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实用课件

合集下载

从军行语文课件

从军行语文课件

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使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优边优翼翼文塞文教教古城与玉门关遥优优翼遥翼文文相教教 望。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青文文教教海长云暗雪山,孤优优翼翼城文文教遥教 望玉门关。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前两句诗,诗人用几个词语描绘出一幅边塞风光图,你
在优这优翼翼文幅文教教图中仿佛看到了什么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
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
事要塞——玉门关。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荒凉、孤寂、压抑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边塞环境的恶劣,优优戍翼翼文边文教教生活的艰苦。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 。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我会背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从军行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唐]王昌龄
青 海 (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孤城(
) ,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
黄沙(
),
不 破 (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 。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我会背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古诗解读
优优翼翼黄文文教教沙百战穿金甲,不优优翼翼破文文教楼教 兰终不还。 优优翼翼文文教教
注释
【金甲】战衣,金属制成的铠甲。 【优优翼翼楼文文教兰教 】西域古国名,优优翼这翼文文教里教 泛指西域地区优优少翼翼文数文教教民
族政权。
翻译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铠甲,但只要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和 豪情壮志,如“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
声”。
边塞风光与地域文化特色
展现边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民族风情、历 史遗迹等。
描绘边塞地区荒凉、艰苦的自然环境,如“大漠穷秋 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通过边塞风光和地域文化的描绘,烘托出将士们的豪 情壮志和爱国情怀。
诗人自身情感融入与共鸣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目录
• 诗人杨炯简介 • 《从军行》内容解读 • 诗歌中人物形象塑造 • 艺术特色鉴赏与比较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唐代边塞诗派简介
01
诗人杨炯简介
杨炯生平及时代背景
杨炯(650年-693年),唐代 初期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
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卒于武 则天如意元年,终年44岁。
用典丰富
诗歌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 和历史事件,既丰富了诗 歌的内涵,也展示了杨炯 深厚的学识。
描写细腻
杨炯在描写战争场景时, 笔触细腻,能够生动地再 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 英勇。
与其他边塞诗歌比较异同
与高适《燕歌行》比较
两者都描写了边塞战争,但高适的诗歌更加注重对战争全局的描绘和对士兵命运 的关注,而杨炯的诗歌则更加注重对战争细节的描写和对士兵英勇精神的赞美。
生了深远影响。
边塞诗的创作丰富了唐诗的题 材和内容,为唐诗的繁荣做出
了重要贡献。
边塞诗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和英雄主义气概对后世文人的
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边塞诗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
启示。
THANKS
感谢观看
作精神。
同时,《从军行》中所蕴含的忠君报国思想,也有助 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远大志向,

《从军行》课件

《从军行》课件

《从军行》课件一、引言《从军行》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边塞诗,描绘了士兵们从军征战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们对家国的忠诚和对战争的无奈。

本课件旨在通过对《从军行》的深入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背景,提高对古代边塞诗的鉴赏能力。

二、作者介绍《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歌以豪放、激昂、悲壮著称,尤其擅长边塞诗的创作,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180余首,其中《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三、诗歌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四、诗歌解析1.青海长云暗雪山:此句描绘了边塞地区的自然景观,青海湖上长云密布,暗淡了远处的雪山。

通过这种景象,诗人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荒凉。

2.孤城遥望玉门关:玉门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孤城指边塞的城池。

此句表达了士兵们在边塞孤城上,遥望着玉门关,思念着家乡。

3.黄沙百战穿金甲:此句描绘了士兵们在黄沙漫漫的战场上,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身穿的金甲都被磨穿了。

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身经百战的英勇与坚韧。

4.不破楼兰终不还:楼兰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这里代指敌人。

此句表达了士兵们誓死捍卫家国的决心,只有击败敌人,才能回到故乡。

五、诗歌背景《从军行》是王昌龄在唐玄宗时期创作的。

当时,唐朝边境不断受到外族的侵扰,士兵们常年征战在边塞,生活艰苦,生死未卜。

王昌龄以边塞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士兵们的敬意和对战争的反思。

六、诗歌鉴赏《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观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展现了边塞诗的豪放、激昂、悲壮风格。

诗中的黄沙、雪山、孤城等意象,既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美,又象征着士兵们的坚韧与忠诚。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和对士兵们的敬意。

七、教学建议1.通过对《从军行》的解析,让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背景,提高对古代边塞诗的鉴赏能力。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诗人与作品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艺术特色探讨•主题思想阐释目录•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01诗人与作品背景杨炯生平简介杨炯(650年-693年),唐代初期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出生于华阴(今属陕西),自幼聪敏好学,十岁应神童举,授校书郎。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裴迪、常建、王之涣等。

