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变态反应药精华PPT课件

合集下载

抗变态反应药精华PPT课件

抗变态反应药精华PPT课件

已发现有7种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 受体亚型。
5-HT3 受体与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偶联受体 ;其
余6种为G蛋白偶联型受体。
约90% 的5-HT合成和分布于肠嗜铬细胞内 ,并
与ATP等储存于颗粒中;
释放弥散到血液中的5-HT主要被血小板摄取,并 贮存于血小板中(8%) 。
主要引起肾及肺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使心 脏血管和骨骼肌血管扩张。
27
2.兴奋平滑肌 5-HT2受体引起胃肠道平滑 肌收缩;激动5- HT4受体,兴奋肠壁内 神经节细胞也可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 缩,胃肠道张力增加,肠蠕动加快。 5HT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对正常人作用 小。 3.促进血小板聚集 5-HT激动血小板5-HT2 受体,引起血小板聚集。
4
3.扩张血管 组胺激动血管平滑肌细胞H1、 H2受体,使小动脉、小静脉扩张,外周阻 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引起血压下降。 激动Hl受体可使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 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肿和全身血液浓 缩。 ▲“三重反应”:小剂量皮内注射组胺, 可出现“三重反应”:毛细血管扩张出现 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红斑上形 成丘疹;
头痛、体位性低血压。溃疡病、胃肠出血 及支气管哮喘者禁用。 倍他司汀(betahistine,抗眩啶) 组胺 H1 受体激动剂,能导致血管扩张, 但不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可促进脑干和 迷路的血液循环,纠正内耳血管痉挛,减 轻膜迷路积水。尚有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 形成作用。
7
【临床应用】
1)内耳眩晕病,能消除眩晕、耳鸣、 恶心及头痛等症状,近期治愈率较高; 2)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WAY CR 55562 酮色林 SB204741 美舒麦角 昂丹司琼
25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PPT课件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PPT课件
2.不引起中枢镇静作用的H1受体阻断药是 A、苯海拉明 B、异丙嗪 C、阿司咪唑 D、曲吡那敏或者赛庚啶 E、氯苯那敏
第一节 治疗变态反应的药物
.
1
膝关节周围滑膜学囊习的目标分布
1.具有关爱变 态反应性疾病 病人素养和能 力。
2.掌握常用的 H1受体阻断 药的作用、用 途、不良反应
3.了解组胺受 体激动药的主 要特点。
4.学会观察本 类药物的疗效 及不良反应, 正确指导患者 合理用药。
.
2
膝关节周学围习内滑容膜囊的分布
一、 组胺和抗组胺药 二、钙剂
三、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应用
.
3
膝关节周围滑工膜作情囊景的与分任务布
导入情景 小王今年27岁,是一名铁路轨道巡视员。近年来,多在食鱼虾后出
现全身皮肤散在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风团,剧痒难忍,口服抗过敏药后 症状消失。昨夜与朋友一起就餐喝酒后症状较以前更为严重,入院就诊。 初步诊断:荨麻疹。医生制定用药方案:① 氯苯那敏片4 mg,每日1次; ② 强的松片 10 mg,每日1次。
5
膝关节周围滑膜囊的分布
组胺受体分布及其生物学效应
受体类型
分布
效应
H1
支气管、胃肠道、子宫平滑肌 收缩
皮肤血管
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心房、房室结
收缩增强、传导减慢
中枢
中枢觉醒
H2
胃壁细胞
血管
胃酸分泌增加 扩张
心室、窦房结
收缩增强、心率加快
H3
组胺能神经末梢
负反馈性调节组胺的合成与释放
.
6
膝关节周围滑(膜二囊)抗的组胺分药布
3.促进骨骼的生长和维持骨骼的硬度 口服钙盐常联用维生素D, 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最新抗变态反应药ppt课件

