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基本概念过关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十四章热学知识点(武强)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十四章热学知识点(武强)

初中物理第十三章、第十四章核心知识点()知识点1:物质的构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数量级为10-10m,是判断是否是分子的依据。

分子非常小,必须用电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知识点2:分子热运动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与速度与温度有关。

④分子运动与机械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等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知识点3:分子间作用力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例: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知识点4: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

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内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

九年级物理十三十四章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物理十三十四章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物理十三十四章知识点梳理第十三章内能。

一、分子热运动。

1. 物质的构成。

-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 分子热运动。

- 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例如,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把蓝墨水滴入热水中,热水很快变成蓝色等。

- 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隙。

- 分子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二、内能。

1. 内能的概念。

- 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焦耳(J)。

-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例如,0℃的冰也有内能。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 温度:同一物体,温度升高时,内能增大;温度降低时,内能减小。

- 质量:在温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内能越大。

- 状态:物体的状态不同,内能也不同,例如,1kg的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时,内能增大。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 做功:-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

例如,压缩空气做功,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 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会减少。

例如,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 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 条件:存在温度差。

-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一、热机。

1. 热机的概念。

- 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叫做热机。

例如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2. 内燃机。

- 内燃机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 工作循环:- 汽油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分别是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 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进入气缸。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复习精编版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复习精编版
ຫໍສະໝຸດ 目录上一下一页
末页
考点二 内能
1. 内能 ( 1 ) 内 能 : 构 成 物 体 的 所 有 分 子 , 其 热 运 动 的 _ _ _动_ _能_ _ _ _ 与 _分__子__势__能___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内能的单位是___焦__耳___,符号为___J___,各种形式能量 的单位都是__焦__耳____。 (3)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___内__能___。物体温度降低时 内能___减__少___,温度升高时内能___增__加___。另外,内能还和物体内部分 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有关。 【温馨提醒】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而内 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 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
B. 压缩冲程
C. 做功冲程
D. 排气冲程
8.(2014河南)用相同的加热装置给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同
时加热,两种液体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所示。由数据比较两种液
体的比热容( A )
A. c甲 > c乙 B. c甲 = c乙 C. c甲 < c乙 D. 无法确定
目录
上一
下一页
末页
9.(2015威海)有关温度、热量、内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同时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吸收热量,但内能一定增加 C.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增加,但一定吸收热量 D. 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
目录
上一
下一页
末页
【变式训练 1】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一种文化传统,煮粽子时, 粽叶的香味进入到米中是一种_______扩_现散象;在剥粽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和第十四章 内能、内能的利用(知识清单)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和第十四章  内能、内能的利用(知识清单)

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一、扩散现象1、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现象辨别:两瓶内装不同气体(气体之间扩散),蓝色硫酸铜溶液与清水界限模糊(液体之间扩散)磨得很光滑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固体之间扩散)3、影响因素:温度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扩散现象表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5、误区:灰尘飞舞、烟雾弥漫-——不是扩散现象判断方法:分子是看不到的,看到的不再是分子。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现象:两个物体能粘在一起,结合在一起,很难拉开,物体保持一定形状。

2、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现象:固体液体难被压缩,3、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r)有关平衡距离r0=10-10m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r﹤r0时,表现为斥力r﹥r0时,表现为引力r﹥10r0时,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4、误区:破镜不能重圆——不是斥力大,是分子之间很远,作用力十分微弱。

三、分子动理论内容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2、物质内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第2节内能一、内能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用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2、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3、单位:焦耳(J)4、影响因素:温度、质量、种类、状态、体积5、特点:①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继续吸热,温度不变)②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内能增大,不一定吸收热量(如:通过做功增大内能)③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6、内能与机械能区别内能是微观物体,分子由于热运动和相互作用力而产生的机械能是宏观物体,由于运动具有动能和由于被举高而具有势能产生的。

二、内能的改变1、方式:做功和热传递2、实质:做功是内能和其它形式能之间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两种方式改变内能是等效的3、热传递(1)发生条件——存在温度差(2)热量: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高温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小。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 第13、14章 内能 内能的利用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人教版 九年级物理 第13、14章 内能 内能的利用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3、分子动理论内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第二节内能1、内能: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分子动能):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分子个数)③状态(分子势能)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注意:①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②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③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④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九年级物理14章所有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14章所有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14章所有知识点九年级物理第14章知识点总结在九年级的物理学习中,第14章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主要涉及到电流和电阻的概念以及相关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九年级物理第14章的所有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1. 电流和电阻的概念电流是指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是一种物质流动的形式。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流动的阻碍力,是电流流过导体时产生的电压降与电流强度的比值。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2.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指在恒定电阻的条件下,电流与电压之间成正比。

即电流等于电压与电阻的比值。

这一定律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 =U/R,其中I代表电流,U代表电压,R代表电阻。

3. 线路中的串联和并联串联电路指的是多个电阻按照一条线依次连接起来的情况,电流在串联电路中从一个电阻流向另一个电阻。

而并联电路指的是多个电阻同时与电源相连,电流在并联电路中分流通过各个电阻。

4. 串联和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代数和。

即R(total) =R1 + R2 + ......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的倒数。