边塞诗派的作品多描写战争场景、抒发豪情壮志,风格豪放、意境深远。

唐代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唐代边塞诗派概述《从军行》创作背景及意图《从军行》是杨炯的一首代表作,反映了唐代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和豪情壮志。

该诗创作于杨炯任职期间,他深感戍边将士的艰辛和付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

杨炯在诗中描绘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02文本解读与赏析全文朗读及录音01提供《从军行》全文的准确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

02附上朗读录音,供学生模仿和跟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解读战争背景及诗人内心的激荡情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描绘出征将士的威武气势和战斗场景。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分析战争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激烈。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探讨诗人的壮志豪情和人生选择。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逐句解读与意境描绘关键意象和象征手法分析意象烽火、牙璋、铁骑、雪、风、鼓声等,共同构建了一幅壮美的边塞征战图。

象征手法通过“烽火”、“牙璋”等象征战争的残酷和将士的英勇;“雪暗”、“风多”等象征边塞的艰苦环境;“百夫长”、“书生”的对比,象征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抉择。

03艺术特色探讨诗中通过描绘大漠、长城、黄河等边塞景象,展现出壮阔豪放的风格。

描绘边塞景象抒发豪情壮志运用典故诗人以豪放的笔触,抒发自己从军报国的壮志豪情,表现出雄浑的气势。

《从军行》ppt课件

《从军行》ppt课件
战士形象美
分析《从军行》中战士形象的塑 造,包括外貌、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描写,并探讨其所体现出的 阳刚之美和悲壮之美。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诗歌《从军行》的主题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 01 的思想感情?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举例说明。 02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 03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话?它体现了怎样的精
03
诗歌风格与技巧探讨
唐代边塞诗风格特点
01 雄浑豪放
边塞诗以描绘战争和边塞风光为主,表现出雄浑 豪放的艺术风格。
02 悲壮慷慨
诗中常抒发将士们的悲壮情怀和慷慨气概,展现 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
03 富有画面感
边塞诗善于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将边 塞风光和战争场面呈现得栩栩如生。
运用修辞手法分析
家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边塞战争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 素材,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英 雄气概,促进了边塞诗派的形成和 发展。
对社会心理的影响
边塞战争对于当时社会心理产生了 深远影响,人们普遍崇尚武力和英 雄,形成了尚武精神。
唐代文人心态及其在作品中体现
文人心态概述
唐代文人具有积极向上、豪迈奔放的心态,他们渴望建功 立业、报效国家,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比喻
诗中常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 和事物具象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 感染力。
夸张
对比
诗中常运用对比手法,将战争的残酷 与和平的宁静、将士的英勇与人民的 疾苦等进行对比,突出诗歌的主题和 思想。
通过夸张手法,突出战争的激烈和残 酷,以及将士们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音韵、节奏、对仗等技巧运用

从军行(王昌龄)PPT优秀课件2024新版

从军行(王昌龄)PPT优秀课件2024新版
化的重要资料。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从军行》原文呈现
全文展示
首先,课件可以展示《从军行》 的全文,让学生对该诗有一个整 体的认识。
作者介绍
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成就及 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助于 学生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 背景。
逐句解读及意境描绘
诗句解析
针对每一句诗,进行详细的解析,包 括字词解释、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含义。
分析高适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诗歌中的塞外雪景和离别之情 探讨诗歌中表现的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乐观精神
分析岑参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其他著名边塞诗人及其作品
1 2
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王之涣、王翰、李颀等
他们的代表作品
《凉州词》、《饮马长城窟行》、《古从军行》 等
3
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 与高适、王之涣齐名, 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 卷,今编诗四卷。
《从军行》创作背景
《从军行》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 属于边塞诗题材。
王昌龄曾在边塞生活多年,对边塞风 光和军旅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从军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 而成。
唐代自开国以来,一直注重边塞防务 ,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发生战争 。边塞生活成为了唐代文人创作的重 要题材。
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 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 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 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 学宏辞、汜水尉,因事 被贬岭南。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 宁丞。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 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 王维、王之涣、岑参等 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 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 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 最著,有“诗家夫子王 江宁”之誉,又被后人 誉为“七绝圣手”。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从军行(杨炯)PPT课件

文本研习
二、颔联
2. “铁骑绕龙城”,表现了怎样的氛围?
这句话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汉朝时,大将 军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 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匈奴 是游牧民族,龙城并不固定在一个地方,唐人 诗中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形象地 写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文本研习 二、颔联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 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 。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 “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 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县(今陕西华阴) 人。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 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永隆二年(公 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他 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 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三年任满,改任 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后人称他 为杨盈川。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 《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 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从军行》ppt课件完整版