最新抗变态反应药ppt课件
卡比沙明 carbinoxamine
本品抗组胺作用和镇静作用均较 强;常配于复方中应用,与麻黄 碱合用可治疗支气管哮喘,与东 莨菪碱合用可预防晕动病
本品作用快,持续时间短,常配 于复方中应用
多西拉敏 doxylamine
本品具有抗组胺作用和镇静作用, 还有轻微的解痉和局麻作用
非镇
静性
H1受 体拮
抗剂
H1受体拮抗剂分类(按结构)
•乙二胺类 •氨基醚类 •丙胺类 •三环类 •哌嗪类 •哌啶类
其中,乙二胺类均为经典的H1受体拮抗剂,哌啶类均 为非镇静性 H1受体拮抗剂。
一、乙二胺类药物
•乙二胺类均属于经典的H1受体拮抗剂 •主要用于过敏性鼻炎、皮肤过敏等。 •此类药物的抗组胺作用弱于其他结构类型,具有中 等程度的中枢镇静作用,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此类药物中,X为叔胺氮原子,连接芳环和苄基,另 一个氮原子连接二个甲基
通常S-异构体的活性强于R-异构体。
•氨基醚类药物包括经典的H1受体拮抗剂和非镇静性H1受 体拮抗剂 •经典的H1受体拮抗剂 苯海拉明、溴苯海拉明、卡比 沙明、多西拉敏 •非镇静性H1受体拮抗剂 氯马斯汀、司他斯汀
氨基醚类H1受体拮抗剂
分代
药物名称
药物结构
药理作用特点
经典
的H1 受体
拮抗

溴马秦 bromazine
盐酸苯海拉明 (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
•化学名为N,N-二甲基-2-(二苯基甲氧基)乙胺盐酸盐(2diphenylmethoxy-N,N-dimethylethanamine hydrochloride)。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极易溶于水,易 溶于乙醇或三氯甲烷,略溶于丙酮,微溶于乙醚及苯。 mp.167~171℃。

抗变态反应药课件PPT

抗变态反应药课件PPT

胆碱能作用低,长效
。90年代后期发现有
中枢抑制(嗜睡 ),抗胆碱作用 代表药:氯苯那 敏、赛庚啶、苯 海拉明
心脏毒性(特非那定 、阿司咪唑已撤市) 代表药:氯雷他定、 西替利嗪
1990s
第二代
第三代
1980s
第一代
心脏毒性低,药 物相互作用小
代表药:地氯雷
他定、左旋西替
利嗪、非索非那
定 30
第二节 抗白三烯药
➢ 大部分药物使用外消旋体
13
丙胺类改造——丙烯胺
• 丙胺类结构碳链中引入不饱和键,抗组胺活性较好 • 氨基氮原子与其中一个苯环距离影响与受体结合 • 两者吸收迅速、作用时间长、活性高 • 活性反式大于顺式
14
典型药物——氯苯那敏
基于非尼那敏的改造而得,抗组
1
胺活性增强20倍,毒性未增强
连接两个芳环的碳原子具有手性, 2 右旋(S)活性大于左旋(R),药用消旋
22
(二)无嗜睡作用的H1受体拮抗剂
20世纪80年代后着重研发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 即在结构中引入亲水基团,使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 又如氯雷他定对H1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而避免中枢副 作用
23
经典和无嗜睡的拮抗剂比较
经典的H1受体拮抗剂 易通过血脑屏障,产生中枢抑制和镇静作用(认知、 执行能力下降)拟交感、抗胆碱、抗5-羟色胺、局 麻、镇痛
LTD4
白三烯(Leukotriene,LTs): 1 • 由内源性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
• 20碳的含三个共轭双键的直链 不饱和
• 羧酸化合物,右下角数字表明 双键数目
2 哮喘发病中的重要介质,参与气 道的炎症反应,且可能是气道重 塑的主要介质
3 抗白三烯药物阻断白三烯的各种 生物作用,从而控制哮喘