即1/R(total) = 1/R1 + 1/R2 + ......5. 电阻与导线长度和截面积的关系在一定材料下,电阻与导线长度成正比,与导线截面积成反比。

即R = ρ * L/A,其中R代表电阻,ρ代表电阻率,L代表导线长度,A代表导线截面积。

6. 简单电路中的功率和能量转化功率是指电流通过电路时所做的功的速率,是能量转化的衡量。

功率可以用公式P = UI表示,其中P代表功率,U代表电压,I代表电流。

能量转化时,电源供给电路的能量转化为电流通过电阻时的热能。

7. 调节电流的方法在电路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电源电压、改变电阻大小或改变电路的连接方式来调节电流强度。

调节电流的目的是使电路中的元件得到适当的电流供应,以保证其正常运行。

九年级物理第14章的知识点涉及了电流和电阻的基本概念、欧姆定律、线路中的串联和并联、电阻的计算方法、电阻与导线长度和截面积的关系、简单电路中的功率和能量转化,以及调节电流的方法等内容。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基本概念过关

九年级物理第十三、十四章基本概念过关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______。

2.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______。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力。

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______,它的______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______比)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______和______;(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______,如果不是,则要______;(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______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____________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______。

6.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___的力。

7.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______,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______比。

G=______2、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

3、重力的作用点: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______。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_____)8.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____________(或有____________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9.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____________(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______。

10.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1、______(______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____________(接触面越______,摩擦力越大)。

摩擦的分类: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初三物理十三十四章知识点总结

初三物理十三十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分子热运动:物体中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体现。

5.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6.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很远,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容易被压缩;液体分子之间距离比气体大,比固体小,分子没有固定位置,比较自由,这使得液体较难被压缩,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二、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内能也称热能)2.影响内能的因素:(1)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物体的内能还受质量、材料、状态等因素影响。

(2)物体的内能还跟质量有关:在温度一定时,物体质量越大,也就是分子数量越多,分子内能就越大。

(3)物体的内能还跟物体体积有关:在质量一定时,物体的体积越大,分子间势能越大,物体内能就越大。

(4)同一物质,状态不同时所具有的内能也不同。

3.热传递: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高温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4.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5.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6.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7.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三、比热容1.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
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______。

2.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______。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力。

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______,它的______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______比)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______和______;(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______,如果不是,则要______;(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______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____________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______。

6.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___________的力。

7.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______,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______成______比。

G=______
2、重力的方向:__________________。

3、重力的作用点: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______。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____________)
8.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____________(或有____________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9.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____________(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的方向相______。

10.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1、______(______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____________(接触面越______,摩擦力越大)。

摩擦的分类: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______。

11.增大摩擦力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 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3)用______代替______;(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12.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____________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13.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______到____________的距离;5、阻力臂: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

14.杠杆的平衡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三种杠杠杆:(1)省力杠杆:____________,平衡时F1<F2。

特点是______,但____________(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2)费力杠杆:L1______L2,平衡时F1______F2。

特点是______,但______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______L2,平衡时F1=______F2。

特点是既____________,也____________。

(如:天平)
16.定滑轮特点:(轴固定不动)______省力,但能改变______的方向。

(实质是个______杠杆)
17.动滑轮特点:____________(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但不能改变______方向,要______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
18.滑轮组:1、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____________。

即F=G/n(G为总重,n为承担重物绳子断数)
2、S=nh(n同上,h 为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19.轮轴:由一个_____和一个_____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费力。

20.斜面:(为了省力)斜面粗糙程度一定,坡度越_____,越省力。

应用:盘山公路、螺旋千斤顶等。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
1、压力:______________的力(1)有的和重力有关;如:水平面:F=G (2)有的和重力无关。

2、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跟____、_______的大小有关。

3、压强: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 叫压强。

压强公式:_______
增大压强方法:(1) 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4、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_______,液体具有_______。

5、液体压强特点:(1) 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3)液体的压强随_______增加而_______,在同一深度,液体向_______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_______有关系。

6、液体压强计算:P=_______,(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据液体压强公式:,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______和_____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7、连通器:上端_______、下部_______的容器。

应用: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下水管道。

8、连通器原理: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_______。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_______作用,具有_______而产生的,
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1、______________实验(最先测出):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是_______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课堂实验:用吸盘测大气压:(原理:二力平衡F=大气压p=F/s)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

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金属盒)气压计。

11、标准大气压:把等于_______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_______毫米汞柱=_______pa。

大气压的变化:和高度、天气等有关;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_______;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12、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_______,气压增大时_______。

13、抽水机利用_____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在1标准大气压下,能支持水柱的高度约____m高。

14、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_______。

15、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_______,下方流速小,压强_______,机翼上下表面存在_______,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16、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_______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17、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_______。

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18、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G _______;(2)F浮> G _______(最后_______,此时F浮_______G)
(3)F浮= G _______或_______
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ρ物> ρ液_______ (2) ρ物<ρ液________;(3) ρ物=ρ液________。

(不会漂浮)
19、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_________________,(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阿基米德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衡法: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合漂浮、悬浮) 21、(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_____,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轮船按照设计要求,满载时____________________。

排水量=轮船的总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空气的气体。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