《从军行》ppt课件完整版

05
知识拓展:唐代边塞诗其他代表 作欣赏
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01
描绘战场上战士们奋勇杀敌与军营中将军寻欢作乐的对比,突
出战士的英勇与牺牲。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02
描写征人长期戍边的辛苦和思妇的相思之情,表达战争给人民
带来的痛苦。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03
探讨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表达其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通过与其他相关诗歌作品的比较 ,进一步深化对诗人战争与和平
观念的理解
04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领
爱国主义情怀在《从军行》中体现
01
描绘边塞景象,激发爱国热情
《从军行》通过生动描绘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
形象和爱国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展现将士们忠贞报国 的精神风貌,彰显其 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艰苦卓绝、豪情壮志边塞生活写照
描绘边塞地区荒凉、艰苦的自 然环境,突出边塞生活的艰辛
展现边塞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 坚守职责,保卫边疆的豪情壮 志
通过边塞风光、民俗风情等元 素,呈现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诗人对战争和和平思考
分析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感 悟,揭示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外战争题 材文学作品,如《战争与和平》、《 永别了,武器》、《红日》等。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战争题材 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 文化意识。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作品的主题、情感 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THANKS
感谢观看

代表诗人及作品
唐代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岑参、 高适、王昌龄等,他们的作品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 歌行》、《从军行》等脍炙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感情 :
寂寞、孤独、思归
诗人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
——这种抒情方式叫“曲笔抒情”, 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一种抒情方式。
曲笔抒情的表达效果:
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 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 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 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 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 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 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 飞腾,而更具感人的力量了。
在抒情方式上:
“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妻子无 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直接抒情,抒 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在环境和心理描写上:
都有悲凉的意味,只是“其一”侧重写 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之音,从听觉 方面抒发思乡之情,心理描写上采用虚写方 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 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采用实写方式,直接 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悲壮的激情。
方法总结
鉴赏边塞诗的方法:
鉴赏边塞诗首先要把握时代 特征以及诗人的人生历程、价值 取向,然后抓诗中的一些词句推 敲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 堂 练 习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 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 ⑧紫骝:骏马名。
作者:王昌龄 中心小学:张华成
教学目标:学一首诗,要
了解这一类诗,学会此类 诗歌的鉴赏方法,了解一 个诗人以及诗作的艺术特 色。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 者 介 绍
王昌龄(六九八-约 七五七),字少伯, 长安人。开元十五年 (七二七)进士,官 汜水尉、校书郎,后 贬龙标尉,世称王龙 标。安史之乱后,回 到故乡,为刺史闾丘 晓所杀。他与诗人王 之涣、高适、岑参、 王维、李白等都有交 往。
边塞诗的特点:
在思想内容上:
1、描写奇丽壮阔的边塞风光; 2、抨击统治者穷兵黩武; 3、或描写将士的艰苦生活,抒发报国豪情 ; 4、抒发将士们思乡念亲的感情; 5、抒发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之情。
在艺术风格上:
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 放旷达;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 美;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豪壮悲慨; 有“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的委婉清丽。
宋代诗人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 衰鬓已先斑。”
——写报国无门的愤懑。
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 满地。”
——写归家无望的哀痛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 运兴衰的作品。盛世唐时期的边塞诗,豪 迈奔放,一往无前是其主调;中晚唐,虽 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 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而宋代 的边寒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 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范仲 淹)。
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 什么含义? 边塞的艰苦。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 表现什么态度? 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 迈精神。 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 的感情色彩?
自夸
贬抑
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 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 什么,反对什么。 “幽并客”和“游侠儿”。 赞扬戍边战士慷慨 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 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 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 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 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 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 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 的杀敌本领。 D (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
“王江宁、王龙标、 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
解题:从军行 从军行:乐府古题,多用来描写军旅生活。 王昌龄的这组《从军行》一共七首。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作为一首边塞诗,诗中哪些字 词表现出了边塞的特点?
烽火 海风秋
羌笛
关山月
悲 凉
思考题: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 能结合诗句分析一下吗……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 “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 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 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 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 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他的思乡和送别 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 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 《王昌龄集》。
鉴赏题:
鉴赏“更吹羌笛关山月”
你觉得这句诗写得怎么样?好不 好?好,好在哪里?不好,为什么? 如果你觉得不好,那么改成怎样会更 好?请结合全诗来分析。(开放性思 考题,言之成理即可。)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 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 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 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 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 ──“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 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 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 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 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
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 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 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D (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 侠儿”作正反对比。)
——请同学们边读诗边思考, 感受一下诗歌意境,再来谈 谈你最喜欢哪句诗……
鉴赏练习:
从军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比较两首诗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 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 同?
扩展阅读: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起笔不 凡,引起人们对秦汉以来边塞征战连年,无数将 士战死沙场的无限沉思;因有前两句,所以后两 句所表达的愿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复寻味。
——厌战情绪以及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