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名师编辑PPT课件

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名师编辑PPT课件
窍凶沃菲比假仔留百罐苫渴乡眺瘫抒述偏袱野察印迫梳抖强陆探疵息夜恬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
*
概况
广义上说抗变态反应药物是指作用于各型变态反应及相关环节的所有药物。 包括了(1)抗组织胺药;(2)过敏介质阻释剂;(3)免疫抑制剂。 也有认为: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抗白三烯药物、非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因子调节剂、其它炎性介质拮抗剂、基因治疗等。
*
抗组胺药
1945年苯海拉明首先用于临床。目前已有50余种H1受体拮抗剂(阻滞剂)供临床使用。 20世纪40-80年代进入临床的药物,受体特异性差,中枢神经活性较强,可导致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所以被称为第一代非选择性镇静性抗组胺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发的抗组胺药,H1受体选择性高,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无镇静作用,故称为第二代选择性非镇静抗组胺药。 近年来又开发了安全性更好第三代 抗组胺药。
蓝偿灌堕暑貉昼莆龚植任耕卫眉奥蹲沙胆缸汗扣具噬笺绩凹柏跳碍击夫尉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
*
目前抗组胺的作用环节
1、抑制活性组胺生成:曲托喹琳组胺酸脱羧酶抑制剂。 2、抑制组胺释放:肥大细胞膜稳定剂。 3、促进体内产生抗组织胺抗体及增强血清灭活游离组织胺:组织胺球蛋白 。 4、拮抗或阻滞组胺受体;或与组胺竞争细胞上的某些酶原物质:抗组胺药。 5、促进组胺代谢:组胺酶—二胺氧化酶。 6、拮抗组胺作用:钙剂、肾上腺素。
驮吧氰典题耕助绩眩广宪驱早酉俗钞洪织柞洪婪臣歇轴销们贤冬郑念愚爆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
*
其它相关药物
1、H2受体拮抗剂 ①西米替丁;②雷尼替丁 2、白三烯拮抗剂 ①扎鲁司特(Zafirlukast); ②普仑司特(Pranlukast);③孟鲁司特(Montelukast) ④塞曲司特(Seratrodast) 3、5脂氧合酶抑制剂 齐留通(Zileuton) 4、环氧合酶抑制剂 ①消炎痛;②罗非昔布 5、血栓烷A2受体拮抗剂 雷马曲班(Ramatroban) 6、组胺球蛋白 7、维生素 ①维生素K、②维生素E、③维生素B12、④维生素C,⑤维生素P(芦丁、路通、络通、芸香甙);⑥叶酸 8、其他 ①钙剂、②6-氨基已酸、③抑肽酶、④氨茶碱、⑤氯喹、⑥氨苯砜 9、重组的人类IgE单克隆抗体 10、中药

抗变态反应药物培训课件

抗变态反应药物培训课件
►口服。成人或6岁以上儿童,每次1ml,一天 一次。或遵医嘱。如出现不良反应,可改为 早晚各0.5ml。对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可用 于2至6岁儿童,0.5ml/次,每日一次;或 0.25ml/次,每日两次。
抗变态反应药物
19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轻微且为一过性,有困倦、嗜睡、 头痛、眩晕、激动、口干及胃肠道不适等。 偶有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
►急性哮喘发作期内的患者、早产儿及新生儿、 哺乳期妇女均禁用。
抗变态反应药物
12
药理及药物相互作用
►药理学本品属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竞争性 地抑制组胺H1受体,抑制组胺所引起的过敏 症状。本品无明显的抗胆碱和中枢抑制作用。 毒理学动物试验未见明显致畸作用
►抑制肝药物代谢酶功能的药物能使本品的代 谢减慢。每日同服酮康唑400mg,可使氯雷 他定及其活性代谢物去羧乙基氯雷他定的血 浆浓度升高,但未观察到心电图改变。与大 环内酯类抗生素、西咪替丁、茶碱等药物并 用也可抑制氯雷他定的代谢。
抗变态反应药物
10
不良反应
►除个别对药物有特异性过敏者禁用外,本品 毒性及副作用极小,偶有嗜睡恶心不适等, 减量或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
抗变态反应药物
11
注意及禁忌事项
►眼内压增高,闭角型青光眼,甲状腺功能亢 进,血管性疾患及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前 列腺增生,膀胱颈阻塞,消化道溃疡及12岁 以下儿童,均需慎用。
抗变态反应药物
6
注意事项
►(1)避免与哌替啶(度冷丁)、阿托品多次合用。 ►(2)不宜与氨茶碱混合注射。 ►(3)驾驶员、机械操作人员和运动员禁用。 ►(4)肝功能减退者慎用。
抗变态反应药物
7
药理及药物相互作用
►具有抗组胺,抗胆碱及镇静作用,

第31章 抗变态反应药

第31章 抗变态反应药

第三十一章抗变态反应药(抗过敏)机制:抗组织胺、白三烯、缓激肽等本章:只涉及H1受体拮抗剂(可统一记忆),用于皮肤黏膜变态反应疾病,还可用于止吐,防治晕动症、镇静催眠、预防偏头痛等。

