僧人的体验。

诗(二)"汉诗"是传统从新罗时代开始兴起,历经高丽和朝鲜时代始终不衰,产生了许多优秀诗人。

17世纪诗人郑的一首四行诗代表了这个传统的顶峰时期。

诗写道:远滩影绰约疑是一白鹭长空风萧萧江上渐日暮"汉诗"所引起的感触与"时调"大不一样。

这种感情上的差异可能产生于这个事实:"汉诗"是用中国文字,即文学和官场的语言写的,"时调"则是用韩字,即本土和普通人的语言写的。

总之,"时调"甚至比"汉诗"更接近生活、更个人化。

诗人要在3行、45个音节这么小的范围内介绍并刻划出一个形象,借以说出他本人的体验。

在诗人同他的主题之间不容有任何间隔。

"时调"这个词最先见诸申光洙(1712-1775)的笔记。

申光洙的笔记里说,"时调唱"(歌)始于当时著名歌手李世春。

这里所指的主要是音乐而不是歌词,所以"时调"一词看来是"时节歌谣"--即合乎时令季节的通俗歌曲--的简称。

如今所说的"时调"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开始使用的,是为了使传统诗歌形式与当时已开始从西方涌来并席卷文学舞台的新体诗、自由诗等分清界限。

关于"时调"的起源,学者们至今尚在辩论。

论点很多,有的说是新罗时代的"乡歌"或者从中国明代传入的佛教歌的发展,有的说是在把中国的诗译成韩文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形式,有的说是从高丽王朝的"短歌"发展而来,也有的说这是一种可以上溯到古代萨满教的吟唱的形式。

一个事实给解开"时调"的历史之谜增加了困难,这就是,韩字是直到1446年才创造的,因此在这个日期以前所写的"时调"要么就是原来用汉文记录,直到后来才译成--或者说重新译回--韩语,要么就是从一开始就是口头相传。

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汇集文学佳作的巨部文献《青丘永言》的第一卷是1728年出版的,选入其中的一些诗人的是作品是遗作,许多是亡故已久的诗人的作品。

"时调"的体裁是一种三行诗(歌),每行14到16个音节,明显地分四个气口,音节总共不超过45个。

这是正常规律的也即普通的"时调",叫作"平时调"。

如下面这首:病树底下不见有人来歇息。

当初树高叶茂谁人不流连。

如今叶落板断连鸟儿也不来栖息。

可以看到,郑澈(1536-1593)所作这首"时调"的中心思想很明确。

我们看到了这棵树的现在:枯萎断裂;也看到了它的过去:高高挺立、枝叶繁茂。

最后一行"如今连鸟儿也不来栖息"形容那些在政治上失势的人的命运,入木三分。

"时调"的这种基本格式还有两种变体:"衣时调",第一行或者第二行可以加长:" 辞说时调",三行全都可以加长,头两行增加的字数没有限制,第三行有某些限制。

"辞说时调"的特点是取材范围比"平时调"广,而且带有妙不可言的幽默感,如:扯碎黑袈裟,着上时新装,摘下念珠串,权当驴尾。

十年苦修如来净土,救苦救难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如今全抛撒。

夜眠尼姑怀,那顾念经文。

郑澈是第一个" 时调"大诗人。

他担任过许多高官显职。

如暗行御使、道知事、国王的亲随记室、第二宰相、将军等等,在政治生涯中曾经几次失势,有时是自动引退,有时是被贬和流放。

他才华横溢,但是性格倔强,因此在一生事业中不断与人发生争执招致议论。

不论郑澈的品格有何长短,至少应该肯定他是第一流的诗人。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语言使用之灵活多变--惊人的词语、雅而不加做作的表达、言简意赅、讽刺的笔法--这些都是"时调"传统的重要成分。

如:试将横梁折断房柱推倒你道将如何?众人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望着房塌骨架倾。

木匠手持尺子墨斗不停团团转。

在他以前的"时调"历史中没有与这相仿的作品。

形象的描写十分清晰、准确而且锐利。

"骨架"一词涵义深刻,使横梁和房柱的含意得到了引伸。

最后是手持尺子和墨斗绕着倾塌的屋架团团转的形象。

这个形象令人感到滑稽可笑,其实正是解剖这首诗的手术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