分类:第一代,经典的(产生中枢抑制和镇静不良反应);第二代,非镇静的组胺H1受体拮抗剂。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化学结构类型9个代表药按结构类型分五类:1.氨基醚类:盐酸苯海拉明;2.丙胺类:马来酸氯苯那敏;3.三环类:盐酸赛庚啶、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富马酸酮替芬;4.哌啶类:诺阿司咪唑、非索非那定;5.哌嗪类:盐酸西替利嗪。

考点:1.结构特征是氨基醚类,氧原子和氨基氮之间隔两个碳。

2.代谢:醚水解为二苯基甲醇(见黄色背景),再与葡糖醛酸结合,排出。

3.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中枢抑制作用显著。

有镇静、防晕动和止吐作用。

用于荨麻疹、枯草热、过敏性鼻炎和皮肤瘙痒等皮肤黏模变态性疾病,预防晕动症及治疗妊娠呕吐。

考点:1.结构为丙胺类(氨基醚类O换成C),含吡啶。

二甲氨基碱性,成盐。

2.性质:可升华,显叔胺类反应(与枸橼酸醋酐试液加热,即显红紫色。

稀硫酸中,马来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红色消失,生成二羟基丁二酸,为本品的鉴别反应)。

3.作用机制:对组胺H1受体的竞争阻断作用很强,且作用持久。

4.含有一个手性碳,S异构体的活性比外消旋体强2倍,而R异构体的活性低。

临床用外消旋体。

5.药物相互作用:与中枢系统抑制药同用时,可增强前者的中枢抑制作用;可增强金刚烷胺、氟哌啶醇、抗胆碱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吩噻嗪类、拟交感神经药、氯喹的药效。

不宜与哌替啶、阿托品等药同用。

6.副作用:对中枢抑制作用较轻,嗜睡副作用较小,抗胆碱作用也较弱,用在多种复方制剂和化妆品中。

由于易致中枢兴奋,可诱发癫痫,故癫痫患者禁用。

考点:1.结构是三环与哌啶双键连接,可看成是吩噻嗪环(见黄色背景)的S和N原子分别以生物电子等排体乙烯基和甲叉基代替的三环化合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体位性低血压。溃疡病、胃肠出血 及支气管哮喘者禁用。 倍他司汀(betahistine,抗眩啶) 组胺 H1 受体激动剂,能导致血管扩张, 但不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可促进脑干和 迷路的血液循环,纠正内耳血管痉挛,减 轻膜迷路积水。尚有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 形成作用。
7
【临床应用】
1)内耳眩晕病,能消除眩晕、耳鸣、 恶心及头痛等症状,近期治愈率较高; 2)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3)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不良反应】偶有恶心、头晕、心悸、
胃部不适等,溃疡病患者慎用。对原有 哮喘者、嗜铬细胞瘤患者应避免使用。
8
二、抗组胺药(antihistamines)
又称组胺拮抗药(histamine antagonists),能竞争性地拮抗组胺作用。 根据药物对组胺受体的选择性不同, 抗组胺药分为H1、H2和H3受体阻断药三类。 H1和H2受体阻断药广泛用于临床,H3 受体阻断药目前仅作为工具药使用。
2
▲组胺激活H2受体,由cAMP介导产生胃
酸分泌、部分血管扩张和心脏的正性频 率作用,英普咪定 是特异的H2受体激 动剂。 ▲中枢及外周神经末梢存在有 H3受体, 参与组胺合成与释放的负反馈调节。
在大脑, H1 、 H2 受体主要分布于突触后 膜,H3受体主要分布于突触前膜。
3
【药理作用】
1.促进腺体分泌 组胺激动胃壁细胞H2 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细胞内cAMP 水平增加,使壁细胞顶端的囊泡膜上H+, K+-ATP酶激活,泵出H+,具有强大的刺激 胃酸分泌作用。 2.兴奋平滑肌 组胺激动平滑肌细胞H1 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引起呼吸 困难,支气管哮喘者对此尤为敏感。
4
3.扩张血管 组胺激动血管平滑肌细胞H1、 H2受体,使小动脉、小静脉扩张,外周阻 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引起血压下降。 激动Hl受体可使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 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水肿和全身血液浓 缩。 ▲“三重反应”:小剂量皮内注射组胺, 可出现“三重反应”:毛细血管扩张出现 红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红斑上形 成丘疹;
第二十章
第一节
抗变态反应药
组胺和抗组胺药
一、组胺及组胺受体激动药
组胺(histamine,his)广泛存在于生 物体内,哺乳动物以心肌、肥大细胞、嗜碱 性粒细胞、皮肤、胃肠道和肺脏含量为多; 它也可能作为组胺能神经元的递质,存在于 中枢神经系统。
1
组胺是体内非常重要的自体活性物质 (autacoids)。参与生理功能调节、病理过 程(炎症和变态反应等)。 【作用与机制】位于靶细胞膜上组胺受体 有H1、H2、和H3三种亚型。 ▲组胺激活H1受体,通过IP3、DAG介导产 生支气管及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毛细血管 通透性增加和部分血管扩张作用。2-甲基 组胺是特异的H1受体激动剂。
5
最后,通过轴索反射致小动脉扩张,丘疹 周围形成红晕。 麻风病人由于皮肤神经受损,“三重 反应”常不完全,可作为麻风病的辅助诊 断。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鉴别真假胃酸缺乏 症。晨空腹,皮下注射组胺 0.25 ~ 0.5mg , 若仍无胃酸分泌,即为真性胃酸缺乏症, 见于胃癌病人和恶性贫血。
6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有颜面潮红、
16
2.晕动症及呕吐
用于晕动病、放射病等引
起的呕吐,常用茶苯海明和异丙嗪;
3.镇静催眠 异丙嗪、苯海拉明可短期用于
治疗失眠,尤其是因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 的失眠。
17
(二) H2受体阻断药 临床常用的H2受体阻断药主要有西咪 替丁 (cimetidine,甲氰咪胍)、雷尼替丁 (ranitidine、法莫替丁(famotidine)等。 它们选择性地阻断H2受体,而不影响H1 受体。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
11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H1受体阻断药的作用和 应用基本相似,但 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 哌啶类等第二代H1受体阻断药基本无中枢 镇静作用,且某些药物作用较持久。
常用H1受体阻断药的作用和应用特点如表:
12
—————————————————————————— 药物 持续(h) 镇静催眠 防晕止吐 主要应用 —————————————————————————— ▲乙醇胺类 苯海拉明 4-6 +++ ++ 皮肤黏膜过敏、晕动病 茶苯海明 4-6 +++ +++ 晕动病 ▲吩噻嗪类 异丙嗪 6-12 +++ ++ 皮肤黏膜过敏、晕动病 ▲乙二胺类 曲吡那敏 4-6 ++ 皮肤黏膜过敏 ▲烷基胺类 氯苯那敏 4-6 + 皮肤黏膜过敏 ▲哌嗪类 布可立嗪 16-18 + +++ 防晕止吐 美可洛嗪 12-24 + +++ 防晕止吐 ▲哌啶类 赛庚啶 3 ++ 过敏 偏头痛(抗5-HT) 苯茚胺 6-8 -(兴奋) 皮肤黏膜过敏 阿司咪唑 10(d) 皮肤黏膜过敏
————————————————————————————————————
13
【药理作用与机制】
1.抗H1受体作用 可完全对抗组胺引起的 支气管、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作用。 2.中枢抑制作用 此类药物多数可通过血 脑屏障,有不同程度的中枢抑制作用,表 现有镇静、嗜睡。苯海拉明和异丙嗪抑制 作用最强,氯苯吡胺作用最弱,阿司咪唑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无中枢抑制作用, 苯茚胺则有中枢兴奋作用;
14
3.其他作用 多数具有抗胆碱作用, 产生较弱的阿托品样作用;还有较弱 的局麻作用和对心脏的奎尼丁样作用。
15
【临床应用】
1.变态反应性疾病 为首选用于荨麻疹、 枯草热、过敏性鼻炎等,疗效较好; 常选用镇静作用弱的第二代药物。对 昆虫咬伤所致的皮肤瘙痒和水肿亦有 良效。对血清病、药疹和接触性皮炎 也有一定疗效。
9
(一) H1受体阻断药 H1受体阻断药大多为乙基胺结构, 该结构是其与组胺竞争 结合受体
的必需结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0
常用的药物有: (1)乙醇胺类: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等; (2)吩噻嗪类:异丙嗪(promethazine)等; (3)乙二胺类:曲吡那敏(tripelennamine)等; (4)烷基胺类: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 等; (5)哌嗪类:布克力嗪(buclizine)等; (6)哌啶类:阿司咪唑(astemizole)等; (7)其他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